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一模说明文.doc_第1页
08一模说明文.doc_第2页
08一模说明文.doc_第3页
08一模说明文.doc_第4页
08一模说明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8一模说明文】一、21世纪的新资源深层海水如果说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将是水的世纪。水资源严重不足,水的供求矛盾将变得更为突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9个国家的4.5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向哪里找水源呢?科学家至今找到的最清洁的水源有点出人意外:竟是深层海水! 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深层水存在着不少有别于表层水的优良性质。洁净,是海洋深层水的最大特征。由于位于水深200米以下,深层水未被现代产业废水以及生活排水污染。在几乎照射不到阳光的水深200米以下的海洋,不会发生光合反应,浮游生物处于休眠状态。在世界各大海域,表层水正日益受到各种化学化合物以及环境激素的污染,海洋深层水则是没有污染的处女地。海水的流动无论是风海流、密度流、坡度流、补偿流还是潮汐引起的潮流,实际上都是海洋表层在流动。研究表明:海洋中的污染物都被表层海水溶解了,所以深层海水未被污染,而且,深层海水中所含的细菌类非常少,仅约为表层水的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因此它是非常清洁的水源。 深层海水是海洋的精华,它不仅是一种“洁净水”的资源,同时也是鱼类生长的“高产田”。深层海水含有丰富的氮、硅、磷等成分,可用于发展海水养殖业,用它养殖的海产品也就不存在污染问题了。深层海水大量存在于距陆地5千米以外、水深200米以下的地方,以营养丰富、温度较低(一般19)、清洁少菌而备受注目。在这样的海洋深处,由于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有机物分解的速度远远高于其合成速度,使作为“肥料”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就为深层海水的利用创造了条件。海洋学家发现,深层海水受海底地形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会自动涌升到海面上来,这种“涌升海面”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却集中了鱼类资源的60%甚至更多,其奥秘是富含微量元素的深层水涌上海面后,浮游生物和藻类又得以生长,同时为鱼类提供了饵食。研究表明,单位面积涌升海域的鱼类生产量是沿岸海域的上百倍,是外洋海域的7万倍,差距是惊人的。日本科学家正在进行人工涌升海域的实验,如若成功,将给海洋渔业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深层海水在医学领域也有了用武之地。它已成为一种奇妙的“绿色药品”。在日本高知县医科大学,医生们用深层水治疗先天过敏性皮炎,有60%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尚未弄清究竟是深层海水中的什么成分在治疗中发挥了作用。有人担心,大量抽取深层海水是否会使深层海水枯竭?其实根本不必“庸人自扰”,因为深层海水占海水总量的97%,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还有人问:如果大规模地抽水是否会对环境有不利影响?回答是不会。抽上来的深层海水所养育的大量浮游植物,会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所以,大规模抽取海洋深层水不仅不会对环境有不利影响,反而会起正面作用。海洋里的深层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蔚为壮观的大循环,这种大循环使海洋充满了活力,更为重要的是,它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了新的机遇。1.阅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开发深层海水有哪些好处。答: 2. 说说“涌升海域”是鱼类生长的“高产田”的原因。答: 3.阅读文章第、段和链接材料,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链接材料:洁净的深层海水也引起了食品和化妆品生产厂家的极大兴趣。目前日本已出现大规模利用深层海水生产多种食品的热潮。利用深层海水生产豆腐、清酒、酱油、咸菜等,不仅发酵快,而且香甜可口。东京化妆品生产厂家也跃跃欲试,计划用深层海水开发新一代化妆用品。答: 二、海底也有淡水开发新水源,是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咸苦浩翰的大海,人们在望洋兴叹之余,肯定不止一次地幻想过:海中有没有淡水?能不能像钻探石油那样从海底下钻出淡水来?目前,科学家们已在海底发现了甘甜的淡水,而且数量惊人。例如,在希腊东南面的爱琴海海底有一处涌泉,一昼夜能流出100万立方米淡水。人们将泉水与海水分开,用泉水灌溉3万公顷的土地。近年来,俄罗斯海洋学家探测表明,大洋底部淡水资源很丰富,其蕴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1/5。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之间,海面上有一个直径30米的淡水区,水色、温度与周围海水皆异,人称“淡水井”。在我国福建省古雷半岛东边有个莱屿,距该岛500米的海面上也有一个淡水区,叫“玉带泉”。上述几例都是海底喷泉,因离岸不远海底的含水构造都是和陆地含水构造相连的,喷出的淡水由陆地予以补给。