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_第1页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_第2页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_第3页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_第4页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单选5个 多选5个 名词解释2个 简答3个 论述1个 综合1个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pp.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What is CP?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How did Neisser (1967) regard cognition?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 2005)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 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ttention, percep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easoning, 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George Miller引发认知革命(心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The scope of CP(认知心理学的范围P13)Cognitive neuroscienceSensation/PerceptionPattern recognitionAttentionConsciousnessMemory/learningImageryCognitive development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Language useThinking and concept formationDecision makingProblem solvingHuman and AIRepresentation表征 A represent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meway of organizing, manipulating(操纵), and storing information.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same terms as a computational data structure, or a set of such structures.表征(representaKon)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表征反映客观事物 表征又同时是加工的客体心理表征:不同的形式相同的内容;相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两个角度从种系角度对比动物的发展趋势从个体角度,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轨迹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种系发生角度 1、脑容量2、皮层褶皱3、神经回路4、初级感觉、运动皮层体积与联合皮层体积:动物初级皮层的体积较大;人类高级皮层体积较大个体发展角度: 1、大脑皮层单位体积内突触数目(突触密度)的迅速变化。2、神经回路在生后也继续发育。3、神经元轴突的髓鞘在生后大量增加,这一过程直至15岁左右。第三章:研究方法(重点)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流程S 认知结构/阶段/过程 R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测量物理世界的心理关联 记录特殊案例 出声思考与计算机模拟 一、测量物理世界的心理关联: 1、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ics):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timuli (specified in physic terms) and the sensations and perceptions evoked by these stimuli.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 比如 亮度(物理量)-明度(心理量) 比如 强度(物理量)-响度(心理量) 2、单细胞记录: 3、反应时技术: 反应时是指从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到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反应时技术对于研究心理学中的感知觉内在过程有重要意义。反应时研究: 减法反应时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相加因素法 若影响某一加工过程的两种因素分别独立起作用(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若两种因素互相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这两种因素则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 开窗实验 直接测量相应加工阶段或操作的时间4、启动范式:启动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类别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5、眼动技术:通过测量眼睛的注视点的位置或者眼球相对头部的运动而实现对眼球运动的追踪。6、一侧化分析二、记录特殊案例1、个案分析2、影像技术三、出声思考与计算机模拟1、出声思考:研究者采用内省法要求被试口头报告认知过程或者感受、。冯特(Wundt)2、计算机模拟:刺激之间存在着语义联系 相邻contiguity 相似similarity 对比contrast双重分离(Double dissociation)的概念名词解释 依据局部脑损伤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区推论该部分的功能,必须要证明其他部位的损伤不会导致同样的障碍。 假若在一项心理活动中有两种认知机能参与,机能甲和机能乙,当且仅当:机能甲在C结构损伤的情况下受损但在D结构受损的情况下完整;机能乙在C结构受损情况下完整但在D结构损伤的情况下受损。才可以说机能甲和机能乙是两种在不同结构中独立进行的机能单元才可以成立。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重点关注)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比如tdcs和tms的研究优势,在实验中怎么应用。