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多形性红斑.doc_第1页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doc_第2页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doc_第3页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doc_第4页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 轻型 皮损以丘疹型为主,开始时为暗红色斑丘疹,逐渐增大至0.51cm直径,边缘部出现两圈以上的同心圆性红斑,中心为绀色或出血性水肿斑块,称为靶形或虹膜状(iris)损害,为本病诊断的依据,典型者对称颁布于手背、手掌、腕部、前臂、足、肘、膝部,少数可在面部与后背出现,一般以手背为最好发部位。皮损在发病后510天内成批出现,23周后可自行消退。偶见有水疱及大疱性损害,但数目较少。偶尔侵及口腔粘膜,出现大疱或糜烂面,数目不多。本型多形性红斑愈后常易复发。 重型 亦称Stevens Johnson综合征。起病急骤,伴高热、头痛、全身不适、咽及扁桃体红肿疼痛、关节痛等症状。皮损炎症反应重,以水肿性红斑、水疱、大疱性损害为主,损害甚易糜烂结痂,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并以腔口周围为著。粘膜常广泛性严重受累,包括唇、口腔、鼻、咽、眼、尿道、肛门、呼吸道等处粘膜,出现大疱、糜烂出血或溃疡。全身症状严重,短期内可进入衰竭状态。并发症最常见者为眼损害,包括严重性卡他性或脓性结合膜炎、角膜穿孔、前色素层炎或全眼球炎,10%可失明。若内脏受累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病死率5%15%,主要死于肺部炎症与肾功能衰竭。重症型病程约36周,愈后复发者少。 方一 凉血消风散 药物组成 生地30g 石膏30g 赤芍10g 丹皮10g 当归10g 荆芥10g 知母10g 苦参10g 白蒺藜15g 蝉蜕5g 甘草5g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 风热型多形性红斑。 病案举隅 周某,女,14岁。1周前因感冒后发现双手、足、背起红斑疹,痒,予以西药口服及外用皮质激素类软膏,效果欠佳。检查见双手、足、背及大腿外侧见大片水肿性红斑、丘疹,及少数靶形样红斑,口唇肿胀,口腔内粘膜可见糜烂、触痛。伴口干、咽燥,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诊为多形性红斑,给予凉血消风散加白鲜皮,地肤子、板蓝根各30g,生大黄log(后下)。7剂后,皮疹部分消退,痒减,无新发皮疹。继进14剂,皮损消退而痒除,病告痊愈 资料来源 程秀萍四川中医,1994,(12):50 评 按 本方为自拟方。根据多形性红斑风热外袭、人里化热的病机,采用凉血清热疏风之法,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方中用赤芍、生地、丹皮、当归清热凉血、养血活血;生石膏、知母清热生津;苦参清热解毒燥湿;荆芥、白蒺藜、蝉蜕疏风清热,透疹止痒;甘草解毒和中。诸药合用便热得清,风得散,疹消而痒止。 方二 桂枝红花汤 药物组成 桂枝9g 红花9g 党参9g 黄芪9g 丹参9g 桃仁9g 当归9g 附子6g 陈皮6g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寒重者可加干姜、炙甘草各6g。 适应病证 寒冷性多形红斑风寒型。 病案举隅 何某,男,18岁。双手、足、背及足跟处散在大小不一的红斑,反复发作3年。红斑呈虹膜样,中央可见小水疱,无溃疡,痒甚,每年冬季寒冷时发作,天气转暖时消退。予以桂枝红花汤5剂并配合甘草、甘遂煎水熏洗患处,病告痊愈。 资料来源 扈小成,等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0):464 评 按 本方为自拟方。针对寒冷性多形红斑风寒外袭、气血凝滞、阻于肌肤的病机,采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之法。方中桂枝既能表散风寒,又能温阳通络,和营通滞以达四末;红屯、桃仁、当归、丹参活血散瘀;黄芪、党参益气升阳;附子温阳敦寒通脉,陈气行气,取“气行则血行”之意。诸药共达散寒通汨、益气活血之功。 方三 消斑合剂 荮物组成 苍术15g 苦参15g 知母10g 荆芥10g 防风10g 当归10g 炒牛蒡子10g 蝉蜕10g 威灵仙10g 煅石膏12g 生地12g 金银花12g 何首乌12g 黄柏8g 黄连8g 石菖蒲6g 甘草3g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适应病证 多形性红斑,风湿热毒内蕴之证。 病案举隅 王某,女,3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红色斑块,小者如扁豆大者如钱币。冬夏季可自行消退,春秋季节复发。经多家医院诊治,确诊为特发性多形性红斑,使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无效。查面部散在的红斑,以颧部及面颊部明显,扁豆至钱币大小。为水肿性鲜红斑,中央色暗紫红色,融合成片。无溃烂及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滑。证属外感风邪,与湿热搏结于肌肤。治宜祛风清热除湿,予以消斑合剂。3剂后红斑基本消退,瘙痒止。