由于地下水露头很低,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也是很大的。除此之外,在海底海相与陆相交互地层中,陆相地层也有淡水层保存,它们一般与陆地含水构造不连通,也没有露头,成为封存的“化石淡水”。海底的淡水是从何处来的呢?各国科学家经过艰辛探索,提出了不少理论。渗透理论认为,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33万立方千米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凝聚理论认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实际上在这一界限以下仍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海底的有些淡水是那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的。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着放气带,那里释放出数量惊人的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氧气和氢气,它们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岩浆水。沉降理论则认为,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相联系。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地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把水分挤出来;被挤压的水又随沉积物的下降,被带入地层深处,形成了地下水。不管哪一种理论更符合实际,但在海底有藏量丰富的淡水,这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们设想,有朝一日将在海上建成淡水厂,用钻机像钻石油一样钻淡水。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1概括选文介绍了哪两种海底淡水?答: 2从选文第段看,海底喷泉是怎样形成的?答: 3选文简介了四种海底淡水来源理论,请任选一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超过20字)。答: 三、鼠的文化象征意义鼠虽然口碑不佳,相貌也不讨人喜欢,还落得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千古骂名,但从社会、民俗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它早已脱胎换骨,由一个无恶不作的害人精,演化出来一个具有无比灵性,聪慧神秘的小生灵。鼠的第一个象征意义是灵性,又包括它的机灵和性能通灵两个方面。鼠嗅觉敏感,胆小多疑,警惕性高,加上它的身体十分灵巧,穿墙越壁,奔行如飞,而且它还兼有另两项突生的本领:高楼坠地不伤和遇浅水不亡。人们常用“比老鼠还精”来形容某人的精明和机灵,鼠的机灵成为一种类比的标准,可见它的机灵已经上了相当的档次,正如人们形容轿车品质卓越一定会说“比奔驰还好”,而不会说“比伏尔加还好”一样。民间还认为鼠性通灵,能预知吉凶灾祸。其实鼠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对自然界将要发生的不测如地震、水灾、旱灾、蝗灾等做出一定的行支反应是很正常的,但限于人类自身的知识,还未能揭示出它的神秘和规律罢了。在唐山大地震前夕,人们惊异地发现鼠群向郊外奔窜,或者三五结伙蜷缩在马路、街道等相对空旷的地方,并不明白这种迹象暗示着什么。类似的事情,在古代必定重演过多次,所以老鼠在人类心目中变成了通灵的神物。鼠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生命力强。一只母鼠在自然状态下每胎可产出510只幼鼠,最多的可达24只。一年可以生育5000左右子女,至于孙子、孙女、曾子、曾孙辈已多到无法计算。过去有一种民间组织,现在被人们戏称为“老鼠会”。它本来是百姓之间互助的一种形式,但由于具体操作过程中,会首握有大笔资金、大量权力,往往从中牟取私利,因而逐渐演变成一种金融剥削,并带有明显黑社会色彩的帮会。凡是有这种“会”或“社”存在的地方,会员一到夜晚便四处出动,或动员别人入会,或参加组织聚会,这种活动规律和老鼠昼伏夜出的习性几无二致;而且会员一变二,二变四, 四变八.呈几何倍增状况,这与老鼠不同凡响的繁殖力也十分相似,故而人们把它形象地称作“老鼠会”。 鼠的第三个象征意义是精致细小,微末。鼠生就一副小巧玲珑的体态,喜欢上窜下跳,是无法与“大”字联在一起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篇叫硕鼠,诗中把贪官污吏比做硕大的老鼠,并不是说真有这么大的老鼠;就鼠的喻义而言,总与微不足道 ,无须挂齿连在一起,如鼠窃狗盗指一般的“小毛贼”。 再如鼠技指雕虫小技。荀子劝学篇中说:“飞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字面意思有飞蛇虽然没有脚但可以奔行如飞,梧鼠虽有多种本领却难以施展,言外之意是精通一种本领够你施展了,如果贪多不精,都才学会点入门功夫,就算会的再多也没有多大用处。 其它如“鼠子”“鼠辈”等具有相同意思,并隐含有鄙视、看不起的意思。1.文中第段画线句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根据第段内容,概括说出“老鼠在人类心目中变成了通灵的神物”的原因。 3. 请你从下面几个词语中选取其中一个,仿照下面的例子,说说鼠文化在民间是如何体现的。贼眉鼠眼 鼠窃狗盗 抱头鼠窜 鼠目寸光【示例】硕鼠:民间把贪官污吏比做硕大的老鼠。 4. 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分别从哪个方面反映了鼠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我国1996年发行的丙子年生肖邮票的图案:老鼠一手持灯台,左侧还有一油葫芦图章,鼠的尾巴已快伸进油葫芦了。