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鸟类图鉴_第1页
常见鸟类图鉴_第2页
常见鸟类图鉴_第3页
常见鸟类图鉴_第4页
常见鸟类图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鸟类图鉴 3 14刁民 观察区域蓝色部分为主要区域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网 牛鹌俗称地哞牛 是一种飞禽 以食蚂蚁为生 傍晚时分 用它的喙堵在蚂蚁窝上 发出像牛哞叫的声响 把蚂蚁振上来 吃掉体形15厘米左右 喙有1寸左右 黑色 只有傍晚时分 才叫 白天听不到 中牟黄店镇地里 洛阳有出现 网上资料甚少 无图片2018 11 16日发现其应是黄脚三趾鹑小时候6月初收麦时捡过几次鸟蛋似鹌鹑蛋 花生地也有 地上行走很快黄脚三趾鹑 学名 Turnixtanki 属于鸻形目三趾鹑科三趾鹑属 俗名黄地闷子 三爪爬 水鹌鹑 水鸡 田鸡 体型小 16厘米 的棕褐色三趾鹑 不善飞 具三个朝前的黄色脚趾 眼珠白色 上体及胸两侧具明显的黑色点斑 黄脚三趾鹑为一妻多夫制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 体型小 16厘米 的棕褐色三趾鹑 上体及胸两侧具明显的黑色点斑 飞行时翼覆羽淡皮黄色 与深褐色飞羽成对比 与其他三趾鹑区别在腿黄色 雌鸟的枕及背部较雄鸟多栗色 虹膜 黄色 嘴 黄色 脚 黄色 分布范围 亚洲东部 印度 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 相当常见 可至海拔2000米 亚种blandfordii在中国繁殖于由西南 华南 华中 华东至东北的大部地区 北方种群冬季迁至南方 以小群活动于灌木丛 草地 沼泽地及耕作地 尤喜稻茬地 珠颈斑体长27 34厘米 体重120 205克 嘴峰长15 19毫米 翅长137 163毫米 尾长123 165毫米 跗跖长20 26毫米 头为鸽灰色 上体大都褐色 下体粉红色 后颈有宽阔的黑色 其上满布以白色细小斑点形成的领斑 在淡粉红色的颈部极为醒目 尾甚长 外侧尾羽黑褐色 末端白色 飞翔时极明显 嘴暗褐色 脚红色 山斑鸠雌雄相似 前额和头顶前部蓝灰色 头顶后部至后颈转为沾栗的棕灰色 颈基两侧各有一块羽缘为蓝灰色的黑羽 形成显著黑灰色颈斑 上背褐色 各羽缘以红褐色 下背和腰蓝灰色 尾上覆羽和尾同为褐色 具蓝灰色羽端 愈向外侧蓝灰色羽端愈宽阔 最外侧尾羽外翈灰白色 肩和内侧飞羽黑褐色 具红褐色羽缘 外侧中覆羽和大覆羽深石板灰色 羽端较淡 飞羽黑褐色 羽缘较淡 下体为葡萄酒红褐色 颏 喉棕色沾染粉红色 胸沾灰 腹淡灰色 两胁 腑羽及尾下覆羽蓝灰色 虹膜金黄色或橙色 嘴铅蓝色 脚洋红色 爪角褐色 乌鸫又叫百舌鸟寿命16年雄性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 全身都是黑色 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 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 杂食性 食物包括昆虫 蚯蚓 种子和浆果 喜欢在垃圾堆和厕所附近觅食 是瑞典国鸟2007年八岗镇首见 八哥体长23 28cm 通体黑色 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簇 有如冠状 翅具白色翅斑 飞翔时尤为明显 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 嘴乳黄色 脚黄色2015年薛店山后马首见 黑卷尾又叫乌秋雀形目卷尾科 全长约30cm 通体黑色 上体 胸部及尾羽具辉蓝色光泽 尾长为深凹形 最外侧一对尾羽向外上方卷曲 栖息活动于开阔地区 繁殖期有非常强的领域行为 性凶猛 非繁殖期喜结群打斗 有时攻击人和其他动物 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 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 数量多 常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 动作敏捷 边飞边叫 主要从空中捕食飞虫 主要以夜蛾 蝽象 蚂蚁 蝼蛄 蝗虫等害虫为食 分布范围是伊朗至印度 中国 东南亚 爪哇及巴厘岛 金腰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 体长约17厘米 体重18克 寿命15年 喙短而宽扁 基部宽大 呈倒三角形 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 口裂极深 嘴须不发达 翅狭长而尖 尾呈叉状 形成 燕尾 脚短而细弱 趾三前一后 多见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 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 