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海涅.doc_第1页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海涅.doc_第2页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海涅.doc_第3页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海涅.doc_第4页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海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郭沫若与海涅 石燕京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郭沫若接受海涅的来龙去脉;比较分析郭沫若与海涅爱情诗的意境与意象。重点和难点:1、郭沫若与海涅诗歌中的爱情主题与死亡主题; 2、如何理解郭沫若在接受海涅过程中的误读现象?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过程: 一、海涅简介亨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19世纪德国杰出诗人、政论家和思想家,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主要代表。早期代表作:诗歌集,其中包括青春的烦恼、抒情插曲、还乡曲、哈尔茨山游记插曲和北海。另有游记集和1卷游记集补遗出版。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后海涅去巴黎,在那儿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作家,以及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1843年底,与马克思在巴黎结识。他的诗歌创作在这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1844年他发表了新诗集,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海涅晚年忍受瘫痪的痛苦,坚持以口授的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诗歌大都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二、郭沫若与海涅比较分析郭沫若新诗的发端,与三个外国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泰戈尔、海涅、安娜(佐藤富子)。如果说“东方诗圣”泰戈尔是引领郭沫若初试新诗的第一位启蒙先生;那么,“西方夜莺”海涅便是吸引他吟唱青春恋情组诗的第二位外国诗人;而“东瀛初恋”安娜则是激发他诗心诗兴的灵感源泉。郭沫若以下三段自述把他阅读、接受、感恋三者的前后经过讲得很明白: “顺序说来,我那时最先读着泰戈尔,其次是海涅,第三是惠特曼,第四是雪莱,第五是歌德的东西。” 郭沫若:诗作谈,1936年4月4日,载现世界1936年8月创刊号。“在和安娜恋爱以后,另外还有一位影响着我的诗人是德国的海涅,那时侯我所接近的自然只是他的恋爱诗。他的诗表示着丰富的人间性,比起泰戈尔的超人间性的来,我觉得更要近乎自然。这两位诗人的诗,有一个时期我曾经从事迻译,尤其泰戈尔的诗我选译了不少。民七的秋间我已升进了福岗的九州医学部,住在博多湾的海岸上。在那时作的鹭鸶、新月与晴海、春愁等诗明白地还在泰戈尔与海涅的影响之下。” 郭沫若:我的作诗经过,郭沫若论创作,第202-20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日本的医学是传授德国的衣钵的,凡在日本学医的人必须学习德文。因此我在接触泰戈尔之后不久,便又和海涅的诗接触了。海涅的一些恋爱诗,虽然和泰戈尔的味道完全不同,但是一样的清新,而更富有人间味。 和这两位诗人接触之后,我自然受了不小的影响。在一六、一七、一八年间便摹仿他们,偶然地写过一些口语形态的诗。象死的诱惑一诗便是在一九一八年的春间做的诗。 这诗,日本人曾经翻译过它,或许是中国的口语诗被日本人翻译的第一首。伯奇(郑伯奇)和寿昌(田汉)告诉我,说厨川白村(1880-1923,日本文艺评论家,京大文学教授。)