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3).doc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 (3).doc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 (3).doc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 (3).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苏轼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2、 能鉴赏重点词句,体会文字中传达出人物丰富深刻的情感;3、 知道阳光风雨都是真正的生活,积极通达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鉴赏重点词句,体会文字中传达出人物的丰富深刻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品析、体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短小的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北宋的苏轼。二、解析题目,了解课文大概内容。1、先读一读题目,看看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地点:承天寺 时间:夜 事件:游 教师补充记的内容:游记散文的一种。2、带上作者的名字,用一句连贯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内容:苏轼记录了自己在承天寺夜游的经历。三、赏景1、这次的夜游,让能文善画的苏轼描绘出了文学史上一幅有名的画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初读:请一学生朗读,正音,强调字形。(庭、藻荇)2、指导朗读,说说这句话描写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生:写了积水、藻荇、竹柏。生:我觉得这句话写的是月光。师:可我在句子里没有看见一个“月”字,刚才那位同学也说句子中明白的是“积水、藻荇、竹柏”?生:这句中有个“如”,“如”是好像的意思,他把月光比作了一地的积水。师:那你能跟我们说说这里的藻荇和竹柏的关系吗?生:既然前面是把月光比作了积水,后面的藻荇其实是写的竹柏的影子,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师:真会读书,抓住了一个“如”就通透了这幅画,理解了这段话。这句看似简单的句子里蕴含着两个巧妙的比喻,这两个比喻句的顺序能调整吗?生:我觉得不能,因为只有把月光比作了水,才会有藻荇这种事物。生:我觉得不行,后面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这个比喻句是以前面的比喻句为前提的。师:你说的更清楚了,它们之间有逻辑关系,不能颠倒,但我不太明白的是为何写个月亮要用两个比喻句呢?我个人觉得用前一个即可。生:如果只写一个比喻句,这幅画面就显得太空洞了。师:是呀,只是一轮孤独的月亮,实在单调。生:我觉得后面写到的藻荇说明水清澈,实际上也就是说明月光是皎洁的。师:你认为后一个比喻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月光的特点,皎洁。课文里有个词,就是这个意思。生:空明。清澈透明。师:大家轻声吟诵这句写景的句子,尤其要体味空明的意境,看看它与大家提到的皎洁相比,哪个更有韵味些。学生品读,体会。生:空明不仅有皎洁的意思,我觉得它还表示当时的月夜很安静。生:我觉得这皎洁的月光能让人的心也安静下来。师:看来“空明”的确不仅“明”而且能使意境“空旷”,心灵“宁静”。真有韵味。3、会背诵,翻译句子。师:让我们用现代汉语把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生展示。师:有一个词大家意见不一致。“盖”,怎么理解?生:原来是。师:这个“盖”和句末的“也”联系起来表述,会让你体会到当时在月下赏景的苏轼不一般的情感,自己说说试试。生:表达了作者很惊喜的情感,见到这么美丽的月色,感觉很是高兴。生:表达了作者在景色中发觉了趣味,觉得今晚的夜游很有趣。师:大家就把刚刚体会到的这种情感在朗读时表达出来。出示并让学生朗读: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总结:这样宁静美丽的景致源于“空明”的月亮,这空明不仅让人心生宁静,更多出了一份平淡生活的欣喜。4、 评人1、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承天寺月夜图,这幅图因为空明的月光和淸疏的竹柏倒影倍添宁静和安然。千百年来,其实这月亮一直都是那个月亮,之所以在苏轼眼里“月是空明之月”,那是因为看月亮的这个人是很特别的。接下来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人是 之人”。小文章里有大乾坤,相信你能读出来。先听老师诵读课文,了解那个晚上的故事。注意提示的几个关键字的意思,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引导学生慢读,出示生字,解决字词。2、 请学生说说课文内容,注意关键字,学生补充。读课文翻译,重要的内容做笔记。学生大致翻译课文,其他学生补充翻译,纠正。3、 可以用一个短语或一个词来概括,苏轼是怎样的人?尽量做到咬文嚼字,有理有据。学生探讨苏轼的人物风格和复杂感情,做批注,思考,准备发言。生:我认为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得人,他在准备睡觉的时候,看见门里洒进了月光,就“欣然起行”,高兴地起来行走游览。这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生:我觉得苏轼生活很寂寞,他外出赏月时,没有很多朋友陪伴他。“念无与乐者”。师:可是他不是找到张怀民了吗?生:感觉到只有张怀民陪他,没人陪他。师:亲朋凋零了,门庭冷落了,这是你的感觉。生:我也觉得他生活应该不是太好,晚上似乎没什么事做,“解衣欲睡”很早就想睡觉。师:“欲”的意思理解的很准确。生:我觉得苏轼很悠闲,“相与步于中庭”,他和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师:你在解说这个句子的时候非常用心,不仅告诉我们“相与”是一起的意思,而且“于中庭”这个介词引导的句子在表述时也放到了动词的前面,翻译能力很强。生:我也觉得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刚才我们赏析的一段写景的句子,如果是一个马虎的人,是不会留意到这样的景致的。师:那马虎的人留意了什么?比如?生:留意了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好吃的,好玩的。师:这真是人各有志啊!生:我觉得他应该是有一点哀伤的,书下注释说这是他被贬谪到黄州四年后写的文章,那时他有职无权,不被朝廷重用,心理一定很难受的。师:能结合文中的字词来谈吗?而非仅仅是猜测?生: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意思是,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有点嘲笑自己是没人要的闲人。师:特别是哪个词让你觉得他在自嘲。生:“耳”,罢了的意思。师:经你这么一说,还真有这个味道。生:这句话里面我也读出了一种对社会的讽刺。“但”是只是,让人觉得少了我们这样的一种人好像是国家的损失。师:我也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少了,另一类人必然就多了。大家看一下有关资料。适时出示写作背景,深化人物形象的探究:资料: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师小结:在这短短的八十几字的文章里,作者鲜明精确地记叙了夜游的时间,这不仅仅是交代夜游的时间,这更是苏轼人生中无数个时间节点中重要的一个,元丰六年,这已是他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个年头,其心绪的复杂不能明说,也许正是文章短小精微,才容得下更多的情怀。一件件人生大事,被苏轼化解在月夜下,清风里,竹影中。我们可以说只有通透明了的人才会如此举重若轻。板书:空明之人。4、 苏轼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不仅是文学的符号,更是精神的符号,他影响着很多的人,历史上也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旷达洒脱的人,文中就有一个。能咬文嚼字地去发现苏轼和张怀民的确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吗?生:我觉得“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遂”是于是的意思,能看出他们的友谊深厚,没有别人,一想就想到张怀民,这是知己。生:“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是也的意思,可以看出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也是“欣然起行”赏月的。师:爱好相同,想必更重要的是境遇的相同,心情相同吧!张怀民在元丰六年被贬谪到黄州,无处栖居,只能寓居承天寺。又是一个朝廷的“弃儿”!生:“相与步于中庭”也可以看出他们关系亲密,两个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很惬意的一件事,感觉画面很美好。师:虽然文章没写,但我们可以想象出他们悠闲漫步时说着什么,又或者什么也不说,但彼此知道对方的心声。生:最后一句中,作者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把自己和张怀民看作是一类人,可见,他认为他们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有人。教师小结: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增中有句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有人之间的交流也许不能改变自己生活的现状,但彼此之间精神的互慰和开解,也是继续行走下去的力量。4、 悟理苏轼二十几岁踏上仕途,三十几岁被贬谪,之后的二三十年一路被贬谪,起起伏伏,且看他在一路风尘中留下了什么?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