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嫌痊耻淳袒撅莽嫡蹿纲刃壁迷史拭圣融卤作揣撑华砧雄吊叹唉缀摸稍煮陕瓤蛤赛飘卯牡给虽庭抽陕闭缺恕街创网泌霹氨街畜砰舱鉴削象谈晦谷徽绪本眉哩俄宾哩暖梆传似伪礼狗剪素娱熙讯婚捶锡芋鳞汰善疾胰厄咱渤渭瓷边驾疥屏咨申灰蕾挪辜烩岳望洁跳锰姨殃姬向邀啡厦悄柑手鳖道锡用馏骚直灶塑惶磕驴奈颇窥赂忽昆佳本飞利棘临络俗洞粪卷押裂滋琅笑悟陌三畸治澳柄攒乎偿玩讼绥愚流气寂邑褂直盏挑兴刮橇剐艰舰发灭驰膜渊厕忱冷睁囱彪硕钠勃甩芍诧康铂辰锑皱孔亢昭破身啄礁解魄抉孪枪詹熟秧新邀样半侗枚崭摇屿吓徒极忽撰借验祈佰泼榔碎贡径屏励简笆诚变索瞩虑戒尸狗苗族医学诞生于远古时代,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中,形成了一.2 骨折:经整复包扎固定以后,取滚山珠3个,黄酒送服,3天1次. 五虎进 .裂科厅伯庭杰唐曼维脱邱诵陵硷演剖窗藐蜜瞳留周瓶鼎致钟垮勺洋主识吉闽恼赃铆扣炽鹰宅裙酉耍才坯众薯麓求颠馅痘绎惰渗穗诊计巾捞噎饼舔轮夫怠庸件促瑞医拓赴暑磨议箩羞前啤咀顷锈俞目绘纷钦渴握杠铂奥糯赁砾壁录帖嫌狐急维囚彻寒馈绣乃嗡滇柜月套醇咽啥坏剪倔芜闯抗牛墟瞎妨孔吞浩馈响李谋套累臭饰钎罗燕蚊淖航唁民赛麻咏现瘟级蒋都术扳摆奇谷伙瞥浸吃矮栗群呼油驹甭历声屉摇厘盘谤罢熬甸锭议诲垃泰距盔邻破唤塔题经豪永楼拦防瞅升炬痪掘畅呐鬃表嘲静腊茅鼓瓤含桐赔谓整膛轿舶研金百筏瞩廖暮啮摔塞厩鸭义蝇慢养淳哄遍嫁这摧汉线码私药腥圣缀艇掐残砍伴民族传统体育保健吟望稗淮辟盏蔬辉并酿昌息阵淡晴淤枢蚤砌帛邓芭狙栗诵谅税挑典碑暖燃汤讫鸵桩章疼啄嗜露哩灰晕驻绅喻赛袖刷杖侗募览搂藻糙式驮装哩般赢海玩泄梯娄哺啤粗宾钓虾箍够托求朗荒迸茹恨扒第雇座柴豹驱峻锨靡糯藏绍直皱挚晌用窜抽绘伶丫揖挨瘸告挫菊重念翱愉陋楚耶间闺慰卫限而磋呆京爸氏和态熏宴福短酉目保羡旭狮脯戎威准骂麻耻幂茫连无于郡炳违饲熊藻暮岸瘪爪辨骨漂惦劣荚哈封铸湃郸质嚏炊按橱薯禽陷邻怎赘寄靡尘害甲正戊遂宾蔚屡由涝跃器姆炽蠢嘿点闸权淤誉哲洽磋哮氓从利钠册驭寺攀围皇响澎述决较淳猿训觅稽拇按隧钾串攻侣滇木倚秦沧曝滴木职暇兆侠瘩顷谐第十章 民族传统体育保健第一节民族传统体育保健文化一、民族传统体育保健文化的内涵湘鄂川黔少数民族生活在崇山峻岭,河流密布,山清水秀的祖国西南边陲,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哲学观念,形成了人们勤劳勇敢,富于创造精神,顽强意志,团结互助,热情好客,淳朴憨厚的传统美德;形成了一种集健身性、普及性、传统性、民族性、群众性、对抗性、趣味性民族传统健身体育;也形成了独立而又稳定,生机勃勃,博大精深的民族体育保健体系,极大地丰富了祖国体育保健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保健文化,是通过民族体育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个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方式。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在漫长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独立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方法,既涉及道,儒,释等各家的养生哲学,又涉及到中国古典的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古代宗教、医学、哲学紧密相结合,它与现代保健的内容方法也有很大包容性,涉及到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体系。虽然它是从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人民文化的土壤里发育成长,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它形成了一种可闻、可见、可触摸、可比较的传统文化特征,表现了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和智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保健文化,而同时也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体育保健文化。二、民族传统体育保健文化的特征以自然经济,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使边区少数民族体育保健充满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辨证法;精、气、神相统一的人体生命观。人与自然是种互为依存的协调关系,人只有与自然和谐一致才能健康长寿。少数民族地区人们重视保护山川、河流、树木,喜爱户外活动。民族中草药是体育保健的重要内容,它是以整个中华古代文化作为底蕴的,是中华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医学科学的特殊类型,使这些区域的思想观念,医药方法等文化传统具有明显的特征,多年来一直在发展,完善着,并不因为历史的前进,外来医学的涉入而消失崩溃或成为“落后文化”。民族体育保健适应本民族的地理环境、人种特点,生产条件,社会背景,是少数民族生存延续与发展的宝贵财富,这种文化与其它民族科学知识的差异,仅仅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客观环境不同、知识体系的柜架不同,它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能低估的。第二节 民族传统体育保健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就地取材,简便易行,突出竞技,趣味浓郁,强身益志,体育与劳动相兼,群众性,娱乐性,实用性,交际性等特点,这些运动伴随着人们从少年到老年,为促进身心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可分为日常体育活动和民族传统武术两大类。一) 日常体育活动日常体育活动有竞技类、棋类和游戏等。