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 文献的物质形态,即记录文献的载体。纸张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先后利用甲骨、金石、简牍、缣帛来刻写记事,作为文献的载体。这些载体,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的特殊作用。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新近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第一节 载体形式一、甲 骨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龟甲多用腹甲,少数也用背甲,兽骨多用牛胛骨,少数也用其它动物如鹿、猪等的骨,故合称甲骨。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献载体,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上刀刻的文字称甲骨文,是殷商时代贵族占卜吉凶祸福的卜辞。殷商人敬信鬼神,几乎无事不行占卜,如祭祀的祥晦,战争的胜败,畋猎的顺阻,稼穑的丰歉,畜牧的繁简,以至妇女生育、天时晴雨,事先都问鬼神。其法由专职官员巫筮举行仪式,把请问的事向鬼神祷告,用火柱烧炙甲骨背面的圆穴,甲骨正面爆出纵横裂纹就被认作鬼神意旨的征兆,然后由专门的占人根据兆坼定其凶吉。用刀刻于甲骨上面,先刻询问的事,随后刻兆象,再刻验辞,最后入档。甲骨里已经有把几片甲骨连在一起成册的了。安阳小屯村YH127坑出土的某一贵族的卜腹甲上刻有“册三,册凡三”的字样,就是共有九片甲骨集合在一起,证明了当时确有把甲骨连在一起的事实。因此,可以把这种甲龟称为龟册,它是最早的书。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因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商故都废墟,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甲骨文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当时,住在北京的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求,其得1500片。不久,王懿荣去世,其甲骨为丹徒人刘鹗(铁云)收藏,刘又继续收集,共计约5000片。选出其中字迹完好的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籍。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1907年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调查,所得甲骨逾万。1913年印行了殷墟书契后编等专著,成为研究甲骨文献的必读之书。王国维于1917年发表殷先公先王考,以实物为依据论证了史记殷本纪所载王世系为信史,是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从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先后对河南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获大批甲骨文,并编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从这一时期始,郭沫若、于省吾、胡厚宜、陈梦家等著名学者,利用甲骨文文献,从古文字入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为学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而今研究甲骨文的人越来越多,中外学者达400多人,有关论著达2000余种。其中,考古研究所1965年编辑出版的甲骨文编收录甲骨文4672字,可识字900余。并注明出处,简要说明,可作甲骨文字典。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收录甲骨4万多片,全书分13册,是一部集大成的甲骨著录,我国第一部大型甲骨文资料汇编。国内40余城市近百单位,收藏10万余片,台湾、香港藏了约3万片,国外日本、加拿大、英、美、德、法、比、苏、瑞士、韩国共有2.6万余片,其中碎片较多。甲骨所用文字大约5000,甲骨文可释的字约1400字。除殷墟甲骨外,从五十年代起,我国在山西、陕西等地先后发现周代甲骨。其中陕西周原遗址出土西周甲骨17000片,清洗出有字甲骨190多片,共有单字600多个,异于殷商甲骨是字迹微小,须用5倍放大镜才能看清,说明刻写技术高度熟练,这是研究商末周初历史、地理和官制的重要文献。这些甲骨的出土,也使人们改变了只有殷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二、 金 石金石,是指以青铜器和石块为文献的载体,也是钟鼎和丰碑的总称。商代至秦汉时期,奴隶主贵族主要采用铜和锡的合金,铸造礼器、乐器、日用品等器物,因它呈青灰色,故称青铜器。