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6(详细解答)_第1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6(详细解答)_第2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6(详细解答)_第3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6(详细解答)_第4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6(详细解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设伏于麻田中,毗罗军大溃。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日: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许,平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节选自隋书 于仲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驻扎 C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轻视 D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 到 去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仲文“谋略”的一组是( ) (3分)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A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于仲文年青时候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对他实施进攻。B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出谋划策,力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勒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于仲文可谓深谙此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懈之时,挑选精锐骑兵,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D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阻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译文: (2)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译文: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云无心以出岫A乐琴书以消忧 B木欣欣以向荣C请息交以绝游 D登东皋以舒啸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请息交以绝游 游:交往B悦亲戚之情话 情话:动情的话C农人告余以春及 及:到D将有事于西畴 西畴:西边的田地7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曷不委心任去留 D乐夫天命复奚疑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始终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当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注:脱,如果。瘗(y):埋葬。窀穸(zhn x):墓穴。8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海贾同止 同止:住在一起。 B其人得疾既笃 笃:深、重。 C崔游丐亳州 丐:行乞。 D有清名 清名:清廉的名声。9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不以外夷见忽 敢以奉君 荷君见顾 不以外夷见忽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见”字不同。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见”字相同。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见”字也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见”字也不同。10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崔枢精心护理病笃的海贾,并能始终如一,既无民族偏见,又见其心地善良仁厚。B海贾临终赠珠,极力渲染其昂贵与奇异,而崔枢却弃而不取,置珠棺中,故终得有清名。 C文中写番妇寻夫勘珠,官府前来追捕,目的在于反衬崔枢的品质清廉可贵。 D崔枢不肯接受为汴帅幕僚,后终登进士第,进一步烘托了其耿直的性格。 11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9分)(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2)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3)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9分)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帝悉不报。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落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宪成尝曰:“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哗。而其时于玉立、黄正宾辈附丽其间,颇有轻浮好事名。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凡救三才者,忤魏忠贤者,率指目为东林,抨击无虚日。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杀戮禁锢,善类为一空。崇祯立,始渐收用。而朋党势已成,小人卒大炽,祸中于国,迄明亡而后已。(节选自明史)1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 朝廷内外 B裁量人物 品评C宪成姿性绝人 超越 D比宪成殁 比较13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顾宪成性格中同一侧面的一组是( )(3分)A. 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 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 B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 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C. 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 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D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 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顾宪成聪明过人, 幼年就有志于圣学。无锡旧有东林学院修复落成后, 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等人在其中讲学, 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B顾宪成曾经说: “在朝廷做官, 志向并不在皇上, 在边地做官, 志向不在民生, 居于水边林下, 志向不在世道, 君子是不这样做的。”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 多和他遥相呼应。C顾宪成为淮南巡抚李三才说话,徐兆魁之徒于是以此为攻击东林党的口实。顾宪成后来也觉得这一做法有些出格,为此后悔。D崇祯登基后,贤明之士才渐渐有所任用。但朋党势力已经形成, 无耻小人势力大张, 使国家受害, 明代灭亡后才停止。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5分)译文: (2)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5分)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梁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曰:“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注释】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讟d:怨言。 台使:六朝时指朝廷使者。16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雍州别驾 稍:稍微B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比:等到C便袒身露髻徒跣 徒跣:赤脚D舂爨造成,用力不少 舂:用杵臼捣去谷类的壳17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的一组是( )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尔之选择,当是未饥持一白棒,大呼而出 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令递相告,多被篣捶 使乃裂去薄饼缘A B C D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吃煮好的粥;每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B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C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对他又敬又怕,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王罴作战非常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时,他竟然想和神武帝拼命。