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第44讲三类灾害的综合治理课件.ppt_第1页
【优化方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第44讲三类灾害的综合治理课件.ppt_第2页
【优化方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第44讲三类灾害的综合治理课件.ppt_第3页
【优化方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第44讲三类灾害的综合治理课件.ppt_第4页
【优化方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第44讲三类灾害的综合治理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4讲三类灾害的综合治理 考能联动提升 考向真题探究 考题优化演练 第44讲三类灾害的综合治理 考基自主落实 考基自主落实 一 水土流失的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1 2 自然灾害 破坏 疏松 植被 耕作制度 3 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土地利用结构 农业用地 林 草种植 适当压缩 治理 塬地 缓坡梯田 水资源 薪炭林 四旁 轮封轮牧 复垦 4 小流域综合治理 1 重点 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建立 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2 措施 措施 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二 荒漠化的防治 以西北地区为例1 背景 以 为主的自然特征 保持水土 有机 高效 工程 生物 干旱 2 荒漠化成因 1 自然原因 气候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变化大 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2 人为因素 干燥 年降水量 3 荒漠化的防治 1 核心 人与 的协调 2 有效措施 恢复 如生物固沙 沙地飞播 造林种草 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自然 自然植被 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中 包括气候 植被等因素 当前 人为因素是造成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三 河流的综合治理 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1 三峡工程的效益 首要目标是 其次还有发电 供水 水产养殖等 2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移民安置 其方针是 3 三峡工程的影响 防洪 航运 灌溉 开发性移民 洪水 水质 局地气候 鱼类洄游 环境污染 1 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都是利用与治理 2 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要建立防洪 发电 航运 供水 灌溉 旅游和水产养殖的合理关系 才能保持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 实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协调 考能联动提升 1 图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及治理水土流失的产生首先是自然因素 加上人类不合理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 应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具体如下图所示 2 图表解析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 但两者在成因 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 具体分析如下 1 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 人为滥垦滥伐 不同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 从经济角度看 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不同相比而言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主要原因是 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 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 多为由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 一旦表土被蚀去 恢复更加困难 地处江河下游地区 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 治理水土流失 采取的措施各有所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 还牧 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学以致用1 新华网西安2010年10月26日电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 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 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 林果绕村绿满山 在延安市宝塔区张新庄村群众眼中 这首 信天游 不但唱出了自己村庄的变化 也唱出了整个黄土高原的变化 采用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整体模型试验 来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规划的合理性 据表中数据回答 1 3 题 不同植被覆盖率林草措施减流减沙效益表 1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径流产生量随植被覆盖率增大而增大b 入渗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小而增大c 产沙总量随入渗量增大而增大d 径流产生量随入渗量减少而增大 2 在植被覆盖率变化幅度相同条件下 对减流减沙效益影响最大的植被覆盖率变化范围是 a 20 40 b 40 60 c 60 70 d 70 85 3 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生物措施的功能在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b 植树造林是重要工程措施c 采用轮荒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d 治理重点是保持水土 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解析 该题以新闻材料切入 利用科学数据为依托 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认真解读分析表格数据 从中发现规律作为解题的依据 第 1 题 对比表中径流产生量和入渗量数据 可看出径流产生量随入渗量减少而增大 第 2 题 植被覆盖率由60 增加到70 表中显示减流效益由24 77 提高到46 27 同时 减沙效益由80 41 提高到96 48 从数据中可看出 减流减沙效益增加幅度要大于植被覆盖率增加幅度 第 3 题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应该是保持水土 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答案 1 d 2 c 3 d 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生产状况下产生不同的荒漠化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西北地区东西绵长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 但都有荒漠的分布 荒漠化的地理背景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原因 针对不同的成因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 运用综合联系图表就是为了整理它们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 学习起来一目了然 学以致用2 结合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于2008年1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说 全国已有20 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材料2 1 a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其主体位于 省区 从自然区来看 该山脉以东是 以西是 2 b地区是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 试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 c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 1 题 a山脉是大兴安岭 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 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第 2 题 科尔沁沙地分布于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 是由于过度开垦形成的 荒漠化土地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第 3 题 呼伦贝尔草原的斑点状荒漠化圈 主要分布在水井周围 集中连片的掘水工程使得牲畜数目迅速增加 大面积的草地被破坏 答案 1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2 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过度农垦 破坏植被 3 斑点状的荒漠化圈 水井周围集中了大量牲畜 过度放牧 1 长江流域洪灾多发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原因 其原因与对策可用下图表示 2 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是一项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最终完工后将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 具体内容详解如下 1 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来水大 影响因素 a气候 降水多 降水变率大 如季风气候 b水系 流域面积大 支流多 入海口少 c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 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 a地形 地势低洼 不易排出 b河道弯曲 排水不畅 c河道淤积 d占用河道 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 a围湖造田 b泥沙淤积 2 水电站的建设条件水电站的建设条件 首先要看区域内水能资源的丰歉程度 而水能资源的丰歉程度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落差和径流量的大小 其次 水电站建设要考虑建坝的自然条件 如地形特点会影响工程量和资金投入量 地基的地质构造会影响大坝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等 第三 水电站建设要考虑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 如经济水平 交通状况 社会承受力等 第四 水电站建设还要考虑到建设后带来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学以致用3 2011年桂林模拟 读下面两幅图 回答 1 2 题 1 三峡水库156米蓄水选择在9 10月份的原因 主要考虑 a 水量较大 泥沙淤积较少b 水量不大 放闸蓄水容易c 气温较低 工程容易施工d 进入秋季 农业用水较多 2 三峡工程的发电是利用图中的落差 a h1b h2c h3d h2 h4 解析 第 1 题 三峡水库156米蓄水选择在9 10月份 此时水量较大 泥沙淤积较少 有利于水库的保护和使用 第 2 题 三峡工程的发电是利用上游水面和下游水面的落差进行的 即图中的h2 答案 1 a 2 b 考向真题探究 分析近三年非课改地区的高考题可知高考中针对本讲的命题有以下特点 1 从考查内容看 2009年北京文综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进行了考查 其他内容涉及较少 但荒漠化问题是重要的知识点 往往和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考查 2 从命题角度来看 一是直接设问 如我国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二是隐性介入 如西北地区的环境和荒漠化问题 长江的治理和田纳西河的治理等 3 从能力立意的考查来看 教材提供的案例 要求用案例所涉及的原理来解决相关的一般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侧重对调动和运用知识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2010年高考上海卷 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 地域文化丰富多彩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回答 1 2 题 1 黄土地貌形态多姿 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 黄土峁是指 a 切割较深的黄土沟b 孤立的黄土丘c 长条形的黄土高地d 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 考向一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2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坡面修梯田 减缓坡度 加快林地建设 调节地面径流 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 在低处修建淤地坝 贮水拦沙a b c d 命题立意 本题组以黄土高原为例 考查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 生态环境等问题 难度中等 思路点拨 第 1 题 黄土高原上黄土地貌形态非常多 切割较深的黄土沟是沟谷 孤立的黄土丘是黄土峁 长条形的是梁 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是塬 第 2 题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 传统轮荒方式会加重水土流失 标准答案 1 b 2 c 2010年高考大纲全国文综卷 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 读图 完成 1 2 题 考向二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 1 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a 1950 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 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 1950 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 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 2 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 可以看出流域内 a 气候变暖 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b 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c 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d 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 命题立意 本题组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流域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难度中等 思路点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