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四部分 中国近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四部分 中国近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四部分 中国近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四部分 中国近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四部分 中国近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思归纳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的特征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四部分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01)宏观概要中国近代化开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上,西方列强为得到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抗争,农民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别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形成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2经济上,西方列强加紧经济侵略,在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同时,不断强化资本输出。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与此同时,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化大生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中国开始了近代化。3思想文化上,随着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西方科技和民主启蒙思想陆续传入中国。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开始发生巨变,这时中国思想界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转变。【知识整合】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其基本线索为: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种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一个主题,两个基本任务:一个主题即现代化;两个基本任务包括:政治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政治民主化);经济上,实现工业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工业化)。两个阶段: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两个阶段。其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均为反侵略反封建,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由农民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政治民主而抗争,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2鸦片战争(18401842年)(1)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3)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变化: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近代企业出现。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学思归纳中国近代民主化道路探索的历程?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及性质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农民革命变为反侵略反封建双重任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级结构变化:首先在外商企业中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才产生。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政治斗争: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思想影响: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林、魏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4)开眼看世界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着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1858年,英法美俄四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俄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俄条约主要内容为割地,先后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政治上: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利益;清政府被迫应对变局,一方面调整国家机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另一方面内部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洋务派并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起步;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经济上:侵略势力伸向内地,便利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近代企业产生,工业化起步。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加剧,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中体西用”论盛行。4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金田起义。定都南京,与清政府对峙。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地位)。(2)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后期: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太平天国失败及原因。(3)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日本挑起战争、平壤之战、黄海大战、辽东之战、辽东之战。(2)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3)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丧失了更多主权,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战后中国民生凋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刺激社会各界救亡图存:a、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b、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c、资产阶级 学思归纳近代东西方工业化之比较有何异同?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显示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1895年5月,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抗击日军。6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1)早期维新思想: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2)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思想:a、康有为把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c、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a、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其后,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创办学堂、上书请愿推动运动的开展。b、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c、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d、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失败。(3)维新变法的意义: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7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2)八国联军侵华。(3)辛丑合约。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a、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欧美各国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农业生产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2洋务运动(1)兴起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部分官僚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形成洋务派,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等。(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口号与目的: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目的:旨在“自强”、“求富”;本质:维护清王朝统治。学思归纳如何从全球史观看待东西方近代经济发展?(4)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5)主要内容:创办军用工业:a以“自强”为旗号。b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官办军用工业;1862年设计制造成功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c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工业。创办民用工业:a以“求富”为旗号。b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c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1861年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6)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7)结局: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8)评价: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近代教育与军事;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局限性: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只限于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因此也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产生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的诱导。(2)产生概况: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民族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影响:冲击自然经济,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热情,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及收回利权运动的刺激。(2)表现: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涌现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运动,加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解体。形成“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重点、难点破解】注意结合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比认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注意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两大范式。“革命史范式”将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入侵。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现代化范式”认为改革或革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手段:中国近代史是“多点一线”,生产发展、技术救国、阶级斗争、政治革命、制度变革、思想冲突、文化变迁等“多点”都汇聚成了“现代化”这条主线。近年来高考命题常着眼于此挖掘史实,体现命题的时代特色,需要引起注意。学思归纳请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联系中国古代史,回忆自然经济的特点。明确“解体”主要指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输入中国与日俱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先后完成东西方海上的交通条件发生了变化;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有所扩大,为加强对中国的贸易而进行的投资也在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