Pe和mri各自有什么优势和特点,pet有损伤但可以直接测量血流,mri无损伤但是间接的,eeg和erp的区分( erp是eeg的一种特殊形式)记住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方法为什们研究重复率那么低的原因:没有用到多种方法记住不同的研究方法能够相互交叉验证是最好的研究结合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进行阐述不同研究方法的特性: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神经影像与神经刺激 带放射性的影像技术 CT/Micro CT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无损影像技术 ERP、MEG脑磁图 MRI、fMRI 光学成像近:红外脑成像 神经刺激技术 TMS经颅磁刺激 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Neurophysiological sensing techniques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 脑电图记录ERP (Event-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CT (Computed axial tomography) scan: 计算机断层扫瞄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核磁共振MEG (Magnetoencephalograph):脑磁图MRI vs. fMRIMRI, is a machine used for brain structure imaging. When in some cases a CT scan cannot detect the existing problem, an MRI is helpful for discovering unnoticed anatomical anomalies caused by a disease process or traumatic event.fMRI views the metabolic function.(可视的变化功能)fMRI and PET: differences第四章:感觉和知觉的差别、定义:知觉Perception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感觉与知觉的区别:1、感觉是具体的特殊;知觉信息是抽象的、一般的;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2、 感觉是自下而上的处理,知觉则涉及到自上而下的处理3、 感觉处理原始素材,知觉处理“对象”4、感觉是对物理世界能量的原始觉察;知觉涉及到解释的感觉信息的高阶认知(Sensation is the initial detection of energy from physical world。 Perception involves higher-order cognition in theinterpretation of the sensory information)5、知觉是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的协同合作两个概念 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和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区别和联系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Recognition process is initiated by the parts of the pattern, which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whole.自上而下的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driven),指由对事物的一般性知识引发的,通过期望、假设等制约和影响知觉过程各环节的加工。Perception is initiated by a hypothesis about the whole,which leads to its identification and sequent recognition of the parts.两者的区别: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例:物体的颜色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自上而下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例:人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的交互作用:当知觉更多地依赖于感觉输入地直接作用时,自上而下的加工作用就减弱;如果知觉更多地依赖于自上而下地加工,那么对物体直接作用的依赖程度就下降。但,更多情况下,两者交互作用知觉的特点:知觉恒常性:形状、大小、方向整体加工与部分加工Global vs. local processing整体 加工:先整体 后部分局部 加工:先部分 后整体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1(Navon,1977)让被试短暂注视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同时尽快判断听到的字母是什么。 大字母代表整体特征, 小字母代表局部特征。实验过程:冲突效应被试任务:听觉辨别,记录反应时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的关系:总体:一致、无关、冲突局部:一致、无关、冲突当听到的字母与看到的大字母一致时,听觉分辨速度提高;两者不一致时,听觉分辨速度降低。不论哪种情况,听觉分辨速度几乎不受小字母的影响。且大多数被试没有发现大字母是由小字母构成的。Navon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进行的视觉加工有着有限的深度,只有总体特征可被知觉,而局部特征则不被知觉.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2(Navon,1977)视觉的字母辨别 任务一:注意整体,判断大字母是H,S? 任务二:注意局部,判断小字母是H,S? 局部与整体关系视觉辨别实验结果: 被试对大字母的识别快于小字母,而且不受小字母的影响; 对小字母的识别却受到大字母的影响,当大、小字母冲突时,对小字母的识别速度最慢。 表明:知觉加工的整体优先。Global processingAll items of organized display processed together in parallelLocal processingProcessing single object in display第五章:客体识别(Object Recognition)的定义:又叫做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确认所知觉到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或一个知觉的结构。Pattern recognition involves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sensation, perception, STM, LTM, and a cognitive search for identification of stimuli.知觉理论 Constructive Perception(建构知觉) Use top-down strategy,People construct perception by actively。