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一学期质量调研试卷.doc_第1页
初一语文第一学期质量调研试卷.doc_第2页
初一语文第一学期质量调研试卷.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语文班级: 姓名: 考号: .密.封线.第一学期质量调研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出卷人:戴锋 审阅人:蔡永才)第一部分:知识积累26分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4分shui( )弱 qun( )释 tun( )急 xun( )丽酣睡( ) 裨益( ) 雕镂( ) 履行( )2下列的词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4分势不可挡 失魂落魄 相提并论 惊慌失错历历在目 哑雀无声 走投无路 潜移墨化错别字改正3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0分 _,江春入旧年。 _,自将磨洗认前朝。 山下兰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_。 _?门前流水尚能西,_。(浣溪沙_)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_,_。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_,_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4下列各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服装的得体与否,能表现人的线条美,气质美,显示出青春活力。B这不是画,但比画更美;这不是诗,但比诗更激动人心。C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D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5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 )2分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现喜悦,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敬,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A B. C. D. 6按要求表达:4分(1)读下则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你从这则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不超过15个字) 一个农夫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我要死了,我想告诉你们一件事在我们的葡萄园下面埋着宝贝。所以,我希望你们等我死后,翻一翻土,把它找出来吧。”爸爸死后,儿子们拿着锄头在葡萄园里挖呀挖,但没有找到宝贝。当年,葡萄却获得了丰收。(2)读下面一段话,说说它反映了当地的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情况。(不超过12个字)“祖上以打猎为生,爷爷以卖木柴为生,父亲以卖劈柴为生,儿子以卖根雕为生,孙子以卖黄沙为生。”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9分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阅读冰心的纸船,回答7-9题:7 下边句子中的“/”和“”分别表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哪一句不恰当?( )2分 A.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D.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8作者用叠纸船、漂纸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见到这只小船,她会想些什么?试以“母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3分 _9阅读下面的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空缺的内容,使之与一、三小节保持连贯。2分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_,_,_。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回答10-13题: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吾忘持度宁信度,无自信也。B先自度其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A10选出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2分而置之其坐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D至之市是吾剑之所从坠C11从上面两则寓言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2分通假字_,同_,意思是_。通假字_,同_,意思是_。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13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 )()2分A 韩非是我国先秦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叫韩非子;他的作品常用小故事来讲大道理,郑人买履就是他用来讽刺那些不自信的人的。B 刻舟求剑的出处是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秦国宰相吕不韦集合他的门客编著的一部书。在察今中,作者借刻舟求剑的故事来论证人们应适应已变化了的形势,讽刺那些泥古不变的人。C 寓言与神话、童话、传说等一样是一种文体,都以短小、简洁、生动、说理深刻而受人喜爱;中国古代寓言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伊索寓言中的皇帝的新装一样,深受欢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D 这两则寓言如今都是成语,都是原文中的论据;文章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能增强生动性和趣味性,产生了较好的说理效果。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4-17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y),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重阳14、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2分班级: 姓名: 考号: .密.封线._ 15、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3分_ 16、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2分_ 17、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都要简要说明理由)3分_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8-22题:最美的眼神马 德一所重点中学百年校庆时,恰逢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雒(lu)老80寿辰。雒老师极富传奇色彩,他所教过的学生,许多已经成为蜚声海外的教授、学者。是什么原因使雒老师桃李满天下呢?学校决定在百年校庆之际,把这个谜底揭开。于是,学校给雒老师教过的学生发出一份问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雒老师的哪些方面最让他们满意。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他渊博的学识;有人认为是他风趣的谈吐;有人认为是他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是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有的学生说喜欢他营造的课堂氛围;有的学生干脆说,雒老师的翩翩风度是他们最满意的。然而,学校对这些答案并不满意。因为这些也可能是其他老师所具有的,并没有代表性。学校又在众多的学生中,选出100位最有成就的人。为了得出较为一致的答案,这次的问题很简单:你认为,雒老师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答案很快反馈了回来。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的答案居然惊人的一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雒老师给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眼神。这下轮到组织者为难了,眼神这个答案非但没能起到揭秘的效果,反而使事情更加扑朔迷离了。百年校庆的日子很快到来了。校长讲完话后,便是各界名流的致辞。一位知名的教授上台,先向端坐在中央的雒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聚一堂,首先得感谢雒老师。我刚上这所中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差,说实话,那时我已经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正是雒老师把我从困难中拯救了出来。要问雒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他会说话的眼神。是的,那时候同学看不起我,父母对我也失去了信心。然而,雒老师的眼神中流动着鼓励和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自卑和沮丧的心。我就是从他的眼神中得到了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另一位学者致辞的时候,笑笑说:“上中学的时候,我最讨厌老师的偏袒,比如偏袒成绩好的,偏袒女生。因为讨厌老师,导致我很厌学。雒老师公正无私的心底,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从他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种公正的力量,使我的心也变得晴朗起来”后来上台的学生中,大凡雒老师教过的,无一例外地谈到了雒老师的眼神。有的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在严肃中传递着爱意;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在安静中透着温和;有的同学认为雒老师的眼神中蕴满父亲般的慈祥;有的同学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地荡涤人的心灵事实上,大会开到这里已经非常成功了。没想到的是,就在最后,有一位50多岁的教师在事先没被邀请的情况下,上了大会的主席台。他说:“我也是雒老师的一名学生,而且在一所中学也教了20多年的书。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让自己也像雒老师一样,把最美的眼神传递给学生。开始的时候,我总不能做好,后来我渐渐发现,能够传递这样美的眼神的人,需要的并不多,那就是你必须有一个浸满着人间大爱的灵魂。这样的一个人,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他讲完之后,台下顿时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在对人的影响上,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永远胜于其他形式。那一天,学校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答案。 (摘自中国青年2003年第6期)18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2分19雒老师的眼神美在哪里?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眼神?(根据文章有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20文中没有对雒老师作任何直接描写,但雒老师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雒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_2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哪种眼神?简要说说你的内心感受。(不能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3分 _22阅读上文的有关内容和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3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选自心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