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是先用陶土制模,刻上花纹文字,入火烧硬,再将熔化的青铜汁浇于陶模内,待青铜冷却,撤去陶模,青铜器即成。其上常常铸上或刻有文字,通称“铭文”,又称“金文”。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所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其铭文又习称“钟鼎文”。 青铜器铭文,字数多寡不一。有的仅刻上作器者姓名,有的则刻上纪念性文字,有的还刻上需要长期保存的文献。迄今发现有铭文的青铜一万多件,其中多属周代。铭文除了记事之外,更多的则是纪念祖先、表彰功德。字数多者达497字。一般说来,商代铭文较为简单,西周的最繁,至春秋时又趋于简要。到了秦汉时期,就很难发现长篇铭文了。铭文不论长短,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虢季子白盘,铭文共111字,用韵文写成,是一篇很好的散文诗,与诗的雅、颂极为相似。现藏于台湾的“毛公鼎”,铭文497字,这是现有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其内容叙述周王叮嘱毛公效忠王室,并给予大量赏赐。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群墓中出土的“中山王鼎”铭文469字,“中山王方壶”铭文448字。因为文字多,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许多历史事实,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 商周金文单字共约3500个,可释的约2000个,字体为大篆。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可见许慎著说文解字已利用铜器铭文的材料了。而金文中用形声造字的字比甲骨文更多。可见,金文在当时是较进步的文字。秦汉时代,铭文字体则转向小篆和隶书。青铜器铭文历代为人们重视。欧阳修集古录,收录历代金石铭文四百余篇并予考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专著。其后有赵明诚撰金石录,著录上古自五代金石拓本二千件,成为当时金石学的重要代表作。清代研究尤盛,梁诗正西清古鉴、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今人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更是有建树。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20册,是集殷周金文之大成的专著。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唐代初年发现于大兴县(今陕西宝鸡市南),在10个琢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秦国君畋猎游乐生活,故又称“猎碣”。所刻文字,雄浑有力,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的大篆,即籀文,亦称古籀,后世对其书法评价甚高。杜甫、韦应物、韩愈等都有诗篇题咏。发现时文字已残缺,原有600多字,到宋代欧阳修所见,仅485字,后人所见,字数更少。清乾隆时,别选贞石,重新摹勒,使人拓印,于是石鼓文有新旧两种拓本。关于石鼓的制作时代,争议颇多,或谓周宣王时所作,或谓周成王时所作。南宋郑樵因其文往往与秦器相合,定为秦刻。后世亦多从此说,公认石鼓石为秦刻石,石鼓经千余年的辗转流移,十石文字大多剥落,其中一石,字迹竟全然无存。原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郭沫若有石鼓文研究一书,可资参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各地,到处刻石记功。计有泰山、峄山、琅琊、支罘、东观、碣石和会嵇等刻石。字体均为小篆,相传为李斯所书。这些石刻大都湮没,现仅琅琊石刻残存13行87字,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院。司马迁将这些石刻文字收入秦始皇本纪,开创了以石刻文字为史料的先例。封建社会统治者大都尊奉儒学,便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版上,定作标准本,称为“石经”。自东汉以来,魏、唐、后蜀、两宋和清各朝均刻有石经。其中最重要的有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和开成石经三种。汉灵帝熹平四年(173),蔡邕认为经书辗转传抄,难免有误,奏请刊刻石经,灵帝令蔡邕用隶书把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7部书刻在石版上,立于首都洛阳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当时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书人,争相抄拓,络绎不绝。