曾经看见那译诗,颇为赞赏,以为没想出中国的诗歌已经有了这样民主的气息。” 郭沫若:凫进文艺的新潮,1945年5月8日,载文哨1945年1卷2期。首先,是什么原因使原本对印度的泰戈尔东方诺贝尔奖第一得主情有独钟的郭沫若,又“移情别恋”上了西方德国的海涅了呢?根据郭沫若以上自述,我们可以确定,当时至少有两个原因使郭沫若与海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强烈共鸣:一是,海涅诗的“人间味”。在郭沫若看来,海涅的诗有着“丰富的人间性,比起泰戈尔的超人间性来,”“更要近乎自然”。虽然泰戈尔和海涅的诗,都让郭沫若感到清新、隽永;但细细读来,它们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读泰戈尔的诗时,常常会让郭沫若感到“一种恬静的悲调”荡漾在身之内外;会让他独坐室隅、面壁流泪,沉浸在“涅槃的快乐”及形而上的世界之中;读海涅的诗,则让他真切体验着生命的律动、爱的苦恼、为伊消瘦为情死之人间百味。海涅归乡集中的第十六首,是郭沫若尤为喜欢的,在1920年3月30日致宗白华的信中,他曾特意将自己五年前所译此诗录入:洋之水 Das Meer erglanzte weit hinaus缥缈映斜阳; Im letaten Abendscheine;阿侬双坐打渔房, Wir sassen am einsamen Fischerhaus,情默默,意凄凉。 Wir sassen stumm und alleine.暮霭升,海潮涨, Der Nebel stieg,das Wasser schwoll,白鸥飞渡来而往; Die Mwe flog hin und wieder;自卿双爱眼 Aus deinen Augen libevoll玉泪滴千行。 Fielen die Tranen nieder.千行玉泪滴卿掌, Ich sah sie fallen auf dein Hand,而我跪在膝之上; Und bin aufs Knie gesunken;自卿白玉掌 Ich habvon deiner weissen Hand饮泪入肝肠。 Die Tranen fortgetrunken,自从那时消瘦起, Seit jener Stunde verzehrt sich me in Leib,灵魂已为钟情死; Die Seele stirbt vor Sehnen;不幸的夫人呀! Mich hat das unglckselge Weib将泪来毒死我矣。(五年前旧译) Vergiftet mit ihren Tranen 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见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第117-1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 诗中海水、斜阳、暮霭、海潮、白鸥、渔房、爱眼、玉泪,等等意象,勾勒出如画般远景近情,扑入眼帘,真实而感人。郭沫若倾心于海涅的第二层原因是他与安娜的热恋情绪。众所周知,海涅是因为他那些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诗而蜚声德国文坛的,“他不仅是十九世纪而且也许是自从彼特拉克以来全欧文学中最著名的爱情诗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文版,1985,(1):648。他的诗歌集因为感情真挚自然、意境清新优美、情调感伤忧郁和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发表后一直深受读者欢迎,在诗人生前便重版了十三次。对于郭沫若来说,一百年前那位西方的“情痴”犹如知己,与自己的爱情体验息息相通。海涅的青春的烦恼、个性的压抑、恋爱的欢愉与苦痛,以及死亡的诱惑,一并都感染着正处于“恋爱季节”中的这位东方青年。郭沫若曾在叹逝一诗中描述过自己如何陶醉于海涅诗歌的:“岸舟中睡的那位灰色的少年, 可不是我的身体? 一卷海涅Heine诗集的袖珍, 掩着他的面孔深深地。”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见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第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郭沫若是1916年认识安娜的,那时他正处于极度的精神苦闷之中,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侯的倾向,差一步便可以跨过疯狂的门阈。