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第一次作业1、论述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答:(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2、概括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及其意义答: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意义: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亡。3、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等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一些蛾类能根据其腹基部双耳”感受的声纳逃避蝙蝠的捕食。不仅如此,某些灯蛾科(Arctidae)种类能发放超声波对付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更有趣的是,为了对付蛾类这种先进”的防卫系统,蝙蝠还能通过改变频率,避免发放蛾类最易接受的频率,或者停止回声探测而直接接受蛾所产生的声音以发现猎物。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4、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答:(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5、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答: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6、论述中国植物群落分布的原则、系统和单位答:(1)分类原则:群落学生态学原则(2)分类依据: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特征;生态环境。(3)分类系统: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4)主要分类单位:群丛(基本单位);群系(中级单位);植被型(高级单位)。7、论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答:(1)稳态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2)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量。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8、举例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答:(1)山地随海拔高度升高,群落类型依次更替。(2)山地带谱的基带就是当地的水平地带性群落。(3)湿润地区山地带谱类似于当地向高纬的纬度地带性群落系列,如(略)。(4)干旱地区山地带谱由基带干旱类型向上逐渐过渡为湿润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又向寒冷类型变化9、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答:(1)单元顶极代表人物:Clements主要观点: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极。(2)多元顶极代表人物:Tansley主要观点: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3)顶极格局代表人物:Whittaker主要观点: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4)共性和区别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时间相适应的。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10、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答:(1)裸岩: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2)地衣群落阶段: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3)苔藓群落阶段: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4)草本群落阶段: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5)灌木群落阶段: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6)森林群落阶段: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以演替停止。以上每个阶段都有相关的动物参与群落形成,每个群落在为下一群落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越为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11论述水生演替系列答:(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由于湖水较深,湖底光照弱,故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浮游生物不断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底,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使湖底上升,为下一群落创造条件。(2)沉水群落阶段: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入水底,水中泥沙不断沉积使湖底继续上升,湖水变浅,为浅水环境的生物创造了条件。(3)浮叶根生群落阶段:湖水浅时,浮叶根生植物竞争处于优势并排挤了沉水植物,随着浮叶根生植物不断死亡形成的有机物和泥沙的沉积,湖水进一步变浅,导致浮叶根生植物生长越来越不利。(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适应更浅的水环境,它们不断死亡,不断形成有机质,逐渐使湖底露出水面。(5)湿生草本群落阶段:此阶段由于土壤蒸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向中生环境转化,并伴随着中生草本的不断进入。(6)森林群落阶段: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及土壤趋向于中生,木本植物不断进入,开始灌木为主,以后以乔木代替灌木,最终形成森林。以上每个阶段都伴随相关的动物与植物共同形成群落。每个阶段的生物群落为下一群落创造了适宜环境的同时,却越来越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12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更新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更新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13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答: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14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答:(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物质具有双重作用。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运载工具,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有机体之间的信息传递。15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答: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第二次作业1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答:(1)水生植物有三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2)陆生植物有三类: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2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答:(1)收获量测定法;(2)氧气测定法;(3)二氧化碳测定法;(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5)叶绿素测定法。3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答: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4 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答: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5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答: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6、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答: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7、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答:(1)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能)。 (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3)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而且,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8、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答:(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人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水体。(3)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9、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答: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标志: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1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12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答: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10: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答:类型种1种2特征1偏利作用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竞争:直接干涉型6竞争:资源利用型7偏害作用8寄生作用9捕食作用0种群1偏利者,种群2无影响对两物种都有利,但非必然对两物种都必然有利00两物种彼此无影响一物种直接抑制另一种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0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种群1寄生者,通常较宿主2的个体小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的个体大13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答:dNdt:rN(1-NK)=rN(K-NK)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14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答: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1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答: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16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 (1)生物量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 (3)净生产量低; (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 (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 (6)群落稳定性高。17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答:(1)按演替延续时间: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2)按演替起始条件:原生演替;次生演替。(3)按基质性质:水生演替;旱生演替。(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19、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20、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答: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18: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过程的一般模式。答:21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答: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22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答: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23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活动。24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答:生物量是指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单位是:干重gm2或Jm2。而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量,表示的是速率,单位是:干重gm2a或Jm2a。25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答:(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26、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答:(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27、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答:年龄锥体图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1)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2)稳定型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3)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28: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答:r-选择和K选择的某些相关特征的比较:r-选择K选择气候死亡存活数量种内、种间竞争选择倾向寿命最终结果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约幼体存活率低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多变,通常不紧张发育快增长力高提高生育体型小一次繁殖短,通常少于一年高繁殖力稳定,较确定,可预测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幼体存活率高时间上稳定通常临近K值经常保持紧张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延迟生育体型大多次繁殖长,通常大于一年高存活力29、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哪些答: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环境的随机变化30、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哪些?