这对统一经传,开创版本起了很大作用。此石经因刻于汉代熹平年间,又只用隶书一种字体,故称为“汉石经”、“熹平石经”、“一字石经”。根据文献载,古经公布后,从各地赶来抄写经书的人很多,每天几百辆车子络绎不绝,阻塞了洛阳和郊外的交通。三国魏曹芳(齐五)正始年间(240248)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把尚书、春秋二部书刻成石经,称为“魏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据文献载,共有48块两面刻字的石头,至晋,有人仍看到18块较完整的石头。至今只能看到一些残字。 唐文宗开成二年,用当时的楷书把12部儒家经典刻成石经,立于长安太学。称为“唐石经”、“开成石经”。它对后代影响较大,五代雕版刻印经书,就以它作为依据。时至今日,许多石经都已残缺,唯独“开成石经”的217块石版,仍完整地保存在西安碑林中。 自唐代以后,随着雕版印刷事业的日益发展,石经的作用相对下降,但刊刻古经的事并未停止。清高宗乾隆年间刻过十三经,一共190块石碑,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安定门内成贤街原国子监内。而今大量历代墓志、碑文已成为保存文献、考证史传、增补遗闻的重要资料。三、 简 牍简牍,即竹(或木)简与木版的合称。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木版称为“牍”或“版”。版牍呈四方形,亦称“方”。把诸简编连在一起称“册”,是编连诸简的象形字。“册”通策,亦称“策”。古人常说的“简牍”、“方策”就是指写在竹片木版上的书籍。仪礼聘礼则说得较为具体,“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一百字以上写在策上,不足一百就写在木版上。实际上,古代早期的正式书籍,都用简策。 简牍的制作方法,东汉王充论衡量知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竹简的制作,就是把竹截成竹筒,剖成竹片,然后用笔墨书写文字。至于版牍,也是先锯成木段,剖成板片,刨光即成。为了便于书写和以防虫蛀,竹简在书写之前,还得刮去竹片上的青皮,烘干竹片里的水分,这就是所谓“杀青”和“汗青”。由于“汗青”是制简必不可少的工序,久而久之,“汗青”也就成为简的代称。古代制简,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西北部地区都是木质的。而东南部地区,为湖北、湖南、山东、江苏出土的,则大都是竹简。简的长度,长短不一,最长的3尺(古尺1尺相当于23.3厘米),短的5寸,一般的2尺4寸、1尺2寸不等。3尺长的记载法律条文,曰“三尺法”,以示尊重。一般的多记儒家经典,不足一尺长的多录杂记,便于随身携带。每简书写的文字,多少不一,多的60余字,少的只有几个。一根狭长的简,写不了多少字,只有以简编连成册,才能书写更多的内容。简策的编连方法,有的是先编后写,也有的是先写后编。用牛皮编连的称“韦编”。史记孔子世家:“晚喜易,读易书韦编三绝。”就是说孔丘读的易是用熟牛皮作编绳的。用丝带编连的叫“丝编”,有各种颜色,如:刘向别录:“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北堂书钞卷一百零三、太平御览六百零六引),刘歆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李善注引)荀勖穆天子传序:“故穆天子传者,太康二年汲县民不准盗发古冢所得书也。皆竹简素丝编。”上下编联绳子的道数,几道即几编,多数用2编或3编,长简也有用5编的。简编联成册后,可收卷成一束存放。简策遗物历代均有发现,汉景帝时,鲁恭王刘馀挖孔子旧宅墙壁,露出一批竹简,经孔安国整理,包括尚书、逸礼、论语、孝经几书,是战国人所抄,称古文经。晋太康三年,在汲县(今河南汲县)战国魏王古墓出土竹简书籍75种十余万言,其中的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至今仍然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发掘竹简最多的一次。解放后考古发掘成绩显著,1959年武威汉墓发现竹木简504枚,其中469枚考定为西汉末抄的仪礼,是目前最早而较完整的古写本。1977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大部分为先秦古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墨子、管子、晏子,及军、政、阴阳杂占的佚篇。同年11月,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医药简版92块,完整医方30多个,另载针炙穴位,刺疗禁忌。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竹简,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本子的并行本,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简1155枚,计书10种: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答等。