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沉潜与反思中前行2007年的中国文学批评无论是对文学现场的参与和介入能力,还是对理论热点与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抑或对当代作家作品的阐析能力,都有了令人欣喜的提高。 自主性的追求:文学批评品格与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反思 在2007年的中国评论界,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现状及自身局限的反思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许玉庆的论文终结?错位?原创(文艺评论2007、6)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学终结说”、理论错位、原创性缺失等几个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反思与分析。毕光明的多元批评格局中的纯文学批评(文艺评论2007、5)则对中国80年代以来的“纯文学”批评的得失进行了认真的剖析,辩证地总结了“纯文学”批评的意义与局限。金健人的文学研究正在越来越远离文学吗(浙江大学学报2007、1)则从文学研究远离文学本身的现象入手,讨论了当代文学批评的困窘。不仅如此,在对文学批评现状进行整体总结和反思的同时,许多批评家还把对当代文学批评的考察深入到了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的层面,力求从更深的层次上探讨文学批评的本质内涵与现代品格。这方面,南帆的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文艺研究2007、8)、温儒敏的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文艺争鸣2007、7)可为代表。南帆的论文对于文学批评中本质主义思维的传统、内涵及其局限进行了认真的辩析,并从与文化研究关系的对比中,指出了文学批评超越自身的可能性。温儒敏的论文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中一种以西方汉学家研究视角和成果作为对中国文学判断依据的“汉学心态”的尖锐反思,他的意见足以引起我们对当下文学研究中一种错误偏向的警醒。与温儒敏的文章相呼应,复旦大学的郜元宝、栾梅健以及南京大学的王彬彬等学者也都在文艺报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李欧梵、王德威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在中国不正常“走红”的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此外,在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反思中,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也是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在今天,当代文学能否写史以及当代文学是否有“经典”和大师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较大的分歧。事实上,对比于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而言,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性是一个摆在批评界面前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中国当代文学有没有经典是无需讨论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近60年的历史没有经典是根本无法支撑的。问题是批评家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部作品的经典性?在许多批评家身体力行地以“年选”等方式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实践的同时,关于经典以及经典标准的讨论也在逐步推进。徐兆寿的论伟大文学的标准(小说评论2007、4)和李建军的经典的律则(小说评论2007、5)都算得上是此方面引人注目的文章,虽然他们的观点有其自身的偏颇,但他们对于“经典”的呼唤以及对于经典的现代性内涵的探讨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新时期文学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2007年中国批评界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反思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杂志都开辟了“重回八十年代”以及“新时期文学反思”的专门栏目,许多批评家都从不同层面开始了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经验的总结。李扬的重返八十年代: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当代作家评论2007、1)从方法论和指导思想上明确了“重返80年代”的思路。周晓风的新时期文学的未完成性(文艺争鸣2007、6)从“未完成性”角度提出了关于“新时期文学”时间跨度的新认识,某种意义上推进了文学界对于所谓“新时期”、“后新时期”等概念的讨论。王琳的新时期文学的知识分子神话是如何“炼”成的(文艺争鸣2007、12)从独特的视角反思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知识分子神话,并从认识论角度呈现了重新评价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可能性。罗义华的论新时期文学研究的理论误区与经典问题(文艺争鸣2007、6)对学术界关于新时期文学的诸多理论误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梳理,其关于经典问题的思考也很有启发性。杨庆祥的“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当代文坛2007、6)全面回顾了80年代“主体性”问题讨论的意义,并对“主体论”之于中国新时期文学建构的复杂性进行了多维度的讨论,较有说服力地揭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条重要的精神线索。贺桂梅的“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学性”问题在1980年代的发生(山东社会科学2007、2)也是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她全面讨论了中国“文学性”问题的由来,对其“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分析尤见功力。 文学批评是文学史的基础,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近年来,批评界对于文学批评自主性品格的认识日趋深化,对于当代文学学科建构的理解也更为成熟。在2007年的文学批评中,这方面的思考更是值得重视。 拒绝失语:文学前沿、理论前沿和现实问题敏感而迅急的反应 关于当代文学批评,所谓“缺席”、“失语”的指责曾经一度非常刺耳。一方面,我们承认确实有许多作家、作品没有得到批评界及时的评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指责实际上隐含着对于批评的某种误解和乌托邦式的想像。