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字典的由来字典是一种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许慎所编,不过,当时这部字典并不是以“字典”命名,而是叫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那么,从什么时候才有“字典”之称呢? 第一部称为“字典”的书,是清朝由张玉书等人花了年时间编成的康熙字典。康熙皇帝看后曾说这部书“善美兼备”,可奉为“典常”,因此命名为“字典”。以后,凡是这类解释单字的书,就都称作“字典”了。 中国的字书,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八世纪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韵句编写一部教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叫做史籀篇,这是我国最早的字书,也可以说是字典的雏形。 我国最早的字典要算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请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九(1710年)年令文华殿大学士张王书为首负责编一部大型字书。历时六年成书。康熙认为这部书可奉为“典常”,并取名曰“字典”,即康熙字典,这就是“字典”一词的由来。宋体字的由来 中国文字有正、草、隶、篆、行五种。每种字体中,又根据各种风格,以书家的姓氏来命名,像楷书中有欧(欧询)体、严(真卿)体、柳(公权)体等等。真是体中有体,令人目不暇接呀! 有一种字体,却不是创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来命名,这就是宋体字。 宋体字的创始人是秦桧。这个秦桧博学多才,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综合前人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用于印刷的字体。按一般的习惯,应该叫秦体字才对。可是由于他人品太差,在抗金斗争中,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父子,成为千古罪人,所以人们痛恨他,虽然应用他创立的字体,可是却把字体命名为宋体。 是源于宋代的,但是宋体字在明代确立。 宋体字是印刷行业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字体,根据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为书宋和报宋。宋体是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时通行的一种印刷字体。宋体字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 宋代兴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印刷出版业在宋代进入了黄金时代,雕版印刷兴旺,刻书中心发展较快,活字印刷发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体字在明代确立。宋体字便于书写和刻写,字体美观端庄,适应了印刷出版业的行业操作要求,成为宋代文化造极的见证者。 中国书法和雕版印刷的结合产生了宋体字,因此,宋体字不但有中国书法的魅力,还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韵味。 汉字横写的由来中国汉字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竖写方式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这种形式不合乎人们的习惯和视觉要求。当近代出现了汉文里经常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使用新标点等情况后,汉字竖写就更感不便,需要改革。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第一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了汉字竖改横的见解。钱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4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也表示赞许。经过新青年的倡导,汉字横写逐渐推广开来。汉语拼音的由来最初给汉字注音所用的就是拉丁字母A,B,C,D共26个,是世界上目前流传最广的字母。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拼音。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尼格又用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以后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威妥玛式,是鸦片战争后曾任驻华公使等职的英国人威妥玛所拟。1892年,近代汉语拼音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笔形自造了一种切音新字。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1年,吴玉章等人又制订了拉丁化新文字,为后来汉语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领导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在推广普通话,以及促进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从此我国自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登上国际文坛。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标点符号的由来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段为读(音逗)。