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 在历年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 本讲重点复习三大盛世局面 三次农民起义 五大改革运动以及六位著名君主的政绩 农民起义是近两年考试说明新增内容 应注重复习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农民起义1 秦末农民战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以武力推翻了暴秦的统治 陈胜 吴广的首创精神 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2 隋末农民起义 形成了几支强大的武装 以翟让 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最为主要 使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 3 明末农民起义 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 均田免粮 口号 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赋税制度 表明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古代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 春秋战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 秦汉 西晋 隋唐 元明清 知识点二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改革1 管仲改革 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1 背景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争做霸主 频繁的发动战争 2 内容 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等方面 3 意义 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齐桓公取得中原霸主地位 2 商鞅变法 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1 背景 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取代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 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 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发展封建经济 2 目的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富国强兵 3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4 意义 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5 概况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改革 1 背景 由于各族长期的交往和相互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 内容 整顿吏治 颁布均田令 这项措施为隋唐所沿用 迁都洛阳 学习汉族文化 3 影响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4 北宋中期的改革 封建地主阶级调整生产关系的改革 1 背景 北宋中期 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 概况 庆历新政 a 中心 整顿吏治 b 主要内容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裁并州县 减轻徭役 严肃中央政令 取信于民 王安石变法 a 主要内容 b 意义 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c 失败原因 用人不当 新法触犯了大地主 大官僚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评价改革的标准 从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评价 在阶级社会中 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因此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 历史要求 再看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与否定 一场改革成功与否 不要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如何 而要看这一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改革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改革者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 决心 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 这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 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等因素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局面1 贞观之治 1 措施 政治上 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 革新政治 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经济上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戒奢从简 文化上 兴科举 以儒为师 大办学校 2 表现 政治较清明 社会稳定 经济恢复发展较快 国力逐步增强 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2 开元盛世 1 措施 选贤任能 改革吏治 大力发展生产 限制佛教 裁汰僧尼 禁建新佛寺 实行募兵制 大兴文治 发展科举 设集贤院 广聚学者 2 表现 政治较为清明 国家强盛 经济空前繁荣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 康乾盛世 1 措施 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经济上 调整生产关系 鼓励生产 民族关系上 平定叛乱 设立管理机构 加强对西北 西南及台湾地区的管辖 对外关系上 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 表现 政治上维持大一统局面 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政治相对稳定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商业繁荣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我国的版图基本定型 封建王朝前期强盛 后期衰败的原因 1 朝代前期强盛的原因 前朝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 使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 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王朝初期 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王朝初期 统治者较有作为 善于用人 纳谏 居安思危 励精图治 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民族关系较融洽 中外交流较频繁 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 为强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2 王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土地兼并严重 对农民的剥削加重 阶级矛盾激化 统治者进取心减退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 皇帝腐败 不理朝政 地方割据势力发展 中央集权削弱 知识点四古代著名君主的政绩秦始皇 灭六国统一中国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武帝 加强皇权 削弱王国势力 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生产 派张骞出使西域 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 调整统治政策 善于纳谏 知人善任 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唐玄宗 选贤任能 改革吏治 大力发展生产 限制佛教 大兴文治 实行募兵制 