事实上,批评家不可能对所有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发言,也有着从不同趣味和观念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选择的权利。但不管怎么说,批评界这些年来对文学现场的介入能力,对于各种前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反应能力,应该说是有很大提高的。就2007年的中国文学批评而言,我觉得,批评界至少对下述几个问题的讨论是非常迅急而富有成效的: 其一,“底层叙事”与中国经验的问题。近些年来,有关农民工进城、打工文学等底层叙事问题日益引起文学界的关注。2007年扬州大学曾与文学评论等联合专门召开过一个“乡下人进城”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文艺争鸣文艺报等也都开辟专栏讨论底层叙事问题,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张学军的矿难题材小说的人文关怀小说评论2007、2期)重点讨论矿难小说存在的问题及其精神向度。贺绍俊的意义、价值和蜕变关于打工文学以及王十月的写作(扬子江评论2007、6)以打工作家王十月为例分析了打工文学的意义、价值和限度。他的另一篇文章底层写作中的“新国民性”(文学评论2007、2)从国民性的视角对底层写作的思想价值与文化价值进行了有深度的开掘,延续了对现代文学史上国民性传统的思考。孟繁华的“到城里去”和“底层写作”(文艺争鸣2007、6)以及施战军的“进城”:文学视角的挪移和城市主体的强化(扬子江评论2007、6)则从理论层面剖析了“乡下人进城”和“底层写作”中的文学视角、主体身份问题。而杨健平的有关底层话题论争的几点思考(文艺评论2007、4)和摩罗的文学应该怎样面对底层精神文化(文艺争鸣2007、8)进一步把对“底层写作”的思考推进到了文化和精神层面,体现了对“底层写作”思维方式的某种转变。与上述论文对底层写作的正面肯定不同,洪治纲的底层写作与苦难焦虑症(文艺争鸣2007、10)以及陈应松、李云雷的“底层叙事”中的艺术问题(上海文学2007、11)则主要反思了底层写作中的“叙事焦虑”和“艺术问题”。而这一点,在我们看来是尤为重要的。我们以为,文学其实并没有等级,文学具有普泛性,文学并不因为其题材的特殊性和作家身份的特殊性而具有价值,“打工文学”、“底层文学”等等概念的出现,有着某种把对象绝对化和神圣化的倾向,也有着重蹈“题材决定论”覆辙的危险,需要引起文学界足够的重视。 与底层叙事相关,“中国经验”也是文学界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经验”与“中国形象”的讨论某种意义上是对“全球化”和东方主义理论的一种回应,它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中国经验确实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如何认识这种资源的复杂性,如何总结中国经验的内涵,是一个需要文学界认真思考的课题;另一方面,“中国经验”的强调又具有某种乌托邦性,是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变体,它的危险在于:中国经验的过度强调有时可能恰恰是对文学共通性魅力和普适性价值的反动。应该说,中国批评界对此问题是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的。芳草杂志2007年开辟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汪政等的中国问题意识与民族叙事伦理(芳草2007、2)、李云雷的如何生产中国的形象(上海文学2007、8)以及张清华的关于文学性与中国经验的问题(文艺争鸣2007、10)等都做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其二,对网络、“80后”等新兴文学现象的关注。时代的瞬息万变造就了文学变幻不定的品格。当下文学的组织、生产、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这些新变化、新现象作出及时而准确的阐释也是当今批评界的责任。2007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在这方面同样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欧阳友权的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7、1)对网络、数字媒介之于中国文学的革命性意义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分析,很好地总结了数字化时代中国文学转型的新特征。孔庆东的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文艺争鸣2007、4)对当今影响深远的文学“博客”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从文体角度分析了博客的意义与价值。江冰的论“80后”文学(天津师大学报2007、3)对“80后”作家的类型、风格、写作姿态进行了认真剖析,对其代表性作家和作品进行了细致研究,显示了批评界把“80后”文学学理化、正典化的努力。 “知人识文”:当代作家、作品研究的深化 关于文学批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看重批评的理论性与宏观性,有的看重批评的感悟性与审美性。但根本来说,批评离不开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研究与阐释,对一个批评家来说,一切从文本出发应该是其批评的出发点,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阐释与判断能力是其立身之本。2007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在作家作品方面下的功夫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首先,从作家研究方面来看,2007年中国批评界对新生代作家的研究成绩最为突出。当代文坛杂志的“文坛关注”、小说评论和文艺争鸣杂志的“新小说家专栏”以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都发表了大量研究新生代作家的论文。不仅对新生代作家的整体研究与判断日益客观与理性,而且对代表性的新生代作家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新生代作家之外,批评界对卓有成就的中年作家的反思性研究在2007年的中国文学批评中也很引人注目。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在这方面的努力尤其突出。该杂志很有魄力地在2007年拿出整期的版面专门研究当代文坛的诸多代表性作家,比如王蒙、王安忆、阎连科、莫言、贾平凹、苏童、余华等就都曾享受过这种待遇,这种多位评论家、多篇文章对某一作家集中进行研究的方式非常有助于揭示作家的复杂性、多维性、经典性与局限性,达到了对一个作家进行总结性研究的高度。而文艺争鸣杂志的“作家百论”专栏对李佩甫、汪曾祺、北岛、张洁等作家的研究也很有成效。 其次,从文本研究角度来看,经典文本和新的重要文本在2007年的批评界都得到了深入而有深度的关注。就前者而言,南方文坛的“重读经典”栏目、当代作家评论的“作家作品研究”、文艺争鸣的“作品百论”栏目均发表了大量有见地的经典文本研究论文。陈忠实的白鹿原、阎连科的受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张炜的九月寓言等经典小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