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实务.doc_第1页
律师实务.doc_第2页
律师实务.doc_第3页
律师实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特殊性,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行为类型复杂、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这就给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本文从案例入手,根据我国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关键词: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完善立法正文:一、 网络隐私权介绍 网络隐私权一般是指公民在网上所享有的私人信息和网上行踪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复制、搜集、利用与公开的一项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个人的相关敏感信息,包括图像、事实和诽谤的意见等等。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之中的体现,它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产生出的新一难题,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要比传统隐私权保护更为困难。侵犯隐私权行为可以分解为如下的四种行为,一是侵入权利人的私人事务。二是公开权利人的私人事件。三是扭曲权利人的形象并公布于众。四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权利人的姓名或肖像。比照上面网络隐私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可概括为:一是行为人故意的(也包括达到注意义务而未达到)传播侵害他人隐私的信息及未经权利人的允许而擅自收集公开利用他人资料的行为。二是由于行为人使权利人的隐私受到侵害而可能导致权利人精神上的或财产上的损害。三是权利人受到的损害与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有一定的联系。二、 案例之“死亡博客”案 2007年12月29日,留学海外多年的31岁的北京女白领姜岩从24层楼跳楼死亡。在自杀之前,姜岩在网络上写下了自己的“死亡博客”,记录了她生命倒计时前2个月的心路历程,并在自杀当天开放博客空间。之后的三个月里,网络沸腾,姜岩的丈夫王菲成为众矢之的。网友运用“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照片、住址以及身份证信息和工作单位等全部披露。王菲不断收到恐吓邮件;网上被“通缉”、“追杀”、围攻、谩骂、威胁;被原单位辞退2008年3月18日王菲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张乐奕、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海南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赔偿7.5万元损失及6万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该案被媒体冠为“人肉搜索第一案”或“网络暴力第一案”。2008年12月20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被告张乐奕停止对原告王菲的侵害行为,删除刊登在“北飞的候鸟”网站上的哀莫大于心死、静静的、心上的月光三篇文章及原告王菲与案外人东某的合影照片;在“北飞的候鸟”网站首页上刊登向原告王菲的道歉函;赔偿原告王菲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公证费用684元。大旗网和“北飞的候鸟”两家网站的经营者或管理者构成对原告王菲名誉及隐私权的侵犯,分别判处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赔偿王菲精神抚慰金3000元和5000元;天涯在线因于王菲起诉前及时删除了侵权帖子,履行了监管义务,经判决认定不构成侵权。 三、 案例分析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张乐奕、网民和网站都有侵犯当事人王菲及其家人隐私权、名誉权的情形。(1)张乐奕侵权行为分析自2008年1月10日开始,张乐奕在其注册的网站“北飞的候鸟”上刊登了哀莫大于心死、静静的、心上的月光、青春透明如醇酒,可饮可尽可别离等文章。文章在披露王菲婚姻不忠行为的同时,还披露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张乐奕的文章中还有侮辱、诽谤的内容,侵犯了王菲的网络隐私权。(2)网民的侵权行为分析在姜岩自杀后,其博客被网友转贴到了各大论坛上,引起网友们强烈关注。从在论坛里谩骂到专门设立网站群起而“骂”之,再到启动“人肉搜索”揭露隐私,王菲的上述隐私内容被网站披露后,引发了大量网民在众多网站上持续发布大量信息,对王菲的行为进行批评和谴责。当网民从发表谴责性言论逐渐发展到对王菲进行密集的、长时间的、指名道姓的谩骂,甚至在王家门口墙壁上刷写、张贴“无良王家”、“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等侮辱性标语。严重影响了王菲的正常生活,使王菲的社会评价降低。因此,网站披露王菲隐私的行为致使王菲的名誉权亦受到侵害。(3)网站侵权行为分析“死亡博客”事件中,大旗网于2008年1月10日刊载了从24楼跳下自杀的最后的日记专题报道;网页中使用了王菲、姜岩、东某的真实姓名,并将姜岩的照片、王菲与东某的合影照片等贴在网页上。大旗网在王菲与东某的合影照片下方还注明为“王菲公司组织去罗马玩与第三者合影”。天涯在线也于当日发表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文;姜岩的同学张乐奕于1月11日注册了“北飞的候鸟”网站。3家网站纷纷发表和刊载对王菲及家人进行“侮辱诽谤”的文章。这三个网站上的部分文章均披露了王菲、第三者东某的真实姓名,以及王菲的工作单位、居住小区和门牌号码,还提到“王菲一直不露面”、“王菲另有新欢”等内容。网站作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对网民上载的侵权内容有及时删除的义务,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四、 我国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我国宪法、刑法、诉讼法以及一些行政法律法规对隐私权保护作出规定。然而,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民法通则没有直接规定对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在第10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1998年1月26日)第140条第1款、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2月26日)中有相关规定。 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一些部门和地方规章中有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1.国务院于1997年12月7日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布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2.2000年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12条规定:“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信息产业部2000年10月8日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12条规定:“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4.2003年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维护网民在网上的合法权益,对侵犯公民隐私、窃取他人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发送信息、向他人发送垃圾信息、未经允许向第三方公开他人电子邮箱地址等行为规定为违法并予以处罚。5.2005年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对网络隐私权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联网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公开、泄露用户注册信息,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联网使用单位应当依法使用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不得利用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侵权责任法将隐私权纳入了受保护的民事权益范围,并在第36条明确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利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规定改变了以往我国法律仅对隐私权实施间接保护的状况,使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侵犯他人隐私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法的与时俱进,这对于提高公民的隐私权意识,规范良好的网络秩序,构建一个开放、友好、和谐的互联网环境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虽然我国法律已经开始重视对隐私权的保护,但却没有一部法律直接将“隐私权”这个词写进法律条款中,也没有具体规定隐私权的内容和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方式。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制还不完善这就导致了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使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时寻求司法救济成为难题,限制了被侵权人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因此在网络时代,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不够的,还存在立法缺位、含义不清以及立法滞后的问题。五、 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1)在立法上明确隐私权的法律地位针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实际法律操作过程中往往将其纳入名誉权中间接保护。然而有些侵权人只是将其截获的隐私作为营利的一种手段,而该种手段完全不涉及权利人名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比照侵犯名誉权来予以追究,显然是有悖常理的。要规范网络隐私权就有必要先完善一般隐私权的规定。首先应通过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应明确为直接保护的方式。其次在制定民法典时把隐私权从名誉权中分离出来,确立其独立的权利类型地位,对隐私权内容作出原则性规定,同时规定侵害隐私权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再次,通过修订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对隐私权保护作出规定。(2)制定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专门法律可以制定一部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个人信息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内容、侵害网络隐私权行为的种类、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等作出规定。具体来说,首先应明确网络隐私权的权利范围,规定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并加以完善,同时把网络隐私权与容易和其发生冲突的相关权利加以区分。其次,明确网络隐私权的行使方式。最后,规定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责任,明确其责任界限与救济程序等。参考文献:1、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2、王军网络传播法律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