The notion of hypothesis-testingPerception is based on both what we sense and what we know.Unconscious inferenceHypothesis or expectationTop-downStimulus maybe is vague and unclearselecting stimuli and merging(合并) sensations with memory. Direct Perception(直接知觉) Use bottom-up strategy,Perception consists of the direct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environment.The importance of stimuliThe stimuli is the important elementLearning and cognition are unnecessaryPerception in the real world is different due to richness of stimuli客体识别相关的理论:模板匹配理论、特征分析、原型的理论观点、谁提出来的、评价优缺点客体识别相关的理论: 格式塔学派: 知觉是按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和;图形知觉不是各个部分简单的相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知觉的,其中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知觉是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 模板匹配理论(Template matching theory) 在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储了与各种模式相对应的模板,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相应的模板进行匹配的过程。模板匹配理论存在的问题:如何处理具有不同形状、大小、方位和朝向的刺激?如何处理新异的刺激?忽视了将模式区分开的关键特征的作用。在人的模式识别中,模式中的特征重要性不同。发展: 增加预处理过程(Lindsay & Norman)应用: 模板匹配理论在计算机上容易实现。 条形码、二维码、指纹识别对该理论的评价 优点: 模型简单直观 缺点: 需要在记忆中储存巨量的模板,不经济; 难以解释人何以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模式 没有明确阐释模板的匹配机制 特征分析理论(Feature analysis theory):理论要点: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分离的特征组成。模式识别中,首先对刺激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合并,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特征分析理论的证据: 1)特征分析理论的生理学证据 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Hubel & Wiesel特征觉察器:动物的视觉系统含有一些专门化的神经细胞,只对有一定特征的刺激做出反应或有最大反应(Hubel & Wiesel) 2)特征分析理论的心理学证据 字母搜索实验(Neisser,1964) 实验程序:1、呈现6个一行的英文字母,要求被试尽快搜索特定的靶子字母“Z”2、两组刺激材料的不同之处在于,靶子字母和其他字母在特征上的相似程度。(高相关和低相关) 实验结果:1、低相关条件下,搜索靶子较快。这可能是因为,干扰字母和“Z”没有多少共同特征的缘故。2、 该结果说明,在人的模式识别中,特征分析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固定网像实验(Pritchard,1961) 眼球有轻微的震动,称为生理震颤,它以3070周/秒频率出现。 一般来说,人注视一个客体,该客体的网像并非完全固定,它的位置会发生一些变化。但通过一种技术可使客体在眼动条件下,在视网膜上的像的位置不变,即得到客体的固定网像。 若一个客体严格地投射到视网膜的同一部位,即排除眼睛的任何活动,那么对该客体的知觉就会消失,对这个客体将视而不见。但实验表明,并非立即全部性的消失,而是部分地逐渐消失。实验结果:1、无论消失的部分还是暂时留下的部分,都是相对完整的特征。2、 这提示特征似乎是知觉的基本单元,一些特征或单元的结合构成我们所识别的模式。对特征分析说的评价: 优点: 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可以不管刺激的大小、方位等细节,使识别具有更强适应性 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不同模式中,减轻了记忆负担 识别过程需要抽取刺激必要的特征和关系,再加以综合,才能识别,因此带有更多学习色彩 缺点: 只是自下而上加工 只是局部到整体的加工 原型理论(Prototype matching theory)理论要点 记忆中存储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Prototype)。 原型,是有关某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 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相似的原型的过程。实验研究与模型 问题:原型是否存在? 原型匹配试验 点图(Posner & Keele) 人脸图(Reed)被试任务:实验分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学习阶段:随机呈现畸变模式,被试将畸变模式划入某个范畴(原型),并得到主试的反馈; 测验阶段:原型刺激和学过的畸变刺激以及未学过的畸变刺激混合呈现给被试,要求进行分类反应。研究结果: 学习过的畸变刺激分类反应正确率为87%;没有学习过的原型的分类反应正确率为85%; 对于新出现的畸变刺激的分类反应的正确率为67%。 结论:在学习阶段,被试通过对畸变刺激的分类,已经形成了此类刺激的原型,并在后面的测验阶段中体现出迁移效应。对原型模型的评价 优点: 只要找到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事物也是可以识别的。 减轻人的记忆负担,使模式识别更灵活,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缺点: 匹配过程只包含自下而上加工。