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年新增5万博士,多了还是少了? 没有必要。我不是说官员不需要在职进修,或者不可以在业余攻读学位。但绝大多数官员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研究能力,还不是说是博士学位的象征意义,或者是晋升的需要。由于对博士学位的盲目崇拜已经影响到高层领导,是否拥有博士学位往往成为提升的先决条件或有利因素。加上对某些高官来说,博士学位唾手可得,无乐而不为? 这同样影响到包括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艺术家在内的专业人士。其实他们的大多数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博士水平,只是没有这个头衔,但因为主管部门有了硬性规定,博士学位的优势不可抗拒,才出现当了多年教授、甚至已经指导过多名博士生,却要在职读博士的怪事,连已经取得相当大成就的演员、画家、运动员都要在自己的巅峰阶段取得博士学位。当了校长、院长再读博士的屡见不鲜,学位尚未到手先当博导的也时有所闻。 在对博士盲目崇拜的影响下,加上现行制度下往往可以不计人力资源的成本,不少用人单位也抬高门槛,非博士不招,中学教师招博士早已不是新闻,博士当小学教师或到幼儿园任职也不至引人注目。问题是这些博士的专业往往与教育或儿童风马牛不相及,真正起作用的只是他们的学位。近年我接触到的一些博士生直言不讳,他们读博士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 最近,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院士提及,到2007年,中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而美国培养的博士中不少是外国人,包括中国留学生,而中国培养的博士绝大多数是本国人。而且我国新增的博士中相当一部分当了公务员,或者去国外做博士后,去企业工作的却很小。为此教育部决定,高校博士生不能再扩招。最近,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院士提及,到2007年,中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而美国培养的博士中不少是外国人,包括中国留学生,而中国培养的博士绝大多数是本国人。而且我国新增的博士中相当一部分当了公务员,或者去国外做博士后,去企业工作的却很小。为此教育部决定,高校博士生不能再扩招。 我是中国首批博士生,于1982年2月入学;也是首批文科博士,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199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目前还有8位在读,其中包括在职生和留学生。作为亲历者,我赞成杨玉良的意见,从实际出发,目前博士生的培养规模不应再扩大。 每年新增5万多博士,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 仅就数量而言,似乎并不多中国的人口数倍于美国;中国培养博士生只有二十几年,到最近几年才有快速增长;中国的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要计算出中国拥有多少博士最合理,每年培养多少博士最合适,或许需要复杂的理论和数据,并且未必能取得一致意见。但从我有限的经验出发,近年来,至少有一部分博士是没有必要培养的,并且占据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大量现职官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且不说其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名实不符,即使完全合格,也 我是中国首批博士生,于1982求职。 由于博士生导师实际成了一种职称和身分,特别是在不设院士的人文社会学科;博士点和博士生的数量成为一所大学、一个院系的统计指标;所以与其说为了培养博士,还不如说是为了本单位或自己的利益而招生,而扩招。在于这样的目的,自然不会考虑所设专业是否有社会需要,是否合理,培养的博士能否合格,是否有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根本不合格的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也就毫不奇怪了。 我认为,至少在上述四种情况下培养的博士是没有必要的,甚至纯属浪费。减少或消除了这些现象,即使其他条件不变,新增博士就会绰绰有余。从这一角度看,目前每年新增5万博士的规模没有扩大的必要。年2月入学;也是首批文科博士,于 最近,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院士提及,到2007年,中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而美国培养的博士中不少是外国人,包括中国留学生,而中国培养的博士绝大多数是本国人。而且我国新增的博士中相当一部分当了公务员,或者去国外做博士后,去企业工作的却很小。为此教育部决定,高校博士生不能再扩招。 我是中国首批博士生,于1982年2月入学;也是首批文科博士,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199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目前还有8位在读,其中包括在职生和留学生。作为亲历者,我赞成杨玉良的意见,从实际出发,目前博士生的培养规模不应再扩大。 