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粤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怎样产生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要领大家走进一个奇妙的声音世界,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来探索吗?(请欣赏)(播放课件)师: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我听到小鸟叫。生:我听到流水声。生:我听到风声。生:我听到海浪声。生:我听到汽车喇叭声。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声音的性质是什么?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产生声音的条件是什么?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声音是从哪传来的?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声音为什么有大小、高低之分?生:我想研究的问题是声音的特点是什么?(板书:产生、传播、作用、性质)师: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我们要研究声音的其他问题,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板书课题)二、猜测讨论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生:声音是摩擦产生的。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板书(碰撞、摩擦、振动)师:想得还真快,你们认为要研究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用哪种方法比较好?生:实验。师:对了,事实胜于雄辩。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展示)我们先来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材料,除了这些材料,你身边的其他材料也可以利用起来,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听好:一、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二、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老师想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最会研究问题。不过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把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解决了,你们再干什么?生:再研究传播的问题。师:你们可以根据你们的兴趣选择(黑板上的)其他问题进行研究,如果你们实在不知道该怎样研究,你可以向老师要活动建议卡,老师会给你们一份提议的。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猜测,教师对猜测不予肯定或否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由实验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考的能力,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三、制定探究计划并自主探究(小组开始制定计划,两分钟后,学生开始选取材料并进行研究)(16分钟后,小组陆续进入其他问题的研究,有的小组向老师要建议卡)(20分钟时,教师示意学生停止活动,生意犹未尽)探究中充分为学生提供机会,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有东西可研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肯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其亲自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去做科学、学科学,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探索活动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真正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四、交流探究成果,得出结论师:刚才同学们研究的非常投入,你们肯定会有很多发现,下面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交流时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听。看看他发现了哪些和你们是一样的,用“”表示出来,交流时不用重复。 生:(出示实验报告单)我们主要研究这些器材发声时有什么现象,我们发现弹皮筋琴时,它的弦在振动。吹柳条哨时嘴唇振的发麻,敲音叉时,它在振动,敲鼓时,鼓上的米粒在跳动,我们的结论是任何物体发声时都会振动。生:我们研究的是音叉、三角铁、吉它、鼓等物体,我们反复敲三角铁,手能感觉它的振动,弹吉它时弦在颤动并发声,当颤动停止时,就没有声音了。吹柳条哨时,嘴能感到它的振动,我们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碰撞产生的。师:其他同学可以交流和这些同学不一样的地方。生:我们小组还选用了水,用杯子舀出一点水(倒入水槽)让它发声,发现水溅出来了,还研究了铁片琴,发现敲动时能发出声音,铁片会振动。生:刚才我们小组把音叉放入水中,一敲,水就会有波动。生:我们小组在吹这个瓶的时候,能听到声音,感觉嘴唇有点振。师:同时你还看到什么(现象)了吗?生:再没有发现。师:(问其他组的同学)你们在吹瓶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生:我们发现里面的小球在颤动,如果吹大了,小球会弹出来。师:嗯,吹大了,小球的颤动幅度就大。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这些物体在发声时都在动,谁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它们怎么动?生:(做手势)师:科学上,我们把像皮筋这样来回的运动叫振动。(板书:振动)刚才有不少同学已经非常规范地用到这个词,可是从交流看,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你们能不能谈谈各自的理由。生:我们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师:谈谈你的理由。生:因为我们实验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嗯,这是你们观点,还有其他的观点吗?师:请你们小组(碰撞论的小组)再谈谈你们的观点。生:我们的意见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我不同意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是因为碰撞也是产生(声音)的方法,我认为振动包括碰撞。师:你认为是通过碰撞来产生振动,是这个意思吗?生:对。生:(理直气壮地)我们还是认为只有一个物体碰撞另一个物体才能产生声音。师:我看现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师出示锣,敲锣,学生注意听。)师:刚才我敲打锣,锣发声,现在我不敲了,锣有没有声音?(有)这是怎么回事?谈谈自己的观点。生:不敲锣了,可锣还在振动。生:可是如果没有碰撞锣就不会振动。师:(敲一下锣,马上捂住锣,声音消失)为什么声音消失?声:锣不振动了。师:大家试试,还可以谈谈看法,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不好意思、但心悦诚服地)我们同意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师:现在我们统一了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碰撞只是引起振动的外因条件。(板书)师:除了研究这个问题,你还研究了哪些问题?可以简单地交流一下。生:我们研究了传播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是从气体、液体、固体中来研究的。气体呢,每当上课铃响了,四面八方的同学都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能从气体中传播;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敲桌面,耳朵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我们把小球放在水中用玻璃杯碰撞,能听到声音,所以我们认为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太棒了,下节课(的内容)就不用学了。生:我们还研究声音性质中的声音大小、变化的问题。师:怎么研究的?生: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我们敲三角铁时发现:用力大时发出的声音大,用力小时发出的声音小,我们认为声音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师:这个问题你们下课后可以继续研究。把学生的思维由表层引向深入,给学生充分表现和表达的机会,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在交流辩论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升华,最终达到共识六、拓展延伸制作“小排箫”工具与材料:剪刀、尺子、橡皮泥、透明胶、硬吸管制作过程:截取8根长短不同的吸管,第一根长4厘米,其他7根的长度依次增加2厘米。