设计师的创意来自民间传说的故事:老鼠闻到油壶里的香味,想吃,但进不去,怎么办呢?经过反复几次,最后用长尾巴伸进壶嘴里蘸油,终于吃着油了。材料二美国当年在南太平洋岛屿进行核试验。核弹爆过以后,岛上其它生物都死光了,惟独老鼠生存了下来。材料一: 材料二: 四、解析永乐大钟(赵致真)永乐大钟是明代人文景象的直接映射和重要索引,更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它高6.75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上下各处厚度变化有致,洋洋23万字经文铸满了钟体内外。巨大的尺寸和重量,精美的质地和工艺,即使500年后的当代铸造技术,面对美仑美奂的永乐大钟也不能不深深鞠躬。经过反复考证,科学工作者已经能清晰描述当年铸造大钟的方法和过程。初创于商周时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驾轻就熟、炉火纯青。他们在地上挖出10米见方的深坑巨穴,按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大钟的内范。当7个陶制外圈依次对接加7级浮屠之状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便拼装成功了。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那是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3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铸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晚年的明成祖潜心撰写名经凡40卷,20万言。其中,前20卷10万字便刊登在永乐大钟不朽的版面上。钟上还有许多其它汉文佛经和梵文佛咒。也许这是最诘屈聱牙和枯燥乏味的文章,但23万字的版面,安排如此匀称整齐,从头至尾绝无空白,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永乐大钟作为发声装置,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在这方面,500年间已有无数诗文对其天下独美的音响作过精彩描述。科学工作者用的是另一种语言:钟体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厚厚的钟唇是高音E3的主要来源,钟腰的厚度变化则送出C1、A3分音。这是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溪流汇成的洪波。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经文,根本不可能通过机械刮削来调音,但却一次性达到如此音响效果,的确身手不凡。由于差频现象和各分音在大气中衰减程度不一,便出现了钟声的抑扬起伏和各处听到的音调略有不同。重击一次,钟声持续时间可达三分钟之久,声闻百里。至今还不断有研究者报告永乐大钟考察中的新发现。永乐大钟作为500年前一个庞大的存在,一定还会携带着许多尚未发现的信息,等待后人去诠释和破译。(有删改)【浮屠】此处指塔。也叫浮图。【咒语】信宗教的人以为念着可以除灾或降灾的语句。1文章主要从 、 、 三个方面依次说明永乐大钟“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的。2准确提取信息,梳理明代能工巧匠们当年铸造永乐大钟的步骤。首先,(15个字)其次,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内范。再次,(13个字)再其次,在外范四周夯实泥土。最后,浇铸。3下面两则材料可分别印证永乐大钟的哪两个特点? 【材料一】 五百八十多年前,永乐大钟是朝钟,也是佛钟。有学者猜测,明成祖下令铸钟的初始动机一为炫耀武功,更为自己精心撰写的名经寻找永恒的载体,以教化百姓,流芳百世。【材料二】 敲响那口最珍爱的永乐大钟,激越、磅礴、沉雄、嘹亮,带着恍来天外的神秘感和历史深处的沧桑感,能声闻百里。答:材料一: 材料二: 五、神奇的中微子束通信继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之后,一种新颖的通信手段正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它不受任何气候条件限制,通信信号也不会因任何手段而中断,它可以穿过高山,通过海洋,能从某一地点直线地穿过地球到达另一地点,它就是可以运载信息钻地入海的神奇的中微子束通信。 中微子是一种奇妙的基本粒子,它不带任何电荷,呈中性,质量极小,静止质量为零;它能以接近光速直线前进,方向性极好,也不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它能量大,穿透力极强,电磁波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厚厚的地层这两大禁区中微子却能轻而易举地冲破。它那穿山过海、敢于与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地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 早在1956年,欧美学者通过复杂的核反应实验,证明中微子确实存在。上世纪70年代,美科学家将中微子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束,发送至远隔千山万水的另一端接收装置中,结果成功地感测到了穿山涉水而来的中微子信号。8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进行了中微子束通信的试验,获得了成功。此后科学家分别进行了海下、地下种种试验,使中微子束通信初显端倪。