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姓名商标限制注册问题研究.doc_第1页
公众人物姓名商标限制注册问题研究.doc_第2页
公众人物姓名商标限制注册问题研究.doc_第3页
公众人物姓名商标限制注册问题研究.doc_第4页
公众人物姓名商标限制注册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众人物姓名商标限制注册问题研究文章作者:潘伟浏览人数:95录入时间:2012-10-06 20:50:08来源:中华商标(2010-10) 公众人物一般是指在古今中外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人。将公众人物的姓名作为商标注册使用,会使消费者将该商品与公众人物直接联系,缩短商品被公众接受的时间,提高商品的知名度,从而能使商品的提供者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和经济效益。1因此公众人物的姓名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这也是其屡屡被他人抢注商标的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既有以岳飞、溥仪等历史人物作为商标申请注册的,也有将张学友、易建联等文体明星的姓名申请注册商标的。有的商标由于被认定为“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而被商标局直接驳回注册申请,有的商标则获准注册,还有的商标在获准注册后因损害在先姓名权而被撤销。那么对此类商标注册申请是否应当给予限制,如何适用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限制,本文拟结合司法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限制将公众人物姓名注册商标的正当性 公众人物的姓名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定领域密切相联,有些甚至已经在公众心目中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历史的代表,将其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容易对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产生影响。国家领导人是公众人物中最为典型的一种。由于其往往是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的形象,因此将其姓名注册商标不仅与政治的严肃性相悖,民众情感上也难以接受2,若涉及外国领导人,处理不慎甚至会导致国际争端。此外,公众人物的社会知名度也可能来源一些负面的事件。如果商标与恐怖组织、邪教组织、黑社会的领导人姓名相同或近似,显然容易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避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应当对公众人物,特别是国家领导人的姓名商标注册予以限制。我国台湾地区的商标法规定,商标中含有“国父”或“国家元首”的肖像、姓名的,不予注册。这里的“国家元首”不以现任或生存者为限。3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民众都享有姓名权,其保护的对象不仅包括正式登记的姓名,也包括其他被用来确定和代表个人特征的笔名、艺名、别号等,其权利内容既包括积极地使用自己的姓名,也包括禁止他人不当使用。以他人姓名为商号或商品标志、或为了宣传的目的而使用的,都属于对他人姓名的不当使用4。因此,从保护人格利益的角度,应当对利用公众人物姓名注册商标的行为予以限制。日本商标法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含有他人姓名、笔名、艺名、别号、肖像的商标不予注册,除非获得许可。在日本的商标审查实践中,如果是常用的姓名,即便是将自己的姓名注册商标也需要获得其他具有相同姓名人的同意。5可见日本商标法以人格利益保护为基础限制注册姓名商标,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公众人物的姓名。我国香港地区的商标法与日本类似。在香港,申请注册的商标中出现某人的姓名或标志,如果申请人未提供该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认可文件,则审查官可以拒绝注册。6法国商标法则以“有损于他人在先权利”为前提,对含有他人姓氏、笔名的商标不予注册。7 姓名的标记和表彰功能使其与商标形成了交集。一般而言,姓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用于将自己与他人相区别的身份符号,但是对公众人物而言却不仅如此。公众人物由于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其姓名在身份意义之外可以建立特殊的“消费符号”,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有学者甚至提出“名人就是人格化的商标”,也有美国法官指出,“名人越有名,认出他的人越多,也就越具有宣传产品的显著性。那些最受大众喜爱的名人的身份,不仅对广告宣传者具有最大的吸引力,而且也容易引起大众的注意。” 8正因如此,公众人物姓名频频被他人抢注商标,有必要从保护财产权益的角度对此进行限制。韩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中含有著名人士的姓名、艺名、笔名、字号等,不得申请注册,但获得许可的不在此限。 