然后,用橡皮泥将每根吸管的一端封闭。将吸管按长短顺序排列,把没有封闭的一端对齐,用透明胶纸将他们粘成一排,就制成了“小排箫”师:看来我们的研究还不能结束,声音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们只研究了一个问题,其它的这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也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些小乐器去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及时告诉老师好吗?下课。课堂教学以新的问题的产生为终结,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保持学生旺盛的探究热情和创新能力教学反思:声音的产生一课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堂中我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为设计思路,变教为学,并以学生的自由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维的时间、空间。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首先,创设自由表达的环境。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气氛。通过引导学生围绕声音的产生进行猜想,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表达、各抒己见,使课堂形成了和谐融洽、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氛围,在交流中,我还注意对学生的观点,不做更多评价,多给鼓励,重在启发,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其次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在学生大胆猜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亲自研究、验证假设的机会。先是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究并得出结论,然后在出现不同结果的时候,通过演示锣这一典型材料让学生争辩、实验、反思,以有力的证据使学生的思想达到共识,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使之形成尊重事实的态度,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二、注重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采取小组实验、讨论、交流及自己认识的方法展开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气氛高涨。首先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都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说,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表达的冲动和探究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状态。其次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教学中师生、生生互相提问、讨论解答,形成信息的多向交流,真正实现了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的创造激情得以释放,创造潜能得以开发。李晓红附送:2019-2020年粤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表格式教案附课堂探究实验报告表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 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形成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指导,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和探究实验的活动中,让学生领悟声音的产生有关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学情分析】“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教学内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感知和动手实验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2、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和语言总结的能力。3、 情感目标:学会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具准备】1、 上网查阅有关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文章、实例2、 CAI课件3、 有关实验用具:古筝、二胡、小鼓、蜡烛、音箱、闹钟、音叉、钢尺等4、 小组探究实验报告表【教学设计流程】教学程序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景播放课前录制的本班几个同学唱的录音带开心的倾听激发学生兴趣新课导入引入:谁能猜出刚听的歌曲是由哪几位“歌星”演唱的?你们怎么猜到的? 刚才同学们根据声音猜人名猜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熟悉本班同学的声音,那么同学们是否思考过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发生后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争相发言沉思、猜测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课题,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有关问题声音的发生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合作完成教材P69的实验,并注意观察和区分古筝、二胡、小鼓、声带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何不同学生两人一组完成实验并分组汇报实验结果锻炼学生合作、动手、观察和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感觉、体会并记忆引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学程序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教学意图教师演示敲响音叉,引导学生探究:音叉发声时在振动吗?有什么方法能感觉到音叉的振动?上台来试试(讲台有相关辅助器材) 提问:还有哪些发声的实例、并说出相关的声源讨论并争相发表见解主动上台演示1、放于面颊感受。2、放于平静水面。3、把蜡烛点着靠近音叉。4、用手摸感觉等5、积极回答问题并伴有争议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课后思考对着山崖高声喊叫,你会听到什么?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附:课堂探究实验报告表:小组成员时间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证据作出结论合作交流【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多次让学生猜测、观察、讨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乡胰岛素抵抗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洞察及研究
- 船舶智能检测技术-洞察及研究
- 职业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洞察及研究
- 能源网络最短路径研究-洞察及研究
- 太阳能光催化材料-洞察及研究
- 农业大数据与物联网融合创新-洞察及研究
- 3D打印在风电叶片制造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基于纳米技术的妥布霉素递送系统-洞察及研究
- 类风湿因子介导的关节滑膜炎炎症反应与基因表达研究-洞察及研究
- 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推广活动方案
- 工程施工项目个人合伙协议书
- HGT 4686-2014 液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愚公移山说课稿讲解课件
-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 中职英语 基础模块2 Unit 8 Green Earth
- 4.CSR社会责任法律法规合规性评价表
- 小学生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错误类型及影响研究
- GB/T 14294-2008组合式空调机组
- 福建师范大学2023年815写作与翻译考研真题(回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