把我从疯狂的一步救转了的,或者怕要算是我和安娜的恋爱吧?”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论创作,第20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郭沫若初识安娜,就感觉她脸上透露着一种不可思议的“洁光”,令他“肃然生敬”。“当我在医院第一次见到你,你仿佛像圣母玛利亚来到我的面前。你青春焕发、眼睛传神、嘴像樱桃般的红妍。无数病人得到你细心的照顾,激起我对你由衷的爱恋。”陶晶孫:日本遺薣C.東京創元社初版, 1952 (P100-101)郭沫若虽然经历过一场“隔着口袋买猫儿”的婚姻,但从来没有真正恋爱过,与安娜的相爱实际上是他的初恋。安娜是读着圣经、在基督教氛围熏陶中长大的东瀛女子,身上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气质。当时在郭沫若眼里,充满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安娜,通体透射着一种圣洁的美。在纯洁无暇的安娜面前,郭沫若常常感到自惭形秽,常常为自己曾有过的放浪无地自容;然而,正是安娜圣母般纯洁的爱,将正处于精神与肉体双重苦闷中的郭沫若救了转来,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与创作激情。“因为在民国五年的夏秋之交有和她(指安娜)的恋爱发生,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的发生了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都是先先后后为她作的。辛夷集的序也是民五的圣诞节我用英文写来献给她的一篇散文诗,后来把它改成了那样的序的形式。”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论创作,第20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 (引文见“第一节”)这篇充满象征寓意的抒情散文诗,优美感人、清新隽永,深得泰戈尔诗与海涅诗的神髓。诗里用“少女的泪珠”象征“生命的活水”,将“濒死的鱼儿”救活,既形象美妙,又生动感人。以上所提郭沫若早期的这一批新诗,不仅是郭沫若异国初恋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对安娜爱的献礼!我们也由此看到,在泰戈尔诗中痴迷了不久,海涅这位西方情诗高手,又如何开始吸引他,并挤占他的心灵。其实,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对一个作家与作品的接受是与自身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有关的,是一种选择性接受。与泰戈尔一样,海涅诗在郭沫若那里引起的共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爱情的亲身体验。与安娜的相识与热恋是郭沫若青春历程中一个重要的事件,也正是他在众多外国作家中率先选择接受泰戈尔与海涅的心理关键。那么,在艺术上郭沫若究竟从海涅那里借鉴了些什么呢?由于文化背景、个性气质、感情经历等等的不同,郭沫若在接受海涅时又发生了哪些变异、与超越呢!这是本节重点探究的问题。1、爱情主题与死亡主题的相伴相随爱情主题与死亡主题都是西方浪漫派的传统主题,而海涅诗歌中的爱情与死亡主题常常是交织缠绕在一起的。海涅诗歌集中大致有五分之三的内容是抒写自我爱情不幸与爱的绝望的诗篇,主要以他对堂妹阿玛丽亚与黛蕾丝的单恋痴情经历为主要情绪线。受德国浪漫派影响,这些诗歌大都以荒诞离奇的梦幻手法来表现死亡主题,渲染对不幸爱情的失望。如在诗歌集青春的烦恼梦中幻影里,“奇美娇艳的姑娘”哼吟着动人的曲子,温柔地将恋人引向荒野森林、引向棺材坟墓。新婚的庆典上,“我的心上人竟是新娘”:乐声悠扬我静静地站着;欢声笑语,使我心里忧愁。新娘一脸幸福的神情,新郎紧握着她的双手。新郎斟满了自己的酒杯喝了一口,用斯文的摸样把杯递给新娘,她微笑着道谢,苦啊!她喝的是我的血浆。新娘拿起一只鲜美的苹果,把它递给那位新郎。新郎那起小刀,一刀切去,苦啊,他切的是我的心脏。他们眉目传情,久久不停,新郎大胆地搂住新娘,吻着她红润的脸庞,苦啊,冰冷的死神吻在我的脸上。 