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doc_第1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doc_第2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doc_第3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doc_第4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CCSP)三种研究取向的比较PSPSSPCCSP研究重点个体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研究内容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的个人品质经由社会化而获得的社会角色经由文化熏染而代代相传的基本人格结构基本方法实验调查跨文化的现场研究主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群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文化与人格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三个阶段)重点事件、人物一、孕育时期(哲学思辨期)(社会哲学阶段)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原始社会 人性之争西方 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斯金纳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弗洛伊德中国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荀子:“人生性恶,其善者伪也。”特点:依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无法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二、形成时期(经验描绘期)(社会经验阶段)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形成的直接动力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工业心理学的推动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1859年,德M.拉扎勒斯 & H.斯坦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75年,德A.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1897年,美J.鲍德温:出版心理发展的社会和伦理解释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一书;1897年,N.特利普里特:“竞争实验”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898年,法G.塔德:出版社会心理学,用“模仿”来解释社会行为;1908年,出版第一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 英威廉麦独孤(W. McDugall):社会心理学导论; 美爱德华罗斯(E. Ross):社会心理学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社会分析阶段)(20世纪初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理论应用、大群体分析小群体研究、普遍论特殊论20年代: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924年,F. Allport 出版社会心理学3040年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勒温(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群体动力学研究 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实验方法实验法探讨因果关系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现场实验在自然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实验,对于由此发生的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优点:接近真实的生活情况,实验结果易于推广缺点:容易受各种无关变量的影响,影响结果的精确性。有些问题难以进行现场实验。实验室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研究优点:控制严格,可避免许多无关因素的干扰,结果准确,说服力较强。缺点:人为性强,离现实生活情境远,其结果的推广受到限制。模拟实验研究者设计一种人为情境,是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以探求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困境外部效度与内部效度的取舍外部效度:一项研究的结果能够被类化到其他情境或其他人身上的程度。内部效度:确保除了自变量以外,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到因变量。解决方法首先进行实验室研究确保内部效度(明确因果关系),再通过现场实验提高外部效度。观察法特点:研究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基本要求决定哪些行为要记录,设计记录信息的具体方法进行初步观察,判断所获数据的可靠性熟悉环境,知道最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分类:非参与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公开参与观察法、隐蔽参与观察法)优点:现实性:真实、自然、人为因素少可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研究,因此能够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缺点:难以得出因果结论若被观察者意识到自己被观察,则其行为表现可能异常结果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调查法(自我报告)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把回答情况收集起来形成资料,然后做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套问题、取样要有代表性分类:访谈法、问卷法优点:针对性强,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大。缺点:结果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测量法测量法基于标准程序,通过较为客观和系统的项目反映来获得研究对象的数量化信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心理测量(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社会测量(研究群体的社会结构、互动模式、人际关系等)档案研究法研究者搜集文件、记录等文字或图片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并不亲自去收集第一手资料。优点:可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研究不必直接面对研究对象,不受研究对象反映倾向性的影响缺点:受现有材料的局限(如:找不到所需材料、材料的准确性可靠性难以确定)对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和技巧有较高要求社会认知人们选择、解释、分析、记忆及使用社会环境信息的方式。