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doc_第1页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doc_第2页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doc_第3页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doc_第4页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要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却不是一个新话题,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与过去不同的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入WTO又使农业发展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新阶段、新环境迫切要求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以迎接国内市场变化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要求。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上更是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因此本文以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题,希望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能对我们在具体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有所启发。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这一部分主要从宏观上介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则、农业产业结构演化和优化的趋势和规律、决定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等主要内容。所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政府在保证市场制度供给,建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能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的体制和机制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积极有效的农业产业政策,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主动地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地朝着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化的产业优化与升级过程。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够结合实际的分析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以第二部分介绍了吉林省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吉林省虽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农村劳动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进程过慢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结合吉林省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得出了第三部分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我们既要具备调整农业结构的战略思路,同时还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市场农业建设步伐,从体制和机制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制度保证。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人力资本投入,培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提高其贸易能力。积极引入工商和金融资本,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以营销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的道路。从而稳妥地推进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收集的大量资料来看,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论文很多,但是就某一省份的很少。所以这篇论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可以说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其它论文所不同的是我们在具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提出了适合我们吉林省自己的政策措施。 目录一、农业产业结构理论概述1、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则3、农业产业结构演化和优化的趋势和规律4、决定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二、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分析2、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3、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三、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1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2充分发挥比较优势3大力发展畜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4发挥政府对农业的支持5积极引入工商和金融资本一、农业产业结构理论概述1、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1)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广义农业,即农、林、牧、渔业及它们的比例关系;二是狭义农业,即种植业内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生产及它们的比例关系。农业各产业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只有各产业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形成良性的经济互补关系和提高结构的整体功能。(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可以表述为:政府在保证市场制度供给,建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能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的体制和机制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积极有效的农业产业政策,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主动地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地朝着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化的产业优化与升级过程。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通过市场取向的改革实现农业按市场导向组织生产的一个动态的不断优化的过程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则(1)粮食安全原则。粮食是基本消费品。我国有13亿人口,对粮食有着巨大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难以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定,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必须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能够基本保证国内的必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前提,如果破坏了这个前提条件,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比较优势原则。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各地都能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利益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仅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产业结构雷同的弊端,而且可以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地都应当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和生产经营、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注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形成自己特有的生产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3)动态市场原则。农业产业结构应与市场供求相协调。这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要求。市场供求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主动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即既要考虑现实供求,也要考虑潜在供求;既要考虑本地供求,也要考虑外地供求;既要考虑国内供求,也要考虑国际供求。(4)主体自主原则。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应由农民自主决策,绝不能由别人包办代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最终要靠农民去实现,政府只能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提供信息、技术等各种服务,引导、支持和帮助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越俎代庖,替农民决策,甚至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而且必将大大挫伤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使政府和农民处于对立的状态。(5)效益统一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只有注重经济效益,才能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业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但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决不能只单纯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必须要始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要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3、农业产业结构演化和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理论上讲,农业产业结构演化,服从于以下一般规律: 社会需求变化的规律。