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ppt_第1页
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ppt_第2页
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ppt_第3页
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ppt_第4页
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8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必备知识梳理回扣基础要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概念理解 1 循环的对象 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等 而不是具体 2 循环的过程 3 循环的范围 2 特点 反复出现 化学元素 化合物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生物圈 全球性 循环流动 3 实例 碳循环 1 循环形式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形式循环 在群落内部通过关系以形式流动 CO2 捕食 含碳有机物 2 循环过程 碳进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 碳出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 消费者 的 产生CO2的非生物途径 化能合成作用 生产者 分解者 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燃烧 3 环境问题 平衡打破会造成 温室效应 练一练1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 人体内的C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A 食物中的碳B 大气中的CO2C 燃料中的碳D 生物环境中的碳 B 2 在碳循环中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A B C D 解析在碳循环中 碳进入生物群落通过自养型生物的同化作用才能实现 自养型生物的同化作用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是一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到无机环境中 必须通过异化作用才能实现 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代谢的一部分 在水循环中起一定的作用 B 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有机物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同时 分割 载体 动力 CO2 反复利用 全球性 生物圈 物质循环流动 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 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提醒 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含义 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 内容 包括稳定性和稳定性 二者关系往往 3 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4 破坏因素 1 自然因素 火山爆发 台风 海啸 流行病等 2 人为因素 相对稳定 抵抗力 恢复力 相反 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 地震 保持 恢复 基础 破坏植被 破坏 环境 食物链 污染 5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1 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 适度利用 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能力 2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 应实施相应的 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 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包括生物圈 强调 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 时 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 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高低都呈负相关 如苔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低 干扰 自我调节 物质能量投入 协调 提醒 构建知识网络 高频考点点突破考点一碳循环1 过程图解及解读 1 图示 2 析图 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 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主要途径 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 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 判断成分的依据 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化石燃料的燃烧 2 温室效应 1 成因 工厂 汽车 飞机 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森林 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 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 危害加快极地冰川融化 导致海平面上升 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 缓解措施 植树造林 增加绿地面积 开发清洁能源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对位训练1 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 1 从微观上看 过程 是在细胞内中进行的 过程 主要是在细胞内中进行的 2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是 除此之外 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 通过进入生物群落 表示的是关系 表示 3 从上图可知 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 至少回答两个方面 答案 1 叶绿体线粒体 2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者分解作用 3 保护植被 大力植树造林 增加绿地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开发绿色清洁新能源 考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1 图示 2 析图 1 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 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 生产者和分解者 图示中未标出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3 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 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固定太阳能 然后沿共同的渠道 食物链 网 一起进行 4 能量的固定 储存 转移和释放 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5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 流动 6 能量作为动力 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7 上述关系 总体上体现了二者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并且同时进行 对位训练2 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图2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请据图分析回答 1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的形式被利用 2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主要是作用 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为图1中的 填数学序号 3 图2中A表示的能量 B比A的能量少 原因是 4 从图2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5 狼是该生态系统没有的生物种类 现将它引入其中 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上用曲线表示狼的数量最可能的变化情况 纵坐标上的点表示狼的起始数量 解析碳循环中碳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被利用的 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某些自养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到生物群落中 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摄入到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 只能够被同化一部分 且首先要用于呼吸作用 其次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或者被分解者利用 由图2可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引入狼后 短期内狼的数量会迅速增长 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环境的限制 最终狼的数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答案 1 有机物 2 光合 3 初级消费者同化在细胞呼吸中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5 见图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稳定性前提条件只有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 它的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 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这一阶段就是生态系统的成熟阶段 2 稳定性表现 1 结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周期性变化 可用如图曲线表示 2 功能相对稳定 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 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稳定 不是恒定不变的 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提醒 3 种类 可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如下图 1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 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量指 标 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 反之 抵抗力稳定性强 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 受到相同干扰 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3 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x越大 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反之 恢复力稳定性强 4 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这一面积越大 即x与y越大 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提醒 1 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包括 自身净化能力 物理沉降 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 完善的营养结构 自身的反馈调节 维持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相对稳定 2 抵抗力稳定性高低比较 生物圈 海洋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极地荒漠 恢复力稳定性正好与其相反 3 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 受到外界干扰 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 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 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 若遭到彻底破坏 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性 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4 食物网中营养结构最不容易被破坏的标准先看食物链 数量越多越稳定 若食物链数量相同 再看生产者 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对位训练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 正确的是 解析一般地说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 营养结构越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相反 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 营养结构越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而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的生态系统 