因此又名赤腰燕 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 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 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 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 常常停翔在高空 鸣声较家燕稍响亮 分布于西伯利亚 蒙古 朝鲜 日本 中南半岛 印度 尼泊尔及中国 家燕燕科燕属 喙短而宽扁 基部宽大 呈倒三角形 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 口裂极深 嘴须不发达 翅狭长而尖 尾呈叉状 形成 燕尾 脚短而细弱 趾三前一后 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 还闪着金属光泽 腹面白色 体态轻捷伶俐 两翅狭长 飞行时好象镰刀 尾分叉象剪子 飞行迅速如箭 忽上忽下 时东时西 能够急速变换方向 棕头鸦雀全长约12厘米 头顶至上背棕红色 上体余部橄榄褐色 翅红棕色 尾暗褐色 喉 胸粉红色 下体余部淡黄褐色的鸟类 常栖息于中海拔的灌丛及林缘地带 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一线向东的广大地区 为较常见的留鸟 黑头蜡嘴雀体长17 20厘米 全身羽毛灰褐色 头部 翅膀尖 尾部黑色 由于嘴巴呈黄色的粗大圆锥型 顾得名 蜡嘴 是一种体大而圆墩的雀鸟 雌雄同色 主要区别在于头部 头部黑色呈杏仁状的为雄鸟 头部黑色呈鸡蛋状圆润的为雌鸟 雌鸟似雄鸟 但翼羽稍暗些 腰灰褐色 嘴蜡黄色 雄鸟头顶和头侧黑色 体羽淡灰而上体渲染褐色 腰带白色 初级飞羽具白斑 金翅雀又名金翅 绿雀 小型鸟类 体长12 14厘米 嘴细直而尖 基部粗厚 头顶暗灰色 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 腰金黄色 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 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 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 丘陵 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秋冬季节也成群 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 主要以植物果实 种子 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 分布于俄罗斯萨哈林岛 堪察加半岛 日本和朝鲜等地 雉鸡共有30个亚种 体形较家鸡略小 但尾巴却长得多 雄鸟和雌鸟羽色不同 雄鸟羽色华丽 多具金属反光 头顶两侧各具有一束能耸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 下背和腰的羽毛边缘披散如发状 翅稍短圆 尾羽18枚 尾长而逐渐变尖 中央尾羽比外侧尾羽长得多 雄鸟尾羽羽缘分离如发状1998年黄店八李村首见 戴胜共有9个亚种 头顶具凤冠状羽冠 嘴形细长 栖息于山地 平原 森林 林缘 路边 河谷 农田 草地 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 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 以虫类为食 在树上的洞内做窝 性活泼 喜开阔潮湿地面 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 有警情时冠羽立起 起飞后松懈下来 每年5 6月份繁殖 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 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 堤岸洼坑 断墙残垣的窟窿中 每窝产卵7 9枚 主要分布在欧洲 亚洲和北非地区 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是以色列国鸟 树麻雀 学名 Passermontanus 也通称麻雀 雀科 麻雀属的小型鸟类 体长13 15厘米 额 头顶至后颈栗褐色 头侧白色 耳部有一黑斑 在白色的头侧极为醒目 背沙褐或棕褐色具黑色纵纹 颏 喉黑色 其余下体污灰白色微沾褐色 相似种家麻雀以及其他麻雀颊部均无黑斑 野外不难区别留鸟 喜鹊体长40 50厘米 雌雄羽色相似 头 颈 背至尾均为黑色 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 绿蓝色 绿色等光泽 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 尾远较翅长 呈楔形 嘴 腿 脚纯黑色 腹面以胸为界 