中微子束通信,只需要中微子束发射装置(高能质子加速器)和接收装置。发射装置发射的中微子束所包含的信息,经接收装置解读,就能实现信息交流。把视音频信号、数据信号等,加载到中微子束上面,即可实现任意距离点与点之间的通信,无论通信两点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哪怕是地球的两端,也无需任何中继站或借助卫星转送;它保密性好,不易被截获,而且不受电磁的干扰,甚至热核爆炸引起的辐射也奈何它不得;它传递信息快,几乎无衰减,传输容量大,可双向传输多路电视和音频信号,如与发送和接收的计算机进行并网,可进行遥控、遥测;它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可以进行无限制的通讯。这些优点是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中微子束通信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除用于全球民用通信外,在军事上,采用中微子束通信,将为海军对潜艇进行保密通信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即使是发生了热核战争,安置在岩石深处的指挥部的中微子束发射机不会受到原子弹的破坏,还能正常工作。在航天领域,中微子束通信可以穿透月球,与月球背面的空间站联系,或者作为“特殊信使”,遨游太空,与在宇宙中飞行的宇宙飞船直接联系。可见,神奇的中微子束通信,在人类通信领域中将大显身手。1阅读第段,整理作者说明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第段介绍了 ;第段介绍了中微子束通信的研究过程; 第段介绍了 。2试给“中微子”下个定义。 答: 3下面的材料提供的信息反映了目前微波通信、光纤通信存在的问题,中微子束通信的什么特点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材料一 对流层散射通信(属于微波通信)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电磁波在对流层中多次被反射以及气候条件(气压、温度、湿度等)随时变化,使接收信号发生起伏(即衰落);二是由于信道距离远、跨度大及气候条件影响,传输损耗大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透露,去年我国曾发生18起海底光缆阻断事故,今年已发生了6起。刚刚发生阻断事故的中美海底光缆,去年4月已经发生过一次阻断,只是后果不如这一次严重。答: 六、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被称为“三江并流”。它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包括云南省境内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地区是一座地质地貌“博物馆”,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景区内,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从海拔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自然景观随海拔变化呈现出垂直分布状态。整个景区内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这里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海拔达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盖着万年冰川,晶莹剔透的冰川从峰顶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三江并流”地区生物种类繁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由于这一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25的动物种数。目前,这一区域内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春暖花开时,绿毯般的草甸上、幽静的林中、湛蓝的湖边,到处是花的海洋,可以观赏到20多种杜鹃、近百种龙胆及绿绒马先蒿、百合等野生花卉,植物学界将“三江并流”地区称为“天然高山花园”。这里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金沙江和澜沧江并流进入云南省西北“三江并流”区,孕育了数千年来的“江边文化”。该地区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金沙江上游的石鼓镇、澜沧江上游的叶枝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代表,已成为“三江并流”区域上的亮点。“三江并流”地区因其显著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少数民族独特文化,长期以来,成为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1阅读段,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三江并流”地区的主要特点。答:2阅读第段,说说三江并流地区能够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的原因。答:3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分别印证了选文所说明的哪两个内容? 材料一:“三江并流”区域内海拔高差近6000米,经常是河谷炎热似夏,植物从率;山坡花俏草黄,如春如秋;峰顶冰雪世界,一派隆冬景象。