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是多少.doc_第1页
视角是多少.doc_第2页
视角是多少.doc_第3页
视角是多少.doc_第4页
视角是多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视角是多少安装在3米高的位置,盲区有多少,能看多少米!安装在5米高的位置,盲区有多少,能看多少米!最佳答案 1/3索尼配3.6毫米镜头视角是53.1度,1/4是41.1度。盲区差不多有2到3米吧!盲区跟你安装的角度有关系!这是普通数码相机的传感器尺寸,1/3大于1/4,传感器面积越大越好,就是大面积的画面比小的要清楚。1/3尺寸是这么规定的,长方形对角线的长度为16mm,然后这个传感器对角线长度为16/3长度,1/4就是16/4长度1/1.7”是CCD对角线的尺寸,即25.4mm1.7=14.94mm;4/3系统的CCD尺寸是17.3mm13mm,那么它的对角线长度就是21.6mm;两者大小一目了然。同像素当然1/3比1/4好!尺寸大,点阵分布得好.1/3所有方面都比1/4的好! CCD,是英文Charge Coupled Device 即电荷耦合器件的缩写,它是一种特殊半导体器件COMS,Comple-mentary Metal-Oxicle-Semiconductor,中文译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以传统观点来说,CCD比CMOS的信号采集能力更强、噪音更低,但技术要求很高(据说全世界只有6家公司掌握了CCD研制技术),成品率较低,因此成本较高(尤其是大尺寸CCD);而CMOS胜在集成度高、生产工艺简单(传统集成电路的生产线稍加改造即可生产CMOS感光器,有很多厂商都能生产),因此成本低廉,但信号采集和噪音控制能力都比CCD更差,而且由于单个感光单元构造比CCD复杂、庞大,CMOS难以做到高象素密度,所以目前在小型DC上CMOS无法跟CCD竞争!当然,经过CANON、SONY等诸多厂家的技术改经,目前大尺寸CMOS的性能已经可以跟CCD相媲美了,加上成本优势,所以在DSLR上得到广泛应用!至于色彩,其实目前广泛使用的马赛克型感光器是无法直接感知色彩的,它们只能感知光线强度(类似黑白胶片)并将其数字化,然后通过某种运算得出彩色信号即图像。可见,照片的色彩风格基本上是由成像算法决定的,跟感光器本身没多大关系CCD比CMOS要好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对于成像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一直是摄影爱好者们研讨的话题。纵观时下各大相机厂商的动态:适马公司在数码单反相机方面依旧沿用著名的Foveon X3三层CMOS技术;佳能挖空心思忙着加大自己开发的大幅面CMOS感光元件的更新与生产;富士还雄心勃勃的走在SUPER CCD的老路上;奥林巴斯与柯达只对自己的4/3英寸CCD规格感兴趣;索尼搞了个4原色CCD技术出来;松下依旧走着自己开发CCD的路线。看到佳能和适马都在CMOS技术方面下苦功,很多朋友们感到不可思议。按照我们的经验,好像当前大多数采用CMOS的相机成像质量都不是很高。但事实上这种状况不是绝对的,高端CMOS的新技术实际上已经较为成熟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CMOS为什么可以用在专业相机上!像素的原理像素是在影像感应器上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的基本工作单位,以CMOS感应器的像素为例,它包含了一个光电二极管,用来产生与入射光成比例的电荷,同时它也包含了其他一些电子元件,以提供缓存转换和复位功能。当每个像素上的电容所积累的电荷达到一定数量并被传送给信号放大器再通过数模转换之后,所拍摄影像的原始信号才得以真正显现,而具有这些全部功能的器件才能称为是一个真正的影像感应器。比如,一台数码相机的最高分辨率为32642448,意味着它拥有的影像感应器会有7990272个像素点。CCD的成像原理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中文名字叫电荷耦合器,是一种特殊的半导体材料。它由大量独立的光敏元件组成,这些光敏元件通常是按矩阵排列的。光线透过镜头照射到 CCD上,并被转换成电荷,每个元件上的电荷量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光照强度。当你按动快门,CCD将各个元件的信息传送到模/数转换器上,模拟电信号经过模 /数转换器处理后变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以一定格式压缩后存入缓存内,此时一张数码照片诞生了。然后图像数据根据不同的需要以数字信号和视频信号的方式输出。