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社会需求层次的变化必然要求农业产出结构的变化,从而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基本的动力; 农产品商品率提高的规律。由产品剩余引发的追求超额利润的利益驱动,必然引起分工和专业化的快速发展,从而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农民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提高的规律。农民的技术素质越高,其从事高科技含量生产的机会成本就越低,开辟农村二、三产业的空间就越大; 科学技术在农业中推广应用的规律。科技在农业的哪个领域推广应用得好,哪个领域就会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4、决定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不同产业尽管表现各不相同,但决定其结构的内在机制是一致的。产业结构从静态上看,由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贸易能力三大因素决定;从动态角度看,则服从产业演变规律。(1)从静态角度看决定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虽然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是产业结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但发现、把握和引导市场需求,有效地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科学地组织生产,形成供给,通过市场交换来满足市场需求,获取利润,促进产业成长与发展的贸易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关键。市场需求是产业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特定的市场上,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所面对的是同一条既定需求曲线。但市场需求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的,而是各自根据其竞争能力的大小获得的,这种竞争能力不仅包括敏锐地发现市场需求、科学地引导市场需求、准确地定位和细分市场、有效地进行市场交换等市场经营能力,还包括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发现和组织优势资源进行生产的能力。虽然,有什么样的资源才会有什么样的产业。但在一定意义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所面对的资源状况是客观的,其生产可能边界是既定的。在既定的生产可能边界内使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则取决于其根据市场需求,组织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的能力,特别是发挥比较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创新,它集中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之中。因此,从理论上讲决定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是结构调整主体贸易能力。(2)从动态角度看决定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从动态上看,产业结构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遵循产业演化规律。伴随着经济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从总体上看,种植业的比重总是下降的,相对而言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的比重是上升的;在种植业内部粮食的比重是下降的,饲料业、棉桑麻、林果茶、蔬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特别是特种经济作物的比重是上升的;在粮食内部,口粮的比重是下降的,而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比重将上升;在口粮内部,高档次口粮比重是上升的,低档次口粮比重是下降的。这是由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决定的农业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握这种规律,不断地寻找和发现新产业,并及时地将资源配置到这些新产业上来,组织生产形成产业竞争力。农业产业的这种演化规律对不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来讲同样是客观存在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懂得和利用产业演化规律,在寻找和选择新产业时防止陷入“合成谬误”、及时判断不同农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供给对需求反应的滞后性、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济、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竞争力形成有机结合,都需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具有一定的贸易能力。 二、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分析作用分析吉林是农业资源大区,水土光热等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在吉林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建国以来吉林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已达到自给有余,经济作物增产增收,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 。(1)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看农业在吉林省的地位图(1)从图中不难比较在1999年以前,国家的第一产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要高于吉林省的。1999年以后国家的第一产业人数比率基本与吉林省持平。但总体看来吉林省的还是要低于全国的。从而说明吉林省的人有近一半是从事第一产业的。不难看出农业在吉林省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从各部门的最终产品率和最终产品的部门构成看农业的地位 .最终产品率是指一部门内部其最终产品占总产品的比例。最终产品的部门构成是指各部门的 最终产品占全部最终产品的比例。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最终结构,吉林省这两个指标的计算结果见表2。表1吉林省1992年投入产出表(部分内容)(单位:亿元)行业农业工业建筑业货运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非物质生产部门中间使用合计农业22.6850.020.040.0013.723.900.85 91.21工业41.38393.4165.9820.601 5 .656.9867.93611.93建 筑 业0.070.22 0.170.041.250.024.906.67货运邮电业0.5617.681.040.633.720.155.7929.57商业2.9831.461.802.8510.660.052.6852.48饮 食 业0.211.330.210.211.330.012.335.63非物质生产部门6.2946.623.824.6226.021.0232.76121.15表2吉林省各部门的最终产品率和最终产品的部门构成行业全部产品/亿元最终产品/亿 元最终产品率/%最 终产品部门构成/ 农业204.39113.2255.3920.46工业768.29156.3620.3528.26建筑业98.5391.9592.7416.62货运邮电业57.3227.7548.415.01商业113.4660.9953.7511.01饮食业16.6711.0449.002.00非物质生产部门213.2192.0743.1816.64合计1471.87553.2837.59100.00从最终产品的部门构成来看,工业28.26%,处于第一位;农业占20.46%,为仅次于工业 的 第二大最终产品供应部门,二者占最终总产品的一半,构成了供给社会消费、积累等用途的 最终产品的主要生产部门。从最终产品率来看,在七大部门中,建筑业的最终产品率为92.74%,最高;工业仅为20.35%,最低;农业的最终产品率为55.39%,为仅低于建筑业的第二大最终产品供应部门比平均最终产品率37.59%高17.8%。这说明农产品还是主要用于直接消费,农产品被作 为中间产品开发利用的层次和广度均很低。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说现阶段吉林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主要是作为最终消费 品的生产部门而存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吉林农业以出售原料为主、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生产盲目性较大,这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产业化进程过慢。虽然吉林省农业具有一定优势,但仍存在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产业化进程过慢的问题1990年以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加速增长,但是吉林省在这种增长速度中相对落后,人均的国民生产总值由比全国高几百元变成少500百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从200元扩大到1200元左右,不过农民纯收入虽然有起伏却始终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吉林省具有一定优势,但劳动生产率低下,1999年吉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占总劳动力比重的49。2%。虽然吉林省注重调节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但是速度过慢。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在吉林经济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04年底,吉林省第一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46.1,低于全国46.9的0.08个百分点。吉林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22.98,高于全国(17.32)近6.7个百分点。这表明吉林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较高。 农业产业结构统计分析(见表1),吉林的农业结构变化不大,1990年以来,产值上都属于增长的趋势,其中渔业的增长率平稳不动。牧业和林业的增长率都变化不大。 吉林农林总产值统计表年份总产值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1990189091406707444190022414202192810015199549028301440615828001717332035472400152000609373202705261138001926872044900001520027342141022055933910047271130369108300152004940674862305173285003539906042413440015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吉林2005年统计年鉴 4、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粮食(尤其玉米)作物比重大。