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反之亦然 答案A 4 下列食物网中 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D 实验强化在平时12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的实验探究1 制作小生态瓶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2 实习原理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 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与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将少量植物 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便制成一个小生态瓶 3 制作过程中的要求及目的 对位训练5 为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 设计了如下实验 取500mL的锥形瓶4个 分别标以1 2 3 4 各加入约400mL清水后 向3 4号瓶加入等量河泥 向2 3 4号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 然后 在4个锥形瓶中各放入1条金鱼 密封瓶口 将1 2 3号瓶置于阳光充足的阳台上 室温不超过25 将4号瓶置于黑暗的纸箱中 观察并记录每瓶中金鱼的生活状况 请分析回答 1 1号瓶中的金鱼与4号瓶中的金鱼相比 哪些生活时间长 为什么 2 哪个瓶中金鱼生存时间最长 为什么 3 本实验所提出的结论是什么 解析由题干可获得的主要信息有 生态瓶制作 探究实验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解答本题时可先分析生态系统的组分 营养结构 制作生态瓶的要求 影响因素 然后分析各小题并 组织答案 1 4号瓶中虽有金鱼藻 但在黑暗中金鱼藻无法制造氧气 且消耗氧气 因此瓶中的氧气消耗得最快 2 3号瓶中含有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 并且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因此维持稳态的时间最长 3 从实验设置上可以看出 此实验的自变量分别为河泥 金鱼藻 光照 因变量是金鱼存活的时间长短 因此本实验要说明的问题是 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是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基础 答案 1 1号瓶中的金鱼 因为4号瓶置于黑暗处 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进行细胞呼吸 金鱼和金鱼藻的细胞呼吸共用水中溶解的氧气 故金鱼生存时间更短 2 3号瓶 因为3号瓶置于光照下 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金鱼藻和金鱼的细胞呼吸共同消耗水中的溶氧并产生二氧化碳 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向水中提供氧 清水 河泥又分别为植物提供水 无机盐 河泥中的分解者将金鱼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供金鱼藻利用 这种状况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故金鱼生存的时间较长 3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水 空气 矿物质和阳光等 生产者 金鱼藻 消费者 金鱼 和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等 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缺一不可 思维方法探究思维误区警示易错分析1 对碳循环示意图辨析不清 1 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2 将上图换成字母 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 找依据 据图判断A B C D各代表哪种成分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不能写 无机环境 也不能写 生物类别 再根据A C确定C为消费者 剩下D为分解者 2 对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概念及实例辨析不清 纠正训练1 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1 2 3 4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代表生产者 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 碳元素在1 2 3 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 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D 1 2 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解析考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相关知识 1代表生产者 2代表消费者 3是分解者 4是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碳元素在1 2 3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1 生产者 是其他营养级的能量来源 因此含碳元素最多 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界 答案C 2 2008 海南卷 某池塘中 早期藻类大量繁殖 食藻浮游动物 水蚤 大量繁殖 藻类减少 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 引起部分水蚤死亡 加重了污染 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早期不属于负反馈 后期属于负反馈B 早期属于负反馈 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 早期 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 早期 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解析食藻类浮游动物和藻类构成捕食关系 藻类减少 导致浮游动物减少 可构成负反馈 当排入污水后 浮游动物死亡 加剧了污染 又导致更多的浮游动物死亡 直到所有动物全部死亡 这属于正反馈 B 知识综合应用重点提示通过 治理水体污染等环境方面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 的考查 提升 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的能力 典例分析 2009 广东卷 32 为加强水体治理 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 1 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 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 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 2 一段时间后 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 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 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 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 请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两条 3 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 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 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解析 1 碳循环过程中 植物可通过细胞呼吸放出CO2 又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 从而使得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流动 2 由题意知 轮虫等浮游动物可以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 鱼和鸭又可以轮虫为食 鸭还可直接捕食绿藻等 据此可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3 重金属属于难分解的物质 进入食物链后可沿食物链流动 并通过生物富集作用 随营养级的升高 生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随之升高 产生剧毒生物 答案 1 2 绿藻 轮虫 鱼 鸭 绿藻 鸭 绿藻 轮虫 鸭 任写两条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3 导致重金属污染 使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重金属含量过高 拓展提升处理污染水体 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特别关注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环境关系 1 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 如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 重金属污染等 2 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 如生活污水 农药等 3 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 采用搅拌 通气等措施 4 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 密封 池底沉积物等措施 变式训练 2009 山东理综 4 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 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 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 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 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 该反应器 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 存在能量输入 传递 转化和散失解析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 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所以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 故B正确 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 营养物质和菌种 无生产者 不满足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的概念范畴 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A C D均错误 答案B 随堂过关检测题组一 有关物质循环或碳循环概念的理解1 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等化学元素B 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C 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 循环流动D 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解析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可知 本题的A B C选项都是正确的 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 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 但不会消失 答案D 2 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 错误的是 A 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 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 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2形式存在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解析生态系统中 碳在无机环境中还能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C 题组二 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理解3 2009 福建理综 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 食物网越复杂 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通过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来实现的 其组成成分越多 营养结构越复杂 受到破坏后越难以恢复 故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所以A B选项正确 D选项错误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每种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维持着其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选项正确 答案D 4 2009 广东卷 13 目前气象预报中有 紫外线指数 的内容 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 滥伐森林B 水体污染C 南极冰川融化D 臭氧层破坏解析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 臭氧层被破坏后 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增多 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 使农作物和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D 题组三 有关物质循环的综合考查5 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 如下表 