继复2剂,红斑全部消退,皮肤颜色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资料来源 李兆芩,等湖北中医杂志,1996,(2):6 评 按 本方由(医宗金鉴)的消风散化裁而成。取消风散散风清热、除湿止痒之功,加入清热解毒除湿祛风之银花、石菖蒲、黄柏、黄连、何首乌、威灵仙。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银花开发腠理、透解在表风邪;苍术、菖蒲、威灵仙清热散风祛湿;黄柏、黄连、苦参清热解毒燥湿;知母、石膏清热泄火;当归、生地凉血活血和营;何首乌养血祛风;甘草解毒和中。诸药合用既可散在表之风邪,又可除内在的湿热,具祛风除湿清热之功。 方四 疏风汤 药物组成 防风15g 白芷15g 羌活15g 当归15g 丹参15g 藁本15g 荆芥20g 甘草log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每次l00ml。 适应病证 多形性红斑风邪外袭之证。 病案举隅 王某,女,28岁。脸、额、耳部反复出现红斑、水疱7年。遇寒时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微肿的中心有小水疱,稍痛痒不适。检查见面、额、耳部散在的指头大小鲜红色及紫红色斑丘疹,有的呈虹膜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证属风寒外袭、寒凝血瘀。治宜温经通络、散寒和营。方药:防风、羌活、荆芥、白芷、藁本、丹参、当归、制附子各15g,川芎、甘草各12g,干姜10g。3剂后皮疹全消。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年无复发。 资料来源 裘凝才北京中医杂志,1993,(4):28 评按 本劳取酬方为自拟方。针对多形性红斑风邪外袭(风寒或风湿热邪)致使营卫不和或风湿热邪与气血相搏结而成的病机,本方采取疏风消斑之法。方中防风、白芷、羌活、藁本、荆芥疏风散邪。当归、丹参人血分活血和营祛风,甘草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散风活血消斑之功效。 临床在使用本方时应根据不同的证型及发病部位,适当加减方能奏效。斑发于面、颈部加川芎;发于上肢加桂枝;发于下肢加独活、牛膝;发于四肢加桑枝;纳差加砂仁、木瓜;失眠加远志;瘙痒加蝉蜕;风湿热型加蒲公英、连翘、黄柏、苡米;风寒型加制附子、干姜、肉桂。若有重症之象,则可加党参、麦冬、五味子等。这种皮肤病冬季发生频率较高。现在家庭多安装空调,室内外温差大,孩子肢体末端如手脚、面颊、耳廓等的血管末梢调节功能较弱,出现过敏炎性反应,容易起紫红丘疹。寒冷性多形红斑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当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多种原因发生的一种反应性炎症表现,寒冷是最主要的诱因;感染、药物、食物也可引发或使症状加重。 本病属中医学血瘀范畴,多为卫阳不足,腠理不固,寒湿之邪侵袭肌表,致营卫不和,血行不畅而瘀结。其因在寒,其根在瘀。治宜温卫阳、祛寒湿、化瘀滞为主。 症状表现本病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11.5。年龄最小2岁,最大64岁,多数为1135岁。病程最短2d,最长20年。反复发作2年以上者约占41%54%。 发病部位除面、耳、四肢远端暴露部位包括指(趾)屈侧及掌跖部外,尚见于踝、膝、臀和腰部。损害为水肿性丘疹及中央有水疱的水肿性紫红斑,或可呈轻度出血性红斑;亦可见虹膜样红斑,中央有水疱,并可发生糜烂。多伴瘙痒,或可不痒。 诊断诊断好发于冬春寒冷时;皮损主要呈多形红斑样,丘疹甚至水疱、瘀点;皮损好发于面部、两耳、四肢远端暴露部位,也可累及臀部、两髋、腰部等处;气温升高后可自行缓解;皮损多伴瘙痒。 本病与一般冻疮的鉴别为,后者以暗紫色红肿、斑块、结节为主,可以破溃,常局限性分布,损害于整个冬季持续存在。寒冷性多形红斑皮损是数目略多、散在的水肿性丘疹或中央有水疱的水肿性紫红斑,消退后并存的一般冻疮仍然存在。与多形红斑的鉴别为,多形红斑有前驱症状,无末梢循环不良表现,皮疹多形性,有典型的虹膜状损害,患者可伴关节痛,春秋季发病,经过急性,约23周自愈。多形性日光疹与光线照射和季节关系密切,病理变化中真皮上部水肿虽类似表浅型冻疮,但浸润细胞常混有组织细胞,并呈多形性,红细胞外溢更常见。 治疗治疗可选用:口服维生素E(每日600mg)或外用维生素E软膏(每克软膏含维生素E 20mg)。口服桂利嗪,成人每次50mg,每日3次,儿童量酌减,连用24周。赛庚啶(每晚服4 mg)并用利舍平(每次0.125mg,每日2次)。雷公藤制剂。频谱治疗仪治疗。中药二甘汤外治,即以甘遂和甘草各9g,加水1 5002 000mL,煮沸10分钟后,先熏后洗患处,各1015分钟,一日一次,410d收效。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扩张血管、活血化淤药物为主,如脑益嗪、复方丹参片等,可增强面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另外,口服维生素E可增强血管对寒冷的抵抗力。也可用中药桂枝10克、附片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丹参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干姜6克、鸡血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为一疗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寒冷性多形性红斑的症状和冻疮有点相像,但是它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于冬季高发。