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解放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英语的由来英语是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经过一系列民族迁移与征服的过程所形成的。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进犯并占领了不列颠诸岛。凯尔特语是有史料依据所发现的不列颠诸岛上最早的语言,这种语言当今还为苏格兰北部、西部山地民族使用。 公元449年,居住在丹麦附近的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朱特人(Jutes)侵犯不列颠,经过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征服过程,几乎灭绝了原先的居民凯 尔特人。这三个入侵部落在语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们都使用一种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入侵者形成了许多小国。到七世纪初,这些小国合并成七个王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逐渐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他们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渐划一,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古英语。 在七国争雄之中,盎格鲁人的两个王国在政治上、文化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所以早期拉丁学者就用Angli来统称所有的三个部族,并沿用盎格鲁人语言的叫法把古英语叫做Englisc。到公元1000年,整个国家叫Englaland,意思为landof the Angles,盎格鲁人的土地。以后由于语言内部发音和拼写方面的演变,Englisc和Englaland才变成了今天的English和England。普通话的由来普通话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员的官话,因为北京做过多朝首都,官话也就更接近北京话,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苏南地区,也因为南京做过多朝首都,有点接近官话。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盲文的由来1812 年,一个名叫Louise Braille的三岁法国男孩左眼受了伤,感染扩散到他的右眼。很快地,这个男孩变成全盲。10岁时,Braille的双亲将他送到巴黎的国家盲人协会(National Insititue for the Blind)。他在那学会了阅读大型和凸起的字。同时,Charles Barbie 船长也刚引进夜间军事通讯用字母码。这套系统的特色是连续突起的点。15 岁的Braille结合两种系统的优点,发明了凸点式的阅读系统。 他的每个双组字标代表两个横点和三个直点。这些凸起双组字标和印刷字体的大小一样。1829年他提出了他的公用码,并为使该码被人们接受而进行了斗争。Louis Braille在1852年42岁时便去世了,但他的编码今天仍旧存在着!盲文字母被译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并继续得到发展,还根据新的语言、新的科学技术,甚至是新的信息化工具对其进行了调整。Louis Braille的故居位于法国巴黎东部的Coupvray,现已作为历史文物保存下来,并改建成一座永久性博物馆。谚语的由来中国古代是把俚语和谚语当成同一种语言的。尚书无逸中说“俚语曰谚”,大概是我国最早提到“谚”字并予解说的。此后礼记、左传、国语、说文解字等古籍陆续各有其说。直到现代,给谚语界说定义的,谁也说不全, 说不清。四角号码新词典有个简明的说法:谚语是“流传在民间 的简炼、通俗、含义深刻的谚句”。而最具权威的莫过于中国民间文 学集成总办公室编纂的中国谚语集编辑细则中的界定:“谚语 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广为流传的定型化的艺术语句,它是人民智慧和生 产斗争、对敌斗争以及各种生活经验之总结,是带有讽谕性、训诫性 、经验性和哲理特性的语言结晶。”从而指明它区别于成语、格言、 俗语、歇后语。歇后语的来历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 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 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成语的由来 成语: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是由四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所指多为确定的含义.有些可从字面理解.成语的来历很多.有的来自民间口语经长久演变而习用。有的来自古代典故,经文人引用,遂为成语.成语广为流传,为人们习用.是因为它琅琅上口好记好用。有些古典成语,经长期社会实践早已被人们熟知,乐于接受运用.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积淀.要珍视它,要正确运用 音乐指挥的由来 在记谱法尚未问世的时代,欧洲的音乐都是靠口头传授的。在祭祀舞蹈进行中,领头的歌手成了最早的指挥。他为了向众歌手提示旋律的进行方向,便用手在空中“画”出旋律线来。指挥的功能主要是给大家指出旋律的由低音到高音,或由高音到低音的进行。这种指挥法当时被称为“手势术”。然而这种“手势术”既不方便又不准确,于是线谱应运面生,并逐步完善。 希腊时代的指挥,有的人用脚,也有的人用头;有的人喜欢用单手指挥,也有的人惯用双手指挥;有人将手绢系在木棒上指挥,也有人在风琴旁边钉上一块铁板敲着指挥的。 专职的指挥大约出现在寸九世纪前,那时候,指挥合唱队的人手里拿着一卷谱纸,依照歌曲的旋律而挥动。这卷谱纸当时被称为“梭法”。指挥乐队的人则大多数使用铁质手杖敲击地板。一八六七年,法国音乐家卢在利一次为法王路易十四的演奏中,由于他指挥时忘乎所以,竟误将铁杖击伤脚背,不治而死。于是,人们便淘汰了这种可怕的指挥方式。直到一八九四年,德国作曲家威柏首先创用了指挥棒,被音乐界大为赏识,逐步推广开来,沿用至今。从此,指挥超越了简单的“划拍子”的原始阶段而跨进了比较严谨和缜密的新阶段。有了音乐指挥,可随时启发演唱者的感情和调整整个演唱气氛,使乐曲显得有声有色,多彩多姿。固定唱名法和十二平均律的由来1.