造成这种分解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光B 微生物C 湿度D 温度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枯枝落叶主要是由微生物分解的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温度 湿度等的影响 从热带雨林到冻原 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逐渐下降 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湿度 微生物 答案A 6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图中D为大气 请据图回答 1 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2 碳元素在大气与A B C之间的流动是以形式进行的 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 A为 B为 3 图中D C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 C D是通过作用实现的 4 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 而另一部分则以的形式储藏在地层中 碳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存在 5 碳循环始终与结合在一起进行 解析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 在生态系统中 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 在碳的循环中 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 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部分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开始的 并进入生物群落随食物链而流动 生物群落中的碳以CO2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 但另有一部分碳则以化石燃料 煤 石油 天然气等 的形式储藏于地层中 成为能源物质 答案 1 C生产者 2 CO2消费者分解者 3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呼吸 4 化石燃料CO2碳酸盐 5 能量流动 定时检测组题说明特别推荐信息推断题 1 2 9 识图析图题 5 7 8 10 综合应用题 12 13 1 猪 沼 茶 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 由种植 茶树 养殖 猪 农户 人 和沼气生产 微生物 四个子系统构成 该生态农业模式 A 是由茶树 猪 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 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 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 不需要外部投入解析生态系统包括某一区域之内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 并不能说是由生物构成的 在该生态农业模式中只是实现了良性循环 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 2 科学家把 末日之钟 的时间从晚11点53分调至晚11点55分 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 接近核武器的可怕水平 温室效应 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下面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A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C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D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 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为考点 引导关注人类生活环境 关注人类的命运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等气体含量增加 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开发新能源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 答案D 3 在碳循环中 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A B C D 解析碳循环中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分解者则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变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B 4 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 取两只烧杯甲和乙 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mL 甲中加入30mL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 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 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天 然后从甲中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A1 A2试管 从乙中也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试管B1 B2 在A1 B1中加入碘液 在A2和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 A 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 而且颜色深浅一致B 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C 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D 以上结果都不正确 B 5 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 均属于细胞呼吸C A和B属于捕食关系D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 过程造成的 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 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同时可以看出A是分解者 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答案C 6 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 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解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叫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图C初级消费者种群数量恢复相对稳定的时间短 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C 7 2009 天津理综 5 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 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 B C 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 气候发生变化 甲生态系统的种群类型数量变化幅度比乙生态系统小 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比乙强 正确 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至极低 其后由于气候条件逐渐适宜 群落经次生演替 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 并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 所以 正确 答案B 8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 其中甲 乙 丙 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 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 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 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D 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由图可知 气体X为二氧化碳 类群乙为生产者 类群丙为消费者 其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 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种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图中甲为分解者 如果甲缺少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 答案C 9 在一个用钢化玻璃做成的封闭水缸内 如果养的是鱼 虾 水蚤等水生动物 还有一些水草和藻类以及一些微生物 开始时它们正好达到了生态平衡状态 后来为了取得一些实验结果 进行了遮光处理 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 氧气含量减少B 二氧化碳含量减少C 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多D 动物数量减少解析这一个封闭的水缸 实际上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如果进行遮光处理 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 二氧化碳利用减少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氧气产生减少 所以厌氧微生物在这种情况下会增多 植物生长受阻 结果又会导致动物数量减少 B 10 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进行分析 不正确的是 A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通过光合作用B 参与过程 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物 植物共同构成了群落C 该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D 若绿色植物的优势种为草本植物 将来可能会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 A 11 在一般情况下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 正确的是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由于生产者和分解者接通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通道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利用光能或氧化无机物释放的能量 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 经各级消费者利用 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于无机环境中去 答案A 12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 绿色植物可以通过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可以通过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2 图中能量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和之间循环往复 3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4 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它是一个在物质上的生态系统 5 由于石油 煤等化石燃料在短时期被开采利用 使以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积累 会造成 使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解析图示是碳循环过程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 使碳进入生物群落 然后又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实现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离不开物质循环的 其贮存和释放均发生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 物质循环主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但是由于人们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导致二氧化碳释放过多超出了物质循环限度 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答案 1 光合呼吸 2 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3 贮存与释放 4 自给自足 5 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13 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 其中甲 乙 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1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 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 X代表的生物为 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 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 3 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处 在a d中选择 合成有机物 含碳有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