CMOS是怎样工作的CMOS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它在微处理器、闪存和ASIC(特定用途集成电路)的半导体技术上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CMOS和CCD一样都是可用来感受光线变化的半导体。CMOS主要是利用硅和锗这两种元素所做成的半导体,通过CMOS上带负电和带正电的晶体管来实现基本的功能。这两个互补效应所产生的电流即可被处理芯片记录和解读成影像。CMOS相比CCD最主要的优势就是非常省电。CMOS 电路几乎没有静态电量消耗,只有在电路接通时才有电量的消耗。这就使得CMOS的耗电量只有普通CCD的1/3左右。目前CMOS主要问题是在处理快速变化的影像时,由于电流变化过于频繁而过热,暗电流(见文后注释)抑制得好就问题不大,如果抑制得不好就容易出现杂点。CMOS与CCD的图像数据扫描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例如一台数码相机的分辨率为300万像素,那么CCD传感器是连续扫描300万个电荷,并且在最后一个电荷扫描完成之后才能将信号放大。而CMOS传感器的每个像素都有一个将电荷转化为电子信号的放大器。因此,CMOS传感器可以在每个像素基础上进行信号放大,采用这种方法可进行快速数据扫描。高端相机CMOS技术展现先来看看佳能EOS D30、D60,在佳能EOS系列AF(Auto Focus自动调焦)相机上,CMOS一直在测光对焦系统中使用。佳能目前已经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制造较大尺寸的CMOS感光芯片,并且可以将影像处理电路集成在CMOS芯片上。D60有专门的回路控制暗电流,在长于1秒的曝光时降噪系统会自动工作,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噪点的产生。再来看看适马的Foveon X3三层CMOS技术:一般采用CCD或者CMOS的数码相机是在同一像素上记录RGB三种颜色,而Foveon X3采用三层感光元件,每层记录RGB的其中一个颜色通道,同样的三原色,每个原色采用三个像素记录当然会比采用单个像素记录效果要好成像效果上,CCD好于COMS,但COMS的抗干扰效果比较好,在高ISO和高像素的情况下,COMS的躁点控制更容易一些。 但是绝对没有楼上所谓“CCD在DC上是主流,在单反领域一般代表着低端”这个说法。现在很多人宁愿使用600万像素的CCD单反,也不愿意使用2000万像素的COMS单反。摄像机的标识方法主要有: 1、成像元件: 也就是ccd(当然也有c_mos),主要区分为彩色,黑白,1/3”,1/4”, 1/2”及品牌。 (1)尺寸: 大小的差别主要在于灵敏度,也就是最低照度,1/4照度会比1/3差,原理很简单:相同数量的感光点,摆在1/4上的每一点一定比较小点,他的受光就较少,当然照度就较差,好处是便宜一些,还有体积较小,板子可以做小一些. (2)品牌: 以价位来说,从贵到便宜,分别是 sony, panasonic,sharp,a1(l.g)这几种, 如果用sony 通常会标“sony super-had ccd”这是sony的注册商标,或是低照度会标 “sony ex-view ccd“ 在ccd的制造过程中有一个制程叫作”had”, 所以不管那家的ccd 都可称为” had ccd, 但索尼改进了这个制程,认为做出来的ccd品质较好,就叫做”super-had”并把这名称注册, 因此只有索尼有所谓的 super-had ccd, 在一般型录上常看到 “ 1/3” sony super-had ccd” 就是这样来的,不可能标” 1/3” sharp super-had ccd” 那会闹笑话的. ex-view 是索尼ccd注册的专有名辞, 强调照度比 super-had 更低,当然价格也贵多了,其它特性及接脚都跟原来super-had 差不多.而不是用sony的,就只标” 1/3” color ccd“ 了 。 2、像素: 在pal制,有752(h) x 582(v),也就是所谓44万画素,及500(h) x 582(v) 也就是所谓25万画素, 在ntsc制,有768(h) x 494(v),也就是所谓38万画素,及510(h) x 492(v) 也就是所谓25万画素,44万画素,就叫高解,25万就叫低解,普解或中解.以上讲的画素是指”有效画素。 3、分辩率: 这就比较好玩了,25万像素的摄像机,其技术极限大概是320条,在十多年前,台湾搞出了摄像机,大概就280-300条之间,但跟日本货比起来就差了一截,怎办?那就标350线好了,后来又有新公司及韩国搞出来了,大概在300左右,那就标380条好了,到了近几年,大陆也搞出来了,怎办?那就标420好了!,搞到现在,全部都标420了,无耻的还有标450 ,更让人搞不懂的是,不管在台湾或是大陆,送去检测,居然也是420?真让人匪夷所思! 而44万的,技术极限大概在480线,一般中,台,韩做出来大概就是400-450之间,同上理,就标480,500,520,550吧!各凭良心. 还有,最近流行所谓520线的更是个大骗局,为什么他说520线?