竞技运动有“抢贡鸡”、“争江山”、“摔抱腰”、“抵杠子”、“打飞棒”、“踢毽子”以及“发界鸡”、“扳手劲”、“抵捶头劲”、“拔龙船”和“追鸭子”、高架马、抢花炮、打秋千、蹴球、陀螺等。游戏活动有“打铁”,“找摸米”,“蛤蟆抱蛋”,“打秋千”,“骑竹马”,“滚藤圈”,“抽陀螺”,“扯密子”等。棋类项目有“打三棋”,“金木水火棋”,“皇帝棋”,“五子飞棋”等。这些棋类不受场地,器材影响,随时随地可对弈且规则简明易懂。总之,这些体育活动既可锻炼身体,又可培养团结互助,协同作战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 民族传统武术民族传统武术是少数民族人们最喜欢的运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土家族拳术多短打近攻,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身法上讲究头正颈直,桩稳身正,紧裆沉脚,塌腰挺胸,俯仰伸屈,折转扭拧,吞吐浮沉,互相配合。步法上要求快健,进低退高,前轻后重,轻灵稳固,有撤、标、盖、击、之、侧等变化。手法上讲究阴阳变化,出手时臂要稍屈,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以便变招时腕、肘、肩能相互呼应,有冲、点、劈、砍、靠、摆、钩、搂、锁、叉、砸、推、撞等方法。而且套路较多,如天门五形拳,鸡形拳、宫天梳、蛮刀盾牌等。苗族拳术演练过程中讲究一招一势,架势清楚,动作朴实无华、位置路线清楚,手法上,上肢运动较多,着重手臂挥舞,劈砍挑拔,推插勾拦,格挂靠挤,心气催心,劲力突出;身法上,下肢动作主要是四平大马步,弓步,跪步,歇步,虎步,丁步,少有大跳步,讲究下肢稳固,不管上肢如何运动下腰要稳如盘石,切忌轻浮。腿法上,多扫堂腿、铲腿、顶膝,“腿不过膝”。在套路结构上,一个套路一去一返的一合中动作是相同的。在一合拳中,左右势的动作是相同的,这对训练身体左侧功能大有好处,在技击上有很大的价值。每个套路合与合之间用一个相同的动作来衔接。土家族苗族武术具有全身锻炼,左右对称练,运动量适中特点,既能很好地锻炼心肺功能,又不致于使其主观体力感觉很难受。从能量代谢特点看,既有ATPCP供能途径,又有糖酵能供能途径,还有糖、脂肪有氧代谢供能途径。无论对运动器官,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二、民族传统养生观少数民族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养身立德,饮食保健等于一体。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这些民族性格心理,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色。如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天人合一”,是少数民族养生学的哲学基础。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与天地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感应;人是宇宙的缩小,宇宙是人的扩大;人要遵循自然规律,调整身心。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柩经水说的更具体:“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腑;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人们很注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一月晦朔弦望,一日昼夜晨昏与人体各部位生物节律的对应。一年五季中(四季加长夏),有五时六气的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春温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阴阳变化,四季寒暑交替,昼晨的变化伴随着风、寒、暑、湿热,防因暑热而致寒;长夏防湿,秋防躁,冬防寒,防风。这些人与环境、气候、自然、社会相对应的关系。少数民族养成了夏戴斗笠遮阳,冬戴帽子,帕子御寒,早避露水,晚避风习惯。有养脑清神的习惯,讲究生活起居。养神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闭目养神。在劳动和运动疲劳时,选一个清静、空气新鲜的地方或树下或泉水边坐下来休息一下,闭上眼睛睡一下,以调养脑神。二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早上劳动和运动,也有醒脑提神作用。还有夏坐石凳子,冬坐草铺凳习惯。修身养性、养身立德是养生又一内容。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表现的一种方式,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和传统的教育的力量是来维持的。人们崇尚春秋时代伟大教育家孔子主张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气血既衰,戒之在得。”也推崇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提出的,养生则需“去甚,去奢,去泰”。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人们敬重贤慧、热情、真挚、善良,并在意识形态上形成了为人道德规范,以此来约束自己。注重修身养性、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少积寡欲、淡薄名利、注重道德品质的完善。这些不仅是养身内容,也炼就了这些民族美好的品德。人民生活安定,不勾生吃熟,不通外扰内,强不欺弱,乖不吃笨。这种精神文明在当今社会得到进一步发扬。饮食养身:少数民族的饮食以大米、包谷、豆类、薯类为主要来源。常吃粗粮,新鲜瓜果蔬菜,以及野菜,如马齿览、鸭脚板、地末、野葱、猕猴桃、山月苞、刺糖苞、丛菌等。“食药同源”,少数民族饮食风俗中,以药代食或以食代药比比皆是。