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牙儿》看老舍对女性命运的思考.doc_第1页
从《月牙儿》看老舍对女性命运的思考.doc_第2页
从《月牙儿》看老舍对女性命运的思考.doc_第3页
从《月牙儿》看老舍对女性命运的思考.doc_第4页
从《月牙儿》看老舍对女性命运的思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月牙儿看老舍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刘美荣渭南电大07春汉语言文学本科摘 要:月牙儿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关注下层女性命运的小说。在作家独特叙述视角创作审美意识的关照下,作品通过美丽纯洁的女主人公“初醒”后抗争的失败,向世人展现了他对旧中国下层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对民族生态文化的深批判。关键词:老舍;月牙儿;女性;悲剧;命运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一、从主题中看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1936年,老舍在著名小说月牙儿中,讲述了一对无辜善良的母女为生活所迫沦为娼妓又被社会所不容的悲惨故事。“小说中的母亲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苦苦挣扎,最后为不使自己和女儿饿死才沦为暗娼的。女儿更有意识地向命运反抗过,她为了不走这条使她憎恨的道路而离开了母亲。但残酷的现实使她明白了,她生活着的是个地狱似的世界,为了不饿死,许多妇女都逃脱不了被玩弄的命运,她也终于走上了她母亲所走的那条道路。”通读作品,我们发现,这对母女在沦为暗娼的过程中,为坚守社会道德而作的心灵搏斗,远比她们出卖肉体、挣钱换饭更令人感到压抑和痛苦。如果说在“饿死”和“做暗娼”之间进行选择,她们选择了后者,这非但不能说明她们没有道德良心,而是表明这些下层妇女为了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力,在进行合法的抗争。从思想意义看,月牙儿不仅是一首被凌辱妇女的悲歌,是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它记录了一个本来美丽纯洁要强女孩子,在贫困生活的逼迫下,走向毁灭的全过程她虽然全力挣扎,却最终摆脱不了暗娼的命运);可以更具体一点,那就是向时代靠近它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对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彻底控诉。当然,这一点与它的反对旧社会的思想并不相悖,只是更具体细划而已。鲁迅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论断:中国社会被压在最底层的是妇女和孩子。老舍的月牙儿为之做了例证。如果说祥子的命运已经惨不忍睹,月牙儿中的母女俩的处境则更是等而下之。她们无法生活在阳光下,只能在阴暗的小屋过着地狱般的生活,社会留给她们的生不如死的绝路。人的一生中到处都是选择的路口,不同的路口也就决定了你的一生不同的命运。小说中的“我”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生活在父母的细心照料下,可她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厄运便悄悄的来到了她的身边,父亲的患病去世,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家中失去了唯一的支柱,我和母亲艰难的挣扎在生活的边缘,她们变卖了家中的所有,却依旧无法活下去,终于在替人洗衣,改嫁的路都被堵死后,母亲走上了世界留给她的唯一生路暗娼。“你卖不卖啊,小嫩的?”我把头低地无可再低,脸红地冒出火来,倔强自爱的我恨妈妈,却清楚的明白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终于在痛苦而矛盾的内心斗争后,我选择了离开,我希望通过正常的劳动来维持生活,而不是出卖自己的肉体和人格,她爱惜自己的贞洁,留恋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日子,她尽自己全力去生活,她遇到了自己的初恋,以为自己的春天来了,却忘记了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得易破碎,一切在顷刻之间又化为了虚有,剩下的只有她的伙伴月牙。她再也承受不了了,她让自己的肉体“上了市”。所以在月牙儿悲剧的塑造中,作者并没有把月牙儿写成一个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的女性,而是把她描述成一个完美的有个性的女性。她为了改变现状,不断奋斗、努力、挣扎、不甘向社会低头,但如此有价值,美好的少女却被封建礼教给毁了,就展示出月牙儿的悲剧,不是其个人造成的悲剧,而是封建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悲剧。月牙儿的悲剧和老舍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有类似之处,祥子也是个勇于上进的好青年,在社会大漩涡中不断挣扎,几经波折,最终被社会罪恶的大潮所吞没。可见在罪恶的时代,个人奋斗扭转不了整个乾坤,只能酿成悲剧。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但是以前一直都没有读。我只知道那讲述的是一个车夫悲惨的命运经历,不忍心看到另外一个悲剧。看了之后我才发现,骆驼祥子并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情节,它从头到尾用平平的语调叙述,但是却会让你忍不住要为祥子扼腕叹息。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祥子是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力壮、吃苦耐劳的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他的全部理想是自己买一辆车,做个“独立”、“自由”的车夫,而三起三落的买车挫折,却破灭了他的人生理想,使他陷入绝望。