我省是粮食主产区,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0%以上。随着降低关税、取消出口补贴,国家放开粮食收购,我省玉米销售难问题可能更加突出;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趋同。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产出功能不强,产业层次低,龙头带动能力弱。全省玉米深加工企业数量不多,年加工能力较弱,由于缺少资金,新开发项目和扩大再生产工作难度大;三是产品专用化程度低、质量标准低,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二)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产品定位难。由于大路产品多,市场调整空间总体不大。都说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什么挣钱种什么,究竟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挣钱,具体产品定位难。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三是配套体系不健全。与结构调整相关的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科技服务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的配套建设还很不到位,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总量不足,功能不强,开拓市场、产销衔接等作用还没有很好发挥出来。(三)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经营成本高,经营规模化程度低,获利空间小。种植结构单一农户还比较多,增收渠道少。初级产品比重大,多数农民不能分享产品加工和商品流通利润,增收难度大。(四)大环境下的竞争压力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受制于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对贸易规则的执行有一定的自由,同时,国内市场被置于政府有效的保护之内。而当前在获得国际市场准入的同时,不仅要遵守WTO规则,取消农产品价格补贴,大幅度降低农产品关税,而且主要农产品在价格、质量、规模等不具优势的情况下要开放国内市场,部分农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产品质量、加工技术、运输手段和营销策略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组织方式等还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从市场准入到真正打入国际市场还有很多环节需要突破。农业产业结构,对政府和农业生产者而言,无论在体制、机制还是在技术、生产方式和营销组织与手段上都面临着很大难度。 (五)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的问题产业政策的作用对象是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广大农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他们读破政策信息,把握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要素投入的决策,同样取决于他们的人力资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激发其潜在的求富欲望和创新能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教育农民不仅要开展学校式的传统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农业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发挥“干中学”在观念更新和知识、技术、信息传播上的功能。不仅要传授相关知识、技术,而且更要转变观念,提高其营销能力。就当前情况而言主要是培养造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和结构调整的成功典型,改变农业示范项目“过大、过洋、过于集中”的现状,使之在形式上和空间上更接近于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发挥好示范和带动作用。三、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吉林省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低于15%,吉林省1999年比重为25.4%,可见吉林省产业结构仍处于一种尚待优化的状态。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相应压缩低质农产品的生产。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向合理化、多样化、高级化方向转化,满足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和食品多样化的需求,确立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首先要解决目前农村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推广农业机械化,以减少农村就业人口,从而将大量剩余劳动力解脱出来,从事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其次,必须加大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力度,降低生产成本;拉大产业链条,发展玉米深加工、畜产品加工和特色产品加工。再次,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按产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鼓励民营和外资企业兴办饲料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把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起来。第四,加速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以乡镇为中心的城市化也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我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当前,我省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规模过小而又过于分散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接轨,这就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新型的产业组织体系,将农户与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 是解决问题的方法。2、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利用我省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和经济效益。从长期来看我们还必须重视在生产经营环节中积累,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开拓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创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并通过“品牌经营”把土特产品提 升为市场品牌,做大做强优势产品和产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比较优势。吉林省的农业在经济作物中玉米,大豆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各地由于土地自然资源条件、资本投入、技术服务、气候条件等不同,只有充分考虑本地的比较优势,增加具有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的生产,才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减少或避免不同地区农业结构的趋同化。 3、大力发展畜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动物性食品成品、半成品的供给。在增加营养价值的同时方便人们的生活,并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吉林省畜牧业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把畜牧业建设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总收入与粮食产业并驾并驱;第二步就是让畜牧业上升到主导地位,赶上并超过粮食产业。当前吉林省把畜牧业作为重点产业有三个理由:一是吉林省饲料资源丰富,近些年全省粮食产量已基本稳定在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可用作饲料的粮食资源非常充裕,每年仅玉米就可以产秸秆多万吨,还有多万亩草原、草山草坡和林下草地;二是吉林省目前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左右,畜产品价格却普遍低于国际市场,幅度在-%间,“入世”后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三是受疯牛病和口蹄疫的影响,欧洲一些畜产品生产大国的养牛业、生猪业遭受致命打击,生产量和出口量锐减,短期内难以消除影响,原来占有的市场空间自然让出,世界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重大转移,为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4、发挥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应纳入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体系之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和农产品的调剂运输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促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的提高,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指导农民有目的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并确保能够得到执行,保证农产品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首先通过正式制度并引致非正式制度,切实赋予并尊重和保护好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的基本权利。在当前,一方面要界定和保护农民的产权和利益,另一方面要注意克服在国家、集体和长远、全局利益的旗帜下,侵犯农民的合理、合法权利。防止出现以帮助农民调整结构为借口的侵犯农民自主决策权利的现象。注意纠正“政府万能论”,正确理解政府是“衣食父母”的概念,纠正政府及其官员在结构调整中总是比农民更具有信息、能力和理性优势的观点,划清政府和农民的职能范围。通过制度约束和规范政府人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行为,改革对农业发展的考核与管理方法,通过规范化、程序化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立在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