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三单元外国诗歌学案(1)(北京版必修3)_第1页
语文:第三单元外国诗歌学案(1)(北京版必修3)_第2页
语文:第三单元外国诗歌学案(1)(北京版必修3)_第3页
语文:第三单元外国诗歌学案(1)(北京版必修3)_第4页
语文:第三单元外国诗歌学案(1)(北京版必修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诗歌(北京版必修3第三单元)学案好的诗歌是作者情感的高度浓缩的表达,浸透了作者真实的情感,但是由于诗歌特殊的表达方式,有时我们读起来很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摸索些方法。一、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作家,也就是要读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作家。著名戏剧作品有亨利六世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哈姆雷特。十四行诗出版于1609年,收录诗歌154首,主题歌颂人性、友谊、爱情等。为什么主要是这些主题呢?就要涉及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的觉醒“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伟大的赎罪计划当中能起的个人作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因为在此之前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成了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死。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因此才有了反封建的文艺复兴活动,进而提倡人文主义思想。其特征:赞扬人性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崇尚理性,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反对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人的自由意志,要求重视人的权力。课文选的十四行诗第29首就是歌颂人性中友谊的美好。惠特曼自我之歌惠特曼(1819年1892年),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诗歌编入草叶集。南北战争前,当时美国社会反对奴隶制和民族压迫,歌颂自由和民主,主张个性发展,强调要自己思考,反对教条框架束缚个性的发展。这时惠特曼写下了自我之歌。“我”在自我之歌中的意义不应该局限于“小我”,而是“大我”,“我”是指千千万万的美国人。诗人在诗歌中描述的我是人人都追求自然、充满了生命力、有自我独立的思考能力与自我价值的具有民主权利的“我”,他通过“小我”从而张扬了美国民族所追求的张扬了个性的“大我”。歌德浪游者的夜歌1775年,26岁的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参与开发图林根林区铜矿和银矿的任务。歌德付出了许多心血;然而,宫廷里人事的倾轧和保守势力使他初到魏玛时的一片热忱也渐渐减退。1779年,歌德在给斯坦因夫人的信中说,若能从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中摆脱出来,专心从事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该多好啊。因此两首诗写出大自然的宁静美好,也写出了诗人内心对安宁的渴望第一首是与上天对话,乞求上天赐他安宁。这是歌德27岁时的作品,青年的歌德已经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走了出来,他希望“甘美的和平”,来进驻他的胸中。第二首是歌德31岁时在山顶木屋的墙壁上写下的;三十年后,歌德六十一岁之时,他再次来到这里,将壁上的笔迹加深;当他八十一岁时,他重游旧地,感慨万千,念着“稍待,你也安息”。然后缓缓地离开了木屋。次年三月,便溘然而逝。这首诗,正像海涅说的那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无法言传的魔力。那和谐的诗句像一个温柔的情人一样缠住你的心,用它的思想吻你,用它的词句拥抱你。”叶芝当你老了1889年,叶芝刚一见到积极投身爱尔兰解放运动的女演员毛德,就对她一见钟情,然而诗人热烈单恋而不得回报。于是在1891年写下此诗,意在劝毛德及早接受自己。1903年毛德嫁给了一个爱尔兰军官,但叶芝对她的爱慕却持续了15年之久,她一直是叶芝创作灵感的一个源泉。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在毛德的影响下,叶芝积极参加了爱尔兰独立运动,但政治斗争的黑暗以及毛德等人所热衷的暴力手段令他反感,因此他不久对政治产生了破灭感,就回到了艺术王国。