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的爱情类型理论解析.doc_第1页
lee的爱情类型理论解析.doc_第2页
lee的爱情类型理论解析.doc_第3页
lee的爱情类型理论解析.doc_第4页
lee的爱情类型理论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与心理研究(一九九五年九月)第十八期287-311页 爱情类型、嫉妒与关系满意度之相关研究 林宜、陈皎眉 摘要 以往有关Lee (1973) 所提之六种爱情类型的研究,都只探讨爱情类型分量表得分与一些变项间的关系(例如,自尊、自我揭露程度、关系满意度、性别等),关於不同爱情类型分量表得分与嫉妒的关系及不同爱情类型的配对与关系满意度之关系则从未被论及,因此,这些未被探讨的部份即为本研究的重点。在嫉妒程度与关系满意度之关系方面,以往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研究者认为嫉妒因应行为可能是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因此,嫉妒程度、嫉妒因应行为与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此外,不同嫉妒程度的配对及不同嫉妒因应行为的配对与关系满意度之关系这个重要但被忽略的议题也在本研究予以探讨。 本研究的受试为126对18岁至35岁,交往半年以上的未婚男女,研究工具为爱情态度量表、人际嫉妒量表、嫉妒因应行为量表及关系评估量表。 研究发现情欲之爱、友谊之爱及利他之爱得分越高,关系满意度越高,且越不常采用间接嫉妒因应行为,而游戏之爱及依附之爱得分越高,关系满意度越低,且越常采用间接嫉妒因应行为。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及依附之爱得分越高,嫉妒程度越高,友谊之爱及利他之爱得分越高,嫉妒程度越低。情欲之爱及利他之爱得分越高,越常采用直接嫉妒因应行为,而游戏之爱得分越高,越不常采用直接嫉妒因应行为。在爱情类型配对方面则发现相似配对组的关系满意度显著高於相异配对组。至於嫉妒程度、嫉妒因应行为与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则发现:男性的嫉妒程度越高,关系满意度越低,此外研究结果亦显示常采用直接而少用间接嫉妒因应行为、高嫉妒因应行为及低嫉妒因应行为的受试之关系满意度皆显著高於常采用间接而少用直接嫉妒因应行为的受试。在嫉妒程度配对方面的结果显示男女皆为低嫉妒组中的男性关系满意度显著高於男女皆为高嫉妒组中的男性关系满意度。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均在讨论部份予以探讨。 心理学家Erikson (1963) 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分成八个阶段,他认为每一个人生阶段有专属於该阶段的关键问题,此问题的性质及其被处理的方式,会导致某种人格特质的产生。就Erikson的分类,第六阶段为成年前期 (early adulthood),其关键问题为同性与异性间情感交流的需求是否获得满足,满足则容易产生亲密感 (sense of intimacy),不满足则容易产生孤立感 (sense of isolation),友情与爱情的缺乏易使人沦於寂寞沮丧,甚至影响其他生活层面的快乐。 虽然友情与爱情都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关於友情的议题在人际关系的研究中还算常被论及,但是有关爱悄的研究实在有限。为什麽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爱情的定义以及研究方法上的困难。Rubin曾於1988年指出:研究爱悄的学者,长久以来背负著一个沈重的问题,即爱情对不同人而言意味著不同的事。因此,如何定义爱情及是否能得到定义的共识,又是一门大学问。此外,以往心理学者受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计量原则的影响,常认为爱情这个感性多变的议题,是无法被客观地观察或测量的,因此直到Rubin (1970) 将爱情视为一种态度,并以一般的测量方法研究爱情後,才有较多的社会心理学家对爱情做科学性的研究。然而,随著知识的累积,对於爱情的定义也日趋复杂,各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兴趣,所使用的方法也不断地更新,虽然起步较慢,但值得高兴的是这个主题已经渐渐受到重视了。 回顾以往有关爱情的文献,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看法,Heider (l958) 认为,爱情是强烈的喜欢,也就是说爱情和喜欢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无质的差异。但是Rubin (1970) 发现,爱情包括三个主要成分:1.亲和 (affiliative) 和依赖需求,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3.