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元世祖 实现统一 调整统治政策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实行行省制度 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康煕帝 奖励垦荒 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 维护国家统一 平定叛乱 维护国家利益 抵御外族侵略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在评价包括著名帝王在内的历史人物时 要注意坚持把历史人物 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紧密结合该人物所处的时代 看他的活动所起的作用 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促进历史发展的 就应加以肯定 反之 则必须否定 评价历史人物时 应该实事求是 功是功 过是过 既不能全面肯定 也不能全面否定 主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示例1 某班学生举办 学习历史 话说改革 展望未来 的主题演讲会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 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 宋史 王安石传 安石曰 变风俗 立法度 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 据家赀高下 各令出钱雇人充役 以东 西 南 北各千步 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岁以九月 令 佐分地计量 验地土肥瘠 定其色好 分为五等 以地之等 均定税数 1 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2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解题指导依据设问 学生需调动所学知识 即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 然后同材料中的信息 各令出钱雇人充役 佐分地计量 均定税数 建立正确的联系 从而进行认识和说明问题 最终判断出法令内容 措施推行的目的 要运用有关民生角度的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 1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 不误农时 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 少地农民的负担 易错点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 变法内容 成就的混淆 示例2 王安石变法解决 积贫 的指导思想是 因天下之力 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 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青苗法 募役法 免役收庸法 方田均税法 a b c d 错因分析中国古代赋役 税收制度的变革是学生往往容易混淆的 纳庸代役始于隋朝 发展完善于唐朝 故王安石变法无需在此方面进行调整 选项 不合史实 d 纠错心得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 标准 人丁 田亩以两税法为界限 形式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王安石变法始行 一条鞭法正式开始 时间 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税种 多 少一条鞭法 农民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代役 庸 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商品征收重税 考向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与政策创新立意分析 古代的改革和变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后世则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启迪 特别是改革中的政策创新会给我们当今的改革开放以很大的启示 1 史学家认为 管仲在齐国实行 相地而衰征 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因为它的实质是 a 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 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 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 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 相地而衰征 的含义 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c d三项都不是它的实质 答案a 考向二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对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立意分析 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与当时执政者的执政能力关系密切 对我们当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 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经验 教训 2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七国之乱b 八王之乱c 安史之乱d 三藩之乱 解析本题为典型的小型材料选择题 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 如本题中 霓裳羽衣曲 据传为唐玄宗作曲 与之相联系的自然是安史之乱 即c项 c 3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 大业八年 天下旱 百姓流亡 时发四海兵 帝亲征高丽 六军冻馁 死者十八九 十三年 天下大旱 时郡县乡邑 悉遣筑城 发男女 无少长 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 洛水暴涨 漂六百余家 十三日 诏曰 暴雨为灾 大水泛滥 诸司供进 进奉的财物 悉令减省 凡所力役 量事停废 遭水之家 赐帛有差 九月 黄河泛滥 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 清朝统治者 略不怜恤 坐视其饿莩流离 暴露如莽 又纵贪官污吏 布满天下 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 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 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解析 1 解答此题必须依据材料 抓住关键信息 如 百姓流亡 冻馁 死者十八 九 大旱 皆就役 悉令减省 量事停废 然后综合答案 原因注意从前朝的教训和当朝执政者的执政理念考虑 2 依据材料二 坐视其饿莩流离 又纵贪官污吏 等信息进行解答 答案 1 态度 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 仍然征发兵役 徭役 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 重视赈灾 措施 减省诸司进奉 戒奢从简 减轻徭役 救济灾民 亲临灾区了解灾情 原因 吸取隋亡教训 具有 存百姓 的思想 2 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 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 一 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a 都代表地主阶级 b 都废除了井田制 c 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都实现了富国强兵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共同目的就是富国强兵 d 2 2009 成都模拟 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 具有恒久的意义 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 秦统一六国b 光武中兴 c 西晋统一d 开元盛世 解析秦的统一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 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 提供了有利条件 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四个备选项中 它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a 3 诗经 