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doc_第4页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必修课中文名称中国古代史英文名称Ancient History of China适用专业历史、民族开课单位历史文化学院总学时144 (理论:120实验实习: 24 )学 分8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中国近代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中国古代史课程不仅是高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主干课),而且也应该是高校文理科其他专业的公共课。它不仅能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展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古代文明,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为今天的安邦治国以及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宏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等均有重要意义。三、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题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实践。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说明: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坚持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方法改革的精神,针对研究教学型学校的特点和当前的教学实际,力求反映中古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方法。对于中古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教师选用新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结论,并适当考虑中学历史新教材的说法;对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除采用一般说法之外,则只讲事实,不下结论。所列思考题,仅供参考。思考题列于每章之后,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考虑到本课程的特殊性,故参考书目不分章开列,而在“主要参考资料”栏中一并列出。学时分配:章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学时61215465335310241671213 课程内容:第一章 远古(公元前2070年以前)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主要结合考古材料,讲述中国远古人类的起源、演进及其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献记载,阐述远古社会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概况。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中国远古人类的起源、文明起源、远古社会的情形有深入了解,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与成果有较全面的把握,同时具备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远古人类的概况;2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3中华文明的起源;4中华文明起源的探源。第一节 中国的远古人类和文明起源一、中国远古人类中国的地理环境、直立人遗迹、智人遗迹、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二、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存、母系氏族社会的经济、母系氏族制度、半坡遗址。三、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存、父系氏族制度、中国文明起源期的主要成就。第二节 古文献记述的远古社会一、关于炎黄族系的传说炎帝、黄帝、颛顼、帝 、唐尧、虞舜。二、关于东夷和南方各族系的传说东夷、苗蛮、百濮、百越三、古文献中的“大同”之世大同、小康、伏羲、女娲、神农。复习复习思考题:1、氏族制是怎样形成的?2、母系氏族公社是怎样瓦解的?3、古文献中关于古史的传说应怎样看待?第二章 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主要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作详细阐述,主要包括三代的交替、政治制度与王权的创建及发展、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宗教思想及科学文化艺术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对三代的历史发展演变有深入认识,而且要全面掌握三代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了解学术界三代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热点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夏商周的更替;2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 3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解读; 4商周政治、思想、文化的变迁; 5如何利用考古学资料进行夏商周史的研究。