排他性与独占性。喜欢的主要成分则是给予对方好的评价、尊敬及两人相似的知觉,因此Rubin认为爱情和喜欢之间存在著质的差异。 Blau (1964) 提出爱情的交换理论表达了他对於爱情的看法,他认为爱情的良好发展必须在伴侣双方的酬赏交换一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此外,Backman与Secord (l974) 提出友谊形成的过程分析 (A process analysis of friendship formation) 也是从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感情发展的过程。而1980年代以後也有学者以交换论的观点来解释爱情的发展,例如Rusbult (1983) 发现在两性关系中,获得较多的酬赏和对关系投资较多者以及选择其他情感关系之机会较少的个体,对他们情感关系都有较高的承诺 (commitment) 。此外,Konx与Sporakowski (1968) 和Rubin (1970) 曾将浪漫之爱 (romantic love) 与成熟之爱 (conjugal love) 区分开来。浪漫之爱强调恋爱者整个心思完全专注於被理想化的伴侣,只能看到对方的优点而无视於对方的缺点,而成熟之爱则较不常有浪漫之爱的压倒性的激昂态度,较能理性的判断彼此的关系。这和浪漫之爱与成熟之爱的区分为日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刺激,Konx、 Sporakowski与Rubin之後,有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这两种爱情态度与其他变项之间的相关,这些变项分别为性别 (Dion & Dion, 1973; Knox,1970a; Oas, 1975) 、年龄 ( Falkowski, 1976; Knox,1970b; Munro & Adamas, 1978a) ,内外控 (Elkins, 1978; Levine, 1978;Munro & Adamas, 1978b )、 非理性( Elkins, 1978;Hinkle & Sporakowski, 1975) 以及自尊 (Oas, 1975) 。 Prasions与Tittler (1984) 分析以上结果显示,浪漫之爱的态度较成熟之爱的态度不健康且不成熟。 除了Konx与Sporakowski(1968) 和Rubin (1970) 曾将爱情分成两类外,其他学者也曾尝试将爱情做一些分类,例如Maslow (l955) 曾提出以需求及依赖为基础的 D- love (deficiency love) 和以自主及给予为基础的B-love (being love) ; From (l956) 则认为爱情可分成共栖之爱 (symbiotic love) 及成熟之爱 (mature love);Bersheid 与Walster ( 1974) 则将爱情分成友谊之爱 (companionate love) 与激情之爱 (passionate love) ; Kelley (1983) 提出激情 (passionate) 、现实 (pragmatic) 及利他 (altruistic) 三种爱情类型。Sternberg (1986) 提出的八种爱情类型,分别为喜欢、迷恋、空爱、浪漫之爱、友谊之爱、愚爱、无爱及完整的爱,Hazan与Shever (l987) 以依附 (attachment) 观点提出的三种依附类型的爱情(安全依附型、矛盾型及逃避型)。 除了上述几种分类外,加拿大社会学家Lee (1973) 也曾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型态,情欲之爱 (eros) 、游戏之爱 (ludus) 、友谊之爱 (storge) 、依附之爱 (mania) 、现实之爱 (pragama) 及利他之爱 (agape) 。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游戏之爱视获得异性的青睐为一种有趣的挑战性游戏,当事人会避免自我情感的投入,且喜欢更换对象,是一种只享受过程,不一定要有结果的爱。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似的感情,由於长期相处而不自觉地视彼此的相属有如兄妹、好友般的自然习惯,是一种细水长流、宁静无波的爱。依附之爱者情感需求几乎达到强迫性的程度,常因恋爱而心神不宁,而且情绪起伏甚大。现实之爱正如社会交易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所说的,人们倾向於选择能够带给自己酬赏而减少成本的对象,是一种理智的、顾虑现实条件选择对象的爱情。利他之爱带著宗教情操,视爱为一种牺牲、奉献,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李美枝,民75) 。 