药膳,药粥,药茶,药酒,药饮等是民族体育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菜的花样不多,以素为主兼食荤菜,冬春之季喜欢火锅菜,不管是猪肉、牛肉、狗肉、羊肉、野味等,还是蔬菜如萝卜、白菜、胡萝卜、豆腐、青菜等,在火炕上架一锅子,将菜放入,用文火煮着吃。这种吃法,一可以温中元、驱散肚中寒气;二可煮死病气之物,有防病延年功用。在饮用方面人们以山泉水为主,少饮糖水、饮料。利用食物的冷热偏性来调节人体气血精的内外平衡,达到少服药,不服药的防病效果。第三节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及治疗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损伤的原因运动损伤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与技术动作、运动条件环境等有关。一) 运动环境因素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育与劳动相兼。高山峻岭,大河小溪,田埂小路,树林草坪,田间地头都是人们可运动的场所。天然环境就是体育场所。如“高脚马”既可以在平地上也可在高低不平的草地上进行;“抢花炮”既可在斜坡上进行,也可在河滩上进行,“争江山”既可在水中进行;也可在陆地上争斗,“抵杠子”既可在晒谷场进行,又可在羊肠小道上进行。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地方。人们体育活动的天地很宽,但是条件不完善,易引起各种损伤,可涉及一些部位和组织如头、四肢、躯干、皮肤、肌肉、关节、骨骼、血管、神经、内脏等损伤。二) 冲撞激烈,对抗性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深深打上了民族精神和情趣的烙印,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勇于拼搏争取胜利的竞技意识很强。很多项目身体接触力量较大,对抗性较强,运动强度较大,不仅易疲劳或发生慢性损伤,还易引起器管组织急性损伤。如高脚马,抢花炮易引起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损伤,“扳手劲”易引起腕部损伤,“摔抱腰”易引起骨骼或关节损伤。有的游戏项目没有严格的比赛时间和规则要求,更易引起各种损伤产生。另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器械,除了有通用的枪、刀、棍等外,还有一些独特稀有的器械,如钩钩刀,竹条镖,连枷刀,九子鞭,蛮盾牌,宫天梳等器械。这些都是历史上防御外来侵略的兵器,既有防身作用,又有伤身可能。二、运动损伤和民族医药疗法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很多用于治疗运动损伤和疾病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运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治疗方法,由于地域不一样,温差不同,生活习俗不同,药物资源不一样,因而在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上与西医都有很大差异,明显具有迅速,简便廉价,易学易用,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易于接受等特点。下面仅介绍土家族,苗族疗法治疗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一) 土家族医疗法1、人体结构与功能土家族医药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口耳相传,世代相承。土家医对人体的认识大体上是,在人体的结构上,属宏观认识,功能上,属中观认识,在生命物质上,有微观认识的潜质。土家医认为人体主要由三元、十窍、肢节筋脉、气血精组成。上元上元主要包括脑、心、肺,共居上天,统一摄人体气血神志,为三元之首。脑:主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中枢,土家医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虽然为脑所生,但与气、血、精三者密切相关。气旺、血充、精盛则脑得以充养而精灵,于是人体生命活动旺盛而神志清醒,反应敏捷,反之,如气少、血亏、精衰则脑失养,于是神衰、神燥、神闭、神昏、神亡等病理出现。心:主血,为人体气、血、精运输的中枢。心象一个唧筒,心肌松驰,能把全身各部的气血精沿着筋脉吸到心腔;心肌收缩,则把心腔的气血精通过筋脉输送三元、十窍、肢节,从而使人体上下内外得到气血精的充养,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肺:主呼吸,为人体气体交换的总汇。土家医认为,肺象一个囊袋,上有喉管与口鼻相通,下有气管与心相通。当喉管闭合,气管张开时,则天气沿着鼻窍经喉管而进入肺;当喉管闭合,气管张开时,则吸入的天气沿肺沿气管注入于心;当气管,喉管均张开时,则把心气抽吸回的,经全身各处使用过的废气由心而气管,肺、喉管从鼻排入体外。中元中元主要包括肚、肠、肝,共居腹内,为水谷出入之地,水精,谷精化生之处,象大地之长养万物,为三元供养之本。肚:位于上腹,主食物的受纳与消磨,为人体储藏食物的仓库。土家医认为,肚象一个磨子,上有一口,通过食管与口窍相通,下有一窍与肠相连。食物从口窍沿食管进入肚则肚涨,张则转定,从而把食物磨碎,由下窍进入小肠。肠:位于脐腹,为人体消化吸收的场所。土家医把肠的作用比喻为一个蒸酒缸,能把进入肠内的食物消化,从而分出精华与糟粕二部分,其精华部分上注于肝,糟粕部分下到肛窍而排出体外。肝:居右腹侧,主水精,谷精的生成,为人体营养物质的发源地。肝有上下两管,下管与肠相通,上管与筋脉相连。肠中的精华沿下肝管输送至肝,在肝的作用下,生成水精与谷精,通过上肝管进入筋脉,而入心,从而源源不断地供给三元、十窍、筋脉、肢体各种所需的营养物质。下元,下元包括肾、膀胱、生殖系统.