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001.doc_第1页
论语笔记001.doc_第2页
论语笔记001.doc_第3页
论语笔记00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卷一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有些注释解释“子”是来源于爵位,因孔子曾做鲁国司寇,故可以称“子”。但这样解释有一点问题,墨子、庄子等“子”就不好解释了。论语里还经常称子的是曾子、有子,原因很简单,论语是他们二人的门人编著的,闵子也出现一回。冉子出现过两回,但有一次有争议。这也证明了“子”在这里就是师长的尊称,孔子与墨、庄等诸子没有不同。时:“时”的解释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年纪,到什么年纪学什么知识。还有是季节的意思,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 见钱穆“论语新解”。第三种解释就是时时、经常、反复的意思。按照春秋的阶级划分,孔子出身应该说是属于“士”阶层,属于底层贵族或处于贵族与国人之间。生活经历是经常颠沛流离,弟子也出身各个阶层,因此,孔子不太可能要求自己以及自己的弟子遵照贵族教育的标准模式-按季节、年纪学习不同的知识。所以,还是从字面直接理解出来的时时、经常的意思比较准确。学:那时没有学校,所以春秋时期的“学”与现代理解的“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孔子的主要功绩就在于把官学推广到私学,在没有社会统一规定学科的春秋时代,孔子所说“学”的内容应该指贵族官学内容,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习:就是反复练习的意思,实际上六艺中的“乐、射、御”都是需要反复练习的技能,并且也很容易产生“悦”的感觉。说:悦的通假字,皇侃义疏本(简称皇本)为“悦”,皇本改了很多字,通假字都改了,可能觉得论语里有错别字有损斯文,也可能是当时的人对经典没那么崇拜(皇本为南朝粱代的注疏,南朝玄学盛行,儒学没有后来那么高的地位),为方便阅读,按自己的理解对论语进行修改。“白虎通义”把“习”解释为诵习,“学”就是学习六经。这是汉代人根据汉代政治环境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想法,汉代官方学术就是经学,也是做官的主要途径,一提到“学”就想当然地认为是学经,除了经也没别的好“习”。但这么理解孔子不太合适,如果让孔子时时诵习“尚书”,恐怕他也不会怎么“悦”的。有些译注中,“学”指的是学“仁”,学做人的原则,以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再将这些做人的原则时时反省、实践以致修养提高而“悦”。此说过于隐晦,孔子这句话时如果真有这样的意思,他的弟子也很难理解,孔子应该不会这么当老师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朋:郑玄的解释-同门为朋,同志为友。钱穆的解释-志同道合者。乐:与前面的悦比较起来,是外在的高兴。因为朋友来了,如果只是心里喜悦,而不表现出来,做人就过于严肃了,是不礼貌的。自从汉朝经学兴起,对论语的解释都是过于抽象化、玄妙化。比如论语开篇这三句,就有解释为一生学习的境界。从开始的“学而时习”提高自己,到有志同道合者来印证学问使学业更加进步,到最后达到了“人不知”的程度。似乎不如此,孔子就不够伟大。其实,这三句话按字面直译就可以,虽然不高深,但很好地体现好学而不劳倦、热情而不偏激的中庸人格。尤其喜欢“人不知而不愠”这句,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生气,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实际上“被爱”、“被别人认知”是我们每个人的需求,当得不到满足时,很难做到不愠。我们大多数人在社会活动中需要维持自身特征来确定在群体中的归属性,以及通过维护自身的正确性来稳固在群体中的地位。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表示异议,或别人对我们形象的描述与我们自身评价反差很大时,都会激发心理上的自我防御机制,而引起我们的抵触。就是说,当有人“不知”自己时,我们通常都会“愠”的。人与人是如此,群体与群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也会经常因为对方不理解自己的意图,不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产生争执。人们常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我认为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以就有了无缘无故的恨。别人不理解我的思想,不认可我的行为是正常的,但如果偏偏希望对方无缘无故地爱我、认可我,把自己被爱的需求建立在没有缘故、不能确保实现的基础上,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恨-无缘无故的恨。由此可见,要想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至少需要宽容的社会价值观、健康的自信倾向以及超强的自我控制力。从人“不知而不愠”这句可以看出,孔子不一定要求他的朋友都理解他,所以“朋”的解释不应单指志同道合者,否则与“人不知而不愠”抵触。而孔子把“人不知而不愠”放在“有朋自远方来”的后面,耐人寻味。开篇讲得这三点,可以看出孔子的为人理念-好学、向上、热情、理性、温和以及宽容。也许孔子这样教诲弟子,也许是在勉励自身,或者两者都有。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变成了官方学术,尤其汉代儒学包含了很多的阴阳五行学说,以致于对论语的注疏偏重于抽象化。科举制度定型后,加上佛教传入后与道家结合,使得对儒学的抽象化论述更加精密。而历代的知识分子为了政治仕途,自觉不自觉地认可并加深了这一过程,结果就是孔子的封号越来越长,形象越来越模糊,最终形成了一个符号。当我们把一个人符号化,就会让我们对他和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