比较十述几个理论发现,Lee提出的六种爱情类型理论算是结构比较完整的理论,在进行分类之初,Lee (1973) 以非结构的方式收集数百篇有关爱情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恬从古希腊时代到1970年代的小说家、诗人、文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等,Lee在阅读这些文献的过程中,每当看到有关爱情本质的陈述时,便将它记录下来,结果共收集了四千多个爱情的描述。他先找出学者们用以区分真爱与否的特徵,结果得出互惠、嫉妒、忠实、无私等十五个特徵。Lee 再以这些特徵将四千多个陈述句分成六大类,并加以定名。为了验证从文献分析而得的爱情类型是否存在於真实的人类世界,Lee访问了120名受试,请他们叙述他们的恋爱经验?并将叙述予以分析,结果也得出与上次研究相同的六种爱情类型。此外,Lee的理论也拥有许多学者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Hendrick & Hendrick,1986, 1990; Prasions & Tittler,1984; Rosenman,1978;Richardson、Medvin & Hammock, l988 ; Davis 8 Latty-Mann,1987; Bierhoff l991),又该理论广泛包含许多学者提出的概念,例如Hendrick (1986) 认为,交换理论 (exchange theory) 可能是现实之爱的基础; Clark与 Mills (1979) 所提之共有的爱情 (communal love) 则是利他之爱的一个例证; Bersheid与Walster(1978) 的友谊之爱与Lee所提的友谊之爱类似,而激情之爱则对应於情欲之爱;Kelly (1983) 所谓的现实之爱与Lee所提的现实之爱相同, Dion 与Dion (1973) 对爱情经验做因素分析,其结果之五个因素中的四个因素也与Lee的理论类似,其对应关系分别为:反覆无常的 (Volatile) 对应依附之爱,谨慎的 (Circumspect) 对应友谊之爱,理性的 (Rational) 对应现实之爱,热情的 (passionate ) 对应悄欲之爱。与其他理论相较下,Lee的爱情类型理论先以非结构的方式收集资料,排除因预设架构可能造成的不周全,经由资料的分析渐渐厘清爱情类型的架构,日後又获得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更确定了该理论结构的完整性。因此,本研究的爱情类型将以Lee的理论为基础。 以往有关Lee所提之爱情类型理论的研究,大都是探讨六种爱情类型的得分与一些变项间的关系,例如,Hendrick与Hendrick (1986) 发现自尊较高者其情欲之爱的得分较高,自尊较低者其依附之爱的得分较高,而Prasions与Tittler (1984) 的研究则发现利他之爱、友谊之爱及游戏之爱的得分越高,其自尊也越高。Hendrick与Hendrick (1987) 发现对伴侣的自我揭露程度越高者其利他之爱、情欲之爱及依附之爱的得分越高,而游戏之爱的得分则越低。此外,该研究亦发现生活“意义”度越高者,其利他之爱、情欲之爱、友谊之爱、现实之爱及游戏之爱的得分越高。在性别方面,Hendrick与Hendrick (1986) 发现男性游戏之爱的得分显著高於女性,而女性在友谊之爱、现实之爱及依附之爱的得分显著高於男性。此外,Levy兴Davis (1988) 曾将 Sternberg (1986) 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与六种爱情类型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亲密 (intimacy) 程度越高者其利他之爱及情欲之爱的得分越高,游戏之爱的得分则越低,承诺 (commitment) 及激情 (passion) 的程度越高者其利他之爱、情欲之爱及依附之爱的得分越高,游戏之爱的得分则越低。然而有关六种爱情类型的得分与关系满意度之关系的研究曾有Hendrick、Hendrick与Adler (1988a )、 Hendrick (1988b)、Levy与Davis (1988) 及Yancey与Berglass (1991) 四个研究做过,但是Yancey与Berglass (1991) 的研究结果与其他三个研究并不一致,前三者发现情欲之爱、利他之爱得分越高,关系满意度也越高,游戏之爱得分越高,关系满意度则越低,但是Yancey与Berglass的研究发现利他之爱得分越高,关系满意度越高,而依附之爱得分越高,关系满意度则越低。上述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Yancey与 Berglass (1991) 所采用的受试只要有恋爱经验即可,并未严格限制正处於恋爱状态,而其他学者的研究则有此限制。 一般人认为只要男女双方爱对方的程度一样多,其关系满意度就会比较高,但是 Lee (1976) 认为:关系满意度的问题不在於量的多寡而在於双方对爱情的表达方式(即爱情类型),个人所持有的爱情类型与其伴侣越相似,其关系满意度就越高。