1972年至1976年,额洛纳河流域发掘汉简近3万枚,编绳未烂,已整理出70多个较完整的薄册,这对于了解简策体制非常重要。牍是把干木头锯为段,再锯为薄片,削平,叫版,写了字总称牍。版可长可短,长3尺的叫椠,长2尺的叫檄,长1.5尺的叫传信,长1尺的叫牍,长0.5尺的叫传(出入城门凭证)。用途主要是写公文、名单、帐簿、通讯,以及制表、画图。故一国领土称版图。公文和通信,版的一面写好,另加一版,叫检;加版外面写收者和发者官爵姓名,叫署;两块版用绳带捆紧,叫约;打结处糊一撮粘土,粘土上捺凹文图章,显出凸字,叫封,粘土即叫封泥,这样的整体叫做函。简牍作为文献的载体,比起甲骨、金石来,具取材容易、制作书写方便的优越性,但简牍容纳的字数毕竟有限,而保存、携带、阅读都很不方便。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每天批读简牍文书,重达120斤。西汉东方朔写文一篇,用简3000根,由两个武士抬给武帝看。而看简次数多了,又常把绳带弄断。因此孔子读易,出现韦编三绝。简之断烂坠脱,造成了古籍的衍逸窜讹等错乱现象。这说明简策制度缺陷颇大。简牍从殷商到魏晋,先后经历了一千多年,逐渐为纸所代替,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四、 缣 帛缣帛,丝织品的总称。古代的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一般称为帛书。丝织品又称素、缯、缣,故亦可称之为“素书”、“缯书”、“缣书”。还可简称为“素”和“缣帛”。帛书的产生大概在春秋简牍行时,已开始用丝织品写文章。因简牍笨重,保存、携带、阅读都不方便,于是在使用简牍的同时,出现了缣帛。先秦文献中常有“竹帛”并提的记载,就是指竹简和帛书而言。缣帛轻薄柔软平滑,便于书写绘画,易于携带、阅读,还可根据文字的多少截断,折叠起来存放。晋张揖字诂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截绢,枚数重沓,谓之幡纸。” 把缣帛写好后,依其篇幅长短裁剪下来,折叠起来的称“幡纸”;加上竹木条为轴心,卷成一束的称一卷。除了一些短文是几篇合成一卷外,一般都是一篇为一卷。缣帛虽有轻便的优点,但价格较贵,不是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的。因此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而是并用了很长时期。西汉刘向校书竹、帛兼用,到东汉官府及上层人物,则喜缣帛,厌用简策,汉,董卓之乱,胁帝迁都。乱军以简策烧火,以帛书联缀作帐篷、车篷、口袋,想见帛书数量非少。由于帛书不如竹简普遍,埋藏地下又易腐朽,所以历来出土的竹简较多,帛书较少,直至1973年12月,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有的摺叠于漆盒内,有的卷在竹木条上。这批帛书,有老子、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及兵书、医书、历史、哲学、历史等著述。其多而完整,有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也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认识。 “著于竹帛谓之书”,简册和帛书在汉代是书籍的主要形式,就是在纸张发明以后一段时间里,缣帛仍然在继续使用。因缣帛价格昂贵,一般人无力随便购买,所以崔瑗给葛元甫的信上说:“今遗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三国时,曹丕把创作的典论和诗赋,用白绢写一份送给孙权,同时用纸另抄一份,送给张昭,可见在纸发明已有三四百年以后的东汉三国时期,纸张已经逐渐成为常用的书写材料了,而帛书仍在流行。直至隋、唐以后,除了画家、书法家之外,一般人便不再使用缣帛。五、 纸 张纸张,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的书写材料,是较为理想的文献载体。简牍易得而笨重,缣帛轻柔而昂贵,作为书写材料则不便于携带。纸,从“丝”旁,本是丝织品的别名。“纸”字的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着子箧上的絮渣。在先秦文献里,早就有过关于“絮纸”的记载。后来也把以丝为原料的缣帛称为纸。“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后汉书蔡伦传)。真正以植物纤维造成的纸,从考古发现看,大约发明于西汉前期。出土的一些西汉古纸,质地粗糙,不宜写字,类于今日俗称的草纸,当属初时生产的麻纸。到了东汉和帝时,担任尚书令的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方法,将树皮、麻头、敝布、鱼网等植物纤维,浸在水里,捣成纸浆,然后用竹帘捞出,晒干成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造价低廉、轻薄,宜于书写,被逐渐推广开来。中国发明的造纸方法,经过六七百年后,流传到中亚,后又传播到欧洲、美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纸,自蔡伦以后虽已用来写字著书,但作为新兴的书写材料刚刚问世,还没有受到普遍的注意和应用。