固定唱名法的由来:国际标准音高“A”(La)是以每秒振动440次,既440Hz的这个标准频率,也就是标准音高为基准命名的。我们大家所使用的电子琴,电钢琴,合成器等等电声乐器,均是以440Hz这个标准频率(标准音高)作为Master Tune。以这个国际标准音高(标准频率)“A”(La)为首以A,B,C,D,E,F,G 这七个英文字母按照A,B,C,D,E,F,G 音名固定顺序排列,并对应于固定的唱名:La,Si,Do,Re,Mi,Fa,Sol 。而这七个音的音名以及对应的唱名在五线谱(包括高音谱和低音谱)上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称为-固定唱名法。固定唱名法常常应用于古典音乐。2.十二平均律的由来:在我们大家所使用的键盘乐器,不论是钢琴,电子琴,合成器,风琴,手风琴等键盘乐器上,每一组键盘都是七白五黑十二个键组成。也就是说共有十二个音。Do(1),#Do(#1),Re(2),#Re(#2),Mi(3),Fa(4),#Fa(#4),Sol(5),#Sol(#5),La(6),#La(#6),Si(7)。而伟大的音乐家巴赫证明了这十二个音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作大调的Do(1),也可以当作小调的La(6)。这十二个音在各种大调和小调中的地位是平均的,是平等的。而且,在一个八度音域范围内,这十二个音均为音程相等的半音,所以称为十二平均律。根据十二平均律,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转调。五线谱的由来五线谱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记谱法,差不多所有的国家都使用它。远在十世纪的时候,法国有一个叫古罗又译为古多的音乐家。开始用四条横线表示音的高低,又把当时流行的一种表示音的长短的符号放在四条横线里,来记载乐曲,这便是五线谱的雏形。这在当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明,震动了整个欧洲音乐界。罗马教皇听说此事,把古罗召至罗马,给了他一笔重赏,并让他把罗马教堂所收藏的乐谱一律改为“古罗式记谱法”,也叫“四线谱记谱法”。到了十二世纪,有人把表示音的高低的四条横线改成五条横线,但这样的五线谱仍不完善。如小节线、拍号等符号,还没有出现。直到十六世纪,五线谱才逐渐完善,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差不多。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数字简谱”的来历 “数字简谱”是在1904年前后从东洋小日本传入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制度的转换时期,一个长期封闭落后的泱泱大国面对西方的新兴资本主新思想,新技术的涌入,一时有点手足无措,饥不择食的感觉。难免会过之而犹不及。五四时期就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改为拼音文字,男人一律剃光头等,你想若依了他们,今天是什么景象。“工尺谱”当时更在革除之例,“数字简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入我国的。从此中国失去了自己音乐的文字。 小日本的这一”数字简谱”也是从西方学来,其发源地在欧洲的法国巴黎,是300多年前天主教一个洋和尚发明,中国人说的洋和尚就是天主教的修道士,是带门徒唱经文所用,他们叫唱圣歌。那修道士(苏埃蒂 1665年)有些小聪明,因一些水平较低的信徒难以学习复杂的“线谱”,他就用1 2 3 4 5 6 7 代表七个音来写谱教歌,觉得效果很好,当时就得到他们头儿的称赞,小题大做教皇接见。尔后就写了一本小册子,名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那西方人极重发明创造和版权等个人成级,即载入史册,千古留名。 要是中国,谁理你,我们中国数学先辈祖冲之计算出园周率,明代的天文和音乐奇才朱载堉计算出十二平均率,当时都是世界之最。但当官的不懂又不闻不问,待到百多年后,人家西方人己跑在前面,再回头大叫“我们也有我们早在”,完啦!迟啦! 再说那 “数字简谱”以数字代音符记录音乐,并不完备,都是权宜之计,实在是不十分高明,此后就束之高搁,在法国过了七十多年仍无人理睬,不想到后来有一瑞士人,名卢梭(17121778),十七岁时曾进过教堂的唱诗班,就是当过念经的小和尚,1742年在法国巴黎向科学院宣读了一篇论文音乐新符号建议书再提这“数字简谱”,其实“新符号”并不新,人家苏埃蒂早70多年就实验在先,卢梭幼年丧母,父亲再娶,生活艰辛,他有五个儿女但多被他一个个送人,到晚年后悔不叠,写忏悔录一书,反而名声大增。人一出名,书也出名,音乐新符号建议书也被人重视了。 此后,又有一批法国的音乐家、医生、数学家等把“数字简谱”加以整理,完善,在1882年这种记谱法传入日本,1904年再由沈心工等传入中国。 那时,“五线谱”早己先传入中国,但由于过于细密繁复、深奥难懂而难以普及,中国国内又正处于内忧外患,战火遍地,改朝换代,忙着废科举,办新学,开设音乐课,20世纪30年代随着救国救民,抗日救亡的群众性歌咏运动,“数字简谱”就更被迅速传播开来,后又为学校音乐教育所选用。 从1904年到1976年我们的中小学文化普及教育中,放弃了“五线谱”而选取了“数字简谱”,这可能与我们过分追求大众化,平民化歌咏运动有关系,也与乱纷纷的国情有关,在一段时间内,“不学A B C 照样闹革命”,“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中国的音乐界就成了“数字简谱”的世界。 再看看国外。五线谱由于其比较完善、科学而为世界各国首先普遍采用,小日本自己的中小学在一进入二十世纪就改为“五线谱”教育,在欧洲,自1840年就出现了更简单的“字母谱”,(发明人柯温Curwen John 18161880),用d r m f七个英文字母作音符,按拍计谱,用于音乐的入门教育更方便,更直观。至于那用作音符的“数字简谱”早被抛到九霄之外。就连香港台湾的中小学也统一使用五线谱教材。时至今天只有我们中国人还拿着1 2 3 4 5 6 7数学题一样的“数字简谱”在唱歌,法国的苏埃蒂、卢梭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乏人问津的天才发明300年后会在13亿人口的中国找到了一个大市场,洋先生地下有知,也当掩口而笑矣! “五线谱”早己成了在音乐界的通用的国际语言,数字简谱也是一门要通过细致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音谱的二次学习减低了学生对五线谱的学习热情,是一条拦在音乐道路上的门槛. 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中国还在使用西方人早己抛弃的洋垃圾”数字简谱”, 你一出国门,若拿一份“数字简谱”去唱歌,别人会鄙视轻蔑地说;“中国谱”。