第一节 夏商周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一、夏族与夏朝 夏族的来源、夏王朝的建立、少康中兴、夏朝的灭亡、夏文化。二、商族与商朝兴亡 商族来源、商王朝的建立、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帝辛亡国。三、周族与西周兴亡 周族的兴起,武王克商及周王朝建立、周公东征、成康之治、周初大分封。国人暴动和共和执政、西周衰微。四、华夏族及其与四夷的关系 夏、华夏、华夏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夷夏关系。第二节 商周王权的发展与政治制度一、王权的发展 商的王权与方国、商王与商代职官制度、商代继承制度。 西周的王权与诸侯、周代职官制度。二、分封制度 殷商的外服及诸侯、分封制度、西周主要封国。宗法制与嫡长子继承制。三、军制和刑罚 商代军制、作战方式、商代刑罚。 周代军制、西六师、成周八师、族军、西周刑法、五刑。第三节 商周的社会经济一、农业和井田制度 甲骨文关于农业的卜辞、考古中的农业工具、 田、农作物种类、农田整治、畜牧业。后稷、农业职官、西周生产工具、耦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西周畜牧业。文献中的井田制、公田、私田、剥削方式。二、手工业和“工商食官”制度 商代的手工业、青铜冶铸及商代青铜器、商业、货币。 西周青铜工业及青铜器、西周商业和“工商食官”制度、周代的货币。三、社会阶级构成 商代的社会阶级:贵族、平民、奴隶。 贵族:商王、王室、官僚、诸侯邦伯。 平民:众。 奴隶:隶、臣、妾、奚。 周代的社会阶级:贵族、平民、奴隶。 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平民:国人、庶人。 奴隶:皂、舆、隶、僚、仆、台、牧。第四节 商周的社会生活一、商周的城市 商代城市、都邑、城邑、王都、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殷墟、黄陂盘龙城、广汉三星堆。 西周城市、周原、丰镐与宗周、洛邑与成周、周礼城制、临淄。二、商周的婚姻形态 商代婚姻形态:一夫一妻制婚、政治婚姻,贵族多婚制。 周代婚姻:贵族多妻制、同姓不婚、政治婚姻、六礼。三、商周的衣食住行 服饰:商代的服饰形态与质地、发型和冠式、左衽和右衽;西周的服饰形态与质地、冕服、佩饰、深衣。 饮食:饮食器具、抓食、食物种类、酒;膳夫、周王饮馔、食礼。 居住:都邑与鄙野、平地起建和半地穴式居室。 交通:偃师商城街道、殷墟街道、羁、驿传制度、马车。第五节 商周的宗教思想一、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 天命神学思想、天、祖先神、自然神、绝地天通、尊命、尊人。 占卜、卜辞、上帝。 天命无常、明德、保民、慎罚。二、洪范与周易 周易、八卦、阴阳。洪范、稽疑、五行;三、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 疑天思想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第六节 商周的自然知识与文化艺术一、天文、历法、数学和医学 天文:夏小正、日月食及星象观测、干支记时的历日制度体系、月相。 数学:记数文字。 医学:神农尝百草、巫与医。二、甲骨文与金文 金文:殷商金文、西周金文。甲骨文:卜辞、行款化书写、六书。三、散文与诗歌 尚书、逸周书、诗经。四、音乐与舞蹈 九歌、九辨与九代、大 、桑林、西周礼乐雅舞。五、雕塑艺术复习思考题: 1、商周宗教思想是如何变化的?2、试论述华夏族的形成。第三章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教学内容与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本章对春秋战国史作全面讲述,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概况、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学术文化及科技文明与文化艺术成就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对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全面了解;此外,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变革;2春秋战国区域文化的概况;3春秋战国的学术文化;4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变革;5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分析;6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的特点。第一节 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一、春秋霸政的兴衰 平王东迁,齐醒公首霸及管仲改革内政、召陵会盟、葵丘会盟、宋襄公图霸 、城濮之战与践士之盟、秦穆公霸西戎、楚并江汉间小国及蜀之会、弭兵运动、大夫执政。二、战国的兼并斗争 七国并立局面,魏国的变法与强大、齐魏相王、秦国的强大、纵横家与合纵连横、即墨之战与齐国的削弱、赵武灵王朝服骑射、长平之战、秦灭六国。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上)一、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家势力的消长 三桓专鲁、田代代齐、晋国公族的兴起及三家分晋。二、战国时期魏、楚、齐、韩、赵、燕的改革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齐国的改革、韩国的改革、赵国的改革、燕国的改革。三、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经过及内容、意义。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下)一、官僚制度的建立 官僚制度形成的背景、官分文武、相、将军、官吏选拔制度、军功入仕、游说自荐、荐举、俸禄制度、上计制度、玺符制度。二、郡县制度的演变 春秋时期的县制、战国时期的县制、郡的起源与演变。三、军事制度的变化 郡县征兵制度、常备兵制度、兵种和作战方式的变化、步兵、骑兵、野战。四、礼乐制度的变更 周礼及其崩坏。