前黑后白 留鸟 灰喜鹊 学名 Cyanopicacyana 属雀形目 鸦科的中型鸟类 外形酷似喜鹊 但稍小 体长33 40厘米 嘴 脚黑色 额至后颈黑色 背灰色 两翅和尾灰蓝色 初级飞羽外翈端部白色 尾长 呈凸状具白色端斑 下体灰白色 外侧尾羽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 栖息于开阔的松林及阔叶林 公园和城镇居民区 杂食性 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 鞘翅目的昆虫及幼虫 兼食一些植物果实及种子 留鸟 红嘴蓝鹊 学名 Urocissaerythroryncha 是大型鸦类 体长54 65厘米 嘴 脚红色 头 颈 喉和胸黑色 头顶至后颈有一块白色至淡蓝白色或紫灰色块斑 其余上体紫蓝灰色或淡蓝灰褐色 尾长呈凸状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 下体白色 黄嘴蓝鹊外形和羽色和该种非常相似 但黄嘴蓝鹊嘴为黄色 头部仅枕有白色块斑 区别仍很明显 野外不难识别 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 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 灌丛甚至村庄 性喧闹 结小群活动 以果实 小型鸟类及卵 昆虫为食 常在地面取食 主动围攻猛禽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东北部 中国 缅甸及印度支那均有分布 2016年安阳林州首见 黑枕黄鹂 学名 Orioluschinensis 为中型雀类 外形大小和金黄鹂相似 体长23 27厘米 通体金黄色 两翅和尾黑色 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 并向两侧延伸和黑色贯眼纹相连 形成一条围绕头顶的黑带 在金黄色的头部甚为醒目 相似种金黄鹂枕部不为黑色 黑色贯眼纹亦不延伸到枕部 二者分布区亦不同 野外不会混淆 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较暗淡 幼鸟具纵纹 体色艳丽 候鸟 大斑啄木鸟 学名 Dendrocoposmajor 又名赤鴷 臭奔得儿木 花奔得儿木 花啄木 白花啄木鸟 啄木冠 叼木冠 小型鸟类 体长20 25cm 上体主要为黑色 额 颊和耳羽白色 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 尾黑色 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横斑 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 下体污白色 无斑 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 雄鸟枕部红色 黑枕绿啄木鸟 学名 Picuscanus 左雄右雌 中小型鸟类 体长26 33cm 嘴黑色 雄鸟额基灰色 头顶朱红色 雌鸟头顶黑色 眼先和颚纹黑色 后顶和枕灰色 背灰绿色至橄榄绿色 飞羽黑色 具白色横斑 下体暗橄榄绿色至灰绿色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很少成群 飞行迅速 成波浪式前进 主要以蚂蚁 小蠹虫 天牛幼虫 鳞翅目 鞘翅目 膜翅目等昆虫为食 营巢于树洞中 巢洞由雌雄亲鸟共同啄凿完成 每年都新啄巢洞 一般不利用旧巢 巢洞多选择在混交林 阔叶林 次生林或林缘的水曲柳 山杨 稠李 柞树 榆树等木材腐朽的阔叶树上 棕背伯劳学名 Laniusschach 属于中型鸣禽 是伯劳中体型较大者 体长23 28厘米 喙粗壮而侧扁 先端具利钩和齿突 嘴须发达 翅短圆 尾长 圆形或楔形 跗跖强健 趾具钩爪 头大 背棕红色 尾长 黑色 外侧尾羽皮黄褐色 两翅黑色具白色翼斑 额 头顶至后颈黑色或灰色 具黑色贯眼纹 下体颏 喉白色 其余下体棕白色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 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 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在树上筑碗状巢 产卵4 9枚 由雌鸟孵化约15天 雏期约15 18天 双亲哺育2015年薛店首见 领鸺鹠xiuliu体长14 16厘米 体重40 64克 面盘不显著 没有耳羽簇 上体为灰褐色而具浅橙黄色的横斑 后颈有显著的浅黄色领斑 两侧各有一个黑斑 特征较为明显 可以同其他鸺鹠类相区别 下体为白色 喉部有一个栗色的斑 两胁还有宽阔的棕褐色纵纹和横斑 雀鹰 学名 Accipiternisus 属小型猛禽 体长30 41厘米 雌较雄略大 翅阔而圆 尾较长 雄鸟上体暗灰色 雌鸟灰褐色 头后杂有少许白色 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 