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23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23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23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23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23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2-3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水村闲望宋俞紫芝【注】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桡,船桨,指代船。赊,语助词。翡翠,翡翠鸟。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旆,旗。(1)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答:_(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答案:(1)“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首联的“枕”字拟人化地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渔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2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秋思白居易(1)本诗的前四句全是写景,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答:_(2)“秋气味”是怎样的情味?它是如何传达出来的?答:_答案:(1)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状两方面,描绘出一幅晴空落照、云奇月朗的秋日图景,给人种绚烂多姿、清新旷远的感觉。(2)“秋气味”指的是游子的怀乡思归之情、人生未老却前途萧条的伤感之情。诗人触景生情,看雁飞、听砧声而想念家乡。虽是秋爽景明,而自己却已感到满目萧条肃杀之气了。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注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注】“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馆,备受店主的冷落。(1)请赏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在写法上的妙处。答:_(2)请结合全曲分析作者有哪些情感“都到心头”。答:_答案:(1)叠加(或反复)使用数量词,句句入韵。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秋风、梧叶、夜雨、芭蕉,渲染了萧索、凄冷、孤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羁旅之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写秋风吹“梧叶”,夜雨打“芭蕉”,倍添离人惆怅;虚写夜半梦回故乡,更令诗人百感交集。二者结合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听觉角度写景。秋风呜咽,梧叶飘零,寒雨淅沥,雨打芭蕉,扣动旅人的心扉,不眠的旅人“三更”闻此声,更添羁旅之愁。(2)“归梦”与“江南二老忧”句写梦归故乡,心忧江南二老,表达出思乡思亲之情;“逆旅淹留”句写长期奔波在旅途,表达出颠沛流离、孤独凄凉之苦;“十年事”句,写出对时光易逝、人世沧桑、功业难成的感叹与无奈。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秋浦途中杜牧【注】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答:_(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答案:(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水口行舟朱熹(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舟行江上时的哪些情感?答:_(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_答案:(1)这首诗生动而有层次地写出了诗人舟行江上的复杂情感:“夜如何”写出了诗人的担忧之心,“试卷”刻画了诗人既抱有希望而又有些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欣喜。(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手法;风雨夜行孤舟危机重重,但风雨后仍是青山绿树,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达观态度: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对现实,坚定信念。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注】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被押赴元都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1)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天边孤云飘拂,不知飘向哪里,蕴含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和自身孤苦无依之情。(2)对比(反衬)。颔联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对比(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颓坏、人民离散死亡的人间惨景,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慨。拟人。“满地芦花”和“我”一样苍老,燕子们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颈联拟人化的传神描写,使诗人悲凉凄惨的形象更加饱满,也抒发了诗人忧时伤怀的深切感情。7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元稹【注】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诗歌写于奉召还京之时。(1)简析诗歌前两句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答:_(2)赏析诗歌结句艺术手法的妙处。答:_答案:(1)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由悲慨到欣喜的情感变化。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时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2)妙在以写景结情。结句不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妙在融情于景。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片。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途中见杏花吴融【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或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次北固山下王湾【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1)试分析颔联中“失”字的表达效果。答:_(2)解释颈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答:_答案:(1)“失”字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由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著与艰难的。答:_(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_答案:(1)前三句借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不断转换,以及细节描写,写出了寻梅的执著和艰难。“冬前”“冬后”是时间的间隔,“溪南”“溪北”“树头”“树底”是空间的变换,“两履霜”是细节描写。(2)“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曳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青溪王维【注】言:语助词,无义。青溪:清碧的溪水。指黄花川的溪流。趣途:走过的路程。色:山色。东汉严子陵辞官后曾在富春江钓垂,安享晚年。(1)前人曾点评说“喧”“静”二字俱极深妙,请具体说说这两个字的深妙之处。答:_(2)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诗歌中透露出来的诗人情感。答:_答案:(1)“喧”字写出了溪水流经山间乱石中时水流湍急的状态,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静”字写出了松林的娴静、安谧。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2)诗歌的最后两联集中表现了作者淡泊恬静、闲逸超脱的情感。“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融合为一。“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12阅读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