答: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31、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答: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32、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33、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答: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其主要表在:(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3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35、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答:(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36、层片具有哪些特征答:(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37、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答:(1)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2)定居: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3)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38、 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39、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答: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40、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答: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41、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第三次作业1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参考答案:C2下列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分解速率最快的是 A:木质素 B:纤维素 C:单糖 D:半纤维素 参考答案:C 3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参考答案:A 4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 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参考答案:D 5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参考答案:B 6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参考答案:A 7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参考答案:B 8、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参考答案:B 9、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参考答案:D 10、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 参考答案:D11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A:沼泽与湿地 B:开阔大洋 C:荒漠 D:冻原 参考答案:A 12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热带雨林 B:橡胶园 C:北方针叶林 D:冻原 参考答案:B 13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 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 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参考答案:A 14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参考答案:A 15温室效应指的是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参考答案:B 16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 A:气温升高 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 C:海平面上升 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参考答案:A 17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 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产量减少 B: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 C: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 D: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 参考答案:A 18、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 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 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 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 参考答案:D 19、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 A:养鱼塘的分层养殖 B:农田的间作套种 C:海洋的网箱养殖 D:稻田养鱼或养鸭 参考答案:C 20、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 A:23个 B:56个 C:810个 D:1214个 参考答案:B21、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参考答案:D 22竞争剧烈时,生物可通过( )离开种群密度高的地区 A:流动 B:扩散 C:死亡 D:隐藏 参考答案:B 23( )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 A:比尔定律 B:阿伦法则 C:Hamilton定律 D:贝格曼规律 参考答案:B 24酸雨中含有的酸性化合物是 A:HCl与H2SO4 B:HNO3与HCl C:H3PO4与HNO3 D:H2SO4与HNO3 参考答案:D 25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 A:竞争 B:攻击 C:性选择 D:适应环境 参考答案:C 26、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每一年龄阶段个体数目的比率,通常用( )表示 A:年龄结构图 B:年龄金字塔图 C:年龄分布图 D:年龄组成图 参考答案:B 27、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参考答案:B 28、雄鹿的叉角形成的原因在于 A:攻击 B:防御 C:性选择 D:捕食 参考答案:C 29、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一个关键因子是 A:磷 B:碳 C:硫 D:钾 参考答案:A 30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 A:食草动物 B:杂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碎食动物 参考答案:C31下列各种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 B:温度 C:水 D:营养物质 参考答案:C 32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参考答案:D第四次作业1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 A:牛 B:蛔虫 C:珊瑚虫 D:青蛙 参考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参考答案:D 3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 A:绝对出生率 B:专有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生态出生率 参考答案:D 4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参考答案:C 5: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参考答案:A 6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参考答案:B 7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参考答案:D 8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 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 参考答案:B 9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A:寄生 B:拟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参考答案:C 10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 A:密度增长缓慢 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参考答案:A11: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参考答案:D 12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A:K2 B:K C:K4 D:K3 参考答案:A 13: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参考答案:B 14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参考答案:A15: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 B:10只hm2黄鼠 C:100个hm2鼠洞 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 参考答案:C 16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参考答案:B 17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参考答案:A 18: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参考答案:D 19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参考答案:B 20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水稻 参考答案:C21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冬小麦 B:甜菜 C:萝卜 D:水稻 参考答案:D 22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 A:平均温度 B:发育的时间 C:有效积温 D:发育起点温度 参考答案:D 23: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A:有利 B:不利 C:一样 D:不确定 参考答案:A 24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参考答案:A 25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参考答案:A 26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A:叶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 C: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较多 参考答案:B 27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 A:粘土 B:砂土 C:壤土 D:黄土 参考答案:C 28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达尔文 B:奥德姆 C:瓦尔明 D:坦斯利 参考答案:D 29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达尔文 B:奥德姆 C:苏卡乔夫 D:坦斯利 参考答案:C 30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 A:s2m=0 B:s2m=1 C:s2rn显著大于1 D:s2m显著小于1 参考答案:A第五次作业1生物群落是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参考答案:B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物圈 B:群落 C:种群 D:景观单元 参考答案:D 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参考答案:B 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 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 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 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参考答案:B 5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武威协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慢性胰腺炎影像表现
- 2025年副行长职位考试题及答案
- 慢性病防治工作课件
- 慢性咳嗽课件文库
- 情绪与兴趣课件
- 情景导入讲解课件
- 麻醉科出科考试及答案
- 小学特岗考试真题及答案
- 学法监查法考试题及答案
- GB/T 22076-2008气动圆柱形快换接头插头连接尺寸、技术要求、应用指南和试验
- JJG(新) 32 2022 工作用数字温度计检定规程
- 公共伦理学电子教案
- 埃美柯阀门检验报告汇总-391黄铜调节阀
- CJJ28-2014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500kV变电站屋外架构组立吊装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注释打印版
- (完整版)污水处理站施工方案
- 生姜检验报告单
- 小型展览馆建筑设计精品ppt
-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手术配合幻灯片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