9 由此可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私权是限制将公众人物姓名注册为商标的正当性所在。我国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以及第三十一条分别从上述两个角度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我国商标法第十条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规定了商标注册的绝对禁止事由,其中第一款第(八)项规定“具有其他不良影响”的商标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在审查判断有关标志是否构成具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情形时,应当考虑该标志或者其构成要素是否可能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虽法律无明文规定,但如果公众人物姓名商标注册使用事关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则受上述规定的约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如果有关标志的注册仅损害特定民事权益,由于商标法已经另行规定了救济方式和相应程序,不宜认定其属于具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情形。商标法第三十一条关于“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的规定对于商标注册损害特定民事权益提供了救济途径。这里的在先权利,应当指商标法虽无特别规定,但根据民法通则和其他法律的规定属于应予保护的合法权益的,其中包括姓名权、名誉权等。据此,如果公众人物认为他人抢注姓名商标损害其民事权益,则可依此提出撤销申请。这是限制将公众人物姓名注册商标的相对事由。 二、公众人物姓名商标限制注册的绝对事由维护公共利益 依据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的规定,以“具有不良影响”限制公众人物姓名商标注册使用时,原则上应当主要适用于已故公众人物。当申请注册的商标构成要素中含有已故公众人物(即历史人物)姓名时,应审查该历史人物是否具有负面历史评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应当适用该条规定驳回商标的注册申请。例如,古代的秦桧、近代的东条英机、希特勒,作为历史上的负面人物都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以这些人物姓名申请注册商标的,可以直接予以驳回。在涉及“慈禧”的商标案件中,由于慈禧在垂帘听政期间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机,其在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地属于负面人物,因此,指定使用在“非医用营养液”等商品上的“慈禧”商标注册申请10、指定使用在“观光旅游、旅行社”等服务上的“慈禧水道”商标注册申请11,均被驳回。 在判定是否具有不良影响时,应当考虑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风俗、宗教政策等因素,并应考虑商标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对于不具有负面影响的历史人物,在判断其姓名商标的注册使用是否容易造成不良影响,应当具体考虑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既应充分尊重国家和民族情感,充分尊重历史人物的民族习惯、宗教信仰,也应当避免指定使用在卫生用品、活生物、肉等商品上,否则容易产生不良影响。12如果人物本身不具有负面历史影响,将其姓名与指定使用的商品、服务结合也不违反公序良俗,则对此不宜加以限制。例如,在“孔夫子”商标案件中13,申请商标为指定使用在“眼镜行”服务的“孔夫子confucius”,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都认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法律等均有深刻的影响,申请商标“孔夫子”系对孔子的尊称,将其作为商标进行商业化使用,本身是对孔子的不尊重,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法院则认为,对“不良影响”的理解应当是商标的构成要素或将其构成要素与指定的商品、服务相结合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此案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孔子,指定使用的是“眼镜行”服务,将二者相结合并不会造成任何不良社会影响,因此法院最终撤销了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 涉及国家、地区或政治性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恐怖主义组织、邪教组织、黑社会名称或其领导人物的姓名商标,也应当适用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予以严格限制。国情决定了这一条应当适用建国以来的我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在世和已故的、在职的和离职的)。商标局为了加强对领导人姓名商标注册行为的规制曾作出专门批示:申请商标中采用政治人物姓名的谐音的,如“江泽名酒”、 “茅泽东酒”,具有不良政治影响,不应予以注册。