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组成: _细胞内液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2/3_)体液 _血浆_细胞外液_ _组织液_ 内环境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1/3_) _淋巴_(2)内环境 :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组织液组织细胞毛细淋巴管淋巴血浆毛细血管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组成: _水、蛋白质_(约90%) _糖类_ 血浆 _无机盐_ (约10%) _代谢产物等_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_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_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渗透压_酸碱度_和_温度_三个方面。(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_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_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渗透压的关系:_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渗透压越高_(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_中性_,PH为_7.35-7.45_。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HCO3-、HPO42-_等离子有关。(3)体温:一般维持在_37_左右。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_物质_由外环境提供,同时产生的_代谢产物_又必须排出体外,但细胞并没有和外界直接接触,必须通过内环境的中介作用。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的定义:_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_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神经-体液-免疫调节_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反射_(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_反射弧_(3)反射弧的组成:_感受器_、_传入神经_、_神经中枢_、_传出神经_和_效应器_。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特点:_以电信号形式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_(2)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 ;受刺激时膜电位表现为 外负内正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 局部电流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_突触_ (2)神经递质作用:_兴奋或抑制_(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_以化学信号形式单向传递_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组成包括_脑(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_它们含有大量的_神经元_,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_神经中枢_,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5人脑的高级功能人大脑表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_最高级_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_感知_以及控制机体的_反射活动_外,还具有_语言_、_学习_、_记忆_和_思维_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2通过激素的调节 1激素的发现(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调节是指:2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 来源和去向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_胰岛素、胰高血糖素_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_反馈调节_(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器官:_甲状腺_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见右图3激素调节的特点_微量高效_、_通过体液运输_、_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用后被灭活 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人体的体温调节(1)人体热量的来源:_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_人体热量的散出:_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排便等_(2)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3人体的水盐调节(1)水盐调节的方式:_神经激素调节_。参与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2)水盐调节的机制: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的机制2.4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系统的组成,_免疫器官_ _免疫细胞_ _免疫活性物质_(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免疫细胞包括_吞噬细胞_和_淋巴细胞_,其中前者不具有特异性,后者包括_T细胞_和_B细胞_,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_非特异性免疫_;第三道防线是:_特异性免疫_(2)抗原:_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_ 抗体:_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_(3)特异性免疫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4)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的特点是:_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_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_疫苗、人工标记抗体、免疫抑制剂_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 实验材料:单侧光;胚芽鞘(课本47页“相关信息”);锡箔(遮光) 实验 实验 实验 实验条件:单侧光下 条件:去掉尖端 条件:锡箔罩上 条件:锡箔罩上尖端 尖端下面现象:胚芽鞘 现象:胚芽鞘 现象:胚芽鞘 现象:胚芽鞘_弯向光源生长_ _既不生长也不弯曲_ _直立生长_ _弯向光源生长_ 实验结论:_单侧光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尖端_产生某种_刺激_,并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_背光_ 面比_向光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弯曲。(2)1910年詹森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_尖端_产生的刺激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既不生长也不弯曲_。(3)1914年 拜尔的实验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相反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分布不均匀_造成的。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4)1928年 温特的实验首先根据课本分析实验过程思考分析:A、B两个胚芽鞘的生长情况:A_弯向对侧生长_;B_既不生长也不弯曲_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_生长素_,1942年,人们确认它的化学本质是_吲哚乙酸_。(5)向光性产生的解释:_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造成向光弯曲。(6)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_产生部位_运送到_作用部位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_幼嫩的芽、叶和_发育中的种子_,由_色氨酸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注:成熟的叶片和根尖虽然也产生生长素,但是数量很少。(2)生长素的运输极性运输:_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单方向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是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_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_(3)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 分生组织、 形成层 、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作用机制:_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 调节代谢 的信息。(2)生长素作用特性:_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_(3)顶端优势:原因:_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_生长 。(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解除方法:_摘除顶芽_注意:植物的向光性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因都是促进)2.尝试运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4.1 种群的特征 1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_样方法、标志重捕法_标志重捕法其公式是N=M.n/m,(M标志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2.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型:(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4.2 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形曲线“S”形曲线前提条件资源和空间无限资源和空间有限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长有K值曲线种群增长速率越来越大种群数量为K/2时最大曲线形成的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越来越剧烈,捕食者数量增多K值:_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_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波动中_,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急剧下降甚至消亡_4.3 群落的结构 1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1)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2)研究的问题:如图(3)群落的定义:_群落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2群落的物种组成(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_有_差别。(2)丰富度: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3种间关系包括:_捕食(兔和草)、竞争(大、小草履虫)、寄生(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互利共生(根瘤菌和豆科植物)_4群落的空间结构4.4 群落演替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 的过程。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最后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经历的时间长。如从裸岩开始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裸岩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湖泊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湖泊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顶极)。(从无到有)次生演替: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由于原有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经历的时间较短。(从有到有)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当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的理解含义:_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_生物圈_是地球上的_全部生物_及其_无机环境_的总和。2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_水_ 、_空气_和无机盐 能量:热能、阳光生产者 主要代表:_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某些细菌)_ 作用:_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_消费者 主要代表:动物 作用:_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_分解者 主要代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_ 作用:_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必不可少)(2)营养结构食物链:概念:_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_实例:草鼠蛇鹰。食物网:概念:_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作用:_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_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_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生物种类越少,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食物链草 鼠 蛇 鹰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别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模式图如下:从图可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全部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生产者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源于上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部分暂未被利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光能化学能热能。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10%20%)。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 _全球性、循环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_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2)循环形式:_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CO2形式。_(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光合 作用或_化能合成_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含碳有机物_的形式通过_食物链_或_食物网_传递。(4)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载体,能量作为动力。5.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_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曲线图(自己画)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一方面要控制对_生态系统_的 干扰 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应超过_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物质、能量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_结构与功能_的协调。6.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1982年,我国将_计划生育_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我国颁布了_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_现状: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人口_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_明显下降。(2)前景: 由于_人口基数_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我国人口发展目标:2005年,人口总数(不包括港、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级花艺师实操技能考核试题集及解析
- 抢救课件结束语
- 2025年压力校验仪表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液晶平面显示器及其配套部件和材料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合同研究组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二元酸二甲酯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社会养老保障服务项目建议书
-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期初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校史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老挝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 建设工程项目协同作业方案
- 鹿寨县城南水厂寨沙分厂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
- GB/T 45972-2025装配式建筑用混凝土板材生产成套装备技术要求
- 变频及伺服应用技术(郭艳萍 钟立)全套教案课件
- Inventor教案打印完整
- 秋冬季安全知识培训
- 2024新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单词汉译英默写表(开学版)
- 电力营销稽查培训课件
- 绿色金融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