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探设计第7讲纵断面设计.ppt_第1页
道路勘探设计第7讲纵断面设计.ppt_第2页
道路勘探设计第7讲纵断面设计.ppt_第3页
道路勘探设计第7讲纵断面设计.ppt_第4页
道路勘探设计第7讲纵断面设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设置爬坡车道条件沿上坡方向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下表的允许最低速度以下时 可设置爬坡车道 爬坡车道是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上坡方向右侧增设的供载重汽车行驶的专用车道 第四节爬坡车道 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 应设置爬坡车道经设置爬坡车道与改善主线纵坡不设爬坡车道技术经济比较论证 设置爬坡车道效益费用比 行车安全性较优时 可设爬坡车道 二 爬坡车道设计 1 横断面组成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右侧 宽度一般为3 5米 包括设于其左侧路缘带宽度0 5米 爬坡车道平曲线需要加宽时 应按一个车道规定加宽值设计 二 爬坡车道设计 1 横断面组成高速公路爬坡车道可占用原有的硬路肩宽度 爬坡车道外侧可只设土路肩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爬坡车道紧靠行车道外侧设置 原硬路肩部分移至爬坡车道外侧 供混合车辆行驶 窄路肩不能提供停车使用 对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爬坡车道长度大于500米时 其右侧应按规定设置紧急停车带 二 爬坡车道设计 2 横坡度正线超高坡度与爬坡车道超高坡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表3 20 超高的旋转轴为爬坡车道内侧边缘线 爬坡车道位于直线段时 其横坡度的大小同正线路拱坡度 采用直线式横坡 坡向向外 二 爬坡车道设计 3 平面布置与长度爬坡车道长度由分流渐变段长度 爬坡车道长度和合流渐变段长度组成 渐变段长度如下表 爬坡车道起点应设于陡坡路段上载重车运行速度降低到 最低容许速度 处 终点应设于载重车爬经陡坡路段后恢复至 最低容许速度 处 或陡坡路段后延伸附加长度的端部 附加长度如下 爬坡车道平面布置 二 爬坡车道设计 第五节避险车道 避险车道是在长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下坡方向右侧为失控车辆增设的专用车道 避险车道主要由引道 制动车道 服务车道及辅助设施 路侧护栏 防撞设施 施救锚栓 呼救电话 照明等 组成 一 避险车道作用及组成 上坡道型 长度短 常用形式水平坡道型 长度较长 特殊情况下采用下坡道型 长度更长 不得已情况下论证采用砂堆型 长度更短 易发生二次事故 较少采用 二 避险车道类型 第六节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 一 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根据汽车动力特性和考虑经济等因素制定的极限值 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一般讲 纵坡缓些为好 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 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 3 0 5 二 关于最短坡长坡长不宜过短 以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 对连续起伏的路段 坡度应尽量小 坡长和竖曲线应争取到极限值的一倍或二倍以上 避免锯齿形的纵断面 三 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1 平原 微丘区 保证最小填土高度 作包线设计 2 山岭 重丘区 按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一 纵断面设计要点 一般情况下 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 坡差小时 应尽量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 条件受限制时 可采用一般最小值特殊困难情况下 方可用极限最小值 有条件时 宜采用表4 20规定的满足视觉要求的最小半径 四 关于竖曲线半径的选用 五 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同向曲线 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 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 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 避免出现断背曲线 五 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同向曲线 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 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 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 避免出现断背曲线 反向曲线 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 为使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 中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段 若两竖曲线半径接近极限值时 这段直坡段至少应为计算行车速度的3s行程 当半径比较大时 亦可直接连接 二 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 一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1 准备工作 1 应收集有关设计资料 里程桩号和地面高程 平面设计成果 沿线地质资料等 2 点绘地面线 填写有关内容 2 标注高程控制点 路线起 终点 越岭哑口 重要桥涵 最小填土高度 最大挖深 沿溪线的洪水位 隧道进出口 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 铁路道口 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山区道路的 经济点 或 挖方点 等 二 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 一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1 准备工作 1 应收集有关设计资料 里程桩号和地面高程 平面设计成果 沿线地质资料等 2 点绘地面线 填写有关内容 2 标注高程控制点 路线起 终点 越岭哑口 重要桥涵 最小填土高度 最大挖深 沿溪线的洪水位 隧道进出口 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 铁路道口 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山区道路的 经济点 或 挖方点 等 3 试坡 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 初拟纵坡线 4 调整 按平纵配合要求及 标准 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 3 试坡 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 初拟纵坡线 5 核对 典型横断面核对 6 定坡 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 精度要求 变坡点桩号 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坡度值 精确到小数点两位 即0 00 变坡点高程 精确到小数点三位 即0 000中桩高程 精确到小数点两位 即0 00 4 调整 按平纵配合要求及 标准 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 3 试坡 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 初拟纵坡线 5 核对 典型横断面核对 6 定坡 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 4 调整 按平纵配合要求及 标准 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 3 试坡 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 初拟纵坡线 7 竖曲线设计 确定半径 计算竖曲线要素 5 核对 典型横断面核对 6 定坡 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 7 竖曲线设计 确定半径 计算竖曲线要素 4 调整 按平纵配合要求及 标准 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 3 试坡 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 初拟纵坡线 8 设计高程计算 从起点由纵坡度连续推算变坡点设计高程 逐桩计算设计高程 1 设置回头曲线地段 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准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 然后从两端接坡 应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下宜设竖曲线 2 大 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 特别是凹竖曲线 桥头两端竖曲线的起 终点应设在桥头10m以外 但特殊大桥为保证纵向排水 可在桥上设置凸竖曲线 二 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 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 为保证行车平顺 应尽量避免在小桥涵处出现 陀峰式 纵坡 1 设置回头曲线地段 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准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 然后从两端接坡 应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下宜设竖曲线 2 大 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 特别是凹竖曲线 桥头两端竖曲线的起 终点应设在桥头10m以外 但特殊大桥为保证纵向排水 可在桥上设置凸竖曲线 二 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4 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 道路与道路交叉时 一般宜设在水平坡段 其长度应不小于最短坡长规定 两端接线纵坡应不大于3 山区工程艰巨地段不大于5 3 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 为保证行车平顺 应尽量避免在小桥涵处出现 陀峰式 纵坡 1 设置回头曲线地段 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准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 然后从两端接坡 应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下宜设竖曲线 2 大 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 特别是凹竖曲线 桥头两端竖曲线的起 终点应设在桥头10m以外 但特殊大桥为保证纵向排水 可在桥上设置凸竖曲线 二 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三 纵断面图的绘制 比例尺 横坐标采用1 2000 城市道路采用1 500 1 1000 纵坐标采用1 200 城市道路为1 50 1 100 纵断面图组成 上部 主要用来绘制地面线和纵坡设计线 并标注竖曲线及其要素 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