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最新发展 doc.doc_第1页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最新发展 doc.doc_第2页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最新发展 doc.doc_第3页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最新发展 doc.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商业会计20063金融与证券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最新发展查瑞平1,李娜2(1.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63; 2.对外经贸大学,北京100000)摘要:近几十年来,国际贸易出现了由以往的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现象,针对这些新问题,克鲁格曼等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提出了新贸易理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知识和技术由北方扩散到南方,经济学家把产品周期理论引入到南北贸易模型中,出现了产品周期的新理论在南北贸易中的研究。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了当今重要的贸易形式,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深化提出产业内贸易新理论。关键词:新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南北贸易;产业内贸易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既是对以前贸易理论的继承发展,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新问题,总的来说,最新的贸易理论主要关注规模经济、产品多样化、垄断竞争、创新与模仿、分工与专业化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试图解释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产业内贸易等新现象。一、新贸易理论的综述从70年代末开始,经济学家们从生产的角度出发,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基础,以具有水平差异的产品为研究对象,论证了具有相似生产力水平和相似资源禀赋的发达国家也会发生大量的贸易,提出了战略性贸易理论和相应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这些观点最早出现于克鲁格曼(1979, 1980,1981)、迪克西特和诺曼(1980)、兰开斯特(1980)、赫尔普曼(1981)和埃西尔(1982)等经济学家的论著中。随后,又有一大批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中开始研究,例如布兰德和斯潘塞(1985)、伊顿和格鲁斯曼(1986)。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克鲁格曼,他们使人们从新的视角来考察贸易问题,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一)“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传统资源禀赋理论贸易是对资源差异的反应,一个拥有高技术低劳动力的国家会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就是所谓的“小麦模式”。但是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迅速增加,这些贸易的发生仅从资源的差异上已经无法解释,因为发达国家的总体的技术水平相差不是很大。随着市场细分的加深,发达国家可贸易的产品不断增加,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行为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一个时间段上在某个行业上所具有的规模优势。克鲁格曼指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别。”在这里运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研究方法,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增加,就可以在这个行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使该产业的成本下降,赢得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二)不完全竞争下的贸易保护规模经济有很多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例如,“飞机模式”的贸易分工,在历史上,最先需要制造飞机的国家,就大量的积聚其生产规模,从而降低边际成本,这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又使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形成少数几家具有垄断性质的飞机制造中心。这些制造厂商又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干中学”从而积累了更多的技术,使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同传统的贸易理论的假设相违背,如果继续在原来的假设基础上讨论新问题,就很难得出正确的政策,因此克鲁格曼认为在新的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下,用暂时的保护来形成比较优势的永久性转换效果会比较好。(三)新贸易理论的意义1、新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从完全竞争这一个假定中摆脱出来,联系到了现实经济中出现的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使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能够更紧密的结合,使国际贸易理论更加适用于当今经济情况。2、将技术和贸易的分析与新贸易理论相联系,使这一动态分析成为新贸易理论的一种重要支撑。说明了技术的创新带来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形成了垄断等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而且反过来说明垄断是技术创新必要的动力。3、新贸易理论提倡政府进行干预,政府的政策重点是通过保护进口,促进出口。对外部性强的产业提供战略支持,不仅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外市场扩张成功,而且该国还能获取该产业作为战略支持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4、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政府通过干预对外贸易而扶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一国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济条件下获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最佳选择。二、南北贸易中产品周期理论的动态发展在当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北方和南方的贸易不断加深,知识和技术也由北方扩散到南方。南北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现象,经济学家们考虑到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扩散因素,丰富了以前的产品周期理论。克鲁格曼(1979)年首先把产品周期理论引入到南北贸易模型中。但是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北方国家的技术变迁是外生的,而且技术从北方向南方的扩散也是外生的。Dollar(1986)给予克鲁格曼的框架讨论了资本流动对南北贸易的影响,而他的文章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直到1990年Seger-strom等人才开始在内生技术变迁的基础上讨论产品周期和南北贸易问题。针对Segerstrom等人(1990)的缺陷,Grossman和Helpman(1991b)提出了一个内生产品周期的模型。随后他们又将产品质量阶梯引入对南北贸易的分析。(一)Segerstrom(1990)的模型在Segerstrom(1990)的模型中,产品创新是依次发生在现存的各个产品上,每一次新产品的发明就会淘汰一种旧产品。同时,一种新产品在专利期限到期之后会变成一种标准化的常规产品而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因而北方国家也由以前该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但是,现实中产品的创新并非像Segerstrom等人所描述的是一种产品一种产品那样依次进行的,产品的创新是同时随机发生在各个产业。此外,由于他们假定专利的期限是外生给定的,即技术从北方向南方的扩散是外生给定的,这样他们的文章也不能说明南方国家内生的技术变化问题。(二)内生产品周期模型和产品质量阶梯Grossman和Helpman(1991b)认为北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向南方国家扩散的主要途径是南方国家有意的技术模仿。