它通常表现为面颊、耳朵、手背、足背等身体暴露部位,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该斑块约绿豆至黄豆大小,多呈紫红色,中央部分色泽稍微更加深些,有的甚至隆起形成水疮。该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明了,一般认为是人体皮肤小血管对寒冷等物理因素产生的一种变态反应。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暴露部位的小血管收缩,久之则小血管可能发生麻痹性扩张。皮肤可能缺血缺氧,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从而又造成瘀血现象,以至于皮肤血液循环障碍,故出现红斑、水泡甚至糜烂等各种皮肤损害。也有人认为,这种病和广泛地使用空调有关。其理由是,空调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暴露的皮肤就更加容易出现过敏性炎性反应。寒冷性多形性红斑的治疗不能用冻疮膏,因为冻疮膏里含有酊剂、樟脑、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甚至溃烂。治疗寒冷性多形性红斑应该以扩张血管、活血化瘀为主,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除此之外,还可以每天口服维生素E,以增强血管对寒冷的抵抗力。但是预防和治疗本病有一种方法和冻疮相似,就是按摩。按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给局部血管增加更多的血流方药: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桂枝10 白芍10 炙甘草10 生姜3片 大枣10枚金芪方(上海市华山医院方丽) 黄芪12,金雀根30,茜草30,生地30,研粉,混匀制成糖衣片。每日30片,分3次服,主治寒冷性多形红斑。 2益气活血温阳汤(上海市瑞金医院卞宗沛) 当归9,赤芍9,丹参9,桂枝9,党参9,黄芪15,附子6,陈皮6,水煎服。主治寒冷性多形红斑。 3地肤子方(江苏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地肤子30,槐花12,白菊花9,款冬花9,夜交藤9,水煎服。清热利湿,解毒。主治多形红斑。 外治方: 1皮肤糜烂者,用三黄洗剂(经验方),外擦。 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共研细末。上药1015,加入蒸馏水100ml,医用碳酸1ml。临用时摇匀,以棉花蘸药汁搽患处,每日45次。 2粘膜糜烂者,用锡类散外吹,1日45次。 对风寒型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冷水、冷风等刺激;忌食鱼、虾、蟹、蒜、韭等发物。丹参15克、大枣五枚泡水代茶以活血、化淤为主。寒冷性多形红斑的治疗以活血、化淤为主,避免用酊剂、酒精等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已破溃的寒冷性多形红斑,应及早去医院医治,避免进一步糜烂、继发感染。轻者口服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或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重者酌情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疑有感染病灶或并发细菌感染时,可同时应用抗生素。局部一般外搽炉甘石洗剂。 重在保暖御寒,平时要注意局部保暖。天气寒冷需外出时,要尽早使用口罩、手套、保暖耳套、围巾等;鞋子应穿得暖暖的,但不宜过紧,保持足部皮肤清洁干燥。最重要的是加强体育锻炼,多运动,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 治疗可选用:口服维生素E(每日600mg)或外用维生素E软膏(每克软膏含维生素E 20mg)。口服桂利嗪,成人每次50mg,每日3次,儿童量酌减,连用24周。赛庚啶(每晚服4 mg)并用利舍平(每次0.125mg,每日2次)。雷公藤制剂。频谱治疗仪治疗。中药二甘汤外治,即以甘遂和甘草各9g,加水1 5002 000mL,煮沸10分钟后,先熏后洗患处,各1015分钟,一日一次,410d收效。 以上是我整理的资料。另外我吃的药还有昊畅,你也可以试试。医生说这个病要抓紧治,要不然会年年发的。祝君好运!寒冷性多形红斑是一种与寒冷因素有关的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猫眼疮、寒疮、雁疮,多见于青年妇女、儿童及末梢循环障碍者,女性略多于男性。患者的面颊部、耳郭、手背、足背等身体暴露部位的皮肤上出现黄豆至蚕豆大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多为锨红、紫红至暗红色,红斑的中央部分色泽更深或隆起形成水疱,极似“猫眼”,或者像射击训练的靶子,所以又叫做虹膜样或靶样损害。患者自觉烧灼、瘙痒感,严重时可发生糜烂,疼痛。中医认为,寒冷性多形红斑属中医血瘀范畴,多为素体虚弱,卫阳不足,腠理不固,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后导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而引发红斑。