在“毛大爷”商标案中,法院认为,申请商标由汉字“毛大爷”及对应的拼音组成,其作为商标使用时,易使人联想到已故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易产生不良影响。14对于其他国家、地区以及政治性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一般应当以在世、在任的领导人为主,对于已故的、卸任的领导人应当结合对等原则以及具体人物对当今社会的政治影响力等因素具体确定是否应予特殊限制。例如在“SADAM”商标案件中,由于该商标的对应翻译为“萨达姆”,与伊拉克前总统的姓名部分相同,因此被认为具有不良政治影响而予以驳回。虽然这一案件中涉及的人物为外国的已故总统,但是其对当今社会具有很大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力,因此从严限制该商标注册是正确的。 关于其他政治人物姓名商标注册问题,商标评审委员会与法院对此意见并不一致。在“楚瑜”商标案件中,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这一商标易使消费者联想到我国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因此具有不良影响,应予驳回申请,但是法院认为,申请商标为中文文字“楚瑜”。 “楚瑜”并非汉语固有词汇,亦无特定含义,但按照汉语的一般认知习惯,社会公众未必会将该词的含义理解为人名。即使有将“楚瑜”理解为人名的可能性,因人的姓名需“姓”与“名”结合为一体时始指向特定的主体,如果仅为“名”,则可能指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因此,尚难认为“楚瑜”与宋楚瑜已形成惟一或特定的对应关系,以致社会公众在看到申请商标时即会联想到宋楚瑜,从而有产生不良影响之可能。因此法院撤销了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15这表明,司法机关对于其他政治人物姓名商标的注册,并未比照领导人的标准严格予以限制。本文认为,其他的政治人物因为其政治影响力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区域,因此对于其姓名商标注册的问题不必要比照政治领袖予以特别限制。 在适用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时,曾有观点提出,应当对涉及近代历史人物的姓名商标注册予以严格限制。其理由为,虽然姓名权基于主体而存在,当作为公众人物的主体不存在时,对其后人的影响就是名誉权这一人格利益了,由人格利益带来的名誉权应由后人继承,因此对于此类姓名商标应予主动审查,严格限制。实践中,指定使用在眼镜商品上的“溥仪”商标、指定使用在酒饮料上的“鲁迅”商标、指定使用在香烟、啤酒上的“中正”商标、指定使用在鲜扁豆、矿泉水上的“老舍”商标均由商标局主动适用“不良影响”而被驳回申请。16 本文认为,对此问题应当结合民法对名誉权的保护原则以及目前我国的相关规定加以研究。首先,名誉权是民法人格权的一部分内容,其与其他民事权利一样以民事主体的存在为前提。但是人死之后,其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名誉并没有消亡。因此死者的名誉可以作为一种法益来保护。最高法院通过司法解释也认可了这一观点。但是对死者的名誉的保护并非无限期,否则对现实生活也会造成很大麻烦。因此国外有立法例,通过限定死者遗属的范围来限定死者名誉保护的期限问题。17最高法院在其发布的司法解释中规定,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由此可见,死者的名誉可以作为一种法益由其近亲属负责保护。因此从特定人民事权益保护的角度,对于将此类人物姓名注册商标的情况不宜适用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有关的规定。 在“溥仪眼镜”商标案件18中,二审法院正是秉持上述观点对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及原审法院的作法予以纠正。此案申请商标为指定使用在“眼镜”等商品上的“溥仪眼镜PUYIOPTICAL及图”,商标局以申请商标中含有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名字,用作商标易产生不良影响为由,予以驳回。商标评审委员会及一审法院同意上述观点。然而二审法院则对此持相反观点,认为:从历史评价的角度,虽然溥仪曾为伪满州国的执政皇帝,但经政府教育改造后成为新中国的普通公民,因此不属于具有负面影响的历史人物;将溥仪的名字与“眼镜”等商品结合亦看不出会造成任何商标法意义上的“不良影响”。此外,即使涉及到保护人格利益的问题,其近亲属也可以依据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提出撤销申请,何况,目前溥仪已无任何继承人,其姓名即便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也已经属于公有领域的一个符号,不宜从所谓人格利益的角度对此再施以额外保护。 三、公众人物姓名商标限制注册的相对事由保护私人权益 我国商标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这里的在先权利应当指商标法虽无特别规定,但根据民法通则和其他法律规定应予保护的合法权益,其中包括姓名权。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伞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本文认为,对于将在世公众人物姓名注册商标的情况,应当以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的请求为基础,根据上述规定作以相对限制,而不宜根据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的规定予以绝对限制。