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5分) 译文: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5分)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选自明史) 20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不识碑所 识:知道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 渥:深厚C英上疏待罪。宥不问。 宥:宽恕 D居二年卒,年七十五。 居:居住2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英“慎密”的一组是( )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 师旋,过李陵城沉诸河,还奏 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 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A B C D2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2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4分)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3分) (3)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3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梁、晋争天下为劲敌。晋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是时,晋已尽有河北,以铁锁断德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号“夹寨”。而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大臣宿将多被谗间。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 末帝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末帝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日:“三日。”左右皆失笑。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时庄宗在魏,以朱守殷守夹寨,闻彦章为招讨使,惊曰:“彦章骁勇,吾尝避其锋,非守殷敌也。”即驰骑救之。比至,而南城已破矣。时段凝已有异志,凝与赵岩、张汉杰交通。彦章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尝为人曰:“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与凝协力倾之,乃罢彦章。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守捉(注)注东路,彦章以兵少战败,被擒。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 (注:守捉,以少量兵力驻守。) (摘自新五代史 有删节)24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 之:到,往去 B. 大臣宿将多被谗间 宿将:有经验的老将 C. 与凝协力倾之 倾:倾力协助 D. 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 全活:保全,使活下来25下列句子分别表明王彦章“骁勇善战”和“忠义守节”的一组是( )A. 斩其使者以自绝 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B. 事急矣,非彦章不可 臣身不用,不如死 C. 非守殷敌也 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 D. 比至,而南城已破矣 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2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叙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彦章骁勇有力,晋人俘虏其家人,以此诱迫彦章投降。尽管末帝昏乱,奸臣当道,自己无用武之地,但他仍不为晋人所动。 B. 晋人攻取郓州,梁人举国震动。宰相敬翔以死谏末帝,荐彦章。彦章临危受命,不负众望,大破南城,显示了他在梁的重要地位和才能。 C. 王彦章激愤于国力日衰,立志诛杀奸臣,终为部下谗陷,被罢免官职。但后来当梁末帝委任他为招讨使时,仍挺身而出,直至兵败被俘。 D. 王彦章虽是介武夫,但他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表白自己为人的准则,被俘后,宁死不事二君,表现出他的忠义守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刘行本,沛人也。行本起家武陵国常侍,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未几,迁黄门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27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晏如:安然,平静B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夺:使之改变C愿陛不少宽假之 假:宽容、宽纵D待其出,行本数之曰 数:计算、查点2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行本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行本率吏民拒之 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 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 至尊非为殿下作弄臣也 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引A B C D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行本读书刻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也不能干扰他读书。B当高祖在殿前责打一位郎中时,刘行本进行了劝阻,皇帝马上就听从了刘行本的意见。C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治罪。D后来当太子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3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2)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纵囚论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3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大辟:指死刑B此岂近于人情哉人情:人之常情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冀:希望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贼:残害3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兹六年矣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B若屡为之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C约其自归以就死 木欣欣以向荣D乃罪大恶极 臣乃敢上璧3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3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3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译文:_(2)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译文:_(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此处指陆羽的塑像。3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宝间,署羽伶师 署:官府B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 期:约定C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工:擅长D岂徒尝镜水之鱼 徒:仅仅37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B羽野服挈具而入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命奴子与钱,羽愧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8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B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C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D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3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2)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3) 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参考答案1C 2A 3D 4(1)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2)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薄应解释为“迫近、逼近”2只是交代战况,看不出“谋略”;写于仲文死里逃生,无“谋略”可言;写于仲文功劳,体现不出他的谋略”3“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一句中的“十七八”不是约数“十七八个”,而是分数“十之七八”。