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_第1页
11(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_第2页
11(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校余杭高级中学姓名考试说明(二)1(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说出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根据符号辨认分子、原子、离子;能举例说出常见的离子(包括络合离子、含氧酸根等);备考习题(08上海卷)下列化学式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是( )ANaOH BSiO2 CFe DC3H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与物质的分类及晶体类型等知识点相结合,属于难度较低题。NaOH是离子晶体,SiO2是原子晶体,Fe为金属晶体,它们均只表示物质的组成,不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答案:D 考试说明(二)1(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学生能够知道两者的概念并能判断某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知道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备考习题(08广东卷)在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荔枝酿酒 B酸雨侵蚀建筑物C空气液化制取氮气 D生石灰遇水成为熟石灰【答案】C【解析】本题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难度较低。选项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6H12O6 催化剂2CH3CH2OH2CO2;选项B中酸雨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为H2SO4,H2SO4能与许多建筑材料发生反应,如:钢铁等;选项C中空气通过液化,然后通过蒸发收集195.8左右的物质即可得到N2,整过过程中无新的物质产生,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选项D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aOH2O=Ca(OH)2。考试说明(二)1(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知道三组物质的概念;能够对一具体对象进行判断;能够成组成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画出概念图(包括从属、并列、交叉关系)备考习题(08广东卷)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沼气和水蒸气都是可再生能源;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BCD【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学阶段一些常见的物质的属类、俗名以及再生能源、合金、胶体等基本概念,在考查基本概念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综合认识、辨别能力。1.显然正确;2.沼气属于可再生资源。水煤气由炽热的煤同水蒸气反应制得,而煤为不再生资源,所以水煤气为不可再生资源,故错误; 3.冰为固态水,干冰为固态CO2,均为纯净物和化合物,正确; 4.显然正确。 5.盐酸和食醋为混合物,不是化合物,错误; 6.纯碱为Na2CO3不是碱,错误; 7.豆浆和雾都能发生丁达尔现象,均属于胶体,正确。考试说明(二)1(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并对某一化学式进行判断;能用方程式归纳出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备考习题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由一步反应完成的是A.SiO2H2SiO3 B.Cu(OH)2Fe(OH)2C.CaCO3Na2CO3 D.CuCu(NO3)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各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就要求对各类物质的性质熟悉,尤其要注意分析物质间转化的条件,难度较难。A选项考查酸性氧化物转化为酸,应按酸性氧化物+水酸的反应形式直接转化,但SiO2不能溶于水;B选项由碱制取新碱,应按碱 + 盐新碱 + 新盐,但Cu(OH)2难溶于水;同理,CaCO3也难溶于水,所以也不行;D选项中由金属制盐,应按金属+酸盐+氢气(强氧化性酸则产生其他气体),或金属+盐新金属+新盐,铜可与硝酸或AgNO3反应。考试说明(二)2(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二)2(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二)2(3):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常见元素,非金属:C、H、O、N、S、Cl、Si、Br、I 金属:Na、Mg、Al、Fe、Cu)掌握简单常见单质、化合物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备考习题(08上海卷)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答案】BCOO【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电子式、原子结构式、结构简式等表示方法。CO2的中的C最外层上只有4个电子正确的电子式为: ;而有机物用结构简式来表示时,碳碳双键、叁键是不能省略的;表示某个原子时,左下角表注的应该是质子数而不是质量数;故选B。考试说明(二)2(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来求相对分子质量,能计算某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备考习题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某种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9.288/1.933 B、1.93312/9.288 C、9.288/1.93312 D、9.28812/1.93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难度较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该原子的质量与1个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故选D考试说明(二)2(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能够描述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内涵(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改变);能够预期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让学生形成质量守恒的化学思想并能解决具体反应中的计算问题;备考习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前后肯定不发生变化的是电子总数 原子总数 分子总数 物质的种类 物质的总质量 物质的总能量 原子总类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元素原子种类及个数守恒。难度教低。考试说明(二)2(6):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能正确书写书本出现的化学方程式并能改写为离子方程式;备考习题(08广东卷)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钠与水的反应:NaH2ONaOHH2B氯气与水反应:Cl2H2O2HClClOC氢氧化铝中和胃酸:Al(OH)33HAl33H2OD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FeCuFe2Cu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些方程式均出现在书本上出现过。选项A中此反应的电子不守恒,方程式两边的H原子个数也不相等;选项B中Cl2H2OHClHClO,由于HClO为弱酸,所以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改写;选项D中离子方程式中的电荷不守恒,得失电子也不守恒。根据已学知识进行模仿迁移写出新情景中出现的反应的方程式放在(三)3中;考试说明(二)2(7):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二)2(8):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能够说出各个概念;能进行物质的量与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和气体体积之间的转化计算;备考习题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尔是和化学上常用的一个物理量B某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含有这个数目粒子的物质一定是1 mol。C1摩尔氢气分子可以表示为1 mol H2。D硫酸的摩尔质量为98 g。【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的认识。难度较低。(2008四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1 mol氧气中含有12.041023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22.4 LB1 mol臭氧和1.5 mol氧气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C等体积、浓度均为1 mol/L的磷酸和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数之比为31D等物质的量的干冰和葡萄糖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6,氧原子数之比为13【答案】C【解析】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近年高考理综科化学较为稳定的考查点之一。由于其中通常涉及较多的不同类型的粒子数目、电子转移数目、化学键数目的考查,从而增大了试题的难度。此题属于中档题。A中1 mol O2即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O2分子,属于双原子分子,故含有2NA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均为22.4 L;B中臭氧为三原子分子,二者均含有3 mol 氧原子;C中的磷酸是中强酸,只能部分电离出H;D中二氧化碳、葡萄糖的分子式分别为CO2、C6H12O6,显然是正确的。考试说明(二)3(1):了解溶液的含义。