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经济一、农业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铁器的出现及推广、耕作技术的进步及水利的兴修、牛耕、郑国渠、都江堰、公田与私田的变化、田赋制度的变化、履亩而税、书社、田里不鬻古制的打破。二、手工业的发展和民营手工业的出现 春秋战国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三、商业的发展和大商人的出现 商业与大商人、范蠡、子贡、吕不韦,金属货币的通行与高利贷的出现,城市的发展,临淄、道路交通的发展。四、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国人与野人,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第五节 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一、春秋战国城市的发展 春秋城市的发展,战国城市的繁荣二、春秋战国的婚姻形态 等级内婚制、休弃与改嫁。三、春秋战国的衣食住行 服饰、冕服、胡服、饮食、“食以体政”、居住、交通。第六节 春秋战国的各族关系一、各少数民族(上) 东夷、北狄、西戎;二、各少数民族(下) 越族、吴、于越、蛮族、百濮、巴、蜀、西南夷。三、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 “尊王攘夷”、“华夷之辨、华夷融合”。第七节 春秋战国的学术文化一、东周学术的变迁 东周学术的变迁、私学的兴起。二、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家、孟子、荀子。三、墨、道、法诸家的社会政治思想 墨家、道家、法家。四、哲学思想的发展 天人关系的探讨、性善论、道、天人和谐、天人相分、宇宙大化。人性、名实五、争鸣中的融合 争鸣中的融合倾向、吕氏春秋。第八节 春秋战国的科技文明和文化艺术一、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的进步,岁星祀年法:甘石星经;数学知识的丰富、四则运算方法、筹算、周髀算经;物理学知识的产生、考工记、墨经;地理学的初创、禹贡、山海经;医学的发展和传统医学理论的确立、马王堆帛书、黄帝内经、扁鹊。二、文字、史学和文学 秦系文字与东方六国文字、史学的发展、左传、国语、竹书祀年、世本、战国策。 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辞。三、艺术、体育和娱乐 艺术、体育和娱乐。绘画、雕塑、乐舞、武术复习思考题:1、华夷融合有何意义和影响?2、战国变法有何意义和影响?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转变有哪些表现?第四章 秦朝的兴亡教学内容与要求: 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大一统。本章主要讲述秦统一的历程、分析统一的原因与意义、秦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设等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秦朝的基本史实,能利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1秦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设;2秦的文化政策。3秦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设与历史地位分析第一节 秦政: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奠基一、秦的统一 蕲年宫之变与秦王嬴政亲政、秦灭六国、“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二、郡县制度的确立 秦的郡县制度、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讨论。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秦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皇帝、秦始皇。第二节 秦王朝的经济管理一、秦经济制度的苛酷风格 严密的经济法规,秦律十八种、军事化的管理体制。二、秦王朝的区域经济政策 弱关东以强关中的政策、徙天下富豪、苛暴的徭役征发、筑长城、修陵墓。第三节 秦王朝的文化政策一、吕氏春秋的文化风格和文化影响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二、“书同文”的文化规划 书同文字、民俗的统一。三、焚书坑儒 文化专制与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第四节 秦王朝的覆亡一、秦末政治危局 沙丘政变与二世即位,赵高专权、大泽乡起义、关东六国的复国运动。二、反秦武装斗争的胜利 定陶之战、矩鹿之战、秦政权的崩溃。第五章 西汉王朝与王莽的新朝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对西汉至王莽新朝的历史演变脉络作系统梳理,重点讲述有汉一代中央集权如何一步一步加强,并对该时期的经济政策变化轨迹作详细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西汉的治国思想、经济文化政策、政治制度建设等问题有深入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黄老思想2中央集权的加强3王莽改制的评价4中央集权的加强5思想、文化的变迁第一节 汉并天下一、楚汉战争 刘项政治风格的异同与楚汉战争、垓下之战。二、汉初的政治形势 复员军队、异姓诸侯王国与同姓诸侯王国、布衣将相、白登之围。第二节 文景之治一、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 文景之治的政治背景。无为而治、躬修俭节。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与民休息,“为富安天下”的局面。第三节 汉武帝时代一、帝权的加强 削藩、“中朝”的形成、十三州部刺史、察举制度。二、军事成功与西汉王朝疆域的扩张 对匈奴的战争、汉文化影响与周边地区的拓展、张骞通西域。