每年新增5万多博士,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 仅就数量而言,似乎并不多中国的人口数倍于美国;中国培养博士生只有二十几年,到最近几年才有快速增长;中国的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要计算出中国拥有多少博士最合理,每年培养多少博士最合适,或许需要复杂的理论和数据,并且未必能取得一致意见。但从我有限的经验出发,近年来,至少有一部分博士是没有必要培养的,并且占据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大量现职官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且不说其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名实不符,即使完全合格,也1983年8月通过答辩;199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目前还有8位在读,其中包括在职生和留学生。作为亲历者,我赞成杨玉良的意见,从实际出发,目前博士生的培养规模不应再扩大。每年新增5万多博士,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仅就数量而言,似乎并不多中国的人口数倍于美国;中国培养博士生只有二十几年,到最近几年才有快速增长;中国的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要计算出中国拥有多少博士最合理,每年培养多少博士最合适,或许需要复杂的理论和数据,并且未必能取得一致意见。但从我有限的经验出发,近年来,至少有一部分博士是没有必要培养的,并且占据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没有必要。我不是说官员不需要在职进修,或者不可以在业余攻读学位。但绝大多数官员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研究能力,还不是说是博士学位的象征意义,或者是晋升的需要。由于对博士学位的盲目崇拜已经影响到高层领导,是否拥有博士学位往往成为提升的先决条件或有利因素。加上对某些高官来说,博士学位唾手可得,无乐而不为? 这同样影响到包括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艺术家在内的专业人士。其实他们的大多数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博士水平,只是没有这个头衔,但因为主管部门有了硬性规定,博士学位的优势不可抗拒,才出现当了多年教授、甚至已经指导过多名博士生,却要在职读博士的怪事,连已经取得相当大成就的演员、画家、运动员都要在自己的巅峰阶段取得博士学位。当了校长、院长再读博士的屡见不鲜,学位尚未到手先当博导的也时有所闻。 在对博士盲目崇拜的影响下,加上现行制度下往往可以不计人力资源的成本,不少用人单位也抬高门槛,非博士不招,中学教师招博士早已不是新闻,博士当小学教师或到幼儿园任职也不至引人注目。问题是这些博士的专业往往与教育或儿童风马牛不相及,真正起作用的只是他们的学位。近年我接触到的一些博士生直言不讳,他们读博士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 大量现职官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且不说其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名实不符,即使完全合格,也没有必要。我不是说官员不需要在职进修,或者不可以在业余攻读学位。但绝大多数官员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研究能力,还不是说是博士学位的象征意义,或者是晋升的需要。由于对博士学位的盲目崇拜已经影响到高层领导,是否拥有博士学位往往成为提升的先决条件或有利因素。加上对某些高官来说,博士学位唾手可得,无乐而不为?这同样影响到包括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艺术家在内的专业人士。其实他们的大多数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博士水平,只是没有这个头衔,但因为主管部门有了硬性规定,博士学位的优势不可抗拒,才出现当了多年教授、甚至已经指导过多名博士生,却要在职读博士的怪事,连已经取得相当大成就的演员、画家、运动员都要在自己的巅峰阶段取得博士学位。当了校长、院长再读博士的屡见不鲜,学位尚未到手先当博导的也时有所闻。最近,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院士提及,到2007年,中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而美国培养的博士中不少是外国人,包括中国留学生,而中国培养的博士绝大多数是本国人。而且我国新增的博士中相当一部分当了公务员,或者去国外做博士后,去企业工作的却很小。为此教育部决定,高校博士生不能再扩招。 我是中国首批博士生,于1982年2月入学;也是首批文科博士,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199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目前还有8位在读,其中包括在职生和留学生。作为亲历者,我赞成杨玉良的意见,从实际出发,目前博士生的培养规模不应再扩大。 