梦中幻影5文中海涅诗录引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张玉书编选海涅选集诗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以下只注页码,不再全注。金发的波浪围着我们两个:她的心在我心上跳动。两颗心又喜又悲跳在一起,一同飘浮着直升太空。两颗心在欢乐湖中游泳,在天上,在上帝的神圣的高处;可是地狱把手搁在他们头上,犹如纵火肆虐,散布恐怖。 梦中幻影7 P18在海涅看来,无法实现的爱情意味着痛苦、绝望、甚至死亡,因此他诗歌中的“我”常常以对死亡的渴望来强调爱情的痛苦,失恋的痛苦仿佛只能在死亡中才得以解脱。不仅如此,海涅的这类爱情诗还充满哲理与自嘲:谁要是第一次钟情,尽管不幸,也是个神;可是如果再陷情网,依然很不幸,那就是蠢。我就是这么个蠢货,再次恋爱,自作多情;日月嬉笑群星直乐,我也跟着笑然后丧命。 还乡集P63 在海涅的诗中,美女常常不是以残暴的方式,而是以温柔的“眼泪”、美妙的歌声、“充满魔力的轮舞”,杀害着恋人,这就更加突出了挚热爱情得不到回应时的痛苦:“从此我便开始憔悴,/灵魂死于渴望:/这个女人/毒害了我,用她的眼泪。在这些诗句中,我不断逃亡到拯救灵魂的死亡幻想和坟墓幻想中,爱情诗成为死亡幻想与美好世界的对立:世界美好,天空湛蓝但我想躺在坟墓中,/依偎在已死的恋人身边。”赵蕾莲: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外国文学评论,2004/01。海涅早期的诗歌充满了许多这样爱的渴望与死的诱惑交织的意象,也正是“诗歌集中这种作为生命象征的爱情与死亡的对照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协调,形成了海涅诗歌的原创性以及新的开拓性的风格。” 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赵蕾莲 外国文学评论N0.1,2004这恰恰也是学写新诗时的郭沫若着力效仿的。郭沫若声称自己在与泰戈尔、海涅接触后,“在一六、一七、一八年间便摹仿他们,偶然地写过一些口语形态的诗。”郭沫若:凫进文艺的新潮,1945年5月8日,载文哨1945年1卷2期。诸如死的诱惑、Venus、新月与白云、别离等。死的诱惑一我有一把小刀倚在窗边向我笑。她向我笑道:沫若,你别用心焦!你快来亲我的嘴儿,我好替你除却许多烦恼。 二窗外的青青海水不住声地也向我叫号。她向我叫道:沫若,你别用心焦!你快来入我的怀儿,我好替你除却许多烦恼。附白:这是我最早的诗,大概是1918年初夏作的。文中所引郭沫若诗均出自郭沫若选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以下只注明页码。(p109)Venus我把你这张爱嘴,比成着一个酒杯。喝不尽的葡萄美酒,会使我时常沉醉!我把你这对乳头,比成着两座坟墓。我们俩睡在墓中,血液儿化成甘露! 1919年间作 本篇曾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六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p102)这是两首典型的“海涅式”的爱情诗,作者把“小刀”“海水”“美酒”“坟墓”等死亡诱惑之意象与女性的“她”结合起来,仿效海涅惯用的将“海水”、“坟墓”、“美女”、“毒酒”等意象结合,来表现爱情与死亡的相伴相随。但是我们也看到,这种仿效的诗作与海涅的主旨实际上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虽然郭沫若与海涅都因为爱情体验而作诗抒怀,但与海涅“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失恋痛苦相比,郭沫若当时正被安娜无私奉献的爱滋润着、感动着、拯救着。因此,郭沫若诗中的爱呀、死呀的,无不流露出一种甜蜜、沉醉与温暖;而海涅诗中的爱情、美女、死亡纠缠着的冰冷恐怖、折磨与诱惑,则是作者不断想象中的幸福与真正绝望之间的撕扯!2、“大海意象”歌咏中的趋同存异海涅,是第一个歌咏大海的德国诗人。1925年海涅曾去过北海的库克斯港和诺得奈岛,流亡法国后,又去过北部的海滨城市第耶普,丰富多彩的大海景象让海涅十分迷恋,并赋予他丰富的灵感,写下了许多歌咏大海的诗歌。海涅诗歌集中的“北海”诸诗,被认为是最为脍炙人口的杰作,是对海的礼赞,堪与同时代的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著名诗篇致大海媲美。