三、以儒学为基石的文化创造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董仲舒的文化体制改革、兴太学。四、服务于大一统政治的经济政策 统一货币、官营盐铁、均输与平淮、“算缗”和“告缗”、力农富民。五、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 博望苑人才集团、“巫蛊之祸”、轮台诏。第四节 西汉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一、昭宣中兴 霍光秉政、昭宣中兴。二、西汉末年的政治危机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吏治的腐败、西汉末年的民众暴动。第五节 王莽和新朝政权一、王莽改制 王田私属制度、五均六莞、分州定域。二、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新莽王朝的覆灭。复习思考题:1、汉初“无为而治”的背景和结果如何?2、汉武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3、王莽改制有何影响?第六章 东汉王朝的兴衰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东汉政治形态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经济重心的东移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清楚东汉王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而且要对东汉政治形态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经济重心的东移等问题的概况和原因有深入了解与分析,能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教学重点与难点:1东汉政治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2东汉经济重心的东移;3东汉民族关系4东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5东汉政治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6门阀政治第一节 汉光武帝的政治实践一、东汉王朝的建立 刘秀经营河北、中原与关中的平定、新的统一。二、刘秀帝业的基础 光武儒臣集团、河南帝城、南阳帝乡特殊地位的形成。三、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 减省刑法、减免田赋、任用循吏。第二节 东汉政治形态与社会结构的新格局一、豪强的兴起 豪强的兴起、空前规模的土地兼并,“闭门成市”的田庄经济、豪族地主武装。二、门阀大族的出现 门阀大族的出现和影响,门生故吏、经学世族。三、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权力争夺 外戚和宦官对政治中枢的交替控制、大学生运动、党锢之祸。第三节 东汉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东移一、基本经济区地位的变化 农耕生产的进步、山西与山东:盛与衰的转换、农耕区与畜牧区区界的移动、两汉经济形势演变的生态史背景。二、江南经济的高速度开发 从卑湿之贫国到富足之乐土、由北而南的移民热潮。三、岭南经济的进步 北人南下、岭南农业成就。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对北匈奴的战争 燕然勒石、班超经营西域。二、羌人起义与“破羌”战争 羌人的活动与西北高原的早期农牧业、羌人对汉王朝的反抗。三、乌桓与鲜卑 乌桓的强盛、鲜卑尽有单于之地。四、中原文化与东南民族文化的交融 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俚人与骆越铜鼓。第五节 东汉王朝的衰败与黄巾起义一、东汉末年的政治危局 汉末的黑暗统治、流民运动。二、太平道与黄巾起义汉末民间秘密宗教、黄巾起义。复习思考题:1、东汉豪强集团兴起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2、怎样评价东汉的太学生。第七章 三国时期:从动乱走向新的安定教学内容与要求: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乱时期,本章在对三国鼎立如何形成作简要阐述的基础上,按魏、蜀、吴一一讲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三国基本史实有系统的掌握,而且要具备以史立论、鉴别低俗史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曹魏集团的策略;2九品中人法;3诸葛亮评价;4九品中人法第一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军阀混战和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董卓之乱。割据各地的武装集团。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二、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袁曹决战官渡。赤壁之战。 曹魏集团的成功一、曹操的才略与风格 挟天子以令诸侯。任天下之智力。二、北方经济的恢复 屯田。兴修水利。三、建安文学 三曹的文学贡献。建安七子。四、曹丕行政 广陵之役。九品官人法。第三节 刘备据有巴蜀和诸葛亮北伐一、隆中对政治预想的实施 占有益州。荆州得失。二、诸葛亮的功业:治蜀与北伐 新、旧客主的矛盾。平定南中。北伐的努力。第四节 孙吴政权的盛衰一、立业江东 孙氏父子军事集团的生成和发展。抗魏战争。二、孙吴的经济成就 农桑业的发展。江东大族的地位和作用。江海航运的进步。复习思考题:1、略述东汉末年军阀形成的原因及其混战的危害?2、三国时期有哪几次著名战役?各有什么重大的历史影响?3、试论诸葛亮?4、试论九品官人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初创时的作用和后来的变化?