如前文所述,最高法院在此问题上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姓名权人在以上述规定申请撤销争议商标时,其应当举证证明争议商标的文字部分与其姓名相同,这也是适用商标法第三十一条保护姓名权的必要条件。这里的“相同”是指使用完全相同的文字,包括姓名的翻译,在社会公众的认知中指向特定人。这一规定与民法中对于姓名权的保护是一致的。在“雲迪”商标案中,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虽然争议商标中含有中文“云迪”二字,但无论是在文字部分还是整体构成上均与李云迪姓名有所不同。相关公众在施以一般注意力的情形下,不易将争议商标作为姓名加以识别,从而不易将其与申请人之间建立联系。故虽然申请人李云迪提供的证据可以证明其姓名在争议商标申请注册日前在相关公众中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不足以认定争议商标的注册和使用会造成对其姓名权的损害。由此,争议商标未构成商标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之情形。19 如果使用的是近似的文字,则不能根据姓名权加以规制。例如“王小鸭”、“流得滑”、“散田方”等与公众人物姓名谐音的商标,当事人就只能通过名誉权或其他民事权益获得保护:如果能够确定姓名的知名度,而申请注册的商标无第二含义或含义难为他人所知,则可以推定其具有利用他人姓名的主观过错。 在具体判断姓名权是否受到损害,应当考虑姓名在先具有的知名度。在“易建联”商标案件20中,无论是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还是法院的判决,都认可这样的观点,即判断姓名权是否因争议商标申请注册而受到损害,应当以该姓名在先具有一定知名度为前提,主张姓名权的一方对此负有举证责任。这里对知名度的要求并非是为公众普遍知悉的程度,而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即可,因此对于证明标准不能要求过高。 对“知名度”的要求,来源于对过错的认定。由于商标与姓名都是符号的组合,二者偶合并非不可能,商标法不能比照民法预设申请人应当使用自己的姓名为商标,因此只有证明姓名具有一定知名度,才可以推定商标申请人在申请注册商标时知道该姓名仍进行申请注册,从而认定其具有主观过错。要求姓名的在先知名度是出于推定商标注册人具有过错的需要。21对此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遵循民法侵权构成要件进行判断。只要原告证明被告使用了原告的姓名,则可以推定被告具有过错。只有当相关公众在看到某一商标时会自然联想到某人的姓名,并认为该商标或该商标所使用商品的提供者与该人有关联时,才有可能给该人的姓名权造成损害,故在判断某一商标是否会损害他人姓名权时,应当考虑该姓名权人的知名度。22这里的“知名度”是判断损害后果的要件,而非判断申请人是否具有主观过错的要件。 无论将“知名度”作为过错认定的要件,还是作为损害后果的判断依据,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只有具有知名度的姓名才能依据商标法第三十一条获得保护。正因如此,实践中常常会产生疑问:立法本意是否仅仅旨在保护公众人物的在先姓名权?本文认为,对此应当从应然和实然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商标法仅规定申请注册商标不得损害他人在先权利,其中包括姓名权等民事权利和权益。因此从理论上应当理解为任何人的姓名权都应当获得平等保护,不应当局限于具有知名度的公众人物。这也是民法平等保护原则的体现。但是由于实践中,普通人的姓名不具有商业价值,因此相比较而言,普通人的姓名更多的表现为与人格相联系的符号,而公众人物的姓名基于其所具有的知名度,更具有标识意义,将其与商品、服务联系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将公众人物的姓名注册商标系市场经济规律使然,公众人物姓名所蕴含的财产利益因而获得保护也是应有之义。 在限制公众人物姓名注册商标方面,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例如人物名称与具体商品相结合时,有的案件往往从容易误导公众的角度认定具有“不良影响”,这是否与商标法第十条的规定系绝对禁止作为商标使用的立法意图相符;在涉及当代公众人物姓名商标时,是应在初审阶段予以主动审查,还是在异议、评审阶段根据权利人的申请进行审查。这些问题或涉及到立法问题,或涉及到商标审查程序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 1 徐敢:公众人物姓名商标的注册,中华商标2006年第8期。 21 田明珠:已故伟人姓名不宜作商标,中华商标2000年第2期。 3 曾陈明汝:商标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45页。 4 黄立: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98页。德卡尔拉伦茨,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上),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68页。 5 日田代茂夫:在JICA2010商标审查培训上所作的日本商标审查标准的讲演。 6 陆普舜主编:各国商标法律与实务,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48页。 7 陆普舜主编:各国商标法律与实务,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