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梅兰芳》WORD版教案.doc_第1页
2019-2020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梅兰芳》WORD版教案.doc_第2页
2019-2020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梅兰芳》WORD版教案.doc_第3页
2019-2020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梅兰芳》WORD版教案.doc_第4页
2019-2020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梅兰芳》WORD版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梅兰芳WORD版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句子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戏曲吗?说一说你听过谁的戏曲?指生说。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梅兰芳照片),你认识他吗?生:认识。引出课题题并板书。课后的“学习链接”对他有个简单的介绍,请读一读。(学生自读后,教师继续说)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读课文时你给自己提点什么要求? 2.带着要求自由轻生的朗读课文。 3.检查生字词。 (1)小组内共同学习。 (2)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 (2)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描绘了哪些内容? (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可先分小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趣,引导探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梅兰芳,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板书课题) 二、整体回顾,设境质疑。 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梅兰芳五次拒演的具体内容。教师板书。) 2.交代任务:研读课文514自然节,感受梅兰芳在避港拒演、蓄须拒演、自伤身体这几件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三、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避港拒演中的表现时,首先让学生说出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 理解具体表现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唾手可得”“不屑一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教师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3)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梅兰芳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 他宁愿_,宁愿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4)指名回答,齐读“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学生顺势体会到“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5)学生汇报自己读出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3.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学生汇报:“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教师提问: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学生回答。 (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体会。 学生汇报出对句子的理解,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的写法,并强调这种写法在今后习作中的运用。 (3)再读文本,体会人物。 学生自然体会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教师引导学生读文10、11自然节深入理解。 教师引读课文11自然节,达到师生共鸣。 4.学习梅兰芳在自伤身体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默读13自然节找到重点词语“斩钉截铁”、“良苦用心”进行理解。 教师抓住“良苦用心”提出: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斩钉截铁,读出人物的良苦用心)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节。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五、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六、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附送:2019-2020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武松打虎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生字:晌、恰、岂、误、梁、哮、酥。2新词: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3理解重点句、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能力目标1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3加强朗读,培养朗读能力。4养成思考能力、阅读能力,通过思考品读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对武松的英雄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武松,做不畏强暴,勇敢的人。知识导航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水浒传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自主学习1、注音晌午 咆哮 请勿自误 脊梁2、理清写作思路问题研究1、概括以下思考题,自学第一段。(1)课文是怎样描写武松肚中饥渴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课文中所讲武松望见的酒家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了这个特点?(3)什么叫“三碗不过冈”?为什么会有“三碗不过冈”的说法?(4)武松是怎样对待“三碗不过冈”的;从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一个人?2、学习第二段(1)武松看到树干上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2)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3)课文对“武松细想了一回”写得很简略,你认为他可能都想些什么?(4)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3、学习第三段(1)为什么课文在讲武松酒力发作想睡觉时,才写老虎的出现?“忽然起了一阵狂风”是怎么回事?(2)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3)开始的时候,武松为什么只能躲闪防守?(4)武松的梢棒折做两截,说明什么?(5)第九、十、十一自然段武松和老虎一共斗了几个回合,才把老虎打得“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结合课文的描写,从武松打虎的过程中,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6)第十二自然段 从武松用梢棒把大虫打得“气儿都没了”,你知道武松是个怎样的人?4、第四段 武松为什么要下冈?布置作业1、阅读水浒传中的有关章节,比较一下,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有什么不同?2、对武松醉上景阳冈有如下两种看法:其一,酒壮英雄胆,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二,“酒醉出狂言,怕人耻笑”。你的看法怎样?19(二)胸中之竹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能力目标 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短文的学习,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知识导航1、关于作者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郑板桥集行世。2、关于文体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自主学习1、解释词语勃勃 遂 倏 趣意 笔 定则 化机2、通译全文问题研究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2、文中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的句子是那一句?3、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这样理解?5、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6、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7、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点?拓展延伸郑板桥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题画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先就画竹之事稍事渲染这是本文的主体,接着以“总之”归纳“定则”与“化机”的不同这是就事论事,最后拓展题旨(独画云乎哉)这是触类旁通。这样的章法对你的作文构思有何启迪?阅读练习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