Template matching theoryTheory viewpointsTemplate is an internal constructTemplates in LTM are the mini-copies of theexternal patternA search is made among existing templatesOne-to-one matchingMatching between the objects and the template leads to pattern recognitionExperimental evidencesExperiment by Phillips (1974)recognition of the two matches of chess: Y /NCondition1 (same) and condition2 (overlap)Result300ms: condition1 is better600ms: condition2 is betterComparison of AA and AaCommentsApplicationsCheck-scanning; bar codes printed on the goodsProblems1. intolerance to deviations2. number of templates required3. cannot support similarity-difference judgmentsImprovement by Lindsay and Norman (1977)Pre-processing to standardizeFeature analysis theoryTheory viewpointsThe stored representation is a description of past inputs in terms of list of attributes or features.Inputs are broken down into a small list ofconstituent features.Identity is determined by selecting the feature list most similar to the input.EvidencesLetters recognition (Neisser, 1964)Searching for letters of Z in the two listsWhich one is fast?Lists 1: ODUGQR, QCDUGO, UCGRODLists 2: IVMXEW, VWTVML, WXIYVECommentsQuestions:Importance of ContextPrototype matching theoryTheory viewpointsThe stored representation is a prototypeIt is an abstraction of the typical or best example of an object.Inputs are broken down into feature lists.Recognition is process of comparing the features of the input to the features of prototypes, and selecting the best fit.EvidencePrototype experiment (Posner, 1967)simulation of E-primeFace recognition (Reed, 1973)58%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e prototype in the experimentCommentsMore flexible错误记忆的概念:也称作虚假记忆,是指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或者对经历过事件的错误回忆第六章:注意与意识注意的概念:P83Attention is a cognitive process that selects out important information from the world around us sothat our brain does not get overloaded with an overwhelming amount of information.Attention: the concentrationof mental effort onsensory or mental events.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意识的概念Consciousness is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and cognitive events such as sights and sounds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of ones memories, thoughts, feelings, and bodily sensations.用注意的几个理论模型通过实际例子去预测表现注意的相关理论:选择性注意的模型 过滤器模型 衰减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过滤模型(The filter model) 最先提出者:D. E. Broadbent 1958年出版知觉和通讯过滤器模型的基本思想: 外界信息量十分巨大 人类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信息加工的能力有限 需要有一种过滤机制以控制通向高级中枢的信息量该模型是一种全或无的模型(单通道模型)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的。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等易于通过过滤器。Broadbent则强调人的期待作用。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 1. Broadbent 双听实验 实验结果: 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 成对地再现信息,如7-3;4-2.正确率为20%。 如果不规定被试的再现方式,则多数采用第一种方式。 2.Cherry 追随实验 结果: 追随耳的信息:能够很好地复述。 非追随耳的信息:回忆效果很差过滤器模型存在的问题: 鸡尾酒会效应:Moray(1959)发现将一个刺激重复呈现给非追随耳多达35次,被试不能识别和再现。但是将被试的名字呈现给他得非追随耳,他是能够识别的。 Gray 和Wedderburn的双听实验: 双耳分听实验中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材料时,被试不是按耳朵为单位再现,而多是按意义再现这表示过滤器允许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有意义的信息引起注意迅速转移。 Treisman追随实验:左耳(追随):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word右耳(非追随):Knowledge of on a hill再现: 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 结果表明:被试根据语义来组合刺激,说明非注意通道的信息也可得到加工,过滤器不应是一种全或无的工作方式。对过滤器模型单通道思想的质疑: 对这个模型的核心思想,即只存在一条通向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提出严重质疑。 Broadbent本人也承认,如果刺激呈现慢,信息流动慢,是可以同时注意几个通道的。衰退模型(The attenuation model) 提出者:Anne M.Treisman, 1960,1964 存在某种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不是全或无的,非注意通道的信息可以通过,但强度被减弱。(双通道或多通道) 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上有不同的兴奋阈限。 