材料二:据资料记载,1923年,叶枝镇新洛村一位名叫哇忍波的傈僳族农民创造了一套傈僳族文字,国内专家曾认定,这是一种音节文字,是我国最后发明并得到认定的少数民族文字。七、可燃冰当人们想到能源时,脑海中总是出现燃烧和火焰,而把冰块看作是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今天,科学家却发现一种在特定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并稳定存在,广泛发育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一种似冰状的白色固体物质,因含有大量甲烷而可燃,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走过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到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只需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可燃冰是1972年由前苏联科学家在北极圈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随着美俄科学家不断地探测,到目前为止,估计全球可燃冰储藏量高达石化燃料储藏量的2倍,勘探出的储藏地区包括30个海洋储藏地和8个燃料储藏地。今天,科学家已把开发和商业利用可燃冰作为研究目标。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要使可燃冰早日造福于人类,关键是要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目前考虑的开采方案有几种:热解法、降压法和“置换法”。但这些方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收集甲烷气体的问题。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1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请补写出其中缺少的部分。什么是可燃冰_首次发现可燃冰的时间、地点及估计全球储量_ _ 2第段列举一系列数字意在说明什么? 3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将会造成哪些后果? 4下面的一则链接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解决第段所反映的收集甲烷气体时遇到的哪个难题。日本经济产业省11日发布信息说,开采天然可燃冰的实验获得了成功。开采试验是在加拿大的西北部进行的。除日本的石油公团、东京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外,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美国地质调查所、德国地球科学研究所都参加了这一试验。试验中,工作人员打了一口深1200米的钻井,井一直通到可燃冰层,通过井注入温水后,可燃冰的甲烷便溶在了温水中,然后把溶有甲烷的温水再抽回地面,进行分离得到甲烷。 八全球变暖将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徐娜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自上世纪70年代起,全球气候已明显变暖。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科学家们似乎尚无定论,在过去几十年中,大多数科学家都同意温室气体效应导致了全球变暖,据新的科学研究显示,目前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的另一个因素可能是因为太阳辐射正处于近一千年来最强烈的时期。 最新的全球变暖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暴露出来 。比如物种习性和栖息地发生变化,海洋酸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珊瑚礁退化,引起过敏反应的花粉增多等等。但与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相比,现在的灾难根本算不上什么。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特里鲁特说:“我们的确正站在大规模灭绝的边缘。”这份最新的报告罗列了一些全球变暖可能对未来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在不到20年内,现在不用为水发愁的数亿非洲人和数千万拉丁美洲人将面临缺水的窘境。到2050年,亚洲有10多亿人将面临缺水问题。根据目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到2080年,缺水将威胁11亿-32亿人的生命。随着气温的上升,流行性感冒、禽流感等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将大大加快。到2030年,因全球变暖而引发的疾病将造成贫困国家的死亡率上升。到2l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城市烟雾状况将发生恶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因臭氧层减少所造成的人的死亡将上升45。这些都将使原本微不足道的健康问题变成一个巨大的威胁。在未来,热带地区将更加炎热,沙漠和荒地扩张,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到2080年,2亿6亿人将因全球变暖的影响而处于饥饿状态。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异常,最严重的威胁是沿海洪灾泛滥。