(二)3(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二)3(3):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二)3(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结合分散系的概念知道溶液的概念;知道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概念;能比较典型物质(Ca(OH)2、KNO3、NaCl、气体)的溶解度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的规律;能够认识饱和溶液的性质;知道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能比较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两者的概念,并能进行互换及有关计算;知道胶体的概念;能利用丁达尔现象区分胶体和溶液;备考习题在标准状况下,将V L A气体(摩尔质量是M g/mol)溶于0.1 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d g/mL,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Vd / (MV+2240) mol/L B.1000Vd / (MV+2240) mol/LC.1000VdM / (MV+2240) mol/L D.MV / 2240(v+0.1)d mol/L【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难度中等;由题知A的物质的量为V / 22.4 mol,而溶液质量是(100 + VM/22.4)g,又已知密度为d g/mL,由此求出体积,即可得出答案为B。考试说明(二)4(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知道概念;能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知道同位素示踪法是研究反应机理的一种常用化学方法;备考习题(2008广东)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对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关于20278Pt和19878Pt的说法正确的是()A.20278Pt和19878Pt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B.20278Pt和19878Pt的中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C.20278Pt和19878Pt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D.20278Pt和19878Pt的质量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本概念,要求学生分清同位素与核素的概念,只要能记清楚概念(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该题则可以直接做出,干扰项目不明显。本题容易。考试说明(二)4(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了解原子构成;能够说出两个关系式(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备考习题(08年全国理综I11)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 X 的原子质量数为 A ,含 N 个中子,它与1H 原子组成 HmX分子。在 a g Hm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A (AN+m) mol B (A一N) molC(AN) mol D (A一N+m) mol 【答案】A【解析】:考查对两个关系式之一: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以及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转化关系。a g HmX的物质的量为 mol,1个X中质量数是A,中子数为N,所以质子数为(AN),而1个H中也含有1个质子,所以1个HmX中含有质子数为((AN+m) ,故选A。考试说明(二)4(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能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出118号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备考习题见(二)2(3)考试说明(二)4(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知道长式周期表的结构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周期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知道周期律的实质(祥见紧接3条);备考习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除零族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价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18种元素C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DA族的所有元素均是金属元素【答案】C【解析】本题通过元素周期表结构及规律的测试,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记及相关规律的认识程度,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也考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A中应再除O和F元素;B选项中,第6周期32种;D选项中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C。(2008广东)元素X、Y和Z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Z3;X、Y和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6;Y和Z在同一周期。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AXYZ3是一种可溶于水的酸,且X与Y可形成共价化合物XYBXYZ3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盐,且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XZCXYZ3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盐,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DXYZ3是一种离子化合物,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2【答案】B【解析】本题较难,考查的是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关键是对周期表熟悉,由题干可推出XYZ3为MgCO3或NaNO3,再对比选项可知B正确。考试说明(二)4(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4(6):以IA和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4(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化合价、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用具体的反应事实判断周期律的递变规律;能归纳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内涵;初步学会利用“位-构-性”来识别某些元素的性质;备考习题(08广东卷)根据表1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表1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元素代号LMQRT原子半径nm0.1600.1430.1120.1040.066主要化合价2326、22A氢化物的沸点为H2TH2R;B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LQC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D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通过对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数据分析推断出每种元素,并对元素的性质进行判断。难度适中。(06全国)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满足以下条件: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请填空:(1)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 ,理由是_;(2)Y是_,Z是_,W是_;(3)X、Y、Z和W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241。写出该化合物的名称及化学式是_。【答案】(1)否 如果位于同一周期,则其电子数之和应该是3的倍数。(2)Y:氮元素 Z:氧元素 W:硫元素(3)名称:硫酸铵 化学式:(NH4)2SO4【解析】此题考查内容是周期表,电子排布,物质性质的综合应用。考试说明(二)4(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知道离子键的概念和成因以及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知道共价键的概念和成因以及共价分子的特点。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知道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能区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备考习题1、气味的气体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离子键、共价键和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之间的关系,难度较低。只要含有离子键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故选A。2、能证明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的现象是 A 氯化氢极易溶于水 B 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C 氯化氢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D 氯化氢是无色有刺激性3、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其水溶液导电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熔融态导电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固态导电的一定是金属单质 D、固态不导电但熔融态导电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答案】2、B 3、D【解析】这两题考查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认识,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是不导电的,只有在水溶液中才有可能导电;而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是不导电的,但在熔融状态下是能导电的。