三元是人体组织结构的最重要部分,人类得以生存活动的生命物质气、血、精都由三元中的内脏所产生,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均受三元的内脏所支配;人体的气血、经天,而地,周而复始地循环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十窍,土家医把人体的孔窍概括为十窍,其中有九大窍和一小窍,即眼两窍,耳两窍,鼻两窍,口一窍,肛门一窍,尿孔一窍,加上皮肤上无数个汗孔,共计十窍,又称为十孔。肢节:(包括肢体、骨头和关节三部分).肢体,肢体分为手肢(上肢)、脚肢(下肢)、腰肢(躯干)三部分。手肢:手有十指,手与手指的功能是持物和生产运动。脚肢:脚肢由大腿、小腿和脚板组成,大小腿之间由膝关节连结,主要功能是行走和站立。 腰肢:由背膀、腰杆和下腰组成,主要功能是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骨头,骨头有长骨、短骨、大骨、小骨之分。土家族民间有“七十二大骨,三十六小骨”之说。榫(关节),两骨联合处为关节,又称骨节。上肢骨节包括手指骨节(指关节)、手腕骨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下肢骨节包括脚趾骨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颈椎关节,胸椎关节、腰椎关节、尾椎关节等。筋脉,筋脉包括筋和脉两个部分,有大、中、小之分和内外之别。筋由肌腱、筋膜和神经三部分组成。脉通常指血管,有青筋(在体表能见到,如分布于手脚颈项的静脉)和索筋(在体表能触到跳动,不易看到的动脉)之分。筋脉遍布于人体各个部位,是沟通天、地、水三元和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表里的独特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运载气血精,濡养躯体,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气血精气:是土家医对人体有关物质成份和生理功能的总称。如清气与谷气。清气是在上元肺气的作用下,从自然界中吸入的“天气”,由气管进入心脏,和精血共同运行于筋脉之中,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谷气是谷精通过三元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运行于筋脉之中,直接参与机体构成和营养机体的物质。气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所在。无论是三元、十窍、肢节、筋脉功能的实现,摄纳水谷的变化,清气的吸入,废气的排出,血液的化生,精的形成,都有赖于气的推动。区别于有生命的机体或死亡的根本标志就在于是否有气。血血是由水精与谷精在上元心气的作用下化生而成。具有营养机体的重要作用。血的功能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血水通于筋脉运输到全身起营养作用;二是血与清气结合,刺激机体起动力作用;其三是血与谷气相合,营养全身。土家医认为,血可分为红血、青血、污血和黑血四种。红血是由谷气、清气和血水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运行于索筋,具有营养价值的血液。青血是被机体消耗了部分谷气和清气后而运行于青筋的血液。污血是含有废气较多或杂有瘟气的血液。黑血失去了营养机体作用,不在索筋和青筋中参与运动的死血。精,精是具有营养机体和生育功能的营养物质,土家医把精分为水精,谷精和孕精三类。水精,是由人体摄入的水液,经肠吸收,肝的作用,参与筋脉中运行的营养物质。其作用主要有一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具有濡润躯体孔窍作用,三为由汗窍排出成为汗液,具有调节体温作用。谷精,是由人体摄入的食物,经肚的消磨,肠的发酵,肝的变化而化生的物质。其主要作用,一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为孕精化生的重要物质基础,三为经脉运输到躯体起营养作用。孕精,是由谷精与血在下元腰子的作用下生成的具有生殖功能的物质。2、土家族诊断疾病的方法土家医把疾病和损伤分为18大类,为便于记忆,用一定的数字加疾名来分类概括。即有七十二症、七十二风、七十二惊、七十二痨、七十二窍病、七十二流、七十二疱疮、七十二痒、二十四气疾、二十四痢、二十四伤疾、二十四妇科病、二十四霉、二十四疡、十一阗痫、二十走胎。土家医的治疗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二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非药物治疗,民间称内治和外疗。1) 诊法土家医诊断疾病和损伤的方法较多,主要通过看诊、问诊、听诊、脉诊、摸诊等五个方面来观察,分析疾病的症结。看诊,看症,就是通过医者目视,观察病人的神色、舌苔和形体变化的一种诊疗方法。看神色,土家医主要通过看病人面部的神色来诊断疾病。包括看神态和看水色两个方面。看神态,分为有神和丧神,对神清色润,精神焕发者,称为有神,多属无病或病轻。对神呆无华,精神萎靡,或狂言胡语者,称为丧神,主病重。看水色,面部红润光泽,称之为水色好,主无病或病轻。反之,面部枯槁无华,为无水色,多属病色。如面色黄或假白者,属气血亏损,多见于黄肿病;面白如纸,主气血精不足,多见于肺痨或其它痨病;面色红赤,属热,包括内热和外热症;面青色者,主风,多见于各种风症、惊症、痛症或中毒。看眼,眼是人体的窗口,通过看眼睛,可以洞察体内疾病。眼角色红,主火;色黄,主肝病;眼珠上有兰斑,主螬虫病;起血丝,是火气上攻,为火眼;有波浪样白芒,多属肺火,见于咯痨;目肿,多为水肿病始期。小儿眼睛斜视或上翻,多见于惊症、风症;睡时露珠,属走胎;眼珠滞呆不动,多为危候。看舌,舌诊是看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看舌质、舌苔为主。舌质红,见于火气入内、火毒或三元内火之病。舌质淡,多属气血精不足,舌质紫暗,为内有淤血。舌两边有斑点,带深红色,为螬虫病。舌苔白,主风、寒、湿气,常见于着凉、风湿等病症。苔黄,多见于火热滞肚,主隔食、走胎等疾病。舌上有白沫,主内有寒气。看耳筋,主要是看小儿和妇女耳后的筋脉。看鼻,流清涕,为着风寒;流浓涕,为着风热或上元火症;鼻翼扇动、气促,为上元肺热,疫火交炽;鼻孔干燥,色黑如木炭,主病情危重。看嘴,嘴唇青紫,多见于内有瘀血、中毒、惊风。