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_教案1_第1页
失街亭_教案1_第2页
失街亭_教案1_第3页
失街亭_教案1_第4页
失街亭_教案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失街亭 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第一课时一、介绍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二、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三、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再就是间接描写: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第二课时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一、处理作业(略)二、分析诸葛亮其人: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1衬托手法: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2直接描写: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失街亭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自读、图示、评点、讨论等方法实施本文的教学。这一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战争与人”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领略(失街亭渲染的历史情绪、战争情愫和英雄情结,使学生的视野不滞留于具体事件,而能全景鸟瞰战争风云。一、自读:了解相关情节及节选部分内容。1课前泛读三国演义诸葛亮“一出祁山”部分(第91回至第95回)。2课内精读“街亭争夺战”、“挥泪斩马谡”两部分,在课本上作勾画圈点。二、图示:利用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注)把握战争全局形势。1读图,弄清街亭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战略地位。(注意子午道、褒斜道、天水郡至长安大路)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攻取长安。取长安必过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但其地险要,不易通过。故诸葛亮未纳魏延之计,东路偷袭。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郡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设疑兵佯攻。三是西略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但蜀军兵力集结和粮草搬运十分方便。故蜀军主力自汉中兵出祁山,由此道进军。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北陇城镇)是此路战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战争主动权。倘此地失守,蜀军粮道断绝,后援不继,三郡难保,便会不战自溃。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2读图,叙述蜀魏街亭之战前后过程。(注意“蜀魏军事部署”)司马懿、张郃率二十万人马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参军马谡立下军令状,愿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防守。诸葛亮嘱马谡“当道”下寨,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以为救援。遂令姜维为先锋拟攻陈仓,令赵云出箕谷佯攻郿城。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高翔、王平谋复夺街亭,反复冲杀。三将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汉中门户阳平关。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姜维、赵云撤军,下令弃守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回汉中后,赞赏不失人马辎重的将军赵云,挥泪处死败军之将马谡。三、评点:欣赏失街亭描写“战争与人”艺术。(示例。仅列三则)1马谡三“笑”。(人物描写:神态语言)一笑孔明“多心”,二笑王平无能,三笑司马懿胆怯。(原文略)马谡“笑”三次,表露其性格: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2街亭三“夺”。(场面描写:街亭激战)(原文略)作者以浓墨重I彩,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战斗气氛,敷演出I跌宕起伏的“街亭争I夺战”。先是马谡落I荒而逃,张郃佯作追I击,却转出魏延的及时增援。情节一顿。张郃佯作败退,魏延复夺街亭,不意突遭魏方伏击,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一顿。王、魏合兵,奔列柳城,与高翔夜袭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城陷于敌手。情节再一顿。写双方环绕街亭反复争夺,一波三折,“有斗移星转,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刀光剑影,令读者目不暇接。值得注意的是,傲慢轻狂的马谡,厮杀中不见踪影。3“挥泪”。(动作描写:人物心理)(原文略)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四、讨论:探讨失街亭描写“战争与人”技法。1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郃,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以及多次设伏等,表明其人非等闲之辈。历史上的司马懿,此时确未曾与诸葛亮交手。如果按照史实,将诸葛亮一出祁山兵败而返的对手写成魏国一员大将张郃(此人后被诸葛亮设计射杀),无疑会贬损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张冠李戴”,以同样多谋善断的司马懿来映衬诸葛亮(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更能表现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2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什么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其过实”之人?马谡请战,立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而在诸葛亮心中,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建“攻心计”令孟获就范,建“反间计”令司马懿下野,可见其人亦非无能之辈。诸葛亮复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作了这样的布置,诸葛亮自然认为,街亭不致有失。诸葛亮的“失算”在于,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终至酿成大错。(失街亭)中的诸葛亮不是“完人”,反而感人。(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此种情形,节选部分是例外。)3“一出祁山”是蜀汉一次失败的战争,可是蜀方主帅诸葛亮依然光彩照人,试结合课文作简要分析。作者在诸葛亮身上,倾注了自己的“英雄情结”。虽然是一次失败的战争,却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一个失败的英雄,给读者一种历史真实感。街亭布防,见其精细谨慎;初见图本,见其料事如神;回军汉中,见其从容不迫;赏将斩将,见其赏罚分明。对手和麾下诸将如众星拱月,对诸葛亮起映衬烘托作用。失败的英雄、悲怆的英雄,更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思考。4你个人认为,谁应对一出祁山的失败负主要责任?(观点不求统一)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