第八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从衣食住行、宗教礼俗、学术文化、科学发明等方面讲述秦汉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秦汉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先秦时期的区别,同时对此后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1秦汉三国的精神生活2秦汉三国的学术文化3儒学的谶纬化问题第一节 秦汉三国时期的物质生活一、衣食住行 衣服。饮食。住居。出行。二、俭与奢:社会消费风尚 社会消费习俗的历史起伏。开明之士对俘侈世风的警觉与批判。 秦汉三国社会的精神生活一、宗教礼俗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生成。谶纬:儒学的神学化。民间礼俗迷信。二、学术文化 史记和汉书。淮南子和论衡。汉赋和乐府诗。三、科学发明 农学成就。中国医学体系的建立。天文历算之学。纸的发明。复习思考题:1、两汉儒学为何走向神学化?2、佛教是怎样传入中国的?3、纸究竟是怎样发明的?4、试论俘侈世风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的社会危害?5、论史记和汉书的体例、主要内容和重大史料价值?第九章 西 晋教学内容与要求: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主要讲述晋初的政治措施、西晋的民族政策、社会思潮等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西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贡献。教学重点与难点:1士族的形成及相关问题;2玄学思潮;3西晋的民族问题4士族的形成及相关问题第一节 西晋的统一与晋初政治措施一、西晋的统一 高平陵政变。“淮南三叛”。司马氏代魏与重新统一。二、晋初政治措施 重整中央官制。分封诸王。推行都督制。 西晋经济政策与经济生活一、西晋农业经济与占田令 罢民屯以均政役。督农垦荒。占田令。二、士族豪强经济 士族的形成。士族的经济特权。庄园式的士族豪强经济。三、西晋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商业。第三节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西晋民族政策一、西北各族内迁 匈奴族、羯族的内迁。鲜卑族的内迁。氐、羌族的内迁。二、西晋的民族政策 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少数族人民的反晋抗争。第四节 西晋的统治思想、社会思潮与文学艺术一、西晋官方意识形态 倡导儒学。打击非毁礼法之士。二、西晋新思潮玄学思潮 正始之音。竹林七贤。郭象的“独化论”。三、西晋宗教意识的发展 西晋道教的特色。佛教的广泛传播。四、西晋文学艺术和科学发明 文学艺术。数学与医学。 西晋的灭亡一、西晋政治纷争与八王之乱 西晋的奢侈之风。皇位继承权之争。八王之乱。二、流民起义 巴蜀地区流民问题的激化。荆州张昌、王如的武装暴动。荆湘地区杜弢起义。三、少数民族反晋与西晋灭亡 刘渊反晋。西晋灭亡。复习思考题:1、试评西晋初期的政治措施?2、“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如何?有何影响?3、西晋士族形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4、试论西北各族的内迁与西晋灭亡的关系?第十章 东晋十六国教学内容与要求: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是一个分裂时期,南北对立。本章主要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作系统阐述。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门阀政治等重要问题有全面了解与分析,并掌握其中一些重要的基本史实。教学重点与难点:1门阀政治2民族融合3门阀政治的形成、解体及特点等问题第一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南北对立一、淝水之战前的北方各族政权 匈奴族的前赵及汉族的前凉政权。羯族石勒兴建的后赵。冉闵的魏政权。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与北方的统一。二、东晋王朝及其北伐 司马睿建国。祖逖北伐。王敦、苏峻之乱。桓温北伐。淝水之战。三、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 前秦的瓦解。后燕与西燕,北燕与南燕。后秦,大夏。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和北凉。魏。四、淝水战后的东晋政局 司马道子专权。孙恩起义。桓玄篡位。刘裕灭南燕。卢循起义。刘裕代晋。 北方割据政权的政治经济状况一、北方割据政权的军事统治 北方政治形势。部族兵制的军事统治。部族兵制统治的局限。二、“胡汉分治”的制度探索 “胡汉分治”的政治思路。职官设置中的“胡汉杂糅”。三、北方割据政权的经济状况 农业的破坏与起伏。坞壁经济。商业的萎缩。四、北方割据时期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 由对抗到融合。汉化是民族融合的主流。第三节 东晋的政治与经济一、东晋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的形成。门阀政治的特点。门阀政治的解体。二、东晋经济政策 安置流民、发展生产。整顿户籍、划一赋役。东晋门阀士族的进一步发展。三、东晋北伐大计与军事部署 组建国家常备军。划分都督区,加强军事应变能力。加强财政,保证军需。第四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一、东晋思想文化的特点 玄学命题的转换。儒学的恢复。神仙道教的兴起。佛教的兴盛。二、北方十六国的思想文化 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儒学。十六国时期北方的佛教。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发明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东晋艺术的成就。北方十六国文学艺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科学发明。