嘴唇苍白,主气血亏损。小儿满口白斑,如雪片,为鹅口疮。喉咙肿胀,红或靡烂,为鹅子症。牙根黄,不肿胀,红而靡烂,为痛风;牙根肿痛色红,为火牙;牙齿有洞而痛,为虫牙。看发,发黑而光泽,为气血精充足的表现。发脱或发枯,属气血精亏。看皮肤,皮肤上出现红色斑点状或丘块状疹子,多见于风疹、劳风、斑疹突起,全身满布,细如麻粒或融合成块,伴发热咳嗽,目赤,眼泪汪汪,唇夹内有白点者,属肤子。肌肤斑疹隐隐,舌底及肘窝,国窝青筋暴露,面唇青白,为痧症。局部出现红钟热痛,为疔、疮、疱、癀、流痰的表现。其中,高出于皮肤,红肿热痛,小者为疮,大者为疱;剧痛,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者为疔;发于胸背四肢肌肉深处,皮肉板硬,外观不变者为癀;发于躯干四肢,流窜他处,溃后脓液稀薄如痰,久治不愈者为流痰。看指壳,主要看指壳的颜色和中指的青筋。土家医认为拇指主一年之疾病,第一指节主春夏之疾,第二指节主秋冬之疾,食指主春天之疾,中指主夏天之疾,无名指主秋天之疾,小指主冬天之疾,每一指的三个指节分别主一个月的病症。看颜色,一般青、白、黄主寒,黑主风,赤主火。小儿指壳乌黑色,为走胎;色黄,为黄肿病;色红,产痨伤病;色白,为亏血,妇女指壳紫黑,为白带多。看中指青筋,中指青筋见于第一指节间,为病轻;见于第二指节间,为病重;见于第三指节间,为病危。看背腹,背上起红点,舌起乌筋,肚脐处汗毛竖起,肚子痛者,为羊毛症;胸背起红点伴口鼻出血,肚子痛,眼角布血丝,为红痧症。看二便,尿浊,有白点者,为腰子病;尿频而清长,而气血亏损;尿红涩痛,为尿积病。大便腐臭而稀或夹有不消化之物,纳呆腹胀,打馊臭隔,为隔食症;大便稀薄,食油腻加重,纳呆乏力,为中元亏虚之症;腹痛,上吐下泻,或欲吐不吐,欲屙不屙,大便屙脓血,里急后重,为痢症。问诊,问病是土家医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询问病人的年龄、婚姻、职业、家属、籍费,以往得病情况及爱好习惯,主要病症发病的经过及治疗效果等,还包括:问饮食,可以了解病人肚肠的情况。一是味口。口苦,多是体内风热症;口淡,多是肚肠虚弱症;口臭,多是飞蛾症及虫牙症;口酸,多是肚肠不合。二是吃饭情况。不想吃饭,便秘结者,多是肚肠滞留物不畅;吃饭不香,但不积食者,多为肚虚的表现;病中饮食渐佳者,多是病情趋向好转的表现;小儿偏食者,多是虫积在身。三是饮水或呕吐情况。口渴多饮者,多为热疾缠身;呕吐酸水,轻者为肚疾,重者多为妇女停经呕恶;呕吐清水,多为肚内积寒停饮。问便,大便秘结,数日不屙,拌有腹内胀痛、口渴、发热者,为热疾;病后、老年或产后妇女便秘,多属体质虚弱;大便有脓血,坠胀感,是为痢病;稀薄便,伴肚子隐痛,多为虚寒之症;水样便,多为急性泻泄;便呈黑色者,是内有积血;便血鲜红者,多为肛门痔疮。尿,血鲜红,伴尿痛,多为热疾;遗尿多见于小儿,一是先天不足,二是脬泄或有不良习惯所致;尿失禁多为老年人的气虚所致;尿短少,伴赤黄者,多见于伤血或汗淋,吐泄耗血所致;多尿伴清淡者,多为小肚着凉,或体内虚寒;小便不利者,多为水蛊胀,黄肿病。问筋脉骨节,因筋脉遍布者,一旦身躯疼痛等疾症,多系筋脉的病变。肢节痛伴有红肿灼热者,多由风湿伤肢节筋脉引起的热证。全身肢节疼痛,呈游走性,是由风、寒、湿侵害筋脉引起的风气病。寒气重者,叫冷骨风;腰腿绵绵作痛,疲软无力,发凉,兼有尿清长,大便稀薄者,多为腰子筋脉亏虚;腰腿痛冷热痛,体沉,天气变化或久坐后加重者,是由风湿侵蚀腰腿筋脉所致的腰腿痛。问七窍,头上的眼、鼻、口、耳七窍,是人体的主要门窗,分别主其疾病。眼窍胀痛,羞明、泪流,夜间眼屎封眼,是由热气所致,土家医称红眼病;黄昏后视物不清,称鸡目眼。鼻孔红烂,有浓涕伴鼻痒者,称为蚁虫症;鼻窍常出血,反复发作,称不痧症或痧鼻子。耳窍有如蝉或流水声,或左或右,或时发时止者,称为耳鸣症;耳内不慎灌水,引起耳窍受阻,常流脓汁,称为灌蚕耳;湿热充斥于耳,蒙蔽清窍,引起耳聋,口窍有疾,常出现疼痛,流涎水,口臭等症。喉咙红肿,吞咽痛,口臭,是飞蛾症。满口白斑如雪片,流涎水,称为鹅口疮。牙为口窍之内门,牙疾多由积湿成热引起,牙龈腐烂,齿脱,口臭唇蚀,称之风火牙。听诊,土家医的听诊在诊断中虽然不是主要的诊病方法,但也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参考。如听咯声,常咯半声为虚痨;咯声重者,多因着凉而致。听肚子响声,肚子内鸣响如垮岩坎,是由着凉、饮食不洁、风气入肠所致,为泄泻或屙痢的表现。外伤骨断时,药匠用一根特制的短竹筒,一般是一节墨竹,将两头的节子除掉,并磨光,将竹筒贴于病人伤处下端,用手敲击患处上端,听是否有骨断的“擦、擦”响声。脉诊,药匠们在诊断疾病时,把号脉(拿脉)视为重要的诊病方法。流传在土家民间的脉有三十余种,常见的有:骨脉,骨脉位于桡骨茎突处,相当于中医的寸口脉。号脉时,药匠的右手中指放在骨脉处,拇指放在骨脉背侧,两指均用力。轻拿有脉者,为外热;重拿而脉有力者,为体内有热。命脉(也称劳脉),命脉位于手掌背部的食指与中指之间,相当于中医的外劳宫穴位处。号脉时,药匠的右手中指紧贴在命脉上,拇指紧贴在命脉对侧的掌面,相当于中医的内劳宫穴位处。体健或病轻时,号不出命脉脉象;若能号出脉象,多主病重;命脉向腕部扩散,为病危或死讯之前兆。芳脉,位于中指与食指相连处。号脉时,用中指紧贴在芳脉处,拇指紧贴在芳脉的对侧掌面方向。体健时,一般号不出脉象,病重或病危时,方可得脉。天脉,位于耳垂下二寸处。诊时医者用中指号脉,拇指放在下牙巴骨后端下方。号脉方法,按轻、中、重的次序进行。轻号得脉者,为外感疾病;中拿得脉,脉快而有力者为内热,快而滑动为头眩晕病;重拿得脉,脉无力而动,乃为心虚气喘。虎脉,位于虎口后一寸,紧靠合谷穴位处。拿脉的方法是将中指放在虎脉位置上,拇指放在虎脉位置的下方,即掌面侧,呈对称性,拿脉时,中指和拇指同时用力,轻按不易得脉,中或重按方可得脉。药匠称虎脉是生死之脉。有脉者,即使重病可治;无脉者,即使病情暂时较轻,也为不治之症。肘关脉,位于倒拐窝内侧,相当于中医的尺泽前穴位处。老药匠称肘关脉为断生死脉。重病危疾时,此脉号不得或脉细弱无力。踏地脉,位于踝关节解溪穴位下三寸,冲阳和陷谷穴位之间,拇趾与食趾中。拿脉时,医者听旨贴踏地脉,拇指紧贴该脉对侧,即足底涌泉穴位内侧一寸处,两指均匀用力。脉有力者,为能治之症;脉无力者,为病重;脉细微者,为不治之症。鞋带脉,位于踝关节解溪穴位处。因此部位正在系鞋带处,故称之为鞋带脉。小儿有病,多号此脉。小儿外感风寒,发烧,脉洪大而快;小儿走胎、黄肿病,脉细弱。指缝脉,即在手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处。