荷尔德林致命运女神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抒情诗人,生前很少得到赏识,死后几乎被遗忘了近100年,直到20世纪初由于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推崇才在德国被重新发现。荷尔德林把希腊诸神看作真实存在的力量,同时他又具有很强的宗教使命感,他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就是在神与人之间起牧师的中介作用。他是一个诗歌的苦行僧。“诗会不朽,使人超脱生命”。这样也就理解他为什么求命运女神赏赐他一个夏天了。二、理解诗歌特殊的表达方式间接地表达情感(一)象征象征派主张表现内心感受、情绪,即内在的精神实质。在表现手法上,运用象征、暗示。反对文学力求客观、准确的描述现实,认为艺术只有通过间接的手法才能捕捉绝对真实和真理。主张诗歌应当含蓄、隐晦,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情感,反对直白的表达、直露的比喻以及由此产生的虚情假意。波德莱尔 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应和。被誉为“象征派诗歌宗旨的宣言,象征派诗人灵感的源头”。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不可见的整体,就像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诗人就是解读这部字典,把万物之间的那种隐秘的关系揭示表现出来。“象征的森林”指的是“自然”,而“森林用熟悉的目光将它注视”表明在森林的意识中从这里路过的人是和它一样有感应的,或“森林”对应于人的思想、精神。这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认为的“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应和中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当人与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时,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感知。诗人通过对心灵上的“通感”的描写,即声音、颜色、芳香之间互相感应表现这种应和。一看到柱子,仿佛听到了模糊的话音。同样,庙宇、象征的森林、熟识的目光也都是在大自然中互相应和,产生了通感。马拉美 法国十九世纪的象征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马拉美的诗风多受波德莱尔诗歌的影响。但从七十年代起,马拉美的诗歌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他提出象征诗歌美的神秘性,即“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同时他的作品也表现了象征主义的哲学“心灵不悲惨,肉体是容易腐朽的”。海风中塑造了一个逃遁的形象,想逃到大海,“倾听着水手的歌”,作者没有进行道德的评判,也没有像浪漫主义一样拔高它的诗意,它只是深入人的内心,用“倾听着水手的歌”一句来暗示他心灵在飞扬。“水手的歌”象征的应该是自由、狂野、无拘无束、强悍、无限的希望和诱惑。因而也就成了他离开现实,逃向那边的目标的动力和依托。“那边”是“异国的自然”,是“肥沃的岛屿”,也应是诗人的所有憧憬的所在。而“古老的花园”“凄凉的灯光”“哺乳婴儿的少妇”应当是阻止他离开的各种羁绊。夏尔的慰藉中“他在目光的心愿里寻找它自己”“他描绘着希望”时,“我”依然生活在“它”的深处,“像一艘幸福的沉船”,尽管“没有人知道,我的孤独”,但“我”依然感到“幸福”。因为在“它所穿越的空间,是我的忠贞”。这就是我真正的爱着的“爱”,它是永恒的无答案的爱。(二)了解诗歌抒情是隐喻的美国诗人史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隐喻是个大的概念,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借代、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里尔克的“咏物诗”豹,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他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为我们展示了在铁栏杆的束缚中陷入了无助麻木状态下的徒有外表、没有了斗志的豹的形象。借诗强调了作者认为应用诗歌表现心灵生活的主张。这个“物”是被关在笼里的孤独寂寞而无助的豹,它所有的力量与精神无法施展,只能“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高贵人类的苦恼与疯狂都在这个画面中展现出来。普希金(17991837),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著名的大诗人,自从有了他,俄国有了文学。代表作长诗奥涅金。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以一朵被遗忘的小花作比喻,它可以是一段人生、一个记忆、一个永恒的故事重温逝去的温馨,美好的回忆把人引入悠远的往昔,它唤起人们无穷的遐思,是那样的清新隽永。