即研究个体如何加工、处理自己所接受的外来社会信息。自我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 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自我图式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它帮助人们去组织对信息的了解,会影响人们所注意到的、所思考的和所识记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社会知觉人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即个体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推论。图式人们用来组织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注意、思考和识记。认知策略人们经常寻找心理上的捷径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我们称这样的捷径为“策略”。可用性策略:越容易进入意识的信息,对后来的决定或判断的影响越大。(易得性策略)代表性策略:若个体与一个特定群体的典型越接近,那他就越有可能属于那个群体。代表性策略所做的最基本的事情是把信息同图式相匹配,并评估这种匹配真实的可能性有多大。锚定与调整策略: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点并依据这个起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认知偏差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对对方形成的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相同。人们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群人或某一类人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的社会学习。社会刻板印象的意义积极意义:简化认知过程 消极意义:容易造成对个体的偏见和歧视。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的重要线索非语言行为(了解)身体语言动态无声:目光(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运动体态、触摸静态无声:空间距离、静姿、装饰识别谎言:非言语线索的作用谎言的非言语线索微表情:瞬间闪现的表情、各通道之间表达的不一致辅助语言(如音调升高、犹豫、错误)目光接触水平(过低或过高)夸张的面部表情识别谎言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是否我们识别谎言的动机越强,就会越成功地识破谎言?归因理论(重点)概念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隐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每个人都会力图寻找人们行为的原因有两种倾向的归因:情景归因(外归因)、个人倾向的归因(内归因)对行为的预测与对行为的归因是相互联系的.凯利的共变归因理论人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行为的原因:行为者、客观刺激物、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条件要找出真正原因,人们主要使用三类信息区别性信息:行为者对待不同刺激物是否有差别一致性信息:行为者与周围其他人的表现是否一致一贯性信息:行为者的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罗特的控制点理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内控者:认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因此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其控制点在个体内部外控者:人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造成的,即事情的控制点在外部,个人无能为力内控者与外控者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不同维纳的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个尺度:“内在外在”与“稳定暂时”归因尺度内在外在稳定能力工作难度暂时努力运气原因源:“内部的外部的” 稳定性:“稳定的暂时的”控制性:“可控的不可控的”应用:归因与抑郁;归因与成绩积极和消极归因模式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消积的归因模式: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一致性偏见:观察者高估内因、低估外因的倾向,即将行为根源更多地归结为行为者的人格等内因、低估外部影响。一致性偏见:推论人们的行为与其人格相一致的倾向。原因:知觉显著性(视觉观点)、信息可得性动机:行为者与旁观者分歧观察者倾向于高估内因、低估外因;而行为者倾向于高估外、因低估内因。即:人们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做内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多地考虑情境的影响。原因:知觉显著性(二者视角不同)、信息可得性(如:一贯性信息、区别性信息)动机:自利归因自利归因(自我服务偏差):人们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内部(人格)因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主要原因:维护自尊防卫归因:使我们不受脆弱及难免一死等消极感受困扰的解释。不切实际的乐观:认为好事比较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则比较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公平世界的信念: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它归因偏差忽视一致性信息涉及个人利益与否导致归因不一致社会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生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活动本身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就是对自己的奖赏,无需外力的推动。外生动机:由活动以外的几次刺激诱发出的推动力,不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内生、外生动机都很重要外生动机激发不当会削弱内生动机的强度社会态度(重点)行为倾向态度: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心理倾向。认知情感态度的成分态度由知、情、意三部分组成(态度的ABC结构)认知 、情感、行为倾向 计划行为理论(态度行为比较好)对特定行为的态度 “晨跑有利于健康”主观标准“我的朋友都在晨跑”感觉控制“我很容易做到”行为意向“我从下周开始”行为态度对象越具体,越能预测行为.相对于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总体态度,人们对于慢跑的具体态度能更好地预测其慢跑行为。双重态度模型 (威尔逊等)基本观点(1)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有双重态度共存。外显态度:是人们能够意识到、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表现出来的态度。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内隐态度:是人们对态度客体的自动反映。