每年新增5万多博士,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 仅就数量而言,似乎并不多中国的人口数倍于美国;中国培养博士生只有二十几年,到最近几年才有快速增长;中国的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要计算出中国拥有多少博士最合理,每年培养多少博士最合适,或许需要复杂的理论和数据,并且未必能取得一致意见。但从我有限的经验出发,近年来,至少有一部分博士是没有必要培养的,并且占据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大量现职官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且不说其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名实不符,即使完全合格,也 在对博士盲目崇拜的影响下,加上现行制度下往往可以不计人力资源的成本,不少用人单位也抬高门槛,非博士不招,中学教师招博士早已不是新闻,博士当小学教师或到幼儿园任职也不至引人注目。问题是这些博士的专业往往与教育或儿童风马牛不相及,真正起作用的只是他们的学位。近年我接触到的一些博士生直言不讳,他们读博士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求职。没有必要。我不是说官员不需要在职进修,或者不可以在业余攻读学位。但绝大多数官员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研究能力,还不是说是博士学位的象征意义,或者是晋升的需要。由于对博士学位的盲目崇拜已经影响到高层领导,是否拥有博士学位往往成为提升的先决条件或有利因素。加上对某些高官来说,博士学位唾手可得,无乐而不为? 这同样影响到包括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艺术家在内的专业人士。其实他们的大多数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博士水平,只是没有这个头衔,但因为主管部门有了硬性规定,博士学位的优势不可抗拒,才出现当了多年教授、甚至已经指导过多名博士生,却要在职读博士的怪事,连已经取得相当大成就的演员、画家、运动员都要在自己的巅峰阶段取得博士学位。当了校长、院长再读博士的屡见不鲜,学位尚未到手先当博导的也时有所闻。 在对博士盲目崇拜的影响下,加上现行制度下往往可以不计人力资源的成本,不少用人单位也抬高门槛,非博士不招,中学教师招博士早已不是新闻,博士当小学教师或到幼儿园任职也不至引人注目。问题是这些博士的专业往往与教育或儿童风马牛不相及,真正起作用的只是他们的学位。近年我接触到的一些博士生直言不讳,他们读博士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 由于博士生导师实际成了一种职称和身分,特别是在不设院士的人文社会学科;博士点和博士生的数量成为一所大学、一个院系的统计指标;所以与其说为了培养博士,还不如说是为了本单位或自己的利益而招生,而扩招。在于这样的目的,自然不会考虑所设专业是否有社会需要,是否合理,培养的博士能否合格,是否有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根本不合格的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也就毫不奇怪了。我认为,至少在上述四种情况下培养的博士是没有必要的,甚至纯属浪费。减少或消除了这些现象,即使其他条件不变,新增博士就会绰绰有余。从这一角度看,目前每年新增求职。 由于博士生导师实际成了一种职称和身分,特别是在不设院士的人文社会学科;博士点和博士生的数量成为一所大学、一个院系的统计指标;所以与其说为了培养博士,还不如说是为了本单位或自己的利益而招生,而扩招。在于这样的目的,自然不会考虑所设专业是否有社会需要,是否合理,培养的博士能否合格,是否有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根本不合格的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也就毫不奇怪了。 我认为,至少在上述四种情况下培养的博士是没有必要的,甚至纯属浪费。减少或消除了这些现象,即使其他条件不变,新增博士就会绰绰有余。从这一角度看,目前每年新增5万博士的规模没有扩大的必要。5万博士的规模没有扩大的必要。戈尔获诺贝尔和平奖之我见 山再起,稳操总统竞选之胜券,实在是自作多情。 而且。正如有人已经指出的,这些年戈尔是以个人的身分投身环保,因此毫无牵挂,挥洒自如,一旦重返政坛,或当上总统,就不会有那么多自由了,更无论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个人的良知。诺贝尔和平奖或许能成为戈尔问鼎白宫的台阶,却绝不可能成为影响白宫的符咒。一般美国人并不看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期间的许诺,也不太注意他们辉煌的过去,我们局外人更不要将戈尔这个奖项当成左右美国政局的法宝。 戈尔获诺贝尔和平奖后,论者已发表了不少意见,大凡对评选方与获奖方赞誉有加,但有些话未免言过其实。 诺贝尔和平奖扩大到政治以外,特别是环保方面,的确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但和平奖历来注重目标和方向,是对争取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努力的肯定,至于最终是否能成功,达成的协议能否到得实行,倒是其次的。例如当年美国的基辛格和越南的黎德寿分享和平奖,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的拉宾同时获奖,但众所周知,基辛格与黎德寿达成的协议并未实施,而是越南北方以武力解放南方完成了统一,而巴以之间虽已向和平方面前进,却至今前途未卜。