考试说明(二)4(9):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以水为例初步了解氢键。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能根据分子间作用力来比较同一类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性质(熔沸点)的变化规律;知道水分子中存在氢键且影响了水的熔沸点;备考习题见(二)4(10)备考习题;考试说明(二)4(10):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及其性质。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能够区分四种类型的晶体;能说出常见的原子晶体(金刚石、石英、单晶硅);能够依据晶体的物理性质说出晶体类型或依据晶体类型说出其主要物理性质;备考习题(2008全国)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SiO2CsClCBr4CF4BSiO2CsClCF4CBr4CCsCl SiO2 CBr4 CF4DCF4 CBr4 CsCl SiO2【答案】A【解析】物质的熔、沸点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晶体类型有关,一般地,熔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本题考查了四种晶体类型判断及其熔点高低的决定因素。对于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来讲,此三种晶体的熔点与构成它们的微粒间的半径大小正反比,即微粒间的半径越小其熔点就越高;而对于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来讲,其熔点高低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A中SiO2是原子晶体,熔点很高,CsCl为离子晶体,熔点较高,CBr4与CF4为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显然CBr4的熔点高于CF4,故以上四种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的正确顺序为SiO2CsClCBr4CF4。考试说明(二)5(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并据此识别氧化还原反应;能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利用守恒思想,结合化学价升降进行关于电子转移的计算;备考习题(07全国卷)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 A.CO+H2OCO2+H2 B.3NO2+H2O=2HNO3+NO C.SO2+Cl2+H2O=H2SO4+2HCl D.2F2+2H2O=4HF+O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认识,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能根据方程式来判断化合价变化。(2008海南)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A2 mol B1 mol C0.5 mol D0.25 mol【答案】D【解析】由反应中电子得失守恒可知产物硝酸锌和硝酸铵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故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考试说明(二)5(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二)5(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焓变和反应热等概念。(二)5(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能用生活中一些实例来说出常见能量转化形式;知道化学能与热能可以相互转化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事实;区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焓变和反应热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键能和焓变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热化学方程式说出其意义,也能根据已给信息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知道盖斯定律并能用它解决方程式相加减的简单反应热计算;备考习题8. (2008年广东卷)下列有关能量转换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B.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C.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答案】AB【解析】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能量形式,难度较低。葡萄糖氧化放出热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错;选项D应该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错。(08宁夏卷)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1411.0kJmol-1和-1366.8kJ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为( )A-44.2kJmol-1B+44.2kJmlo-1C-330kJmol-1D+330kJmlo-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利用盖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只有两个方程式的简单减法,难度中等。由题意可知:C2H4(g)3O2(g)2CO2(g)2H2O(l);H-1411.0kJmol-1,C2H5OH(1)3O2(g)2CO2(g)3H2O(l);H-1366.8kJmol-1,将上述两个方程式相减得:C2H4(g)H2O(l)C2H5OH(l);H-44.2kJmol-1。考试说明(二)5(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列举几种常见的节能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措施及意义;备考习题(08汕头模拟)2007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十七个部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启动仪式,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全民节能减排氛围。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将煤液化、气化,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催化剂B在汽车上安装汽车尾气催化转化装置,使之发生如下反应:2CO+2NO 2CO2+N2C在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中,要大力发展火力发电D在大力推广乙醇汽油的同时,研究开发太阳能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节能环保知识的了解,试题难度较低。C选项中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未考虑环保方面。考试说明(二)5(6):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教学指导意见教材说明复习建议能辨认原电池和电解池装置;认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并能对反应前后电极、溶液的变化进行比较(电极质量、PH值变化、某离子浓度等);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解池的阴阳极;能依据已知的电池总反应式书写电极方程式和简单电解池的电极方程式;认识常见的化学电源(银锌、铅蓄、燃料电池),能说出它们的工作原理,知道电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金属冶炼、氯碱工业、电镀、精练铜),并能利用电解池工作原理对它们进行分析;备考习题(2008北京)据报道,我国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氢氧燃料电池车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服务。某种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液为KOH溶液,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B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KOH的物质的量不变C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D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产生2.24 L Cl2(标准状况)时,有0.1 mol电子转移【答案】D【解析】本题为新情境试题,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知识,试题难度中等。依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在电极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A正确;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2H24OH4e=4H2O ,在反应过程中,生成和消耗OH的量相等,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的KOH的物质的量不变,B正确;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H2O2=2H2O,C正确;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Cl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2e=Cl2,产生2.24 L Cl2(标准状况)时,有0.2 mol电子发生转移,D错误。(2008年海南)关于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s) +SO42(aq)= PbSO4(s) +2eB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C在充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小D在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是 PbSO4(s)+2e= Pb(s)+ SO42(aq)【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电源铅蓄电池的知识,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