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论信息特性.doc_第1页
深论信息特性.doc_第2页
深论信息特性.doc_第3页
深论信息特性.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论信息特性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张辑哲内容提要:已有信息理论对信息特性的研究存在着粗浅、错谬之处:信息的可共享性、易变性、可再生性虽已广为人知且被人广泛认同、接受,但在理论阐释上尚很粗浅;更重要、更深刻的虚实兼具性、依存性、不可逆性尚未被认识;而在可替代性上则有明显的错谬,笔者认为那恰恰是不可替代性。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信息特性是信息时代把握好信息问题的理性前提与基础。关键词:信息特性 虚实兼具性 依存性 不可逆性 不可替代性信息特性是信息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事物有所不同的性质及特点。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信息特性是信息时代把握好信息问题的理性前提与基础。已有信息理论对信息特性问题的研究及其结论虽有正确之处,但总体看并不充分,也不够深刻,最严重的问题是在已被人广泛接受的结论中,存在着明显的似是而非乃至错谬之处。这对信息时代的人们正确把握、处理信息问题显然是有害的。理论认识上的缺失、糊涂与谬误是实践错乱的根本原因当今信息实践领域中的种种负面现象与问题,绝大多数都与信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糊涂及谬误有关。可见对信息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本文所提出的观点结论是笔者自创的“理论信息学”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愿拿出来与关注信息基础理论问题的同仁分享并研讨之。一、对已有正确结论的阐释、补充与修正理论界关于信息特性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中虽存在着诸多缺陷与错谬,但正确的结论(观点学说)肯定是有的。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理论价值较高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 可共享性即同一个信息可以被不同的乃至所有的信息主体所共享,共同占有、拥有。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们如果把本来仅仅是自己知道(拥有)的信息告诉别人或所有的人,并不影响自己对该信息的知道和拥有,自己并不会因此而失去它。这与物质、能量的被独占或被分享、共享情形明显不同:你要是把自己拥有的一个苹果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就吃不到这个苹果了;你要是与人分享(分吃)这个苹果,你就吃不到一整个苹果,而只能吃到一部分。但信息不是这样,你给了别人你却依然拥有,你与人分享、共享一个信息,你却依然拥有这个信息的全部。我在课堂上经常讲:“教育的机制实质上就是在利用或说运用信息的可共享性,老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等信息全都教给了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因此而失去了这些信息,变成了傻瓜。”对这一信息特性我要做两点补充:第一、信息的可共享性是由信息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尽管理论界关于信息本质特性的认识、纷争远未结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信息本质上肯定不是一种物质,不属于实在范畴。所以它才会有与物质如此不同的特性。也正是从这一基本共识出发,我才提出了我对信息本质特性的认识:虚在性生命体中的实虚在;参阅拙文虚实间的精灵:关于信息本质的哲学思考(载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6期)第二、信息的可共享性并不等于信息效应的一致性或无差别性:虽然信息的被分享、共享不会使原独占者失去它,但一个信息是被独占或是被分享、共享,所产生的效应却是千差万别的,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现实社会中关于保密、隐私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公务(政务)信息的公开与封闭、新闻消息的传播与封锁等信息纷争的根源盖出于此。俗语中所谓“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从信息效应的角度看,信息的被独占或被分享、共享,与物质、能量的被独占或被分享、共享倒是有相同之处:独占,就可能会得到效应(收益、回报)的全部,至少不会被别人瓜分;而分享、共享后,原独占者只能得到其效应(收益、回报)的一部分,而不会是全部。当然二者之间也肯定有不同之处,可另外做专门研究。(二)易变性有时又叫信息失真或信息噪声、信息干扰,即信息内容(具体信息所指 参阅拙文论“信息所指”、“信息所指对象”和“信息能指”的认识论价值(载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6期)在传播、流传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改变或消失,其实质是被信息主体(人)有意无意地予以改动、改变或丢失(遗忘)。