是因为主芯片用索尼hq1(cxd3172ar),翻遍原厂资料,找不到520这个字,只有非官方说法:是有520线,但仅限y/c输出.所以只要是hq1方案,大家就标520,在加上灌水法,550及560就出来了,估计580也快有了。 4、最低照度: 最简单的定义:在暗房内,摄像机对着被测物,然后把灯光慢慢调暗,直到显示器上快要看不清楚被测物为止,这时量光线的照度, 就是最低照度.够含糊了吧!,实际上还得考虑用几毫米镜头,入光量多少,摄像机agc必须关掉,视频讯号是降到多少ire等等.几乎没有厂家会去做这种测试。 那.老故事又来了,很久很久以前,松下跟索尼的机子低解的标1.1lux(f1.2),那台湾做出来就标0.5吧,后来的只好标0.2,你标0.2,我就标0.1,他标0.05.就这样了。 还有,高解ccd照度会比低解的差,还是老话,同样芯片面积,一个摆了44万点,一个摆了25万点,那个大点? 5、信噪比: 任何电路只要通电后都会产生噪声,包括元件及线路本身所产生的,当然噪声越小,画面看起来会越干净,我们用视频讯号跟噪声的比值来表示,那当然越大越好,数学式是 20log(v2/v1), v2指视频讯号,v1指噪声大小,单位是”db” 。 还是老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松下跟索尼的机子噪讯比标50 db ,那台湾做出来就标.嘿嘿! 一看起来就是比较差,不好意思吹牛了,那就标48好了,可是不好看?修饰一下:”大于48 db “,所以 “ 48db” 就是这样来的,不论阿猫阿狗做出来的摄像机,一律就这样标了! 6、电子快门: 为了让影像亮度正确,我们必须正确控制摄像机的入光量,要调整入光量要从镜头的光圈及像机的快门着手,一般我们用手动镜头时,光圈调固定就不动了,如果这时遇到强光怎办?很简单,在ccd还没过曝前,d.s.p就赶紧把ccd上的讯号”扫”下来吧,也就是光线强时抓快些,光线弱时抓慢些,抓一次相当于我门用单反相机时”喀嗏”一声,单反像机是机械式快门,我们这是电子式,所以叫”电子快门”。 根据d.s.p规格书,电子快门速度在pal制时是1/50秒到十万分之一秒,所以大家就这样标了,实际应用上如果机子调校不良,是达不到十万分之一的,如果机子在太阳下看起来像蒙层细白裟,不是很清楚,那八成是快门速度不够。 还有如果用自动光圈镜头,那入光量就由镜头光圈来控制了,这时后机子本身快门速度就定在1/50 秒。 7、gamma补偿: 什么是gamma?简单解释,crt管子是跟据电子束打在屏幕上的强度来决定产生的亮度,打的越强就越亮,但不是1:1的,也就是说,在很强的时后并不会成比例的那么亮,这是crt管的特性,因此视频输出就得在高亮度时做些刻意的增强,这就叫gamma补偿,个补偿曲线叫0.45,只要给dsp下个指令就好了,一点技术都没有,有的机子会加个开关,让你选择0.45或1,1的补偿曲线是1:1的,在某些强光环境下还蛮好用的(是强光下,非逆光下) 。 8、背光补偿: 什么是背光补偿,这又跟快门速度有关了,举个例子,当一部摄像机装在atm上,对着大街,在大太阳下,环境很亮,所以机子快门速度当然是很快的,才不会过曝,这时如果有人来提款,脸对着镜头,由于目前机子采全面测光,基本上受环境影响,整体还是很亮,在高速快门下,人脸的曝光量不足,就显的黑黑的,这就是摄影学上面所说的”背光”,就是:背面有强光,导致主体曝光不足而变黑。 所以问题就出在全面曝光上,假使我们只取一部份划面来测光,比如说中间,那人脸在划面中间,这时dsp会测到曝光不足,便会放慢快门速度,这时人脸就清楚了,但是因为快门速度慢了,导致背景(街上)反而过曝而白茫茫一片。 所以,背光补偿就是根据特定的测光区域,调整电子快门(或自动光圈),使得测光区域内的曝光值正常,不在测光区域内的就不管了,测光区域由dsp参数设定,一般是取中间1/9处,或加上下方1/3处成凸字型。 至于什么是”宽动态”,那会另外写篇来谈谈。 9、同步系统: 分内同步,外同步及电源同步。 (1)电源同步: 说来话长,简单的说,就是使每一支摄像机丢图场出来的时间点要一致,好比对伍行进时,虽然每人速度一样,但如果没有人在旁吹哨或喊口令的话,脚步是不会一致的,这个功用是用在矩阵切换时,画面不会抖一下再恢复正常,否则管理员眼睛不花掉了,要实现电源同步就须加电源同步电路,再加个开关电源,从交流电中取同步讯号(电源是50周固定的)来当同步的依据. 另外在ntsc系统中,因d.s.p里的振荡频率无法跟市电60周一致,在灯光下会有色滚现像,尤其是sony 2163方案更严重,这时就得加电源同步来解决,强制让d.s.p 的频率与灯光一致。 还有我们所用的ac电源有三相,彼此差120度,如果电源同步的机子若接在不同相位电源上,会有相位差导致无法彼此同步,所以还需有一个调相旋钮,将彼此触发相位调到一致。 (2)外同步: 就是交由外步来触发丢出画面,这功能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3)内同步: 就是自己每秒输出25张画面,不管别人了。 10、agc 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