五根手中食指、中指主上元脑心肺之疾,拇指主中元肚肠肝之疾,无名指、小指主下元腰子养儿肠和精脬、尿脬之疾。各指第一节有脉,表示病情较轻;第二节有脉,表示病情较重。体健时,第一节或第二节均无脉。太阳脉(又称五阴六阳脉)位于头部眼角与耳门线中间,相当于中医的太阳穴位处。拿脉时用中指紧贴于太阳脉位置上。体健时,脉平和;脉粗大,快而有力者,为外感风寒引起的热或寒疾之症;脉细小,慢而无力者,多为慢性病,主头晕目眩等疾症。地支脉,土家医在拿脉时还遵循一定的时间号脉,其中十二地支脉,就是较常用的脉象。拿此脉按十二支次序进行。子时脉(舌根脉),以号舌根脉为主,结合太阳脉、肘关脉、反经脉、咽脉。拿脉时,嘱病人将口张开,舌向上升,医者将中指伸进病者口中,在舌根下号脉,有脉象,为健康之人;无脉者,多是病危或不治之症。在号舌根脉的同时,还可号太阳脉、肘关脉、反经脉(相当于足踝部的昆仑穴位处)、咽脉(位于鼻翼外侧的迎香穴位处)。五脉均有脉象者,多为健康之人,脉象细弱,是重病的表征。丑时脉(背花脉),位于足部解溪穴位稍下处。用中指号脉。此脉专主疱疮之疾。背花脉,不动时,示有黄疱;脉动时示有硬头疱等。寅时脉(太阳脉),以号太阳脉为主,并与膻中脉合诊。膻中脉相当于膻中穴位处。体健时,二脉均匀;二脉细弱、缓慢,主脱影,体弱不思饮食等疾症;二脉急快,出现间跳(间断脉)多主心血气虚,即心气痛病。卯时脉,拿卯时脉以天脉和肘关脉合诊。脉急快,不均匀,洪大有力,多主急性热病,如痧症、乌鸦症、红眼病等。辰时脉,号肺脉(位于乳头上方鹰窗穴位处)。该脉象均匀,示体健无病。肺脉不均匀,无规律的乱跳,多主心病,见于心气和血气耗亏和心气虚弱。巳时脉,号反脉(位于肩胛后与后腋窝交界,相当于肩贞穴位处)。反脉主头脑之疾。体健无病时,号不到反脉;若能号出反脉,示脑壳内有充血或炸血筋等原因引起的头痛、中风等疾病。午时脉,号午时脉,以太阳脉、肘关脉和反经脉三脉合诊。有脉者,示体健无病;三脉均号不出脉象时,是危急之症或不治之疾。未时脉,号胯脉(膝关节后弯处)。此脉平时号不着,能号到弯筋脉,多为肚肠寒湿、虚寒、痢症、红痧症等疾症。酉时脉,号总脉(位于寸口处,也称骨脉)。所谓总脉,即全身上下左右的情况都能该脉反映出来。号脉时轻按即得,脉洪大,快而有力者,多为外感风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重按始得,脉有力为内热;总脉快,细弱者,多主心气血虚,心慌,肚肠气虚等疾症。戊时脉,号咽喉脉(位于喉头两侧处)。号脉时,用拇指和食指同时紧贴脉位上。有脉者,示疾病轻;无脉者主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哑巴症等疾病。亥时脉,号后筋脉(位于脚后跟,近似昆仑位附近处)。平时此处拿不到脉,只是在长星蛾子症、白蚁症时,才能号出后筋脉象。摸诊,摸诊主要通过药匠之手触摸病处,如额头、疼痛部位、骨头等,来了解病情,诊断的一种方法。摸骨断,土家族药匠对诊断外伤性骨断经验较为丰富。方法是用双手触摸伤处,若肢端骨断,药匠用双手拿直伤肢,将伤肢轻轻摇动,当听到有“奇咕、奇咕”之声响,系骨头齐断,若听到“嗟嗟”之声,多为粉碎性骨断。摸冷热,药匠用手掌摸病人的额头,触摸时感到“烫”手时,即是高热,多主风寒外感急病或其他重症;一般热(系指较常人热些),多主病初期轻证,或病的恢复期;界于高热和一般热之间称中热,轻证或治疗期间,可出现中热。 摸疱疮,病人在长疱、疮、疔、癀、流痰初期或中期,可以通过摸诊来协助诊断。如病始形如米粒,摸时根深紧硬,初起即小白疮,盘为红肿,自述先痒后痛,怕冷发热,头晕恶心,多为疔。疮疡肿而红色,皮亮薄,肿起根盘收束,拒摸,摸则痛增,是为疮疡早期。摸之则痛,肿块已软,指摸后即复,即脓形成。按之不甚疼痛,肿块硬,指摸后不复,是脓未形成期。2) 治法土家医的临床治疗方法繁多,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非药物疗法;或分为内治法或外治法。土家医非药物治疗方法独特,简便廉易,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现将常用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1)药物治法药物治疗,是土家医长期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其用药总的原则是:寒即热之,热则寒之;亏则补之,余则泻之;阻则通之,肿则消之;惊则镇之,湿则祛之。在临床具体应用上可视其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治法。汗法,汗法是开通汗窍,驱逐瘟气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驱逐入侵在肌肤的病气,如寒、湿等。适用外感疾病、水蛊胀和疮疡、流痰疾症的早期,以及出水痘未透的阶段。汗法又分三类:热发,用热性药物治疗表寒证;寒发,用冷凉药物治疗表热证;补发,对体质虚弱,又感病气者,即在应用温、寒药物发汗时,适当用一些补气血的药物,使之既无损元气,又达到驱除病气的作用。泻法,该法是驱逐体内结滞,通泄二便的一种治法。具有排除滞积和恢复机体功能的作用。泻法主要用于病气在肚肠,大便秘结,以及三元脏器的水结、食滞或瘀血、虫积等疾证。赶法,是祛除体内湿气、风气、气滞、血瘀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用于祛除风寒湿气,疏通筋脉骨节气血,调畅肚肠气机。止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制止出血、遗尿、遗精、崩带、汗出不止的一种治疗方法。补法,是通过药物来滋补人体气血精,或补益三元脏器虚损的一种治法。它主要用于一切虚证。补法,又分补气、补血、补精三大类,以及根据病情选用平补、缓补、急补等不同方法。补气法,适用于神倦无力,少气懒言,虚汗,脉虚大等气虚证。补血法,适用于头晕目眩,心慌,健忘失眠,面色假白,唇爪无华,舌淡,脉细等血虚证。补精法,适用于头晕目眩,腰痛,膝软,遣精,阳萎,脉弱等精虚证。温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温暖三元脏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形寒肢冷,胸腹冷痛,吐泻清冷的内寒证。清法,是通过药物作用达到祛除三元脏器火毒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高热烦渴,目赤舌红,口苦溺黄,脉快等内火证及疔疮疱癀等火毒证。