到2050年欧洲的小型冰川将消失,许多大型冰川将大幅收缩。到2080年,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每年将有l亿人被洪水淹没,尤其是沿海地区将面临严重的洪灾威胁。 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方式将因气候变暖而发生改变。 (有修改)1 读文段,说说科学家们认为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这两则材料分别进一步印证了第-段中提出的什么问题。 材料一:首届亚太地区水资源峰会2007年12月3日在日本召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峰会发去录像致辞。他表示,目前全球尤其是亚洲正遭受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困扰,各国对水资源的争夺有可能引发战争。材料二:如何遏制气候变暖,减缓海平面上升对岛国造成的威胁,是太平洋岛国论坛几乎每年都要讨论的议题。与会领导人反复强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再过年,南太平洋部分面积狭小的岛国将从地球表面消失,那些世代生活在小岛国的居民将沦为“海洋难民”,离开生养地。答:材料一印证的是: 材料二印证的是: 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答: 九、漫话北京的起源古都北京3000多年的历史,是从琉璃河以及附近董家林、刘李店、黄土坡等村的燕都遗址出土文物考证研究确认的。周武王11年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度,其中主要的封国有71个,被分封到北京地区的有蓟国和燕国。“蓟”是一个古代地名,在今天北京城西南,曾为周朝燕国国都。“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奭(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关于燕的地位与声望,史记记载不一。燕,是生活于当地的一个古族的名称。早在殷商时期,燕族便已经活动于今河北省涞水县、易县一带,当时是殷商的北方属国。周武王灭商以后所分封的燕国,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那么,周武王分封燕国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琉璃河遗址发掘的随葬器物,给出了确切答案。从琉璃河遗址的分布面积、董家林古城址的年代、以及两个墓区的规模和带有“燕侯”铭文青铜礼器的出土文物情况看,这里无疑就是西周燕国的初封地,而董家林古城址就是当时燕国的都城。它与北面位于今北京城西南莲花池一带的蓟城,南北相距约百里。可见当年燕与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诸侯国,有各自的都城,两城异地毫不相涉。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强,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韩非子有渡记载说:“燕襄王(公元657618年)以河为境,以蓟为国。”就是说东周燕襄王时,燕国的南疆以黄河为界,它的国都是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被称为燕京,也就来源于这里。燕国将国都迁到蓟城以后,初封时作为都城的琉璃河董家林古城则被冷落,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沦落为废墟;但因为当地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缘故,反倒保留下不少的古代足迹和珍贵的历史遗物。依此可以论定,从历史的延续来看,蓟城燕都均是北京城的起源。 (选自北京日报2008年3月30日 有改动)1. 周武王最开始分封的蓟国诸侯统领是 ,燕国的诸侯统领是 ,燕国最早属于 。2.古代“燕”和“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诸侯国的依据是什么?答: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这些材料进一步证明了原文中的哪些内容。1972年,北京考古队在琉璃河附近村庄挖掘时发现,遗址的中部有一座埋于地下的古城址,董家林村就坐落在古城址中。1976、1977、1984年,考古队曾三次对古城址的东北角、北城墙进行发掘,发现城墙内侧两座墓葬,时代属于西周早期的墓葬打破内附墙的现象。从其随葬物的形制及其纹饰看,也发现属于西周时期的灰坑及房址打破城墙内附墙的现象。由于墓葬、灰坑、房址都打破了城墙的内附墙,说明该城的始建年代最迟不应该晚于西周初期。答: 十、 莲在中国、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尼泊尔、不丹、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很多地方都有栽培。但莲与民族文化关系最深的是中国。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周敦颐还在爱莲说中把莲和各种类型的人物联系起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也有许多不同的名字,最常见的有荷、芙蕖、芙蓉、菡萏等。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是被歌咏最多的花卉之一。汉乐府民歌江南曲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宋朝杨万里诗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更给人以清新的愉悦,引发爱怜的遐想。