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练习册答案.doc_第1页
第四单元练习册答案.doc_第2页
第四单元练习册答案.doc_第3页
第四单元练习册答案.doc_第4页
第四单元练习册答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预习与自学(一)1蒂d 孜z 汲j y喻 qi锲 yun渊(二)1.议论文;美国;罗迦费因格。2.(1)探求 (2)必需 (3)汲取 (4)推敲 (5)反应3.(1)设问 (2)反问(3)一般疑问句4.(1)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有恒心,长期坚持下去。 (3)勤奋而不知疲倦。 (4)形容毫不费力地就把事情办成了。5.D(“孜孜不倦”是褒义词)(三)1用这道选择题引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既形象又有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3(1) 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二、精读与赏析 (一)1.设问。作用是(1)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2)结构上承上启下,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2.改句: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各种知识都要精通。简析:改句不如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原句双重否定的形式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强调了“精通各种知识”的重要性。3.举例论证,讲述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4.答题要点:(1)这句话说明了“运用知识对发挥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2)联系实际举例。(二)1.论述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不是唯一的,“之一”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大多数”说明了即便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也不能轻易获得非凡的灵感并不是绝对的,删去“大多数“就不符合事实。3.这些灵感被称为“非凡”是因为它们促成了伟大的事业,而且“并非轻而易举”得到的。4.A(文章原意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性思维”,选项与文章原意相反)三、拓展与迁移1.我们要学会以待己之心待人。(如答“以待己之心待人”也对)2.用生活中的事实阐明双重准则随处可见,告诉我们要做到待人如己不容易。表明论点提出的必要性。3. 比喻那种不肯反省不了解自制的人格。4.(1)要达到自我完善和具有美善言行是很难的,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务必经常反省。(2)以待己之心待人不是容易做到的,要慢慢学会。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预习与自学(一)1悟w 措cu 彷徨png hung 肇zho(二)1宋代,朱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或不参与。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4“腊”改为“蜡”、“掩”改成“偃”、“籍”改成“藉”、“捂”改成“悟”5略6C(A语序不当,“任意”应放在“欺侮”的后面;B句式杂糅,去掉“之手”; D词语搭配不当,“研究”应和“认真”或“仔细”搭配)(三)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传统教育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验。3原因有:(1)中国传统教育导致中国学生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验;(2)这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的精神;(3)应付今天的国际环境。二、精读与赏析(一)1.不可以删去,“硬” 形象地写出王阳明由于对“格物”错误理解导致了可笑行径,说明了轻视实验的害处。2.说明了传统教育只重视理论不重视实验的弊病。3.(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4.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接着要有勇气才能实施实验;实施实验的过程中,毅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三个词有发生先后的顺序,因此三个词位置不能换。5.例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知识虽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富勒托马斯(二)1.反面;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不论;还是。3.例句:我们不能只相信别人,也不能只相信自己。我们要客观分析问题。4.(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2)联系实际,从以上任意一方面谈即可。三、拓展与迁移1.知乐者常足。2.首先直接提出“乐”与“不乐”,心态不一,结果也就迥异的观点,然后结合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拥有快乐的心态可以助人成功,最后得出“学习快乐应当是我们的必修课程的结论”。3.比喻论证。论述了快乐的心态可以对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4.略(能结合观点谈,言之有理即可)15*短文两篇一、预习与自学(一)1(1)黠xi (2)藻zo (3)妄wng (4)滞zh (5)睾o(6)怡y(二)1(1)抠 (2)诀 (3)诫 (4)伦 (5)阐 (4)劫2(1)味同嚼蜡 (2)吹毛求疵 (3)不求甚解 (4)豁然贯通3(1)培根;英;作;随笔;新工具。(2)燕山夜话;马南邨;邓拓。4B(联系上句:准确记忆特强,机智天资聪颖,充实欺世有术)5示例:运动足以减轻压力,足以增强体质,足以锻炼意志。(三)1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2驳斥的论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3主要通过分析“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行批驳: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它的意思;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二、 精读与赏析(一)1目的有三个。分别为:怡情,这一目的主要表现在“独处幽居”之时;傅彩,主要表现在“高谈阔论”中;长才,主要表现在“处世判事”之际。2指那些只会按书本所列条文规则办事,缺乏创新思维,不懂灵活变通的人。启发是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应盲目地接受书本知识并生硬地按本子办事,而应具有创新意识,学会灵活变通地处理事情。3比喻论证。能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二)1论点为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2构成对比论证。通过古今中外两位人物读书态度的对比,突出了读书应抱“不求甚解”的虚心态度。3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三、 拓展与迁移1.读书使人优美。2.从人们十分关心的生活现象入手,引起读者关注,从而更好地突出自己的观点。3.读书能使人养成洗耳倾听的习惯和姿态,让人神采倍增;读书能使人会心展颜,而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和温暖,而且物美价廉利于储存,还能重复使用;读书使人自知,让你的红唇胜过任何颜色的涂抹,更加光彩夺目。4.略(答案提示:比喻的修辞、“抚卷”“香氛”等词语的运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给人带来欢娱)5.示例: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文明;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文静;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智慧等等。(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即可)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预习与自学(一)1(1)慨ki (2)玄xun (3)诓kun (4)渺mio (5)脊j (6)省xn(二)1B(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2. C(结合语境,不应构成因果与条件关系复句)3(1)立论;驳论;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驳斥对方错误的论点,在驳斥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 (2)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4且介亭杂文;鲁迅;周树人;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或故乡或孔乙己;驳论;敌论证;直接反驳;间接反驳。5示例:1937年7月7日,日本正式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事实;2005年0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发表声明,对二战给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表示道歉,也是事实;2006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反对,悍然于“815”日本战败纪念日参拜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却也是事实。(三)1对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 2. 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是: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或我们有从古以来“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二、精读与赏析 (一)1.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2指“国联就渺茫”。3. 不删好。因为这些话指出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们“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的真相,极具讽刺意味。(二)1.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大家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还因为,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2“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3(1)脂粉:比喻美化、伪装。 (2)筋骨和脊梁:比喻中华民族的真正力量。 (3)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 (4)地底下:比喻被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中的革命力量。三、拓展与迁移1(1)比喻不屈 (2)铮铮铁骨 奴颜媚骨 (3)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司马迁人格魅力的礼赞。2.上联:刚直不阿下联:史记3.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突出三点:强权社会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骨气、血性、良心;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4.略(答题要点:应写出“中国脊梁”的意思。“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应举出恰当例子,加以适当的分析)第四单元测试题1B(A.措cu C.蒂d D.儒r)2. D(戒诫)3. B(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4C(关联词使用不当。不要而要)5.(1)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道不消魂 人比黄花瘦 (2)日高人渴漫思茶6答案示例:书名: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推荐语:西游记着重表现了孙悟空降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是我们中学生百看不厌的作品。或: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美丽,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的活动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施展其超人的本领,生动、奇幻、曲折,富有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7. 开卷未必有益;(1)社会上各类书刊鱼龙混杂,青少年对好书坏书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2)社会上因读黄色书刊而犯罪的事例也不少。8举例论证9过渡;设问10.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改为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既改为即逐渐充实,反复推敲改为反复推敲,逐渐充实11. 只需围绕创造性思维三个必需要素并结合实际来谈即可。12强调对方论据“确凿无误 ”,为后文的批驳蓄势;增强文章的讽刺意味。13因为“中国人”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因为他们现在“既不夸自己”“地大物博”,“也不信国联”了。 14“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15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16埋头苦干的人: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作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冤叫屈、伸张正义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或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17示例: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