在海涅的笔下,大海绚丽多姿、神秘莫测,时而宁静安详、时而汹涌澎湃,海滩、沙鸥、帆船、幻影、海浪,无不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和童话的斑斓。如大海礼赞、希腊众神风平浪静、海里的幽灵、你这美丽的渔家女、月亮已经升起来、夜幕渐渐降临、在那静悄悄的海滨、那是一只白鸥等。举例如下:我向你致意,你这大海,亘古永存!你的海水发出的喧响犹如故乡的声音,我看见你汹涌起伏的海浪熠熠闪烁就象童年的梦幻,往日的回忆又重新向我诉说可爱美妙的各种玩具,光华夺目的圣诞礼物,艳红色泽的珊瑚树,金鱼、珍珠、蚌壳,色彩班驳,这一切你都神秘地放在海底明亮的水晶宫里珍藏着。 大海礼赞 P252夜幕渐渐地降临,海上罩着一层浓雾,海涛神秘的呼号,高升着白色的水柱。人鱼钻出了波浪,到海滨坐在我身旁;从鲛绡的衣裳里面,突出了雪白的乳房。夜幕渐渐地降临(钱春猗译) 郭沫若应该算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较早歌咏大海的诗人。在迷恋海涅的那些日子,郭沫若也曾选译过海涅的诗,并寄回国内投稿,与泰戈尔诗选一样,也碰了钉子。从沫若译诗集所保存的四首海涅译诗看,也都是歌咏大海的。女神中大量歌咏大海的诗歌,也首先得益于海涅的启迪。郭沫若是到了日本后才观赏到大海奇妙多姿的景观的,在博多湾、濑户内海,郭沫若饱览了海水、沙滩、岛屿在阳光、月光下的绚烂多彩、绮丽奇妙。美丽的博多湾千代松原是郭沫若寓居了五年爱情开花结果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海的气息、诗情浓郁的灵感之乡。在女神里,郭沫若咏海的诗歌丰富多彩:有夕阳下大海的优美,如日暮的婚筵;有日光中大海的灿烂,如太阳礼赞、新阳关三叠;也有月夜里大海的静寂,如岸上其一、夜步十里松原、蜜桑索罗普之夜歌。这里节选一二如下:我独自一人,坐在这海岸边的石梁上,我要欢送那将要西渡的初夏的太阳。汪洋的海水在我脚下舞蹈,高伸出无数的臂腕待把太阳拥抱。他,太阳,披着件金光灿烂的云衣,要去拜访那西方的同胞兄弟。他眼光耿耿,不转睛地,紧觑着我。你要叫我跟你同路去吗?太阳哟! 新阳光三叠(p80) 无边天海呀!一个水银的浮沤!上有星汉湛波,下有融晶泛流,正是有生之伦睡眠时候。我独披着件白孔雀的羽衣,遥遥地,遥遥地,在一只象牙舟上翘首。 蜜桑索罗普之夜歌(p115) 作者原注:蜜桑索罗普(Misanthrope),厌世者。如果我们将郭沫若与海涅咏海之诗对照细读,不难发现,郭沫若在描绘丰富多彩的海洋景观,并将变幻莫测的景象与情感和梦幻交织呈现方面,很好地借鉴了海涅诗的艺术技巧;但是,由于经历的不同、情感体验的不同,郭沫若咏海的诗歌并不是海涅的简单模仿,他的咏海诗歌在借鉴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如惠特曼、雪莱等的,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与海涅的海洋咏叹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大海的意象在海涅与郭沫若的诗里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描绘。 其二,面对大海,郭沫若与海涅有着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情思、不一样的审美趣味。其三,东西方文化的审美差异,也是造成郭沫若与海涅抒写海洋景致有着不同情调的一大原因。3、在“误读”中接受郭沫若对海涅有一个人们熟知的评语,即“海涅的诗丽而不雄。惠特曼的诗雄而不丽。两者我都喜欢。两者都还不足令我满足。我很想多得歌德底风光明媚的地方一样的诗来痛读,令我口角流沫,声带震断。雄丽的巨制我国古文学中罕见,因为我尤为喜欢的是赞颂自然的诗,。”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见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第1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这段评语明显对海涅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海涅是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诗人,如果说他早期的诗有些“丽而不雄”,尚能认可,但他思想、诗风转变后的诗歌和理论著作却不乏雄奇之作。