4得分点(1)“悉”“ 拒”“ 伪”“ 颇”句意通顺各1分(2)“谓”“ 卒”“ 方”“ 槌”句意通顺各1分5B6B【小题1】C【解析】5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A表目的关系,C表并列关系,D表承接关系。6“情话”意思是知心话。【小题1】为一般的反问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焉求”,追求什么;B“何之”,到哪里;“奚疑”,怀疑什么。8C9B【小题1】B【小题1】(1)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2)(崔枢)等到四周无人时,把宝珠放入棺材,将其埋葬在田间小路边。(3)沛帅王彦谟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丐:谋生。9前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介词,把。两个“见”都是副词,用在动词前,是动作的承受者,可解释为“我”。10由文章末句可知,崔枢终得有清名不是因为还珠一事。【小题1】得分点(1)“善”1分,“行”1分,句意1分(2)补出主语1分,“阡陌”1分,句意1分(3)“奇”意动1分,“节”1分,句意1分【小题1】D。【小题1】B。【小题1】C。【小题1】(1) 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 朝臣群起为他祈祷, 顾宪成不干。同僚代他签名, 他自己拿笔(亲手)去掉。(2)当时,坚守道义违背时俗的士大夫, 全都退隐山林, 闻风响应, 以致学舍容纳不下。【解析】【小题1】比:等到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小题1】A. 是徐兆魁对他的诬诋 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 是其在学术上的主张;B均表现其品行端正,敢于忤上;C. 表现其品行端正,敢于忤上,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 是对“与顾宪成同道者”的迫害。D表明其年少时志向远大 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是他帮助别人正名,有正义感【小题1】“顾宪成后悔”之说是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所言,徐兆魁攻击东林党人的口实也不是顾宪成为李三才说话。【小题1】(1)“病”1分,“不可”1分,“手”1分,句意2分。(2)“抱”1分,“率”1分,“附”1分,定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16A17B18B19(1)译文:当时已经是国内外有很多忧患,没有闲暇救助,就颁赐给王罴铁券,说荆州城完整将授予(他)本州刺史一职。(2)译文: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百姓)却没有怨言。【解析】16稍:逐渐17上级官吏的做法,与王罴无关 台使的行为18“为人小气”的说法错误,应该是“节俭率真”。19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译出大意给1分;“虞”译为“忧患”“忧虑”一类的意思给1分;“遑”译为“闲暇”一类的意思给1分;“遗”译为表示“给予”一类的意思,给1分;“全”译为表示“完整”“保全”一类的意思,给1分。(2)译出大意给1分;“信著于人”译为“取信于民”或“在百姓中享有信誉(信誉卓著)”等,给1分;“不少诸州”译出比较关系,给1分;“而”译为“然而”“可是”一类表示转折的词语,给1分;“怨讟”译出“怨言”一类的意思,给1分。【参考译文】 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王罴刚直倔强,处事公平,州郡人对他又敬又怕。魏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殿中将军,逐渐升为雍州别驾,他为人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勤于公事。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定阳子,任命他做荆州刺史。梁国又派曹义宗围攻荆州,蓄水灌城,大水距城头只有几块墙板的距离。当时已经是国内外有很多忧患,没有闲暇救助,就颁赐给王罴铁券,说荆州城完整将授予(他)本州刺史一职。城中粮尽,王罴煮粥,与将士们平分着吃。每次出战,经常不戴盔穿甲,对天大呼道:“荆州城为孝文皇帝设置。上天如果不保佑国家,就让贼箭射中我的头,否则,王罴一定破贼。”屡次作战,也不曾受伤。齐神武帝派韩轨、司马子如从黄河东岸乘夜渡河,偷袭王罴,王罴没有发觉。等到天亮,韩轨的将士已经登梯入城。王罴还没有起床,听见门外闹哄哄的,便光着身子,露着头发,光着脚,抄起一根木棒,大呼而出,说道:“老罴当道卧,貉子怎能过!” 敌人见了,惊慌后退。王罴追到东门,部下也有一些人赶到,合力击败敌军。韩轨的将士只得弃城逃跑。文帝听说后,赞许王罴豪壮。当时关中饥荒严重,征调民间粮食,以供军用。有隐藏者,命令互相告发,很多人遭受拷打,也有人因此逃散。只有王罴向来讲信用,辖境中无人隐藏粮食,征得的粮食也不比别的州少,百姓却没有怨言。文帝认为华州是险要之地,派使者犒劳王罴,让他严加守备。等到神武兵临城下,对王罴说:“为什么不及早投降?”王罴大呼道:“此城就是我王罴的家,生死在此,想死的过来!”齐神武不敢进攻。王罴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客人神色很惭愧。他为人又严厉急躁,曾经有一名小吏挟私愤报告事情,王罴来不及下令拷打,竟拿起自己的靴子去打他。每次宴会,王罴都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当时的人推崇他为人平均,嘲笑他做事琐碎。王罴的举止出自真情,不做巧诈之事,凡是他所任过职的地方,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功迹,在他离任后却都思念他。【小题1】D【小题1】B【小题1】D【小题1】(1)李陵城北门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在元朝时元上都至元大都间的主要干线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即今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驿令(驿站的行政长官)谢某的德政碑(2)一些立过功的军人有过失,皇上下令不分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哭泣。因为王英上奏替他们说情,才又给他们分配口粮。(3)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命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解析】【小题1】居,应为“停留,过了” 。【小题1】慎密”,为认真细致谨慎周密之意。讲述北征的部队凯旋,经过李陵城,与王英无关;是皇帝对王英的勉励和期望。讲述王英到南镇祝祭的奇遇,与他的“慎密”无关。【小题1】A项“北征路过”应为“北征,凯旋,经过李陵城”,“担心日后起争端”的是皇帝而不是王英,“将石碑击碎”是皇帝命令,原文只说“帝喜”,没说“受到了皇帝的赞扬”。B“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原文没有“讥讽”之意,亦没有“怀恨在心”。 C“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原文无此意。【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发”“乃”各1分,大意2分 (2)“过”“以”各1分,大意1分(3) “特”“寻”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读书。皇上看他谨慎周密,让他和王直抄写机密文书。他参与修撰了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升迁为侍读。二十年,王英随从皇上北征。军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李陵城北门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在元朝时元上都至元大都间的主要干线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即今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驿令(驿站的行政长官)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刻文为凹形)有达鲁花赤等姓名。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奏报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人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击碎石碑后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奏报皇上,皇上很高兴他能如此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太宗朱棣锐意育才,命翰林学士解缙选进士颖秀者,得二十八宿之数为翰林庶吉士,让他们在文渊阁研读古今藏书)中真正读书的人,朕将重用你。”于是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上亲征,他们一定会远逃,希望您不要入险穷追。”皇上笑道:“秀才是说朕穷兵黩武吗?”于是对他说道:“如果军中有什么动静,你听到了就入朝奏报。”还传令中官不要阻拦他。一些立过功的军人有过失,皇上下令不分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哭泣。因为王英上奏替他们说情,才又给他们分配口粮。仁宗即位后,王英多次升迁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回乡探亲。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天下太平,天子雅兴喜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使前人独自专有美名。”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以后,王英被提拔为少詹事,皇上赐给他麒麟带。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命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正统元年,命他侍奉经筵(机构名,正统初年,上开经筵,王英为讲官),总编宣宗实录,升迁为礼部侍郎。八年,奉旨代理礼部尚书。浙江百姓染上瘟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