而且导致其改变、消失的相关因素极其复杂,有些甚至可以说是莫名其妙,在被无意改变的部分尤其如此。我对信息易变性的修正及补充有四点:第一,严格地讲,易变并不是信息独有的特性,物质、能量也有易变性,世间一切事物都有易变性,都会随着时间及相关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或气态,岩石的风化,有机物的腐化,生命体的成长、衰老等等。但物质能量的易变或说变易有着极强的规律性,其具体的变化往往是可预计、可把握的。而信息的变易虽也有规律,但其规律性极差,其具体的变化很难预计、把握。所以信息的这一特性应叫作“易变程度高”或“强易变性”;第二,信息的消失(丢失、遗忘)不同于物质、能量的消失:后者的消失实质是具体物质、能量形态的转换(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而信息的消失就是彻底的消失(当然也有可能再重现:失而复得,恢复记忆)。顺便说一句,相关理论界有所谓“信息不灭、信息守恒”之说,我认为那或是一种谬论,或有不同的定义(概念)前提,与“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决不可相提并论,等同视之;第三,信息易变性所产生的效应(后果)和物质能量易变性所产生的效应(后果)明显不同。因为信息的价值功能与物质能量不同,信息最重要的具体价值功能是人(信息主体)采取行动的理性(或曰知性)前提与基础,变质的信息会导致变质的决策和行动,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也可能是戏剧性的,令人莫名其妙、啼笑皆非的;第四,信息的易变性程度在不同的信息形态中有明显不同的体现:本态信息的易变程度最高,变易状况及相关因素最复杂,最难以把握、控制;物理态次之;物质态又次之。在物质态中,恒定态易变性程度最低或曰确定性、稳定性程度最高,而非恒定态则易变性程度高即确定性、稳定性程度差,接近或类似于物理态。 参阅拙文论信息形态与信息质量(上)信息形态及其意义(载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2期)(三)可再生性又称信息的增殖性,即信息主体(人)可在已有信息基础上形成新的信息。所以信息可据此分为原生信息和再生信息两大类。原生信息即信息主体通过信息所指对象 同直接形成的信息,再生信息即在已有信息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对信息的可再生性我要做三点修正、补充:第一、从逻辑上讲,信息的可再生性是信息易变性的一种具体表现或特殊形式:在已有信息基础上形成的再生信息,也可以说是已有信息变易后的形态;第二、与信息的易变性一样,可再生性也并不是信息所独有的,物质、能量也有可再生性或曰增殖性:如生命的繁殖,把木头加工成家具,废旧物品的回收再生等等;第三、信息的再生、增殖与物质的再生、增殖的情形和规律明显不同。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重心应该放在信息再生、增殖的特有情形和规律上,而不是仅仅提出信息具有可再生性就行了至少,信息的再生增殖比物质、能量的再生增殖更容易、更便捷,更具有主观随意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二、被理论界忽视或错误认识的信息特性除上述三点外,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信息的以下四点特性更重要、更深刻,更具有基础理论意义和认识价值。但可惜的是,这四点中的前三点被理论界忽视,笔者之前几乎无人提及,而最后一点则被错误认识,形成了明显错谬的结论。(一) 虚实兼具性信息的虚实兼具性是指信息在现实中表现出兼有“实在”和“虚在”两种存在属性的特点。“实在”、“虚在”是笔者为研究信息本质提出的两个重新认识、划分“存在(世间的一切)”的哲学本体论概念,即整个“存在(世间一切)”可划分为“实在”和“虚在”两大部分:“实在”是指世间一切有形的、物质形态的存在,如物理世界中的山川河流等等;“虚在”是指世间一切无形的、非物质形态的存在,如山川河流等物理世界背后的性质、规律和人的思想、感情等等。人们对信息的本质和定义不管有多大的争议,至少有一点共识是肯定可以达成的,即信息肯定是一种 “存在”,而不是“无”、“不存在”。但这种“存在”在“实在”、“虚在”的理论框架中,却表现出兼具“实在”与“虚在”的特性:其自身属“虚在”范畴,信息本质上是一种“虚在”;但其内容所指却可以是几乎全部的实在与虚在,而且它又可以甚至是必须转化成实在(第二实在:信息物如文字或人的其他创造物),必须通过实在(第一实在:人)才能存在,才能在现实中实现其价值信息是一个游荡、穿梭于实在、虚在之间的精灵。 同我认为这是信息特性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特性,信息的其他特性均不同程度地与此特性相关,或说由此特性决定;现实生活中信息的种种具体表现,尤其那些令人困惑、迷茫、匪夷所思的现象都可以从这一特性中找到根源,得到解释。(二) 依存性信息的依存性又称非独立性、非独存性,是指信息在现实世界中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依存于物质、能量和信息主体(人)中,只能通过(借助于、依附于)物质、能量和信息主体(人)的行为才能存在并实现其价值。维纳那句被广为流传、炒作的格言式论断(“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的最大理论贡献是将信息问题捅到了哲学层面,至少使人们意识到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同样重要,可与物质、能量相提并论的东西。但它同时也引发或说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后人因此推导出所谓“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说(这显然是荒谬的,此处不予讨论)。