高中语文 《学以致其道》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学以致其道》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学以致其道》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学以致其道》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学以致其道》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以致其道 关于 为什么学 学什么 的问题 1 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 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 而应该学什么 关于 好学 的问题 1 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 好学 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2 孔子自己是怎样学习的 3 孔子的学生中谁最 好学 他是怎样学习的 预习思考 关于 为什么学 学什么 的问题 1 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 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 而应该学什么 问题解答 学习目的 目的之一 致其道 以 19 7 目的之二 为己 为了 14 24 目的三 为君子 成为 6 13 学习内容 学道 15 32 学礼 义 信 13 4 关于 好学 的问题 1 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 好学 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2 孔子自己是怎样学习的 3 孔子的学生中谁最 好学 他是怎样学习的 关于 好学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1 14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 7 知之为知 不知为不知 2 17 孔子 好学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7 20 什么都学 拜任何人为师 19 22 温良谦恭俭 1 10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9 6 入太庙 每事问 3 15 孔子学生 好学 颜回 不迁怒 不贰过 6 3 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 原文 译文对照 译文 子夏说 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 馁在其中矣 学也 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 孔子说 君子只谋求道行道 不谋求衣食 耕田 也常要饿肚子 学习 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 不担心贫穷 樊迟请学稼 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 樊须也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 孔子说 我不如老农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 孔子说 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以后 孔子说 樊迟真是小人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 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 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 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 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要是做到这样 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 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 你要做君子儒 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 孔子提出了 君子儒 和 小人儒 的区别 要求子夏做君子儒 不要做小人儒 君大儒 是指地位高贵 通晓礼法 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小人儒 则指地位低贱 不通礼仪 品格平庸的人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 君子 饮食不求饱足 居住不要求舒适 对工作勤劳敏捷 说话却小心谨慎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 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 谨慎小心 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 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 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这是值得借鉴的 子夏曰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 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 侍奉父母 能够竭尽全力 服侍君主 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朋友交往 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 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 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一句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 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 子夏认为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 他的学问的好坏 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 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 孝 忠 信 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 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 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所以 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 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 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 孔子回答说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 他从不迁怒于别人 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 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 这里 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 认为他好学上进 自颜回死后 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 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 他特别谈到不迁怒 不贰过这两点 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 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子曰 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说 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 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 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 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 上智 就是 生而知之者 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 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 而且勤奋刻苦 思维敏捷 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 他这么说 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 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 未坠于地 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 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子贡说 周文王武王的道 并没有失传 还留在人们中间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 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 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 我们老师何处不学 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 子贡说 孔子承袭了周文王 周武王之道 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 这实际是说 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 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 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 表明了孔子 不耻下问 学无常师 的学习过程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 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 良 恭 俭 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 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 是他自己求得呢 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 老师温良恭俭让 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 但他求的方法 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 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 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 善良 恭敬 俭朴 谦让的道德品格 例如 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 让 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 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 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 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 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 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 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 所以每到一个国家 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 孔子认为 好胜 争取名声 夸功 争取名利 争不到便怨恨别人 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 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 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 就人情而言 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 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 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 亲睦 向善 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 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 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 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博学而笃志 即 博学而强记 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子入太庙 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 每事问 子闻之 曰 是礼也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 每件事都要问 有人说 谁说此人懂得礼呀 他到了太庙里 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 这就是礼呀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 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所以 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 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 礼 学专家自居 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 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子曰 由 诲女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