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是埋在心理的、压抑的、克制的态度。特征:人们不清楚其来源;自动激活;不可控制(2)存在双重态度时,内隐态度是被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则需要较多的心理能量和动机从记忆中去检索。当外显态度的强度能超越和压制内隐态度时,人们才会报告外显态度当人们没有能力和动机去检索外显态度时,他们将只报告内隐态度(3)即使外显态度被人们从记忆中检索出来,内隐态度也还会影响人们那些无法有意识控制的和不试图去努力控制的行为反应。(4)外显态度相对容易改变,内隐态度较难改变。态度改变的技术通常改变的是外显态度。(5)双重态度与矛盾态度有明显区别。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同一论二者测量的是同一个心理结构。内隐态度所测量的是“真实的”态度;外显态度是内隐态度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后的歪曲表达。分理论二者是不同的内在心理结构,具有不同的心理加工机制。外显态度是思维的意识性产物和自我反映的结果;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产物,是无法通过内省法得到的。宣传说服的两种途径中心途径:是突出信息中所包含的优点、性质、合理性等方面,通过系统的讨论激发人们进行思考以改变态度的方法。中心途径的态度改变对应的信息加工方式为系统加工。外周途径:是宣传说服者向人们提供外部线索,使之未经过深入思考就接受。也称为启发式加工。外周途径的态度改变对应的信息加工方式为启发式加工。宣传说服的两种途径:中心途径、外周途径两种途径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中心途径的说服效果比外周途径更持久通过中心途径来改变态度比通过外周途径对行为有更好的预测性中心途径:是突出信息中所包含的优点、性质、合理性等方面,通过系统的讨论激发人们进行思考以改变态度的方法研究指出,有些人更具有分析能力,他们喜欢思考问题并细致地解决问题。这类人不只依赖于争论中证据的说服力,而且还依赖于自己对这些论据的认知与加工,经过深入思考后,改变的态度可以持续较久两种途径的比较途径听众态度改变过程中所受的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中心途径具有某种动机,对信息内容反应积极并作认知加工信息接收者的认知反应;信息接收者的逻辑判断;宣传说服的质量态度转变相对强烈、较持久,可由态度预测其行为外周途径仅依据外部线索,很少分析或投入宣传说服的变量,如:可信性和吸引力、信息表面特征、宣传说服的次数外部线索引发喜爱和接受,但只是暂时性的,较难预测其行为偏见偏见是对某个群体或个人所持有的一种不公正、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社会态度。偏见的来源群际冲突:竞争现实冲突理论:偏见来源于社会群体对稀缺资源的直接竞争。谢里夫的实验早期经验:社会学习偏见的社会学习观:偏见和其他态度形成的方式一样,是通过直接或替代经验获得的。社会分类社会分类:人们通常把社会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归因偏差:内群体偏好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会通过寻求特定社会群体的认同,来提高其自尊水平。偏见的认知来源刻板印象:外显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外群体同质性外群体同质错觉:认为外群体成员彼此间的相似性比本群体成员间更高的倾向。内群分化:认为本群体成员间的差异性比其他团体间高的倾向。偏见的消除(重点)社会化:学会不要仇视群体间的接触接触假说:不同社会群体成员间的接触有利于减少偏见。接触减少偏见的前提条件:相互依赖、追求共同目标、平等的地位、非正式的人际接触、频繁接触、平等的社会规范实验:拼图教室:合作与相互依赖再分类个体对本群体与外群体之间边界的调整。群体认同的普遍模型当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个体把自己看作是某个统一的社会实体的成员时,他们看待彼此的态度会更积极。认知干预;社会影响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仪表、熟识性、邻近性、相似性与互补性、互惠、个性品质、自我暴露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人类的爱情虽然复杂多变,但是基本上分为亲密、激情、承诺。亲密是以彼此信任为基础的情感表现,激情必然伴随着彼此间的吸引,承诺是内化为个体心灵需求的一种责任和约定。人际沟通的基本过程及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信息接收者背景障碍反馈通道障碍一般沟通障碍信息渠道的障碍、符号系统的障碍社会性、心理性障碍、地位障碍、组织结构障碍、文化障碍(包括语言障碍)、心理障碍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不图回报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助人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自觉自愿的、不图回报的助人行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利他行为的唤起事件利他者的个人因素:人格、心境、情感、价值观、性别、年龄等求助者的特点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旁观者的影响、乡村与城市、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社会风气.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行为的解释本能论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观点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挫折侵犯说最初的理论观点、修正了的“挫折侵犯说”、武器效应、社会学习理论.侵犯的消除与控制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的方法减少侵犯的具体途径宣泄:用文学作品中悲剧的手法,使人们的恐惧与忧虑等情感得以释放,以达到净化的目的。习得的抑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侵犯行为的控制,主要指下面几点: 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 培养移情能力;培养成熟的个性决策论:干预模式 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干预,需要经过五个认知阶段:(1)注意(2)解释(3)决定(4)选择(5)履行注意发生的事件是应激事件吗我有责任吗?需要的助人形式是什么应当如何履行是是否否不需要行动让别人处理冷漠行为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原因个人的人格特点、旁观者效应原因:责任扩散、他人的示范作用、其它因素.竞争与合作竞争指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为同一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合作是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竞争心理优势.竞争与合作的原因长期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方式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意识,使人们倾向于采用竞争的方式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一致或冲突是导致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奖励方式、信任程度、沟通、个性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