因此,探讨爱情类型与关系满意度时,除了了解不同爱情类型的得分与关系满意度之关系外,更应注意不同类型的配对与 关系满意度的关系,而这个问题将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 游戏之爱(LUDUS) 依附之爱(MANIA) 现实之爱(PRAGAMA) 情欲之爱(EROS) 友谊之爱(STORGE) 利他之爱(AGAPE) 图一 爱情类型关系图 谈到爱情,就不免提及嫉妒,因为嫉妒在两性关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大部份恋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嫉妒的感觉。但是在人类一切文化中,嫉妒总是受到严厉的谴责。其实嫉妒所涉及的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问题,亦即每当两个人能够相互进行比较时,这个问题便会自然产生。因此,这样一个普遍的情绪实在需要深入地加以探讨。 回顾以往有关嫉妒与Lee (1973) 所提之六种爱情类型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两个主题所采讨的问题有部份是相同的。例如研究发现排他性强 (White,1981) 、低自信 (Carmelo A. De Moja,1986)、对於情感关系依赖度高(Gillespie,1971; Bernard 1972; White,1981)、常有非理性想法者 (Lester, Deluca, Hellinghausen & Scribner,1985) 较容易嫉妒,而Lee (1973) 所提之六种爱情类型中的依附之爱正具有上述特性。再者,有些研究指出,在两性关系中,嫉妒心强者常有些共同的信念,例如重视感情的忠诚度及强调感情的重要等 (Blood & Blood,1977 ;Bringle、 Evenbeck & Schemdel,1977; White,1981),而根据Lee (1973) 对六种爱情类型的描述,不同爱情类型所恃的上述信念亦有差异,例如依附之爱及情欲之爱得分高者常强调感情对其生命的重要性,而游戏之爱得分高者较不重视情感的忠诚度,因此,研究者认为不同爱情类型的得分与嫉妒程度的关系可能会有不同。此外,由於不同爱情类型的情绪表达、思考方式及对事件的处理方式皆有差异,例如,利他之爱得分高者思想较成熟、情绪表达较内敛、处理事情时较温和且为对方著想,而依附之爱得分高则善於嫉妒且情绪不稳定,而对问题时其处理方式常为情绪所左右。因此,研究者推论不同爱情类型的得分与嫉妒因应行为之关系可能会有不同。由於以往的研究未曾将爱情类型与嫉妒一并探讨,以不同爱情类型得分与嫉妒(包括嫉妒程度及嫉妒因应行为)的关系将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除了探讨不同爱情类型的得分与嫉妒的关系外,嫉妒与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嫉妒对两性情感关系而言是利或是弊,各家说法并不一致,例如,O Neills (1972) 认为:嫉妒是一种自我残害,它只会限制嫉妒者与其伴侣的自由与快乐,而使得二者皆不能得到健全的人格发展。Mathes、Roter与 Joerger (1982) 的研究发现,嫉妒与神经质呈正相关。Bringle、Evenbeck与Schmedel (1977) 的研究指出:嫉妒与婚姻满足呈负相关,与争执的次数呈正相关。从上述的说法看来,嫉妒对情感关系而言似乎是有害的。但是Mathes与Severa (1981) 的研究使用人际嫉妒量表 (Interpersonal Jealousy Scale) 及Rubin (1970) 的爱情及喜欢量表 (Romantic Love and Liking Scale) 施测於79对情侣,结果发现:爱情分数与嫉妒呈正相关,而喜欢与嫉妒间无相关存在。此外,Mathes (1986) 发表以未婚男女为受试的纵贯研究 (longitudinal study) 结果指出:关系成功组(仍与七年前的伴侣在一起且彼此相爱的受试)之嫉妒分数显著高於关系失败组(已与七年前的伴侣分手之受试),该结果似乎表示嫉妒对情感关系的长期效果是正向的。 嫉妒程度与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致的结论。研究者认为想要了解嫉妒程度与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不应只是一再寻找与关系满意度有关的变项与嫉妒程度做相关,也许应该把焦点转移至影响嫉妒程度与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之中介变项。而根据White (1981) 对嫉妒的定义,嫉妒除了是一种情绪外,它也是一种行为。此外,McIntosh (1988) 曾将个体面对引发嫉妒的情境後所采取的因应行为分为两类,其分别为直接嫉妒因应行为及间接嫉妒因应行为,直接嫉妒因应行为是指:嫉妒者直接针对嫉妒事件做反应,例如要求其伴侣在他(她)与第三者之间做一选择;或告诉其伴侣,他(她)受的伤害有多深,使其伴侣有罪恶感等等。间接嫉妒因应行为是指:嫉妒者做一些表面上看似与此嫉妒事件无直接关系的反应,例如故意与其他人打情骂俏使其伴侣嫉妒;或对其伴侣的爱变得有所保留等等。Mclntosh与Tate (l990) 的研究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