复习思考题:1、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是什么?2、试论淝水之战的经过与胜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3、试评“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4、为什么说汉化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第十一章 南北朝教学内容与要求: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并最终走向大一统。本章主要在对南北朝政权演变作历时性梳理的基础上,重点讲述南、北朝的制度创新、经济生活、文化成就等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南、北朝的相关问题作比较,同时对制度方面的创新在了解的基础上,分析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1南、北朝政权更替史2制度创新3孝文帝改革4思想、文化成就5经济重心的南移6民族融合问题7制度创新概况与评价第一节 北朝的曲折历史一、北魏前期政治与鲜卑拓跋族的缓慢汉化 北魏建国与北方统一。北魏前期政治重心。政治重心南移与拓跋鲜卑的逐步汉化。二、冯太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冯太后改革。孝文帝迁都洛阳与汉化改革。三、北魏后期政治 边镇暴动及其连锁反应。关陇地区的武装反抗斗争。军阀割据势力的崛起。北魏政权的分裂。四、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对峙 东魏与西魏的对峙。北齐北周的势力消长。北周灭北齐。 宋、齐、梁、陈政权的更替南方一、刘宋政权 刘裕建宋。宋初的政治革新。“元嘉之治”。宗室相残与刘宋覆亡。二、萧齐政权 萧道成建齐。萧衍代齐。三、萧梁政权 梁武帝的统治。侯景之乱。诸王混战与梁的灭亡。四、陈朝兴衰 文、宣时的短暂中兴。后主亡陈。第三节 南北战争与全国重新统一一、南北战争 三镇之争。南北势力平衡的打破。淮南之争。南方疆域的日益缩小。二、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 北方政权对南方政权的吞并。南弱北强局面形成的原因。第四节 北朝政治制度与政治经验一、北魏前期政治制度 分部制。宗主制与镇戍制。内行与外朝。二、北魏政治制度的变化 三长制。州郡制。职员令。俸禄制。制定姓族,门第选官。三、北齐北周政治制度 六官制度。行台与总管。府兵制。第五节 南朝政治趋势与政治制度一、门阀政治的衰落 寒门进入国家权力中心。国家权力机构的职权发生变化。士族政治影响日趋衰弱。二、三省六部制的正式形成 中央行政机关尚书省。中央决策机关中书省、门下省。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三、地方行政体制和职官建制 都督刺史。州郡国县。地方特察制度。四、南朝选举制度的变化 九品中正制的蜕变。科举制的萌芽。第六节 北朝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一、由牧而农的经济转变 统一北方过程中的掠夺经济。离散诸部,分土定民。北魏农业的初步发展。二、均田制的实行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均田疏与均田制。三长制与新租调法。北魏农业的新发展。三、北齐、北周对立时期的农业经济 东魏北齐均田制。西魏北周均田制。四、北朝商业 北朝国内商业的兴起。南北通商与边境贸易。北朝对外贸易。第七节 南朝经济政策与经济生活一、南朝农业经济政策 “占山格”。检籍。度田税米。常调与杂税。徭役制度。二、南朝主要农业经济成分及其变化 门阀士族经济。豪族地主经济。寺院经济。个体小农经济。三、江南农业经济水平 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南朝著名稻作区。四、南朝工商业和城市 南朝工商业政策的变化。七大主要手工业部门的形成。南朝商业。南朝城市。第八节 南北朝民族关系一、南北朝境内各民族的融合 北朝民族融合。南朝民族融合。二、北方边境主要少数民族 柔然。突厥。敕勒。三、南北朝民族观念的新进展 民族观念的变化。统一是大势所趋。第九节 北朝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一、北朝思想与宗教 北朝儒学。北朝佛教的变化。寇谦之对道教的整顿。二、北朝文学艺术与科学发明 北朝文学的成就。北朝史学。北朝艺术。北朝科技。第十节 南朝思想文化与科技一、南朝思想与宗教 儒学获得生机。佛教盛极一时。灵宝派与茅山宗。二、南朝文学与科学技术 南朝文学之风的发达。南朝文学。南朝艺术。 科技与创造发明。 两晋南北朝社会生活与社会风俗一、生活概貌 饮食。服饰。住居。出行。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 礼仪文化生活的淡漠。宗教文化生活的兴旺。文娱与体育。三、社会风俗 婚姻崇尚等级。丧葬注重性情。崇拜形成多元。复习思考题:1、试论冯太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2、试论三省六部制的形成?3、论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融合?4、论述两晋南北朝的社会风俗?5、论述南朝史学的主要成就?第十二章 隋唐五代(581960)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从政治法律制度、社会经济与财政体制、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社会问题、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等角度来讲述隋唐史。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上述问题中的重要史实有全面的掌握,而且能够利用上述知识对隋唐的历史地位作客观分析,具备从事隋唐史研究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经济重心的南移2赋税制度的变革3三省六部制4民族关系5唐代的社会问题6隋唐的政治法律制度7唐代的赋税制度8隋唐五代的民族关系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政治兴衰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杨坚代周建立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平定南方叛乱。