祥子变成了一个自私、无赖、病弱的行尸走肉。作者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情节,整部骆驼祥子,就是祥子从自强上进而沦为自甘堕落的悲剧史。 一个人如果在经受了三起三落的打击之后还能站起来,似乎很困难。故事最后虽然没有讲述祥子将来的命运,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他是像书中小马儿的爷爷一样,有一个凄惨飘零的晚年,还是真的醒了,真的再重新开始呢?我们都希望是后者。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一个人,拥有一个那么悲惨的人生。可是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劳动人民,谁不是那样生活的?我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人渣,败类?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纵观两部小说: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月牙儿中的“我”相比较,他们的际遇虽然各不相同,然而悲剧的命运却是共同的。 月牙儿的悲剧不仅是宿命的悲剧,更是那个狼吞虎咽地吃人的社会的悲剧“钱比人更厉害,人是兽,钱是胆子。”二、女性的处境及个体命运读完老舍的月牙儿,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无比悲哀,为文中“我”的命运感到悲哀。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个女孩和母亲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结构精致玲珑,描写精到入微。而小说中最显眼的就是那月牙儿,它贯穿全文,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让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第一节写的月牙儿,引起了女孩的回忆,为下文作铺垫,同时用淡淡的忧伤引起读者的兴趣。第二节起便开始回忆,这时候的月牙是带着寒气的,这种寒气映照着她父亲的离开,同时也暗示着她未来的命运是悲伤的。在母亲带着她去给父亲烧罗儿纸,母亲为人家洗衣服的时候,母亲嫁给新爸爸的时候也都写到月牙儿,凉凉的,让她觉得寒冷。而这些冷也将带她到更冷的地方。有了新爸爸,有吃的,穿的,住的,还可以上学,她的生活应该可以了,但是命运最终是无情的。新爸爸走了,她们的生活又陷入困境,母亲为了两个人生存只好去做暗娼,但她恨母亲这种,她觉得自己的苦像月牙儿形,“无依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自己的母亲要自己去做暗娼,也许对于这个人来说是最悲哀的,她不愿意,于是便与母亲一刀两断。这时候月牙儿没出来,“这回只有黑暗,连点萤火的光也没有”。她也只能在黑暗里一个人哭泣。她开始找工作,可是没事能做,幸好校长帮她,让她有吃有住,生活如果这样下去也是可以的。可是却换校长了,她的命运又一次转变。她找不到工作又陷入了绝境。那时候出现的月牙儿是纯净的,她觉得是希望的开始。可是她却不小心失去了这个纯净的月牙,她把自己交给了他,对她而言是希望吧。可是这样的生活又没多久,她放弃了,去做女招待,又忍受不了。最终无奈的她选择走和母亲一样的路,为着钱。不幸的是又染上了病,而母亲又回来找她,她养着母亲,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地无奈的选择,生活,她已失去了信念。最后一次月牙儿的出现是她到了狱中后,而她已不想出去,她经历太多了,她太累了。这次的月牙儿与小说开头相照应,带着无尽的凄凉与寒意。她的悲哀不是她所想要的,只是,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种生活,逼得她无可选择。 而对于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我为之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同时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更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在读过类似的小说之后,我们在走过人生这条路的同时,或许真的要去思考一下“命运是在我们的手中?还是在社会的手中 (因为有时命运也不乏成为社会的牺牲品)”?三、其关照方式及对其人生命运的揭示性老舍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景物总充满着灵气,不仅成为作品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多姿多彩。至于景物描写的重要性,老舍认为:“不只是写一些风景或东西,使故事更鲜明确定一点,而是它与人物故事都分不开,好似天然长在一起的(2)”景物描写不仅与人物密切相关,还与人物的生活命运联系在一起,真正地把“景物与人生密切的联成一片。”如果说整个作品的基调就像一片深黑寒冷的夜色,那么细节描写就像夜色中草叶上悬着的露珠,它们的光华不足以与最主要的意象天上的月牙儿媲美,也不足以与那些星星般引人注意的情节相比,它们在小小的草尖上,静静地闪着光,静静地低落,但是只要被发现了,便能发掘出其中的动人心魄。 细节描写最集中的地方,是作品前部叙述父亲去世时的情节。“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一个穿着短红棉袄的小姑娘。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这样的描写是自然而合理的,因为七岁的小女孩,并不能对父亲生病和去世对家庭造成的巨大变故有更多的理解,她的悲伤仅仅来自于没有搭理她的落寞,以及对家里混乱状况的恐惧。她的世界是单纯的,她牢牢地记住了短红棉袄、妈妈缝的蓝布小帽儿,还有上面的小小的花孩子可爱又可怜的思维。