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 雌鸟具褐色横斑 尾具4 5道黑褐色横斑 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 翼下飞羽具数道黑褐色横带 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 栖息于针叶林 混交林 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 日出性 常单独生活 或飞翔于空中 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 以雀形目小鸟 昆虫和鼠类为食 也捕食鸽形目鸟类和榛鸡等小的鸡形目鸟类 有时亦捕食野兔 蛇 昆虫幼虫 四声杜鹃 学名 Cuculusmicropterus 是中型鸟类 体长31 34厘米 头顶和后颈暗灰色 头侧浅灰 眼先 颏 喉和上胸等色更浅 上体余部和两翅表面深褐色 尾与背同色 但近端处具一道宽黑斑 下体自下胸以后均白 杂以黑色横斑 翅形尖长 尾具宽阔的近端黑斑 翅缘白而无斑 下体横斑较粗 达3 4毫米宽 且较疏 斑距超过5毫米 常隐栖树林间 平时不易见到 叫声格外洪亮 四声一度 音拟 快快布谷 每隔2 3秒钟一叫 有时彻夜不停 杂食性 啄食松毛虫 金龟甲及其他昆虫 也吃植物种子 不营巢 在苇莺 黑卷尾等的鸟巢中产卵 卵与寄主卵的外形相似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 远达俄罗斯远东 东到日本 南达印度 缅甸 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大巽它群岛 白头鹎bei 学名 Pycnonotussinensis 又名白头翁 白头壳仔 台语 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 为鸣禽 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 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 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 白头翁常见于东亚 台湾宜兰平原 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 以及香港 琉球群岛 八重山群岛 冲绳等 性活泼 不甚畏人 食昆虫 种子和水果 属杂食性 雄鸟胸部灰色较深 雌鸟浅淡 雄鸟枕部 后头部 白色极为清晰醒目 灰椋 liang 鸟 学名 Sturnuscineraceus 秋天喜欢吃楝树籽是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 体型较北椋鸟稍大 头顶至后颈黑色 额和头顶杂有白色 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 上体灰褐色 尾上覆羽白色 嘴橙红色 尖端黑色 脚橙黄色 大山雀又叫白脸山雀 属鸟纲 雀形目 山雀科 体型与麻雀相似 头黑色 两侧具大形白斑 上体蓝灰 背沾绿色 腹面白色 中央贯以显著的黑色纵纹 鸣声的基调似 呼伯 呼伯 或 呼黑 呼黑 易与其它鸟类区别 为林栖鸟类 通常栖息在山区阔叶林或针叶林间 夏季可见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 冬时降至平原地带的林间 在耕作区或庭园中亦能经常见到是一种极常见到 北红尾鸲 学名 Phoenicurusauroreus 上雄下雌 是小型鸟类 体长13 15厘米 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 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 腰 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 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 前额基部 头侧 颈侧 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 其余下体橙棕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 两翅黑褐色具白斑 眼圈微白 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 多为灰白色 尾全为橙棕色 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xia不为黑色 白鹡鸰jiling 学名 Motacillaalba 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 属小型鸣禽 全长约18厘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