二、隋朝的政治 巩固统一的文治政策。 维护关陇集团的统治。 营建东部。开凿运河。科举制的创立。隋朝的极盛。三、隋朝的灭亡 炀帝大兴土木。巡游无度。征伐高丽。徭役、兵役繁重。 长白山起兵。杨玄感叛乱。义军蜂起。江都宫变。隋朝的灭亡。 隋末农民起义的结局和影响。四、唐朝的建立与政权的巩固 晋阳起兵。唐朝的建立及其统一。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五、从永徽到开元 武则天立为皇后。“二圣”。酷吏政治。“五王政变”。 中宗复辟与韦后干政。 唐玄宗与“开元之治”。六、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玄宗晚年的腐败及军事形势的变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四镇之乱。泾原兵变。 元和中兴。平定淮西之乱。 河朔三镇的叛变。藩镇的兼并与新藩镇的出现。七、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宦官势力的膨胀及其专权。 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 牛李竞争。 大中之治。八、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的灭亡 皇室奢糜腐败。 庞勋起义。 王仙芝、黄巢起义。“均平”的称号。转战南北,进入长安。大齐政权。 朱温的叛变和农民起义的失败。 唐末民战争的历史经验教训。 唐朝的灭亡。九、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更迭。周世宗的改革与统一活动。 五代十国的历史特征。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政治法律制度一、隋代的制度 三省六部制。御史、谒者、司隶三台。地方行政机构。法律制度。府兵制的改革。二、唐代中央行政机构 完善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制度。卿监百司。监察、勾检制度的发展。使职的固定化和普遍化。三、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州县。京府。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方镇与幕府。四、唐代官吏选拔制度 学校教育。 隋唐科举制。铨选制度。 考课、俸禄与致仕。五、唐代礼制与法制 礼制的演变。 唐律。 司法及三司推事。六、唐代的军事制度 府兵制的变化及崩溃。募兵制。弓广骑。 禁军制度的演变。神策护军中尉。 边防兵与藩镇兵。七、五代的制度 三司使与枢密使。 学士与馆职。 刑统与军司。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社会经济与财政体制一、土地制度 隋唐均田制及其破坏。屯田与营田。 地主田庄与租细契约关系的发展。二、赋役制度 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唐代的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两税法的推行及其意义。 唐代杂徭和色役的征发。 工商税及刘晏的改革。三、财政体制 隋唐五代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机构。 仓储系统及其作用的演变。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数字的增加。水利工程的兴建。江东犁、筒车等农具的使用。粮食、果蔬及经济作物的发展。 矿冶、铸造、纺织、印染、制瓷、造船、制盐、制茶、造纸、文具等生产部门的进步与发展。官营手工业的组织系统。短番匠与和雇匠。行会制度的出现。 商业活动的兴盛及商帮的活跃。坊市制度与夜市。草市和墟市。市舶使。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益州等城市的发展。 开元通宝钱。“钱荒”。银的广泛使用。邸店。柜坊与飞钱。 经济重心的南移。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一、社会结构 隋唐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化。 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及士庶合流。 奴婢、流民及客户问题。二、户籍与人口 隋唐家庭的变化。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之法的推行。户口登记及户等制度。 人口分布的变化。提高人口出生率的措施。三、社会生活习俗 婚嫁、丧葬习俗。饮食与服饰。居室与器用。 驿站制度的完备与交通的畅达。 时令节日与民间宗教信仰。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民族关系一、突厥及其他北方民族 东突厥的衰亡和内迁。 唐对高昌等国的征服。安西都护府的设置。唐对西突厥的战争。 薛延陀汗国的建立。唐军战胜薛延陀及漠北诸部的归附。“参天可汗道。” 回纥汗国的建立。唐与回纥的经济文化联系。回纥的西迁。二、吐蕃及其他西北民族 吐蕃的兴起及其社会的发展。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会盟碑。张议潮与归义军。 吐谷浑、党项与隋唐的关系。三、南诏与其他西南部族 南诏政权的建立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南诏社会及经济文化状况。 僚、蛮人的分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四、东北诸族 奚、契丹、室韦的分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革末)(革曷)族的分布及其发展。渤海地方政权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 渤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隋唐五代民族关系的特点。羁縻府州的设置。和亲政策的推行。第六节 隋唐五代的中外关系一、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 册封体制的继承。