模型特点:引入阈限概念 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的阈限的因素:个性的倾向、项目的意义、熟悉的程度、上下文、指示语等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异同:不同之处:1、过滤器模型假设,选择性注意的基础是对输入刺激的物理属性的粗略分析;衰减模型则认为,前注意分析更为复杂,甚至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2、过滤器理论中的过滤器是“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认为是衰减的方式,未选择的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只是关小或阻抑。相同之处1、两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2、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具有知觉性质。因此,二者并称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代表人物: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多伊奇)和Norman 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注意的作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是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人们依据刺激的重要性来选择输出内容。反应选择模型的实验依据:Hardwick(1969)双听实验: 任务:监测靶子词 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刺激 当从右耳或左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分别作出反应 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达到59-68%,双耳的结果接近。 任务:检测某个特定辅音,辅音不固定在某个耳朵出现1.双耳听,同时注意双耳;2.只用右耳听,只注意右耳;3.只用左耳听,只注意左耳。 实验结果:三种条件下的觉察成绩相等。 实验结论:人们可以同时加工来自两条通道的信息。Sheffrin (1974)的白噪声实验 任务:检测某个特定辅音,辅音不固定在某个耳朵出现1.双耳听,同时注意双耳;2.只用右耳听,只注意右耳;3.只用左耳听,只注意左耳。 实验结果:三种条件下的觉察成绩相等。 实验结论:人们可以同时加工来自两条通道的信息。验证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实验:Treisman和Geffen(1967)的实验: 被试任务: 追随一耳,监听两耳 遇到目标单词时做按键反应(敲左键或右键) 实验结果: 觉察百分数: 追随耳:87 非追随耳:8 实验结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过滤衰减。 否定了反应选择模型。关于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的评价: 主要差别: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目前,较多倾向于知觉选择模型,认为反应选择模型太不经济了 知觉选择模型能较好地说明集中性注意,而反应选择模型更能说明分配性注意 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的神经基础说明两者可能共存受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是什么、区别和联系,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的区别和联系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Pop-Out Effect两种加工方式的对比: 自动化加工: 快速、 平行方式、缺少弹性 控制性加工:较慢、系列方式、具有弹性第八章最重要记忆的结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工作记忆)记忆结构的研究历史: 二战以前认为只有长时记忆LTM 二战后短时记忆STM概念的提出 感觉记忆的提出 长时记忆的进一步分化: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 近三十年,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1、两种记忆说: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初级记忆就是所谓的短时记忆,次级记忆即长时记忆。这两种记忆在机能上是有差异的。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长时记忆是一个可长期贮存大量信息的信息库。信息经过感觉道首先进入短时记忆,在这里信息可短暂地保持1530秒,但经过复述,它可以在记忆中继续保持下去,而且还可以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起源:Ebbinghaus在研究长时记忆中已经涉及到短时记忆的现象。他在研究无意义音节的系列学习中发现,当每个音节只学习一次时,可以回忆起7个音节,这实际上就是短时记忆现象,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区分开来。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W.James(1890)根据意识经验区分了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初级记忆:直接记忆,直接的意识经验,提供感知到事物的忠实图象,离不开当前意识,有暂时性。 次级记忆:间接记忆,储存过去的知识经验,有长期性。两种记忆说Dualistic Model of Memory Primary Memory Immediate, short-term Secondary Memory Indirect, long-termWaugh和Norman的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指的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他们首创用框图来表示这两种记忆系统。Waugh & Norman Improve Jamess Model Primary memory has very limited capacity The forgetting process is by displacement of old items with new ones两种记忆存在的证据:系列位置效应和它的解释支持短时记忆存在的最有力的心理学证据来自:自由回忆实验,(Free recall)是Ebbinghaus首先发展出来的,Murdock(1962)让被试听一个由30个词构成的词表,每次呈现一个词,每次1秒,然后进行自由回忆,根据结果得到一条系列位置曲线。系列位置效应是说被试对起始部分(首因效应)和结尾部分(近因效应)的内容回忆成绩较好,而对中间部分的内容回忆较差。对此结果的两种解释:抑制说和两种记忆说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的,中间部分之所以回忆得差是因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而起始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干扰,最后的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干扰,所以起始部分和最后部分的回忆成绩要优于中间部分。