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打通训练三 清明节日 传统文化.doc_第1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打通训练三 清明节日 传统文化.doc_第2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打通训练三 清明节日 传统文化.doc_第3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打通训练三 清明节日 传统文化.doc_第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打通训练三 清明节日 传统文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打通训练三清明节日传统文化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我们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中,可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b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与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也与古人的自然观密切相连。当代学者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c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等的开始。d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后来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会性质的春游活动,到唐代时已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到野外踏青,欣赏自然风光。答案b解析张冠李戴,非“当代学者认为”,而是“古人认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等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民风民俗的盛况。b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节后来基本消亡。c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相继。其中,寒食的主题为怀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寒食与清明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d无论是民间的私祭还是国家的公祭,都是对先人、先祖呈上祭奠与追思,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答案c解析两节的主题指的是唐代之前,并不代表整个节日的主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它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后来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为一体,成为我国重大的综合节日。b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c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影响力。d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慎终追远的情怀,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万载永续。答案c解析因果不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清明时节的诗与思每到清明节,难免会想起那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谁写的,写于何时,有争论。但是,不管答案如何,这首诗都已渗入了中国文化的肌理,变成了清明节最生动、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水墨画。和许多中国节日不同,清明节是一个来源相对复杂的节日。它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同时又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许多社会性节日的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清明节因此有着更多元化的文化负载。清明节传递了中国古人的一种科学经验。中国古代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古人仰望星空,长期观察和总结,创造出一种方法,把北斗七星的斗柄视为一年时光钟表盘的指针,如果说有所谓“天机”,那么这便是天机,天机一露,便指示了人间的“时机”。所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天道酬勤,也眷顾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们。中国农业源远流长,发达得很早,有山川地理的因素,有工具改良的功劳,更要拜这套经验科学之所赐。事实上,人类的每一步,莫不和经验有关,向前人的经验讨教,又创造新的经验,为后人所用,由此沉淀下来,便成为了科学的知识。清明节蕴涵着中国人的人文关怀。谁说中国人没有终极关怀?十字架前的忏悔或许因为内心的拷问而显得深沉,但是中国人有自己的方式。宋代高翥有诗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节祭奠,是一种仪式,但其背后的情和理,又远远超越了仪式的范畴。在先祖坟前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烧一沓纸钱,看袅袅青烟腾上天空,继而消散,那一刻,不仅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那喧闹芜杂的声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云,就像人生流淌在无边无垠的时间里。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因为有了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背景,而显得更加豁达。所以,清明节虽然是一个怀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欢乐,就像宋人吴惟信的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个节日也鼓励踏春和愉快的运动。清明节也渗透着中国人的维新精神。清明时节,春风化掉冬雪,万物开始生长,生命开始孕育。而且,由于纳入了寒食节的节俗,即使是火,也需重新燃烧起来。有古人以诗自况:“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个寒窗晨读的学者形象迎面而来。这里的“新火”,毋宁说是新的希望、新的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都得告别昨日的沧海桑田,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所谓新旧,相反相成。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就是在已有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小到一家,大到一国,维新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辩证之后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相信自己的道路和未来。清明节就是这样的一个日子,它提醒我们怀念,让我们从过去看到现在;它也提醒我们去做规划,让我们充满希望、充满想象力地走向未来。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4下列对“清明节”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起源于古代祭祖、寒食等许多社会性节日,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b清明节传递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古人根据天象总结出的指导清明时节农业生产的经验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c清明节蕴涵着中国人的人文关怀,人们在清明时节通过不同的方式祭奠先祖,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d清明节渗透着中国人的维新精神,它提醒我们要怀念过去,从过去看到现在,还要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答案a解析曲解文意,“古代祭祖、寒食等许多社会性节日”是清明节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起源。5下列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已经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变成了清明节最生动、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画面。b高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一诗描写了人们在清明节祭奠先人的情景,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还蕴含了生命无常的哲理。c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一诗告诉我们清明节虽然是一个让人怀念的日子,但它也不排斥欢乐。d“无花无酒过清明”一诗描写了一个清明节寒窗晨读的学者形象,诗中的“新火”让人联想到新的希望、新的规划。答案b解析偷换概念,蕴含生命无常的哲理的是清明节祭奠的仪式,而不是“南北山头多墓田”这首诗。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的先人们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发现了许多的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就是一例。b因为清明节是在春天,而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生命孕育的季节,所以这一节日昭示我们要从头开始,开创未来。c文中引用了许多关于清明节的诗句,一方面照应了题目,另一方面使人们对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d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答案b解析强加因果。二、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晋人。跟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7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作用。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_答案表达作用:“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放,生机勃勃。然而诗人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8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清明日对酒高翥注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注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余姚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9赏析诗中画线的诗句。答:_答案运用比喻手法。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表达了恳切的思念和沉重的悲伤之情。10分析诗中“酒”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本诗中的“酒”,表达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思想,实际上是故作旷达,诗人尚在阳间,就已经想到死后别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尝不到了,这又是何等的悲哀!三、语言表达运用11运用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下面这首诗中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表达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清明即事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答:_答案(示例)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茸茸、绿酥酥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一个个瞪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崭新的世界。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就像一对对热恋中的情人,成双成对地嬉戏着,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12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人们都要在黄帝陵举行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大典。许多华人华侨,即使相隔千里,也要赶回来与亲人团聚,参加这一公祭大典。请为这一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主旨明确,语言通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答:_答案(示例一)与传统节日同行,让爱国之情涌动。(示例二)寒食雨传文化意,花信风来民族情。13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日电(记者樊曦)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为期4天的2017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于4月1日正式启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 520万人次。今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从4月1日起至4月4日共4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 520万人次,同比增加393万人次,增长9.5%。其中,4月2日将是清明小长假客流最高峰,预计发送旅客1 280万人次,比去年最高峰日增加11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从车票发售情况看,假日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桂林、张家界、昆明等城市客流较为集中。材料二如今,随着生活节奏与方式的变化,祭祖的流程逐渐被简化,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清明甚至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长假。又一个清明节来了,你还“祭祖”吗?某记者特别选取了5位普通人的祭祖故事,他们中有江苏启海移民后人,有“90后”大学生,有旅居海外的游子尽管随着生活半径的不断扩大,人们归乡祭祖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漫长,但每年的这一天,他们总会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同时也完成了对一个家族精神文明的又一次接力。(1)请你为材料一拟一则新闻标题,15字以内。答:_答案(示例)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拉开帷幕(2)你是如何理解“清明祭祖对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接力”的?答:_答案中华民族每一个家庭传承至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凡的历程,而“祭祖”正是作为后辈传承先人精神,表达后人追思的重要途径。清明祭祖,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不仅要追思先祖,更重要的是将先祖的风范传递给后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才是清明节的意义所在。14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我们传统的“节气”,不仅是身外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1)请你根据示例猜一节气名。示例:谜面:雾散之后冰消融(打一节气)谜底:雨水谜面:三人同日相别离(打一节气)谜底:_答案春分(2)模仿示例,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符,意蕴贴切,并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答:_答案(示例一)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示例二)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15下面是有关传统节日的调查图表,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答:_答案(示例)结论:多数人认为传统节日对生活方式还有影响,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含义只是略知一二。建议:要重视传统节日,加大宣传力度。四、写作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小姑娘武亦姝最近成了网络名人,在2月7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决赛中,她以最高成绩摘得桂冠。她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大赛评委的赞誉,更被网友夸赞为“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摘自中国文化报)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表明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被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摘自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一边是国学热、一边是洋节热的现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