从东汉至魏晋,一直是缣帛、竹木简、纸张三者并用,贵族和上层阶级重帛轻纸观念仍然强烈,直至东晋永兴三年(404),桓玄皇帝下令“以纸代简”。从此,确立了纸作为唯一的文献载体的地位,结束了简帛时代。六、 胶片、磁带与光盘胶片,感光材料的总称。胶片的构造,主要有片基和感光层两部分。印刷业使用的感光材料有黑白感光片和彩色感光片。黑白感光片用于复制照相、制作拷贝、电传或照排相的文字图版等。彩色感光片又可分为正片、负片和反转片三种。反转片可在复印照相中,用作原稿的彩色正片和彩色校正蒙片等。利用感光材料为载体,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对文献进行印刷、复制、摄像、传递,比起以纸为载体,采用雕版印刷、铅字印刷,要快速、方便、准确得多。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非传统的印刷方式所能比拟。磁带,通常是在塑料的薄带上,涂敷一层粉状磁性材料制成。磁带可以用来记录声音、图像、数据或其它电信号,免去文字印刷和书写,是一种记录和贮存文献的最新载体。以胶片或磁带的载体,利用音响、图像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材料,称为视听资料。视听资料一般分三种类型:一是视觉资料,也称无声录像资料,包括图片、摄影胶卷、幻灯片、无声录像带、无声机读件等;二是听觉资料,也称录音资料,包括唱片、录音事等;三是声像资料,也称视听资料,包括电影片、电视片、录音录像片、声像光盘等。视听资料既能使文字记录的文献再现,又能发挥其动态的特殊效果。它还可以运用放大、缩小、加速、减慢、剪辑、合成等手法,其效果和作用是一般印刷型出版物达不到的。在表现功能方面,它更具有以声传情、形象逼真、声情并茂的特色,而且还能够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加以迅速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80年代开始,我国已有本国的声像出版物及其出版社。第二节 装订形式我国的文献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献载体几经变化,制作方式又有锲刻、书写、印刷的不同,装订形式也就随之而发生变化,先后产生过下列几种体式: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3、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至于近现代的精装、平装,不是古文献的重要体式,则略而不论。一、 简策体式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从近当代出土的竹、木简实物来看,编简一般都是用纽绳系在竹、木简上下端无字外,像编拍帘子一样,逐简编联。在一篇书的开头,有时还加编两根无字的空白简,以保护正文,称为“赘简”。这便是现代书籍“护封”的起源。简编连成册后,既可以折叠,也可以卷起。出土实物多属卷起,以最后一支尾简为轴心,向前滚卷,第一支首简背面朝外,其上加署篇题,便成为一卷书的形式。然后装入帧(布袋)内保存。这样的编简,通常称之为“简策本”(册),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图书版本形式。如1977年,安徽阜阳县两汉夏侯灶墓出土的编简10余种,其中就有诗经、辞赋等。西汉早期体式的古代文学文献。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二、 卷轴体式卷子装 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帛书发展到汉代,形式日益讲究,当时用于专门写书的缣帛,上面织有或绘有红色或墨色的边栏界行,时称“朱丝栏”、“乌丝栏”。魏晋以后,纸书逐渐代替帛书流行,纸书不仅画有边栏界行,长幅纸书写出后,也模仿简策和帛书,从尾端向前滚卷,形成卷子体式,也称“卷子装”。又因出书尾粘有一根圆棍,两头称称露出,形如车轴,故又称“卷轴装”。卷轴装又有精装、简装之分。主要表现在它的轴、签和缥带上。隋书经籍志说:“炀帝琉璃轴,下品漆轴。”大唐六典说:“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书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简装,则大都采用竹签木轴。卷子装,经多次伸展卷缩,极易破裂,因此需要加工厂以装潢,才能经久耐用。“装”是装裱、裱背,就是用其它的纸或绫、绢,粘贴于字纸背面,这种衬料称为“包首”,古亦谓之“护首”。包首系上丝带,作为捆扎卷轴之用。“潢”是指染纸防蠹,就是将纸用黄檗染过,即称“潢纸”。今存世的隋、唐卷轴术,大多经过入潢处理,其纸色黄无蛀。宋以后,刻印术就很少再进入入潢处理了。卷轴装,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旋风装 是从卷轴体式到册页体式的一种过渡形式,古人称之为“旋风叶子”、“旋风叶卷子”。