他那些收在时代的诗里的诗篇,“词锋犀利,英气逼人,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张玉书:诗人海涅,海涅选集诗歌卷,第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0月。,被认为是“一片雄伟的群山”;而他的代表作讽刺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则是耸立在这群山之巅的“一座直冲霄汉的高峰”张玉书:诗人海涅,海涅选集诗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7页。他三十年代以后发表的诗作和理论著作都表明,“海涅不仅是一个歌唱玫瑰、荷花、爱情和爱情烦恼的夜莺,更是呼唤革命风暴的海燕。”同上。是什么原因令郭沫若产生了海涅诗“丽而不雄”的误解呢?片面地阅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早期郭沫若显然没有系统地读过海涅的作品,尤其是他后期的作品,“如他一生的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时代的诗的大部分,郭沫若当时大概没有读到。”卜庆华,郭沫若研究新论郭沫若早期与外国文学关系考源,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第98页。 1936年 ,郭沫若在谈及自己早期所受外国诗人的影响时也曾强调过:“顺序说来,我那时最先读着泰戈尔,其次是海涅,第三是惠特曼,第四是雪莱,第五是歌德的东西。海涅的,恋歌为多。” 郭沫若诗作谈关于女神星空,1936年4月4日。见1936年8月现世界创刊号。所谓“恋歌”应该主要是指海涅的那些隽永清丽的情诗,从郭沫若对海涅的接受史看,无论是受海涅影响创作的诗歌,还是关于海涅的论述,都主要跟他青年时代创作的那些浪漫派风格的诗歌有关,具体地说应该是海涅诗歌集(1817-1827)中的那些表现个人不幸与爱情烦恼的吟咏。然而片面性的阅读与兴趣阅读是密切相关的,这正是郭沫若误解海涅的进一步的原因。我们知道,郭沫若在日本学医时因为学习德语、英语等外语时接触到海涅、歌德、泰戈尔等许多外国作家,而他一开始迷恋的则主要是泰戈尔、海涅两位。这显然与他当时的心境有关;或者说与他的先在期待有关。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读海涅诗时的郭沫若正处于火热的“恋爱季节”,青春的躁动以及与安娜的热恋情绪,让郭沫若对海涅这位“西方情圣”那些缠绵悱恻,表现青春烦恼、个性压抑、恋爱的欢愉与苦痛的情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度深深地陶醉其中。不仅如此,浪漫主义风格的海涅早期那些充满个性色彩的自我表现诗歌,也颇对个性主义气质的青年郭沫若的口味: “诗底主要成分总要算是“自我表现”了。所以读一人的诗,非知其人不可。海涅底诗要算他一生底实录,是他的泪的结晶。寿昌想同我介绍海涅,我怕海涅入我国,易招误解,会有人说他是诲淫之品。其实我看海涅之情那断不是我国底一些挥弦送鸿的道德家所可同日而语的呢!不怕海涅便是害了venereal disease(性病)而死的。”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见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第1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显然,郭沫若对海涅的生平事件应该是了解的,对他后期的创作全然不知似乎也不可能;可是他却对海涅思想转变后的创作视而不见,对海涅三、四十年代写的论浪漫派之类的政论文与那些充满战斗精神的政治讽刺诗也不曾有感兴趣的提及。不用说,这除了与郭沫若当时的阅读经历、兴趣指向有关外;还与他的感情需要、个性气质、审美追求等多重因素分不开。这样主观色彩浓烈的选择同样也体现在他对歌德、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惠特曼等西方浪漫主义作家的接受上。比如,在郭沫若眼里的歌德,便“仅仅是体现在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浪漫主义者的歌德,是充满了反抗和叛逆精神的歌德。引起郭沫若共鸣的也只是歌德文艺观中的浪漫主义成分,即:他的主情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