我们同它一起回忆逝去的美好,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普希金作品中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一面。就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阿赫玛托娃 苏联俄罗斯女诗人。一生多灾多难:她的第一任丈夫古米廖夫是阿克梅诗派的首领,1921年受诬陷,被镇压,后来的伴侣普宁是个艺术批评家,曾两次被捕入狱,她的儿子三次坐牢,被判刑流放。1946年苏共政治局书记日丹诺夫点名批判她是“反动文学的代表”,宣扬“贵族资产阶级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甚至辱骂她是“奔跑在闺房与教堂之间发狂的贵夫人”,是“混合着淫声与祷告的荡妇和尼姑”。阿赫玛托娃随即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长达六年四处漂泊,只能靠翻译外国诗歌维持生活。1966年这位饱经风霜的女诗人因心肌梗塞病逝。被人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的爱用比喻手法写了随爱情而来的各种心绪,描绘了爱情不可思议的魅力。有时爱情像一条会施巫术的蛇缠住了你的心,使你在朦朦胧胧的知觉中为之蛊惑麻醉;有时爱情像成天在你窗口咕咕的鸽子,把你不可抗拒的思念扰得更加心焦;有时爱情带给你一阵突然的狂喜,如闪光在耀眼的霜里;有时爱情托给你美妙的遐想,隐现在紫罗兰的梦中。诗人通过这四个比喻,传达了爱情的各种细微色彩。“在陌生的浅笑中把它认出”。能被认出的必然不是陌生的,而以“陌生”作为修辞,写尽了爱之邂逅那宛如初遇的意外感,而本质上是爱的某种“陌生的熟悉”的感觉。三、读诗挑选好的译文十四行诗的来历及发展 英国十四行诗(Shakespearean sonnet)结构:34行+双行韵脚:abab cdcd efefgg节奏模式:五步抑扬格英雄对偶句When,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I all alone be weep my outcast state,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And look upon myself and curse my fate,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Featured like him,like him、with friends possessd,Desiring this mans art,and that mans scope,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Yet in these thoughts my self almost despising,Haply I think on thee,and then my state,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From sullen earth,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erd such wealth brings,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根据十四行诗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梁宗岱的译文更符合十四行诗的要求。所以,读外国诗时,注意以上三部分内容。作文推荐作文:以声音为话题。藏在烧瓶中的淘气鬼 蔡天琦 “噗嘟噗噗嘟嘟”面对正站在讲台前谆谆教导着我们的化学老师,没有人敢吱声。但这意外的声音却让每个人都禁不住竖起了耳朵。“噗噗噗”开始时很微弱的。又是哪个家伙闲得无聊呢?我不满地在心里嘀咕着,尽力把注意力集聚在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去。不知从什么时候,班里流行起一种姑且叫“吹嘴巴”的游戏。“嘟嘟”考试答完卷后,总有那么个淘气鬼起头发出声音。闲得无聊吗?还是想逗大家开心?大概也有点满不在乎的炫耀吧?那俏皮的声音就像在说,我都做完啦!你们还没有吗?真慢!进入初三的总复习后,考试一下多了起来。在写字和翻卷子的刷刷声中,突然听到这样一种有趣的声音打破让人厌倦了的沉寂,我总是会心一笑。这不久,开始有新的声音应和着加入了。“嘟嘟嘟”引得我有些心烦意乱,但同时也更快地加快笔速。可是怎能在这么严肃的化学课上呢?我想着,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让那越来越响的声音干扰到自己。除了认真讲课的老师和那张“嘟嘟”响的嘴巴,仍然没有人作声,但教室里分明传递着一丝躁动。我瞥见同桌的目光慢慢扫遍教室不用说,是想看清到底是谁在捣鬼但最终,他只是无奈地摇摇头,显然是一无所获。“噗嘟噗嘟嘟嘟嘟”真是太响了,哪有不分神的可能嘛!到底是谁呢,竟然这么久,甚至还一直耐心地保持着节奏感。我就要恼了,但忽然惊奇地觉察到向来对大家要求严格的化学老师今天反常得很,一直只是不紧不慢地讲着课,仿佛什么都没听见。“嘟”哎,是怎么一回事呢?咦?突然停了,谢天谢地折磨死人了“噗!”一声惊人的巨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