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课教学.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课教学.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课教学.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课教学.docx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课教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 口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教学重难点】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展示视频洛桑学艺,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了解口技。二、了解作家作品作者作品简介(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老师补充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三、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诵读课文(自主学习)1.初读。要求小声朗读,查好易错字词,读准文章。(课前小组长负责自行处理)2.听读。听老师读文章,纠正读音,划好停顿。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4.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交流探究】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小组讨论。 2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少顷(sho ) 犬吠(fi ) 呓语(y ) 夫叱大儿声(ch)夫齁声起(hu) 意少舒 (sho) 中间(jin) 曳(y)屋许许(h)声 几欲先走(j) 吠fi(狗叫) 叱ch(大声责骂) 倾qng(斜) 顷 qng(短时间) 3听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5齐读课文。6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 “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7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届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8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9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 “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10. 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11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己”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目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3)翻译课文。小组合作读译展示。其他学生纠错五、小结学生复述课文故事。那么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第2课时一、 复习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口技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今天,我们继续跟随口技大师一起来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二、 内容理解,把握层次上节课我们已经听过课文朗读录音,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课文,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诵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1. 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安排课文结构的?2. 口技艺人使用了哪些道具?有几处写到道具?3. 口技艺人在表演中模仿了哪些声音?明确:1.作者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2.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首尾两部分,即表演前和表演后两次写到道具。 3.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 等。4、口技艺人模仿的声音如此复杂,然而使用的道具却如此简单,这表明了什么?5、课文为什么要在首尾两次写到简单的道具?正是为了反复言说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并在结构上形成首尾照应。三、 内容理解,整体把握文中这么多的声音,是在一个场景中发生的吗?共用了几段来写,每个段各写了一个什么情景?明确:课文2、3、4三段,分别写的是三个场面:(1)一家四口人由睡而醒;(2)一家人醒而复睡;(3)失火救火的慌乱惶恐。四、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同学们,让我们随口技大师一起走进一家四口人由睡而醒的场景,和观众一起感受他惊人的口技艺术魅力。1. 这一部分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明确: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一起把这一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内容的句子朗读一遍2.这部分中口技艺人表演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变化的?明确: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从“遥闻”一词可以看出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而且是比较轻的,而“深巷”一词则告诉我们声音是从室外传来的,所以在这里声音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变化的;另外,犬吠、欠伸、呓语等这些声音刚开始都是单独发出的,到后来却是“众妙毕备,一时齐发”,所以也是由分而合地变化的。3.这一段全都是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的吗?明确:不是。问:哪些不是?找出来一起朗读一遍。4.观众是什么反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因为观众已经被精彩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听的非常的入神。5.介绍口技艺人的表演,为什么作者要描述观众的反映呢?有什么作用?正因为口技者表演得精彩,观众才听得如此认真,乃至如痴如醉;这些观众的反映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五、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3、4自然段下面请大家根据后面的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来学习第3和第4自然段。第1组和第3组的同学学习第3小节,第2组的同学学习第4自然段。思考问题:1.这一部分的哪些词句你还不太理解?请做上记号2、找出你所负责学习的场景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并想一想:这部分模拟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明确:第3段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未几,夫齁声起”到“妇梦中咳嗽”。这部分的声音是由大到小、由多到少变化的,只能“微闻余声”。可以从“微闻”一词看。第4段中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部分声音的变化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响声大作。是从两个“大呼”、一个“齐哭”、五个“百千”看出来的。3、观众又有哪些反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第3段:观众的反映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观众的反映是:“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观众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观众已经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以假乱真了。六、 概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技法1.我们前边讲文中两次写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口技者的高超技艺,那么文中又多次写观众的反映又有什么作用呢? 文章一共3次写观众的反映。作用:从侧面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因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是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说明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 这三次观众的反映有什么变化?这表明了什么?三次观众反映,从“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到“意少舒、稍稍正坐”,再到“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始终围绕表演情境展开,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最后达到高潮,吓得脸色大变,想纷纷逃跑。这正说明口技者表演得传神逼真,技艺高超。3、 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试着来归纳一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口技艺人技艺高超的?明确: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直接描写口技表演的内容和过程,正面突出演技高超;另外还从听众的反映和所用的简单道具,侧面衬托演技高超。采用的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接合的手法来表现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4.这位口技艺人的技艺如此精湛,在课文第一段其实有一个词语暗示并概括了他的高超技艺,这个字是什么?(善)七、总结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