治宜温阳散寒,益气活血。药用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当归、丹参各15克、生黄芪、党参各30克、生姜5片、大枣7枚,陈皮、炙甘草各10克。每天1剂,水煎2次,取药液750毫升,分3次温服,7剂为1个疗程。寒重者酌加羌活、制附子、干姜各10克、细辛6克,血瘀重者酌加 桃仁、红花、赤芍各10克。预防与调护1加强自我保健,注意防寒保暖,外出时戴上口罩、耳套、手套、围巾,避免冷水、冷风等刺激。2坚持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3每天经常轻轻揉摩手、脸、脚部皮肤,以微热为度,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4.尽量不吃鱼、虾、蟹、蒜、韭菜等食物。和冻疮表面有点相像的寒冷性多形性红斑,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康体多是抗炎抗过敏,有一定作用。你可以试试:1西医药治疗(1)轻者口眼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或10硫代硫酸钠lOml,静脉注射,每日1次。重者酌情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疑有感染病灶或并发细菌感染时可同时应用抗生素。(2)局部一般外搽炉甘石洗剂。如有糜烂渗液可用3甲。硼酸水湿敷。2中医药治疗(1)内治法风寒束表:每于寒冷潮湿时发作,天气转暖时减轻或消失,红斑呈暗红色皮肤温度偏低,可伴恶寒,肢冷,腹痛,便溏,舌苔薄白,脉灌缓。 治法:疏风散寒,养血和营。方药;桂枝10克、白芍15克、麻黄6克、细辛6克、干姜6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当归10、炙甘草10克。湿热郁衷;发作不分季节,红斑呈鲜红色,可有较多水疱,伴发热,口干咽痛,便秘溲赤,苔薄黄或腻,脉滑数。治法:疏风清热利湿。方药: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衣6克、知母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苦参15克,茯苓10克、木通1O克、滑石刃克(先煎)、甘草6克。火毒上壅:发病突然,先有恶寒高热,头痛无力,咽痛咳嗽,关节疼痛等,除全身皮疹外,口腔、阴部黏膜亦可累及,有红斑、糜烂、大疱、出血,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方药:黄芩10克、黄连10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金银花15在、生地15克、玄参10克、自茅根15克、牛蒡子IO克、泽泻1O克、茯苓15克、生甘草6克。(2)外治法:用三黄洗剂外搽或青黛膏外涂,有糜烂者可用黄柏、地榆水湿敷。预防与调养 1寻拉引发红斑的病因,解除病因刺激。2忌食鱼、虾、蟹、蒜、韭菜等食品。3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寒冷性多形红斑吃什么好冬天天气寒冷,受冷风刺激,很多人在面颊部、耳郭、手背、足背等身体暴露部位的皮肤上出现黄豆至蚕豆大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多为锨红、紫红至暗红色,红斑的中央部分色泽更深或隆起形成水疱。古方中医专家表示,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寒冷性多形红斑”。古方中医专家介绍,寒冷性多形红斑是一种与寒冷因素有关的过敏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局部遇寒冷刺激如接触方冰后,局部皮肤迅速出现大片红斑,但无风团,自觉局部剧烈疼痛,红斑中央有出汗反应,一般持续1560min后缓慢消退,当身体大面积受寒冷刺激,可出现全身肌痉挛和虚脱,如患者摄入冷食品或饮料可发生呕吐,同时伴有全身性红斑和多汗,患者常伴严重,难治性便秘。古方中医专家指出:中医称寒冷性多形红斑为“猫眼疮”、“寒疮”、“雁疮”。属于中医血瘀范畴。目前西医对于寒冷性多形红斑的发病机制不是很明确。大多认为与遗传有关。中医认为病机多为素体虚弱,卫阳不足,腠理不固,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后导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而引发红斑。治法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为主。古方中医专家提醒,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除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外,饮食也应该注意。以下是古方中医食疗专家介绍四种食物,对抗寒,防治冬季皮肤过敏有一定疗效:1.蜂蜜蜂蜜能够预防过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其中含有微量的蜂毒。蜂毒是蜜蜂体内的一种有毒液体但在临床上被用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二是蜂蜜里面含有一定的花粉粒经常喝会对花粉过敏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2.大枣红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