中描写秦国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a 政治清明b 经济发达c 民风强悍d 矛盾重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信息 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 兴师 修我戈矛 体现出民风强悍尚武的精神 c 4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 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b 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 c 因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而失败 d 改革科举制 解析a项符合庆历新政 b d两项符合王安石变法 只有c项为二者的共同点 c 5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救治前朝制度之弊端 而忽视了新创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 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是 北宋初期军事改革 北宋财政改革 王安石实行募役法 商鞅按军功授爵 唐朝实行募兵制 a b c d 解析王安石实行募役法不是针对前朝制度的弊端 商鞅按军功授爵不存在潜在的危害 c 6 2008 开封模拟 嘉庆 道光年间 清朝由盛转衰 渐呈末世景象 当时有人指出 当今天下财富 上不在国 下不在民 淫侈愈甚 积于官吏 而兼并于大商 此国与民所以并困也 以下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清朝官吏腐败 贪污盛行 b 商业发展是导致吏治腐败的根源 c 官吏贪污严重影响国计民生 d 封建专制制度没落加剧官吏腐败 解析吏治腐败的根源不在于商业发展 而在于封建专制制度 b 7 2008 武汉调研 下列制度 政策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有 郡县制度 僧官制度 改土归流 行省制度 a b c d 解析秦朝的郡县制 明朝的僧官制度 明清两代的 改土归流 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 8 制度创新与改革往往促进社会发展 国家强盛 以下曾一度发挥过这种作用的制度创新与改革是 西周分封制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宋太祖军制 猛安谋克制 八旗制 a b c d 解析宋太祖的军制虽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但却造成军队作战指挥不灵 战斗力下降 军费开支庞大等结果 从而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故应排除 d 9 商君虽死 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商鞅变法后 秦国一个农民要想使自己与卿大夫平起平坐 最合适的途径是 a 世袭b 取得军功 c 经营工商业d 多生产布帛粮食 解析商鞅变法的措施中 奖励军功 按军功授爵 直接损害贵族利益 使平民也有与卿大夫平起平坐的机会 b 10 以下司法改革中能体现出重视生命的是 a 商鞅变法b 明太祖司法改革 c 宋太祖司法改革d 王安石司法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几个重要变法内容的认识 商鞅变法在法律方面的一个措施是施行连坐法 轻罪用重刑 不重视人的生命 明太祖以 重典治乱国 为指导思想制定明律 法律严酷 宋太祖把司法权收归中央 集中到皇帝的手里 凡大理寺审判的案件 经刑部复核后 须送审刑院详议 再奏请皇帝批准 复审可以防止 减少冤假错案 体现了重视人的生命 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司法方面的改革 c 11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 贞观之治 局面 下列史实与唐太宗无关的是 a 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b 改革 完善统治制度 c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d 强边固守 设置军镇 解析设置军镇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与唐太宗无关 故d项正确 d 12 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一般有下列结果 李自成起义的结果是 a 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 农民领袖蜕化变质 成为新的封建王朝统治者b 推翻了腐朽的王朝 农民领袖掌握了政权 但最后失败 c 在政府军队和地主武装镇压下失败 d 为地主阶级所利用 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解析a项符合元末农民起义 c项符合唐末农民起义 d项符合隋末农民起义 b 二 非选择题13 2009 长春模拟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 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 413年 徙二万余家于大宁 计口授田 据 魏书 卷三和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 485年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 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亩 魏书 卷一百一十 问题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 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 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 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 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 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 1 问二者的相同之处就是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 2 问实际上是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 容 要注意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内容 3 问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影响 回答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 答案 1 按人口分配土地 2 易汉服 改汉姓 说汉话 与汉人通婚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迁都洛阳 3 汉族先进文化 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 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乌兰察布护理单招题库及答案解析
- 北京安全员c2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仪器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沈阳医学院护理学题库及答案解析
-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标准化流程
- 员工考勤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绩效挂钩操作手册
- 职业健康安全警示与告知制度
- 燃气管道隐患排查与整改报告模板
- 2025-2030化妆品新锐品牌成长路径与资本运作分析报告
- 西学中题库护理及答案解析
- 销售市场每周工作汇报表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白云山学校六年级(上)月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语法填空-动词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获奖课件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 春之声圆舞曲-教学设计教案
- 农业政策学 孔祥智课件 第08章 农业土地政策
- WB/T 1119-2022数字化仓库评估规范
- GB/T 16463-1996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
- GB/T 15972.20-2021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第20部分: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光纤几何参数
- 胎儿的发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