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部分省市中招试题文言文汇编.doc_第1页
2007年部分省市中招试题文言文汇编.doc_第2页
2007年部分省市中招试题文言文汇编.doc_第3页
2007年部分省市中招试题文言文汇编.doc_第4页
2007年部分省市中招试题文言文汇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部分省市中招试题文言文汇编(2007年四川成都)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每小题2分,共6分)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6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A中“以”是“来”的意思,其它都是“因为”的意思。)例句:不以物喜A属余作文以记之 B徒以有先生也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7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D中“与”不是古今异义,其它都是古今异义。)例句:宠辱偕忘A去国怀乡 B沙鸥翔集 C春和景明 D吾谁与归8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中全文的中心句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9将第卷文言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翻译通顺得1分,互文手法0.5分,落实“以”的意思得0.5分。)(2)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译文: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翻译通顺得1分,落实“微”“斯”得0.5分,倒装句翻译正确得0.5分。) 10用课文原文填空。(任选四句填写,共4分)(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5)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普希金未选择的路)(6)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11根据下面的要求填空。(任选做两小题,共4分)(1)李白在行路难中的两句诗“(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及远大的志向。(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光飞逝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说明了年少时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与这一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4)梨自古就是文人志士所赞扬之物,梨花盛开,洁白如雪,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雪比作梨花,富有新意。诗歌鉴赏。(共4分)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分)答:这一句说明事情到了最糟糕的时候往往出现转折。联系实际只要符合诗句所含这里即可。(意思相近即可,哲理2分,联系实际1分)2有人评价说这首诗除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其他诗句都是多余的,没有写的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1分)答: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观点鲜明、说理详细即可。(1分)2007福建宁德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1、默写。(13分)(1)子曰:“ ,可以为师矣。”(2)但愿人长久,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山重水复疑无路, 。(5) ,蜡炬成灰泪始干。(6)岳阳楼记中体现作者“万家忧乐挂心头”的句子是: , 。(7)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关于台湾问题的提问时,引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 , ”说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8)古诗词中,含有“雨”的句子很多,我能写出其中两个完整的句子: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弗之怠(懈怠,放松) (2)负箧曳屣(背)(3)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4)溥幼嗜学(爱好)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2007江苏苏州我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对联,请指出各联分别写什么节日。 (4分)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清明节)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节)叶落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月常圆(中秋节 )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8古代诗文填空。(8分) (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窥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关雎) (3)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4)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5)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6)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苏轼浣溪沙) (7)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进行此较,强调战争中 “人和”的作用,并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这个观点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节选自宋史杨时传)注释时指杨时,宋朝进士。颢即程颢,与其弟程颐均为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颖昌地名。南带往南方。赴同“讣”。瞑闭眼。游酢人名。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得意思。(2分)无从致书以观 致:引来,得到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叩:询问,请教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书:书:书信颐既觉 觉:醒,睡醒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颖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甲乙两文在写作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内容: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 思想感情: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对老师的尊重(2分)9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不相同(1分)甲文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老师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道”的思想(2分)2007福建泉州请你参与“名著阅读”活动,按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1)为了解初中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调查方式。(1分)示例:个别采访调查、分发问卷表进行调查、到图书馆调查图书借阅情况等(任选一项作答,表意准确即可)目书项目 (2)以下是对100位初中生进行调查后的结果:西游记水浒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过原著的24人29人56人48人看过影视的98人83人21人16人 从表格内容中反映出同学们“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有:其一, ;其二, 。针对这些问题,你提出一点建议: (6分)示例:对于中国古典小说,读原著的人少,看过影视的人多。 对于外国名著,读过原著的多,看过影视的少。 读过外国名著的人多,读过中国古典小说的人少。 看过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的人,多于看过外国名著改著改编成影视的。 读原著的人少,课外阅读情况不尽如人意。(选取其中两项回答问题,意思对即可。) (3)请从以上几部名著中任选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作简略介绍。(7分) 人物(名字): 主要性格特征: 相关的一个故事情节(不少于50字): (7分。人物名字与所介绍的情况相吻合的得1分,主要性格特征2分;故事情节4分,其中情节内容完整3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1分)二、阅读(60分)(一)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610题。(16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本文选自战国策,它是西汉刘向(人名)整理的,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编订而成的。(2分)7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朝服衣冠(穿戴) 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臣之妻私臣(偏爱)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AB8下列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2分) 徐公何能及君也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及郡下,诣太守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D 徐公不若君之美 能谤讥于市朝 更若役,复若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英俊)?(其中“孰与”、句末问号各占0.5分,句意2分)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其中“期年”、“虽”各占0.5分,句意2分) 10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007山东威海文言文阅读(12分)(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8分)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9.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处冒号的作用是总结(概括、收束)上文。(2分)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时时而间进:问或,偶然 期年之后:满一年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错误的可得到上等奖赏。12.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2分)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善于接纳合理化建议,要讲究劝说的方式、方法等。(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2007山东淄博6默写填空。(8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泊秦淮)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沙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开阔、雄浑的画面。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出一个描写“云”的古诗文名句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形万象竟还空,映山藏水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等。2007浙江嘉兴(二)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好处 (2)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4)(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侍奉 (4)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21、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乡为(义;)身死而不受(万钟或施舍),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2、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2分)“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三)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陈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注释】铛:铁锅。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伫录:贮藏。遗:赠送。未展:来不及。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母好食铛底焦饭:喜欢、爱好 (2)恒装一囊:经常、常常(3)战于沪渎:在 (4)逃走山泽:跑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陈某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了,就带着锅巴参战。25、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3分)参考示例:(1)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持之以恒。(3)百善孝为先(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意思近即可。(2007浙江金华)阅读下面三则古诗文,完成1826题。(一)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忧国思家的情怀。(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臣之妻私臣:偏爱 王之蔽甚矣:因受蒙蔽而不明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皆朝于齐:朝见21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释义或根据意思从选段中找出例句,将卡片填写完整。(2分)文言虚词积累卡片 编号:006词例 句意 思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对皆以美于徐公比能谤讥于市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皆朝于齐到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大臣、官吏、百姓,可得上等奖赏。23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联。(3分)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又如:臣民面刺齐王受上赏2007温州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 参与 (2)公将鼓之 击鼓进军 (3)遂逐齐师 追赶、追击 (4)望其旗靡 倒下18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刿(曹刿)乃入见。 (2)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它)分人。”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分)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9、请你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2分)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2)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2】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 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不亦说乎?高兴 李生说之曰劝说 学而不厌满足 王生益愠恼怒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 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 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C)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2007重庆古诗文填空。 (共10分,16题各1分,7题8题各2分)(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2) ,风正一帆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