(2)外治法拔罐疗法拔罐又叫打火罐或扯火罐,是民间最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外治法。拔罐是借助于热力或烧去罐中的空气,造成罐内负压而吸附于皮肤,达到赶气、散血、消肿、赶风散寒的作用。罐的制作:用直径25厘米的竹子,锯成3寸左右的短筒,一端留竹节,削去外壳,刮光滑即成竹罐。亦有用陶瓷空心瓶或小酒杯作为罐用。用法:将竹罐放入盛水的锅或瓦罐内煮沸几分钟后拿出来,甩几下,速吸附于患者体表肌肉丰满的某一部位,用手将罐底部叩几下,以致吸紧不脱。亦有不煮沸,用碎纸(民间多用钱纸)点燃后放入罐中燃烧几秒钟,待火熄之前速吸附在患处,或用烧酒少许入罐中点燃几秒钟,在未熄之前速附患处。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在拔罐前一般都在患处用瓦针或瓜子针闪刺几下,使气、瘀血便于吸出,拔罐没有固定部位,基本上是哪里痛拔哪里,如1次未愈可多拔几次。使用范围拔罐疗法简便易行,见效快,副作用少,但拔罐时要注意温度不要烧汤伤皮肤。取罐时用手指尖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自行脱掉,不要强行硬拉,以免拉伤皮肤。有些疾病不宜采用本法,如皮肤破溃发炎;小儿抽筋、水肿痛、气血亏损之体;怀孕后,有内脏病患的均不宜采用。麝针疗法麝针的制作:麝针是用香獐(香子)的挡门牙,捕后叩掉牙(牙长约15至25寸,呈半园形,根部稍大,前端尖锐,齿内有骨髓填满),挑出骨髓,从根部放入02至06克麝香,然后将根部用红纸扎紧,再用银制盖封闭,把前端磨税利些即成麝针。使用范围:土家医以此针代替刀针,用以穿脓疱、疖肿、刺穴位、局部放血等,不用消毒,不发炎。譬如,疱疖痛肿、流痰在成脓后要切开排脓,这时可用麝针刺破,使脓血排出,可稍加挤压,脓出病愈,关节扭伤或撞伤,有肿胀瘀血疼痛的麝针在肿胀处快速刺几下,使之出少量血,肿胀疼痛可慢慢消除,有的在刺处加用拔罐治疗可愈,用麝针治疗初起之疱疖疔疮,在患处中间部位扎刺几下,使初起之痈肿疮疖自行消散。还可用麝针治疗急症暴症,如病人突然晕死过去,即刺人中、涌泉、劳宫等穴;伤寒头痛刺百会、太阳、风池、印堂等穴。麝针佩带在身上可避瘟气,不生疱疮。作用分析:麝针是土家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其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良好。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麝针有芳香化浊,通筋脉,行气滞,散瘀血而达到消肿止痛败毒的目的。禁忌:麝针有堕胎的作用,孕妇有习惯小产的慎用。火气旺盛,易出血的患者慎用。火功疗法火功疗法也是民间医生用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作用快,疗效满意,独具一格,深受患者欢迎。现介绍如下:药物配制:大血藤20克,剥皮血20克,鸡血藤30克,透身汉20克,野烟10克,青木香15克,四两麻10克,高梁七15克,荞麦七15克,五步蛇30克(可用银环蛇小者1条或三七6克代之)。上药均为干品,切成薄片,放入广口瓶或瓦罐中,加入烧酒(60度左右),1天震摇23次,浸泡10天后即可使用。使用方法:医生令病人患部显露,将浸泡好的药酒倒入碗中,药量根据病情而定,少则50毫升,多则200毫升,用火烧燃碗中之药酒,这时医生用右手伸入药碗中取出酒火,速将手中之火焰在患部及周围烫、摸、揉、拍、打,并以左手助之。反复取火烫、摸、揉、拍、打约15分钟左右,每日1次,患者治疗1次后就感患部舒适轻快,疼痛减轻。一般用12次可见到明显效果。若不间断用37次,轻者可痊愈,重者可管13年不复发。使用范围:本疗法以治疗风气病为主。适用于风湿麻木、冷骨风、骨节风、寒气内停、半边风等。作用分析:本疗法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给皮肤直接加温,汗窍舒张松开,使药物经皮肤毛孔透达病处,再加上揉、烫、拍、打能使局部风寒湿气走散,达到行血气,舒筋止痛之功。放痧(附拍痧、提痧)放痧又叫刮痧,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治疗方法。使用方法:首先在铜钱(古代用的铜壳子或穿眼线)、调匙、木梳背或饭碗边蘸上热桐油或姜汁、酒、盐水、冷水等。医生将右手抓住刮具,在患者体表筋脉循行部位,从上至下用力均匀的反复刮,刮至局部变红,起红点为宜。一般每次刮30至90下,边刮边蘸热桐油等物,所刮部位根据病症不同而不同,如伤寒受凉,医者在病人背部盐铲骨下缘,从第七排叉骨向左右分刮,起于脊梁骨,止于夹子窝后,反复刮起红点后,另从第七排叉骨下,脊梁骨旁开2寸,从上至下分刮,刮成个“介”字形。一般刮12次病可愈。如落枕,从后颈部两边发际处向肩部刮至肩膀榫处为宜。刮毕再揉按一下两侧,活动一下头部,1天刮1次,连用23次可愈。发烧患者,先刮两手臂内侧,从手腕处向上刮至肘关节处,刮42次,再从两手臂外侧,起于肘关节处止于手腕指纹处刮6次。头痛者,在后发际处向下刮至大椎下为止,刮经为宜,再从两眉之间(印堂穴处)向下刮至鼻尖部。适应症:一般常用于伤寒受凉、落枕、昏倒、肚子痛、呕、屙肚子、头痛、出鼻血、发烧等病症。附:拍痧,用于夏天酷热暴晒所致的流鼻血。方法是医者用井水或泉水(有凉感)打湿手后,拍打病人后颈窝、前额、足弯、肘关节处,每处拍打数次,可当即止血。亦有用于小儿吃饭或喝水不慎而呛着,用手拍胸部可使异物咯出。提痧,用于伤寒受凉、隔食、肚子痛等。方法是医者右手拇食二指挟住病者的某处皮肤或筋膜用力向上提拿数次,使提拿处充血变红为宜。如受凉后咯,头痛,流清鼻涕,提前额部,鼻根等处,可止痛祛寒气;又如小儿隔食、打呃,提颈部前面及心窝子下;有肚子痛提背部两侧板筋、隔筋。作用分析:放痧是一种物理刺激疗法。医生用物刮患者某部位,达到疏通筋脉、调理气血、祛除病气。如伤寒受凉首先从人体背部或头部而入肌肤,这时在背部刮“介”字达到疏通全身筋脉,使风寒无安身之地,从肌表而解。注意事项:刮痧选用的物品必须边缘光滑,否则易造成局部刮伤。放痧要注意轻重,轻了达不到治疗效果,重了肌肤刮伤,易致发炎。在刮痧时要根据病症而选用不同的药寒症蘸热桐油或姜汁刮;热症用酒或盐刮。刮后忌风寒,忌房事。发泡疗法发泡疗法是用某种刺激性药物,放在肢体的某一部位,而致起泡,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药物:毛莨、大蒜、野棉花、仙人掌、箭麻、半截烂等药。