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根据詹姆斯对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划分,系列位置曲线得到了重新解释。系列位置曲线分3个部分:起始部分的几个项目回忆得比较好,称作首因效应(primaryeffect);系列中最后几个项目回忆得最好,称作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曲线中间部分的项目回忆得最差,称作渐进线(asymptote)。持两种记忆说的人认为,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不是一条单一的曲线,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反映着两种不同的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合成一个部分,反映着长时记忆,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着短时记忆。首因效应的出现是因为它得到了比中间部分更多的复述,近因效应的出现是因其还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然而这种解释还带有假设的性质。2、三种记忆类型Three types of memory:记忆的结构不是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的,而应是一个包含感觉记忆在内的,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的一个记忆系统。AtkinsonShiffrin的三种记忆系统模型这是多存贮模型的代表模型,他们把记忆分成三种贮存: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他们区分的记忆和记忆贮存两个概念。前者指保持信息,后者指保持记忆信息的结构成分,即现在所说的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加工水平说:克雷克和洛克哈特(1972)加工水平模型的基本主张是,信息加工要经过一系列不同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 所有记忆内容都在单一的记忆系统中被处理。 感觉信息经受不同水平的分析: 较深的处理导致较好的记忆效果; 加工深度依赖于刺激的性质、加工时间和加工任务等。 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如果信息没有受到充分的注意,而且仅在一个浅显的水平上进行分析,它很快就会被遗忘。相反,那些受到深层加工的信息,即得到充分注意和精细加工,并且因联想或表象而变得丰富的信息,就会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Craik和Tulving(1975)的不随意学习实验支持了他们的理论,实验中,他们让被试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要求他们识记。但在被试完成任务后,出乎意料地让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从反应时和再认正确率可以看到(1)加工越深,所需时间就越多;(2)加工越深,在人成绩就越好。这证明了记忆痕迹是加工深度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感觉记忆(工作记忆)是什么: 感觉信息的暂时储存,又名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感觉记忆保持时间短暂,但在外界刺激的直接作用消失后,为进一步信息加工提供了可能。A dedicate balanceexists between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informationforfurther processing and rejecting the inappropriateinformation.短时记忆从两种记忆学说中就已经有短时记忆的存在。 长时记忆:是一个大容量的信息库,又称永久记忆 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在这里可以通过复述的策略进入长时记忆,也有可能产生遗忘。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 脑损伤证据 动物实验 自由回忆实验短时记忆的容量: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明确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短时记忆编码:(同记忆加工编码的学说,知道在不同的记忆系统里面是什么编码方式)编码(Encoding):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形式的加工过程。感觉代码-听觉代码、语义代码: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代码,不带有任何一种感觉通道的特性。感觉代码-听觉代码:回忆错误实验 Conrad (1963, 1964) 实验设计 刺激:六个字母组成的序列,如BVPMFZ,每个字母呈现0.75s; 任务:刺激呈现结束后,被试立即进行顺序回忆; 阶段一:视觉呈现刺激 结束后,统计被试回忆错误的次数,得到混淆矩阵。 阶段二:白噪音背景下,听觉呈现刺激 结束后,统计被试回忆错误的次数,得到混淆矩阵。 结论 回忆时产生错误主要发生在声音相近的字母混淆上。 即使使用视觉材料作为刺激,其代码仍有听觉性质,在短时记忆中出现形声转换,而以声音形式贮存。Posner 短时记忆两个编码阶段实验 任务:判断两个字母是否相同 实验一:同时呈现 实验二:相继呈现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的感觉信息的区别 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加以保持,即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虽带有各自感觉道的特性,但比感觉信息要抽象,它已排除刺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语义代码:(语义代码,分心的实验,前摄抑制的释放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代表了什么,解释了什么)前摄抑制实验 Wickens(1972,1973) 任务: 结果:结果表明:短时记忆可表征范畴意义,存在某种语义代码,因而其贮存受到前后材料的意义联系的影响,出现“前摄抑制”或“自前摄抑制释放”现象。Auditory code(听觉编码)Experiment done by R. Conrad (1963,1964)Analysis of error matrixThought the presented materials were non-words or pictures, participants still utilized the auditory code.Deaf participants transferred visual stimuli to sub-vocal code.Visual code(视觉编码)Classic research d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