此时此言,诸位不知有何感想,脸上可有光彩,如果再无所谓,恐怕太迟钝了一点了。交响曲的由来 交响曲,也称交响乐,其含义源自于希腊文“一起响”。据载,中世纪时,这词也曾表示是两个以上音的和谐结合。 世纪上半叶,又演变成将一切多声部的声乐曲都泛指为交响曲。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演出极其兴旺,剧中的序曲特别是其快慢快的结构为促进交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世纪中、后期,交响曲逐渐脱离歌剧而变为自成一格的器乐演奏形式。在当时的意大利涌现了不少有三个乐章的交响曲:快板、慢板和小步舞曲。出生于奥地利的作曲家海顿常被音乐史家们誉为“交响乐之父”。他一生致力于这类体裁的创作,曾写下了一百二十余部交响曲,并逐步把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作为规范形式固定下来。 贝多芬是交响乐王国里的“泰斗”,而在一般人心目中,他的名字几乎成了交响音乐的化身。他的九部交响曲写成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倾注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含量广阔,感情奔放,结构宏大,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直至今日仍被誉为“犹如是九座大山矗立于天地之间”。此时,四乐章交响曲的格式已基本稳定和成熟,通常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式。圆舞曲的由来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原是流行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叫兰德勒的农民舞曲。最初,它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俗的民间舞。它伴随着滑行、平步、旋转圆圈图形的“圆舞”而演奏。后来,音乐家韦伯、舒伯特以及小提琴家兰纳尔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和发展了它,使它的旋律开始丰富、生动起来,才具有近代圆舞曲的风格。 自十八世纪开始,这种舞蹈流行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宫廷。十九世纪初叶,“圆舞”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城市,并在舞蹈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圆舞曲的节拍以四分之三拍为主,也有八分之六拍的,速度有快、中、慢三种,以小快板居多。演奏时,重音放在第一拍上,强调重拍,以配合舞蹈旋转圆圈的动作。它的结构较为自由,常见的有二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等。 斯特劳斯还把德、奥的传统音乐与民间舞曲,同人民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起来,使圆舞曲发展到了艺术的高峰。 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节奏明确,旋律流畅。圆舞曲所表现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典雅的格调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都给人一种优美的艺术享受。军乐的由来 现代概念的军乐,产生于欧洲。公元14世纪,新崛起的奥斯曼帝国乌尔汗王,最早在他的军队里建立了军乐队。随着他的军队扩张到欧洲,军乐也就流传到了欧洲诸国。 18世纪,波、德、奥、俄等国相继建立了军乐队。后来,乐器经过改革,军乐队规模扩大,军乐的表现力也日趋丰富了。 清朝末期,我国引进欧洲的军乐。在“兴洋务,建新军”时,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操办“新军”,在军中建立了军乐队。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用缴获的乐器,建立了军乐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在礼炮声中国歌高奏,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在这举世瞩目的庄严时刻,军乐队以崭新的阵容为世人注目。 1952年7月10日,毛泽东主席指示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黄河大合唱的由来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冬季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2025年黄山黄山区消防救援大队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安全培训效果考评方案模板课件
- 安全培训效果汇报课件
- 互联网合作协议书模板
- 2025年《中国烟草》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传媒中心)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民宿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报告
- 广州莱拓的课件助手
- 2025湖南长沙市金海高级中学教师招聘3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标准化表
- 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危险源清单一览表
- GB/T 233-2000金属材料顶锻试验方法
- FZ/T 74003-2014击剑服
- 颈椎DR摄影技术-
- 功能材料概论-课件
- 一点儿有点儿课件
- 眼视光技术专业技能考核题库-眼镜定配技术模块
- 体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课件
- 超清地质年代表
- 铺轨工程监理规划及工作内容
- 女生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