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课程论文_第1页
中国思想史课程论文_第2页
中国思想史课程论文_第3页
中国思想史课程论文_第4页
中国思想史课程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思想史课程作业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虽然精读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不是很多,但是仅仅一两本就能给我以不小的震撼。之前我自己看这些书的时候,对很多说法都一知半解如云里雾里,甚至还有一些理解是错误的。这虽然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但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这学期以来,读了常老师推荐的一些书,特别是上了常老师的中国思想史课之后,感觉自己仿佛在一片混沌之中找到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方向,眼前一下子明亮起来。在课上,老师慷慨地把自己多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用直白的语言讲了出来,把中国儒道释三家最核心的共同根本明明白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获益匪浅,深感荣幸之至。我想有必要在这里表示我对老师的衷心感谢,谢谢您!对于这份作业,常老师的要求是围绕中国思想史,有感而发即可。这是一个很宽松的主题,我想我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来好好梳理一下这学期以来我读过的关于中国思想方面的书籍,通过梳理也可以有助于我接下来的学习规划。首先来谈谈我读完大学后的感受。大学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全书的总纲领,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光这句话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比如“亲”字,程颐认为“亲”当作“新”,即革新、自新。那么“新民”的意思便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朱熹等都同意此观点。而王阳明认为“亲”即“仁”的意思,而“亲民”就是“安百姓”的意思。虽只一个字的解释不同,但其中的旨意却大相径庭。看了传习录之后,我比较认同王阳明的观点。随后大学的作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只有懂得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方向;有了确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静不乱;心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神思安稳;神思安稳,然后才能认真考虑;考虑周到以后,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为人处事,如果能够抓住纲领,明确事物的本末先后,那就是懂得“大学”的道理了。这里,大学宣扬了一种“道”,即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清主次,从根本入手,层层递进。接下来便是“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是层次和先后顺序的。但是对里面的具体条目,如“格物”、“致知”等的理解各家又有差异。朱熹和王阳明的解释就很不一样,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阐释,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个在传习录里面,王阳明有作深入的探讨,我个人目前比较认同王阳明的观点。其次说下我读中庸的感受。中庸可以说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虽然儒家发展到后期分为很多学派,但是中庸一直都是他们共同的圭臬。它开篇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后面又从 “诚于中,信于外”、“慎独”、“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等多个方面展示其思想。现如今很多人对“中庸”二字的理解都是有误的,认为“中庸”即“平庸、折中”的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内涵的大大误解。虽然“中庸”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他的全部。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形而上的“天人合一”观。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首先由孔子提出,再经过后世儒者,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执其两端”、“和而不流”、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等君子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对我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有帮助,而且对我们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庸告诫我们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我对中庸全书感兴趣的点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很好理解,就是说喜怒哀乐各种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往深了理解,这句话就要接近中国传统思想最核心的层面了。王阳明也多次提到这个“未发之中”。人的自性本体如何呈现?就是在这种状态之下显示,或者说,这种状态就是本体存在的状态。如果我们能够维持这个状态,就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找到了我们的本体。最后谈一下我读李二曲研究的感受。这本书是常老师在中国思想史课堂上极力推荐的一本著作。起初老师说第一、二遍的时候我还没有引起重视,后面在课上又听到了几次,我顿时感觉不能不重视这本书了,于是课后就立刻在网上买来了这本书。这本书我绪言部分还没看几页,就已经深深佩服老师的眼光了。林继平教授在李二曲研究的绪言部分,就已经把中国人文思想最核心的东西展现出来了,而且还与西方哲学思想做了宏观层面的对比,让我一下子仿佛从最顶层窥得了中西方几千年来思想面貌的核心。中国人文思想,如儒、道、佛三家,无不以此可实证的、形而上的自性本体或灵明本体为核心,以此构成中国式的行上哲学,亦为全幅中国思想精微之所在。在中西方思想对比方面,作者认为从大体上说,西方思想的伟大贡献,到目前为止,主要在对自然真理的挖掘,中国思想的辉煌成就,则在对人生真理的探索。前者重视自然而忽略了人生(西方人只了解人生的表层,其宗教观仍是作客观而外在的发展,与其探究自然真理的思想路线,完全一致),后者重视人生又不免忽视了自然(中国历史上固然有不少科学器物的发明与制作,然而除墨经派学者之外,似乎始终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思想)。后面,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与常老师课上的呼吁不谋而合。如果能够以中国人文思想为本位,结合西方的科学思想,由内而外地发展,熔铸成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的新思想,那么这样不仅会是中国文化的新生,也是世界文化的新生,那个时候世界的面貌将会很不一样。本书提取各家各派思想精华的数量和质量对我来说是多且精的。不仅说到了与研究对象李二曲时代相近的大家如顾炎武、王夫之、颜元、黄宗羲、孙奇逢、陆世仪、杨甲仁等,而且还涉及孔孟老庄、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而且都是说到了根本的东西,即中国人文思想的核心本心问题。接着作者从李二曲生平、志抱与著作说起,后又用一章专门讲其成学的全部经历,根据李二曲留下的文章和其他方面的资料,抽丝剥茧般地提炼并将其成学全部经历分为成学前经历、见道经历、成学后经历。接下来一章,作者用了30页的篇幅专门讲中国思想的核心本体的来源、意义和内涵。可谓明明白白地揭开了本体的神秘面纱。为了更透彻地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又从程朱、陆王和禅宗等角度阐释本体的认识及知识主体的建立。除此之外,又有总结中国人文思想的归趋,总结出二曲的文化哲学。对于这本书,我目前只看了一遍多,第二遍还没看完。太多点都感觉模棱两可,我想可能是我读的书太少了的缘故吧。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