爸爸去世后,“我的红袄上也罩了个没缝襟边的白袍,我记得,因为不断地撕扯襟边上的白丝儿”,这个描写叫人心颤,她竟然能够记得她的白袍没缝襟边,而这个记忆的缘由也自然而然,因为小孩儿总是喜欢玩耍手边可及的东西,哪怕那是孝袍襟边上的白丝儿。这件没缝襟边的白袍,也暗示着爸爸的去世,对于这个贫苦的家庭而言是多么猝不及防的悲剧,她们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去置办像样的丧服,只能胡乱地给孩子套上粗制的白袍,任由那些白丝儿在她心里留下长久的记忆。 接下来是母女上坟时的情景,“我”看见“妈拿着很薄很薄的一罗儿纸”、“妈哭了一阵,把那点纸焚化了,一些纸灰在我眼前卷成一两个旋儿,而后懒懒地落在地上”,薄薄的纸钱、卷成旋儿飘落的纸灰,“我”也许尚不能懂得,“我”和妈妈的生活将比地下的爸爸更加困窘,我们没有钱,没有东西,能够出卖维持生计的,只有自己的尊严和身体。小说中的“我”,原本是一个纯美、活泼、自尊、渴望自由的少女。爸爸早逝,她与妈妈相依为命,童年生活就笼罩着一层痛苦的色彩。“新爸”到来,母女暂时摆脱饥饿,她还幸运地上了学,但欢乐是短暂的,“新爸”又不辞而别,母女重新陷入更大的痛苦中。为了生存和支持女儿继续读书,妈妈走投无路,不得不出卖肉体。单纯而有了一定文化的女儿却不能体谅妈妈的痛楚,女人最起码的自尊自爱使她怨恨妈妈。为了保存完整的“我自己”,决定离开妈妈,“不依靠任何人,自己挣饭吃”,不幸的是,在那被金钱和权势统治的社会里,这颗觉醒的灵魂,仿佛被置于一个无边的沼泽中,她的挣扎奋斗,得到的却是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打击。自尊使她失业,幼稚使她失身。失败和屈辱,生活的残酷,使她逐渐明白了妈妈的苦衷:“妇女挣钱怎么这么不容易呢?妈妈是对的”,“什么体面不体面,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这颗善良的心灵,在强大的黑暗势力的钳制下,逐渐被扭曲了。她终于“上了市”重蹈了妈妈的覆辙。从此,她忍受着一切“客人”的蹂躏,并学会了无耻狡猾和自暴自弃,最后被投进了监狱故事就这样落了幕。然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文章的结尾,正当她打算嫁人不再继续堕落时却被送到了监狱里。此时在心灵经历了长期的摧残后,她深刻地认识到“狱里是个好地方,世界比这并强不了许多”,于是她甘愿在此了结一生,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她又看见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儿。 一般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作者人性的反映,我们常常喜欢说,善良的作家创作的喜剧故事多些,多情的作家总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我要说,冷静而理性的作家总是尊重现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自然演变,尊重人物因其外因与内因的作用而合理“成长”命运。纵观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个性,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不遗余力地执着着飘渺的希望,她本该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小说中的“我”的形象的价值是具大的,它更是揭示了下层市民妇女在寻求自身解放的艰辛和复杂。老舍从生活的最深处痛彻地揭示出这一点,女主人公身上表现出消极和被动,缺乏强者的形象有勇气与命运抗衡的人物,这一悲剧的形成也正是因当时社会所制。四、就作品看女性社会地位及文学价值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散发着令人悲伤的清冷,不是圆月的饱满,却有洁白纯净的微光。在黑暗的社会里,纯洁是不容易存在的,这不仅仅是主人公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月牙儿其实是很美的,可是美被沉重的生活给毁了。在我看来,月牙儿在“我想不依赖任何人”而“自食其力”地活着是一种奢望。由于妈妈做暗娼是因为“钱更狠”的社会的原因,因此“我”便认为“妈妈是可原谅的”。 “当我又长大了一些,我更渺茫”,“我想起过去,更加重了眼前的悲哀”。如果说妈妈做暗娼已使“我”闻到了社会的腐臭,出路在哪?希望又在哪?“我”与冷酷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我”在失望中迈出了无知又无奈的一步沿着自己曾憎恨的妈妈走过的路,向着深陷“我”的泥潭做暗娼。这里,“我”成了一扇时代的窗,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金钱主宰一切的真貌。当然小说中的“我”堕落的过程是曲折的,这由跌宕多姿的情节显现出来。“我”那颗曾“作着爱情诗”的心,是随着现实的冷温而逐渐“冷却”的。少妇的出现使“我”的春梦做到了头,于是“我”便一刀两断地离开了那欺骗并玩弄了“我”的阔少爷们。这不是一时良心的发现,而是透着固有品性的原始光泽。尽管“我”是处在又“怜爱自己”又“恨自己”的矛盾状态中。小说中“我”那被选中当招待时一时的痛快和在感化院中对大官儿的唾厌,对比妈妈的人生历程,都表示“我”是几经挣扎才沦为暗娼的。“我”所做的实乃不想做却又不能不做的事,“我”是个被社会扭曲的灵魂。在“我”堕落之后,心中对生活的希望并没有完全泯灭,恰好更充分更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我”的悲剧完全是由社会所导演的。总之,小说中“我”的形象的堕落史,表现了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揭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中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控诉并批判了社会的罪恶。“别无选择”和“走投无路”这两个词,很多人不会真正的理解,包括我。抛开月牙儿的时代背景不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