因其书叶鳞次栉比,貌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其体式不再是把单张纸粘成长纸,或卷起,或折叠,而是直接把一张张写好的书叶,按顺序先后,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到比书叶略厚的长条纸底上,然后与卷轴装卷向相反,由首向尾卷起,外形仍是卷轴装,而内部书叶却是逐次朝一个方向卷起,犹如旋风。阅览时,如同现代书籍一样,可以随意翻览。现今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唐写本,王仁煦刑谬补缺切韵即唐韵,就是这种旋内装。它既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阅不方便的矛盾,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进。三、 折叠体式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梵夹装 因古印度的佛教经典,曾长期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为贝叶经。将贝叶重叠,以木板上下相夹,再以绳捆扎,故称梵夹。佛教经典,多用此式。但并非人们认为的经折装,李致忠先生认为梵夹装“系专指古印度用梵文书写的贝叶经的装帧”。即使“梵经译汉之后,特别是译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之后,命名如藏文、蒙文藏经,其用纸张书写或雕印的经叶,也有仿效贝叶经的”,“虽非贝叶经的梵夹装,但显然是对梵夹装的模仿,故可称为梵夹装”。这一见解,纠正了“梵夹装就是经折装”的误解。经折装 是由卷轴装演变而来。阅读使用卷轴装时,深感展卷和收卷极为不便,费时费力,于是便有针对性地对卷轴装加以改进,遂收卷轴的长卷不再卷起,而是按照一定的尺寸,或者字的行数,左右反复连续折迭,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迭,前后再各粘裱一张质地较厚的纸,作为封面或封底,可将卷子装改变成为互相连续的一册,形同旧时记帐的经折,称为经折本,又称折本。佛教传入中国,梵经译汉之后,早期都采用卷轴装,隋唐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经折装便成为大量佛教典籍中唯一的装潢体式,一些教徒甚至认为,展颂的经籍如不是经折装,则不足以昭崇敬。现在除佛经外,淬的裱本字帖,也大多采用这种装帧体式。不难看出,经折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籍的装帧体式,业已完成从卷轴装到册页装的转变。四、 册页体式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文献装帧体式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卷轴变为册页。通常一张没有装订的印叶,称为“叶”,也写作“页”。多张单叶装订成一个整体,称为“册”,册页就是积页成册。册页体式可分为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三种。蝴蝶装 这种装帧体式的书籍,翻阅时,书页象展开双翅的蝴蝶,故称蝴蝶装,或蝶装。其装帧方法是,将印好的每一书页,以版心中缝纸为准,印字正页对字地向内折叠,再按折叠边口理齐,逐页粘连,用厚纸或布或绫绵包裹裱背,并装上硬纸作封面,便成早期册页体式的一册书。蝴蝶装源于何时,尚难确考。据传,唐人写经已有个别蝶装。程大昌演繁露卷十说:“古书皆卷,唐始为叶子,今书册也。”所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 沛县初二月考试卷及答案
- 2025教师编考试真题及答案
- 湖南安全员题库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三重一大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度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九年级上册9月月考数学试题 参考答案
-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七年级上册阶段性册调查数学练习 参考答案
- 主播签约合作协议新修订7篇
- 2025年病历管理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汽车维修工》技师考试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 保护环境的课件
- 华电集团就业协议书
- 拆旧建屋合同协议书
- 图深度强化学习在配电网故障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 中国电信云网资源管理技能认证考试题及答案
- (2017)海南省房屋建筑与装饰装修工程综合定额交底资料
- 拆除重建工程施工方案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件
- 《基础护理学》第七版考试题库大全-上部分(600题)
- 基坑安全事故及防范措施
- 2024年供应链管理师(二级)资格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