朝贡与鸿胪寺。 裴矩与西域图记。贾耽和皇华四达记。二、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隋唐与朝鲜的密切关系。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唐文化与朝鲜、日本文化的相互影响。三、与西域地区的关系 昭武九姓同中原王朝的关系。 唐与波斯、大食、拂菻的密切关系。西域宗教文化对唐的影响。四、与南亚、东南亚的关系 唐与南亚、印度支那半岛及南海诸国的关系。 玄奘和义净的贡献。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七节 隋唐五代的经学、史学与哲学一、经学 新经学。 五经正义。 “春秋学派”。韩愈的“道统论”。李翱的“复性论”。二、史学 史馆的建立及官修史书制度的形成。梁书等八部正史的修撰。史通、通典、唐会要等政书、类书的修撰。元和郡县志。括地志和蛮书。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和十道志。大唐西域记。 旧唐书的修撰。三、宗教哲学 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道教的上清派与重玄派。儒道佛三家的斗争与融合。第八节 隋唐五代的文字、艺术与科技一、文学 唐诗的繁荣及其发展阶段。李白、杜甫、白居易。 韩愈、柳宗元及“古文运动”。传奇和变文。二、艺术 书法艺术的发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展子虔、李思训和王维。禽兽画及壁画。“塑圣”杨惠之。龙门石窟的雕刻。乐山大佛。昭陵六骏。敦煌千佛洞的泥塑。 十部乐。坐部和立部。健舞和软舞。霓裳羽衣舞。百戏的盛行。三、科学与技术 僧一行衡星移动现象的发现。地球子舞线长度的测量和开元大衍历经的修撰。 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唐新修本草。 10部算经的整理。 九还金丹妙诀。 隋代赵州桥。长安城的宏伟建筑。大、小雁塔。昭陵。陆龟蒙耒耒吕经。 雕版印剧术的发明。金刚经。复习思考题:1隋朝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2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其性质和危害是什么?3唐代中期土制度和赋役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史馆的建立及官修史书制度的形成有何利弊?5五代十国时期有何历史特征?第十三章 辽宋夏金时期(9601279)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章在对辽宋夏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按政权对各自的政治制度与行政管理、社会经济与管理、思想、文化、学术、社会生活等内容作详细阐述。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该段历史有全局的把握,同时对目前学术界对该段历史的研究概况有大致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宋朝的“积贫积弱”分析;2理学的构建;3辽宋夏金的政治制度;4民族冲突与融合问题。5宋朝的“积贫积弱”分析6理学第一节 辽宋夏金政治一、辽朝的政治 辽太祖建立契丹王朝及统一塞北的战争。辽太宗南据燕云与灭亡后晋。辽世宗时期封建专制政权的形成与“南伐”。辽朝的中兴。辽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天祚帝覆亡与短命的北辽政权。耶律大石西迁和西辽的兴亡。二、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制加强 陈桥兵变与北宋建国。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收夺地方各种权力。三衙鼎立与军权集中。相权分割与政权和财权集中。三、宋辽夏鼎立局面的形成 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西夏建立与宋夏和战。辽夏破盟与辽夏战争。四、北宋中期的变法运动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农民起义。庆历新政的失败和变法思潮的兴起。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变法派与守旧派的斗争。五、新旧党争与北宋后期的政治 元祐更化与哲宗绍述。徽宗之立与蔡京擅权。徽宗时期的腐败统治。六、金朝建立与辽朝和北宋的灭亡 女真族兴起与金朝建立。完颜阿骨打领导的反辽斗争。宋金“海上之盟”与金灭辽。宋金燕云地交涉与金兵第一次南侵。金兵第二次南侵与北宋灭亡。七、宋政权南迁与南北军民的抗金斗争 南宋的建立与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南宋诸将抗金活动与南宋定都临安。宋高宗、秦桧的投降活动。岳飞北伐中原。投降派的黑暗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八、“绍兴和议”后的南宋政治 完颜亮南侵与宋高宗内禅。宋孝宗北伐失败。庆元党禁与开禧北伐。南宋末年政局与“端平入洛”。南宋后期的抗元斗争。贾似道专权误国与南宋灭亡。九、金朝的政治 金初新旧之争与金熙宗改制。完颜亮篡权与迁都燕京。世宗之治。金朝由盛转衰。蒙古入侵与宣宗南迁。金的灭亡。第二节 两宋政治制度和国家行政管理一、官制 中央行政机构和官制。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二、军事制度 北宋军事统辖体制和兵种编制。募兵制度。南宋兵制。三、科举制度和学校、书院教育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备。学校教育。书院教育。四、法律和司法制度 立法概况。法律内容的变化。司法制度。第三节 辽夏金政治制度和国家行政管理一、辽朝的政治制度 “斡鲁朵”制。头下军州。四时捺钵。中央北南面官体制。地方行政区划。世选与科举。军事制度。法律。二、西夏的政治制度 中央和地方官制。军事制度。法律。三、金朝的政治制度 勃极烈制度。猛安谋克制。中央官制与监督制度。地方官制。行台尚书省的创立及其影响。科举制度和官员选拔。军事制度。法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