在他们的模型中,不但北方国家的技术创新是内生的,南方国家的技术模仿也被内生化了。不过他们的水平创新的框架使模型更像一个北方创新-南方模仿的模型。缺少产品周期中新产品完全取代老产品这个阶段。没有动态的发展延续。接着,他们针对这个缺陷,将产品质量阶梯引入到南北贸易的分析中。他们认为创新首先开始于北方国家,南方国家通过技术外溢模仿到了北方国家的技术,最后利用自己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进行大量的生产,迅速扩大产品规模,并同北方国家进行竞争,这样北方国家就不得不寻求新的优势,进行新的创新研发出质量更好的产品,来同南方国家的企业竞争,这样就形成了创新-模仿-再创新-再模仿的形式,在这个进程中,产品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三)发展中国家的动态学习效应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边干边学的效应,南方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也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增长,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不断向发达国家垄断的产业渗透(Glass, 1997)。产品的创新也出现了北方向南方转移的现象。起初,北方国家完全掌握产品的发明创造,R&D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缺乏经验和资金,技术的门槛比较高。但是南方国家不断的在模仿-再模仿中学习到了一些创新的经验,边干边学,边模仿边学习如何创新,使发展中国家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渐渐的自己也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创新,技术的门槛就慢慢降低,而北方国家的创新慢慢被南方国家掌握,甚至南方国家已经可以拥有与北方国家相同的技术水平,此时,北方国家就完全退出这一行业,该产业的创新和制造完全转移到了南方。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业产品的现象。1960年Vcrdoorn首次关注了这种贸易形式。随后, Balassa(1966)、Grubel和Lloyd(1975)等相继发现在产业内部存在专业化分工和双向国际贸易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出现了大量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模型,使得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进入一个高峰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贸易成本、经济地理学以及企业生产国际化的研究进一步深,产业内贸易理论得到重大发展,新的模型不断涌现。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也由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逐渐拓展到边际产业内贸易、企业内产业内贸易等。(一)产业内贸易在80年代的发展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Brander和Krugman(1983)用“爱好多样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异质产品贸易。通过假定有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两家企业,它们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并且每一企业的产出决策以假定另一企业产出不变为前提,系统地阐述了在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下,当市场存在分割时,即使两国特征、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均相同,寡头垄断企业也可以通过在对方市场进行产品倾销,从而发生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这说明对于几乎同质产品而言,即使不存在产品成本差别、要素禀赋及消费者偏好差异,也会由于企业的销售策略而发生产业内贸易现象。2、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VIIT)研究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两国进行双向贸易的产品属于同一种产品,但却存在质量差异。Falvey(1981)、Falvey和Kierzkowski(1984)的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异质产品需要较多的资本,较少的劳动,因此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这方面有比较优势,因此生产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间可能存在VIIT,且而两国收入差异越大,VIIT比例也越大。3、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HIIT)研究HIIT指两国进行双向贸易的产品为同一种类但属性不同的水平差异产品。对于H IIT的研究,以新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新霍太林垄断竞争模型,以及寡头垄断模型为代表。其中Eaton和Kierzkowski(1984)分析了寡头垄断市场中的H IIT现象。结果发现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数日、贸易产品品种的数量以及贸易净收益是由模型内生决定的,其大小依赖于各贸易国在封闭情况下所做出的假设。即每个国家消费者的偏好分布情况以及偏好各类差异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如果偏好成簇存在,并且最多有两种,则即使两国完全相同,在贸易开放后每一品种也只有一个生产者,并且由于规模经济,各品种将保持在相对低的价格水平,消费者福利得到提高,而当企业分别位于不同国家时H IIT必将发生。(二)90年代以后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新发展1、结合全球一体化下,生产国际化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在早期研究中经济学家认为产业内贸易与跨国公司的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跨国公司内部子公司和母公司会发生大量的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Markusen和Maskus(2001)发现当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彼此之间的规模和要素禀赋越来越形似时,产业内子公司的销售会在产业内贸易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现象说明了,在一定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同一产业的生产和销售能取代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HartmutEgger等(2004)发现跨国公司内部的不平衡的利润汇回及贸易成本均会对G-L指数造成扭曲,从而构建了一个有关贸易与跨国公司的三要素一般均衡模型,并对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修正。2、结合非贸易品和中间投入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二战后世界制成品贸易每年以大约高于世界产出3%的速度增长。另外,据世界贸易组织报道, 1999年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增加8. 5%,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为世界总产出的7倍还多。不同学者试解释这种增长速度差距。Ishii和Yi (1997)和Hummels, Ishii和Yi(2001)从生产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出发,认为各国越来越专业化分工生产中间投入品,在进行国际交换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因此相对于世界产出而言,国际贸易速度就要高得多。Hummels. et a.l (1998, 2001)也用垂直专业化概念解释了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国家之间的垂直专业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多个序列环节,二是至少包含两个以上国家在产品的生产序列中提供价值增值;三是至少一个国家必须用进口的投入品从事生产,比国内且这些产出品(中间产品或成品)的一部分必须出口。国际化中,当一个国家用进口的中间产品生产用于出口的产品时垂直专业化就出现了。Schmitt和Z.Yu (2001)通过在标准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中引入非贸易品,认为当贸易壁垒降低时,原本为非贸易品的水平差异产品变为可贸易品,这种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增加使得出口占总产出的份额几乎增加一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