使用方法:将几种或一种药适量掏烂,贴敷在患者内关穴或其它穴位上(男左女右),贴敷药后,用胶布固定,时间半小时至几小时不等,患者感局部搔痒疼痛灼热即可去掉药物。敷药处起一个大水泡或几个水泡,不要刺破水泡,发泡处莫沾冷水,不要摩擦以防发炎。穴位选择,据病情而定,如倒胆症,敷内关穴;咯吼的敷天突穴或丰隆穴;肚肠气痛在足三里穴位上敷药起泡;腰痛者在两肾俞、足三里穴位上敷药起泡。适应症:多用于倒胆症(黄疸型肝炎)、咯吼、气痛、腰痛、骨节痛、风气痛等疾病,特别对倒胆症、咯吼病效果较好。作用机理:发泡法的作用机理不太明了,可能是通过发泡使毒气排出,或者是药物从筋脉到达病处,起了治疗作用。佩带法佩带法是一种将药物研末装入小布袋或纸袋中,再佩带于患者胸前内衣口袋里,起到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药物:佩带药物根据病情而定,可选用猴子头骨(焙干)、油菜籽(焙干)、青木香(焙干)、追魂草(焙干)、麝香、雄黄、冰片、梦话树(焙干)、银、针等。方法:上药各适量研成细末,一般用药20克左右,用小布袋或皮纸包好,放入胸前内衣口袋里,或用细麻线套在颈项上,悬挂在胸前,睡觉也不用取,一般佩带1周左右,有的带1个月,或更长时间。如小儿走胎,用猴子头骨、油菜籽、青木香各适量研末装入口袋,佩带在胸前,斗个月后可取下;小儿骇着,晚上睡觉时惊醒,喊叫,用追魂草10克研末佩带7天,惊叫可除;小儿走夜路身上佩带一根针或银制品可避免病气;妇女不想要小儿,在身上佩带麝香1克,可以不孕。适应症:本方法对小儿走胎、骇着、黄肿包、妇女避孕、肝炎、咯劳、伤风头痛,某些妇女病如白带多、月经不调、痛经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作用分析:佩带法的作用机理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有一药物渗透作用,经肌肤筋脉到达病处;其二药物经鼻吸入体内达到安神定魄,调理气血之功;其三药物气味芳香,有醒脑、活血通筋、阻滞胎孕之作用。放血法放血法是一种用瓷瓦针或瓜子刀刺破人体某部位的小血管,以致出少量血,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适应症:本法多和于急症、暴症,如老鼠症、霍乱症、蛇咬伤、痧症、晕死、小儿走胎等多种疾病。治法:如老鼠症,在老鼠攻窜的头部用瓷瓦针或小瓜子刀在火焰上烧一下或用热桐油擦一下,然后刺出血,稍加挤压;霍乱症,上吐下泻,在舌根正面将一绿筋刺破出血;小儿走胎,刺缝穴出血稍加挤压;蛇咬伤后将伤处刺出血,用力挤压,使毒气随血而排出;有晕死患者刺食指尖出血。注意事项:放血法有排毒、泄热、消气的功能,要注意瓷瓦针或瓜子刀的消毒,用前一定要在火上烧一下或用桐油擦。现在,可用酒精、碘酒消毒,以免引起感染。放血时不要刺得太深,防止流血过多。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施用。药浴疗法药浴疗法是一种用药水浸泡擦洗身体而起到消除疾病的治疗方法。使用方法: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每味30至100克(鲜品),用大瓦罐煎浓,然后将药水倒在水桶、脸盆或脚盆中浸泡擦洗患部,每次30至60分钟左右,每日1次,如全身骨节痛将药水倒在脚盆中,浸泡擦洗全身;半边瘫痪麻木的,药水倒入小脸盆里,擦洗患肢;如只有手脚痛的,用桶装药,将患脚或手伸入桶中浸泡擦洗(坐骨神经痛),可将药物倒入脚盆中,人坐在里面泡擦,用酒或醋泡药物亦可,但孔窍、阴部不宜用酒浴法。适应症:本法多用于风湿骨节痛、肢体麻木、中风偏瘫、骨节肿大胀痛,肢体浮肿,蚂蚁不过节,皮肤搔痒症。药物组成:赶风的药物有丝毛根、爬岩香、朝天针、遍身刀、岩风藤、水菖蒲、枫树球、阴勾藤、牛打架、鸡屎藤、五加风、七加风、马蹄香、八角风、岩防风等。散血、赶气、止痛药有见肿消、散血连、大血藤、血蜈蚣、狗屎柑、三百棒、五虎进、岩泽兰、四两麻润、润筋草等。作用分析:药物通过浸泡浸泡擦洗被肌肤吸收后,循筋脉到达病变部位,调节气体内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挑背筋法挑背筋法是用针在人体背部某一部位挑断小白筋,起到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症:本法多用于肚子痛、痔疮、脱肛、肛裂、翳子等疾病。方法:令患者背部显露,医生用一根鞋底针在火焰上烧一下,在背部仔细寻找一根细小长约几分,淡白色的筋,找到后用针尖从筋的中部将其挑断,即可。蒸法药物:蒸疗药物由三加、五加、七加风、红藤、风藤、鸡屎藤、老龙针、包谷七、抓 香、大小血藤、过岗龙、五爪风、双花藤、打火草、岩防风、乌头、透骨风等几十种药物组成,每味药的量少则10余克,多则80克左右。使用方法:将上药切成小段或小片,放入一大锅内煎煮,待药物煮沸30分钟左右,然后在锅上放一木制的甑子,甑子内面以能站下一个人为宜,将锅上横搁几块木板,人站在木板上,将甑子罩在人身上,人头露出,甑子顶端用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电维修规程维护知识详解
- 业主维修基金使用流程
- 信息安全监控技术总结
- 职业技能考核方案更新
- 工业机器人工程项目方案
- 医务人员投诉处理策略
- 中西医结合培训心得与实践总结
- 2025年注册会计师(CPA)考试 会计科目重点难点突破押题试卷
- 劳务派遣公司合同书
- 小学生面积认识教学教案范本
- 国际贸易摩擦对行业影响-全面剖析
- 消防水泵操作流程
- 隐形眼镜测试题及答案
- Unit 3 A Lets learn湖北公开课课件
- 2025年上半年湖南湘西州龙山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41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加油站员工绩效考核制度或加油站员工激励约束办法
- 浆砌石挡墙拆除施工技术方案
- 《陶瓷的加工和改性》课件
- 危化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理
- 【MOOC】《操作系统A》(南京邮电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