我对这句名言要做的补充是:信息虽然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虽然与物质、能量同样重要,但却不能离开物质、能量而单独存在。尤其不能离开集物质、能量于一身的信息主体(生命体:人或其他动物)而独立存在并实现其价值。因此我在我提出了一个妄断性结论:“非生命世界无信息”(此论断虽遭到学生的普遍质疑和反对,但我依然坚持)。其实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既然信息是一个非实在的“精灵”,就必然有所有精灵的特性:不借助实在性的物质、能量尤其是活的生命体,它是无法存在并实现其价值、使命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人们可以从具体的信息现象中去体察、思考、验证:信息的形成即信息的获取以及信息的处理、使用怎么能离开集物质、能量于一身的信息主体的行为而发生?物化信息(文字、图象等)的形成与存在怎么能离开物质、能量的动用与承载?信息的传播能不动用物质、能量吗?说话能不费气,写字能不用力和笔墨等工具吗?即使是在头脑中思考问题(内化处理信息)能不耗费精力(能量)吗(三) 不可逆性不可逆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之一,其核心含义有二:一是同一件事情不可重来;二是不可反方向进行。如生命成长进程不可逆:既不可重来,也不可反方向进行“过去的时光不再来”;“谁也回不到过去”。这其中大致的规律是时间维度的事情基本不可逆,因为时间本身是不可逆的;而空间维度的事情却往往可逆,既可以重来,也可以反方向进行:如一篇文章没写好,再重写一遍(重来;当然这一遍并不是第一遍的重来,但对于此篇文章的写作这件事情而言是重来、重写);出去了又回来,给了别人东西又要回来(反方向进行)。信息的不可逆性是指信息的传递、传播这种空间性行为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具体所指有二:一是已给出(告诉、传递、传授、传播给别人)的信息不可收回;二是同一信息的逆向传递、传播(反方向进行:我告诉你后你再告诉我)无意义。前者是指已经给(告诉)了别人的信息是无法收回的,不能象给了别人东西(物品)再要回来那样把这个信息收回来。古语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复水难收”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后者并不是说逆向传递、传播不能进行,而是说这种传递、传播是无价值、无意义的,是无用功:我告诉你的信息,你再反过来告诉我(逆向传递、传播)有什么意义?!这一现象背后实质上潜藏着一个深层道理(规律):信息的传播价值与其被知晓程度(广度)成反比一个家喻户晓的信息即便是真理也是没有传播价值的。这也是人们之所以讨厌、鄙视“正确的废话”的原因。这一特性在课堂上讲出来后,遭到了学生们的质疑或说进一步的论证。主要有三点:一、所谓“收回成命”、“取消承诺”、“这句话我收回”等信息现象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那并不是收回了已发出的信息,而是改变了准备实施的政策(不实施了)、承诺(不兑现了),改变了说话者的相关态度和立场而已;该“成命”、“承诺”和该句话的内容作为信息是无法收回的,即信息发出者无法使已得知这些信息的人回到未得知这些信息之前的状态中去!二、信息传出者也可能要求信息接受者把已被传递过的信息复述一遍,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逆向传递,但实质上是在确认信息传递的效果,追求信息在传递中的确定性与可靠性,避免、消除信息失真现象;三、信息传出者在自己忘记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再回过头去询问信息接受者,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又一次新的信息传递或传播,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逆向传播。(四) 不可替代性信息的不可替代性是指信息的价值、功能、作用不可被信息之外的其他事物替代(取而代之);反过来说也一样:其他事物的价值、功能、作用也不可被信息替代(取而代之)。一句话,信息与信息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在价值、功能、作用上不可互相替代,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事物相互之间是否具有替代关系的问题上,可形成一个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只要各事物在价值、功能、作用上有质的不同,它们之间就不可互相替代,就不具有可替代性。只有价值、功能、作用相同至少是相近的事物之间才具有可替代性。如男人和女人在人类自然(有性)繁殖这一事情上的价值、功能、作用就不可互相替代,少了谁都不行,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是生不出孩子来的;而某一个男人在其家庭中作为丈夫的价值、功能、作用就可以被另一个跟他各方面差不多的男人替代;但如果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其作为这个孩子的父亲的价值则是其他任何男人都无法替代的。这一结论应该属于“正确的废话”性质的真理。但可惜的是,信息理论界恰恰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错误结论,不少相关文献甚至教科书上都有这样的“学说(结论)”:信息很重要,信息可以替代物质和能量!其立论的基本论据和论证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