毛泽东欣喜家乡祖国的巨变,潇洒挥毫:“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我们还知道,文学大师朱自清写过美文名篇荷塘月色;国画大家齐白石、李苦禅、张大千画荷花风姿万种,精湛绝伦;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席慕容笔下以荷花为“似曾相识的友人”,“一见倾心”,并亲自种起了荷花。中国人的荷花情结从古至今、从大陆到台湾,真是丝连不断。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荷花代表幸福。因为“莲”与“连”谐音,所以民间常可见到莲花与童子、鱼(谐音“余”)的图案出现在年画、刺绣等美术、工艺作品中,表达人们对“连年有余”、丰衣足食的祈愿。一枝荷花,表示“一品清廉”(“青莲”的谐音),比喻为官清廉;荷花、海棠和飞燕图案则寓意“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中国有许多与莲有关的话语,莲子代表连生贵子,藕为佳偶。并蒂莲代表一对恋人,藕断丝连是指男女虽然分手,但情意未绝。口吐莲花比喻口出妙语,说话有文采。 莲花体现中国人的精神魂魄,象征繁荣昌盛,是中国的祥瑞之花。1. 莲的文化意义有哪些?(至少答出四点) 答: 2. 说说第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答: 3. 莲子代表连生贵子,藕为佳偶,是谐音(声音相同);并蒂莲代表一对恋人,藕断丝连是指男女虽然分手,但情意未绝,是形态上相似;说莲是君子是因为什么? 答: 4. 文本是从“莲与中国文化关系的深入广泛”的角度来说明的,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明莲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请作简要说明。 链接材料:远古时代,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莲花的记载,例如:“山有扶苏,隰(音x)有荷华。”“彼泽有陂,有蒲与荷。”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草”中说:荷,又称为芙蕖,莲花是它的果实,莲子叫“菂”(音d),莲子中心的胚芽叫“薏”,花叫“芙蓉”,花苞称“菡萏”,叶子叫“蕸”(音xi),梗子叫“茄”,本叫“蔤”(音m),即荷茎入泥土中的部分,根部叫“藕”。答: 十一、电子纸开启阅读新时代自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一直是最主要的阅读载体。纸质媒体有很多优点:一是反射式,视觉感舒适;二是亮度高;三是反差大,分辨率高,看每一个字都特别清楚;四是视角广。另外,图文印刷后有永久性,印刷上去之后不再耗电和油墨。最后一点是纸质媒体轻便,可卷曲。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达,使纸质媒体暴露出信息量有限,不能动态查询的缺点。但人们仍然习惯于纸质阅读,主要是人类遗留下来的习惯。目前,已有许多人通过液晶显示屏等阅读器进行阅读,但是,从阅读是否舒适的角度看,液晶显示屏和纸张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液晶显示屏必须得有背景灯,长时间阅读会导致眼睛疲劳;而电子书阅读器通常采用反射式液晶屏,反差程度较低,亮度也不是很好。电子纸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选择,电子纸利用电泳显示技术原理发明而成。在电场的作用下,黑白两种不同的颗粒不停运动,当白色的颗粒上升到上表面时,所有的环境光照射到上表面被完全反射,这样就形成了白色的状态,也就是纸的状态;当交换电极后,两种颜色的颗粒会交换位置,这样白色的颗粒就可以到下面去了,黑色的颗粒就到上面,光被黑色的颗粒全部吸收,结果就导致黑色,也就形成了黑白显示。另外,在上表面也可以有混合的状态,两种不同的颗粒成比例的混合,这样可以形成黑白及有灰度层次的不同颜色。目前的电子纸已经能够做出与传统纸张相近的薄厚及外观,有着与印刷品一样的质感,并且初具传统纸张的一些特性:亮度和分辨率较高,可在自然光下阅读,室内外均有较好的易读性;视角广,可从各个角度阅读;重量小,便携,适合移动阅读等。电子纸还有传统纸张不具备的优点:其呈现的内容不固定,它能随意存取、多次使用大量阅读材料,且便于检索。在电子纸上多次写入内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手直接写入,另一种是用复制的方法(包括网络下载)来刷新内容。只要你随身携带电子纸,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询、下载各种信息。此外,电子纸可调节字体大小,保护视力,图文刷新后不耗电,节能。这种新技术也会带来很多有益的社会影响。例如,大大降低传统纸张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树木的砍伐,大大减少发行和运输的费用等。 虽然有上述很多优点,但目前电子纸还不完善:一是电子纸不能显示彩色内容;二是不能弯曲、折叠;三是其内容资源比较贫乏,需要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出版等行业都在电子纸平台上出售内容产品,并实现版权保护,共同来丰富电子纸的内容资源。1选文第段加点的“上述问题”指的是哪些问题? 答: 2下面的材料提供的信息反映了阅读传统报刊存在的问题,电子纸的什么特点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材料一 阅读传统报刊在时间上不够及时,我们必须等报刊邮递到手上,或是摆上报摊才能读到,对那些身边没有的报刊,我们就无法阅读。材料二 老年人和有视觉障碍的人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