所以现在授予戈尔和平奖,是充分肯定他致力于环保的努力方向,至于京都协议能否普遍实行,美国能否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减排温室气体能否遏制全球变暖,这些都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非诺贝尔和平奖可以左右。戈尔获奖至多增加了一项有利因素,结果如何,还在包括戈尔在内的全球同人共同努力。 诺贝尔和平奖不同于其他科学奖,并不涉及戈尔与科学家的学术观点。我一直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对气候变化的真正原因和历史过程知之甚少,全球变暖的预测只是很多可能之一,对未来变化的具体预测更难肯定。但无论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手段。我的理解,这也是戈尔等的行为无可争议、诺奖的获得实至名归的原因。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戈尔及相关科学家的观点并不会因此而得到加强,与此相反的观点也不会就此削弱。只有找到气候变迁的真正的、主要的原因,人类才有可能具备应对的办法。戈尔获奖应该不会影响这方面的继续争论和探索。 回顾诺贝尔和平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获奖者此后的命运和结局迥异。有的坚持此前的信念和事业,至于终身;有的虽死犹荣,流芳百世;有的从此泯然众人,默默无闻;有的甚至颇多物议,争议不息。可见诺贝尔和平奖所肯定的是此时此事,而不是一个人的终身或全部。有人认为戈尔从此可风光无限,甚至以为他可东山再起,稳操总统竞选之胜券,实在是自作多情。而且。正如有人已经指出的,这些年戈尔是以个人的身分投身环保,因此毫无牵挂,挥洒自如,一旦重返政坛,或当上总统,就不会有那么多自由了,更无论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个人的良知。诺贝尔和平奖或许能成为戈尔问鼎白宫的台阶,却绝不可能成为影响白宫的符咒。一般美国人并不看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期间的许诺,也不太注意他们辉煌的过去,我们局外人更不要将戈尔这个奖项当成左右美国政局的法宝。伦敦以西三十多公里处有著名的温莎堡。这个城堡,至今仍是英国王室的行宫,女王经常拖家带口在这里度周末,有时还会住得长一点。我们去那天女王刚走,说过几天就会回来。花岗石的建筑群,建在一个山岗上,一眼看去,果然是江山永固的要塞气派。但是,作为要塞又太讲究、太宏大了,就像宴会上白发老将们的金边戎装,用想象的剑气来装点排场。千年前征服者威廉在这里修筑城堡倒真是为了从南岸扼守泰晤士河,但当时这个城堡是木结构;谁知后代君主把城堡改建成坚固的石结构,并一次次扩大之后,它的原始职能反倒完全废弃,如今只扼守着一个秋天,安静对晤。与它一起扼守的,还有那个王室,却不知是陪它扼守还是被它扼守。秋天很安静而王室很不安静,枫叶寒石看过太多的故事,最后还记得戴安娜焦灼的脚步,和无法扑灭的熊熊大火。未进城堡,先到北边的一所附宅里办手续,然后在一个大厅里等着。忽然满眼皇气熠熠,一位高个儿女士出现在我们面前。只见她身穿长长的黑色风衣,风衣的宽领却是大红,红领上披着一头金发,这黑、红、金三色的搭配那么简明又那么华贵,一下子把我们引入了古典宫廷故事,却又有一种现代的响亮。但我想,现代再大胆的小姐也不大敢领受这样的搭配,皇气原有一种天然的排他力量。这位女士果然要把我们引入古典宫廷故事了,由她领路,终于进入了城堡。城堡里边还有好几层门,每一个门口都由皇家警卫把守。这些警卫也一律黑风衣、红宽领,却全是挺拔男子,而且都上了年纪,垂着经过精心修剪的银白胡子,于是构成了黑、红、银的三色系列,比女士的黑、红、金更加冷傲。这两种强烈色系被秋阳下花岗石一衬,使我们不能不自惭服饰,连昂然迈步的自信心都不大有了。忘了进入第几个门之后,由一位戴眼镜、穿灰色连衫长裙的女士来接引我们。这位女士像一名中学教师,胸前有一枚标号,应该是城堡中更高一个层次的人物,所以已经不必在外表上雕饰皇家气象。她带我们看女王起居的一些场所,轻声柔气地作一些介绍,但不是“讲解”。你不问,她不说,你问了,她什么都说,主要是推门引路、指点楼梯,要我们注意脚下。我对城堡墙上挂着的几代王室照片,看得很仔细。在屋内一间间参观的时候,南窗外的风景,越来越吸引我们。终于来到屋外,那里有一个很大的平台,可以俯瞰南边的茫茫秋色。秋色中的森林、草地,秋色中的湖泊、河流,远远看去不见一人,一问,原来是王室贵族狩猎的御苑。我站在平台上想,此刻满世界都是秋天,但把一个季节有可能产生的最精彩片断集中到这般规模,实在罕见。遥想当年城堡主人在这里轩然远望,一定比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发号施令更能展示王者风范。背后响起一排整齐的脚步声,扭身一看,是皇家巡逻队经过。我因迷恋秋色不想细看,谁知巡逻队不久又绕了过来,等过来三次后我索性静下心来认真观察。巡逻兵都很年轻,头戴黑鬃高帽,肩挂红金绶带,其中帽子上黑鬃竖得特别高的一位,想必是队长。他们面无表情、不言不笑、目光直视,但这直视的目光让我觉得奇怪,因为这不是巡逻队的目光而是仪仗队的目光。过几个小时后天黑地暗,皇家城堡又是盗贼们觊觎的目标,他们的目光也是这样吗上次大火,世界舆论已有质问,步步为营的温莎堡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快速扑灭城堡本为四方安全而建,现在却成了让四方担忧的地方。离温莎堡不远,便是赫赫有名的伊顿公学。高寿的老奶奶和活泼的小孙子相邻而居,是一种互相安慰:小孙子领会了自己的等级和使命,老奶奶看到了贵族集团里年轻的生命。在伊顿公学的校舍间我逗留了很久,已经迷路,故意不问,只慢慢走,后来就站立在操场边,看学生们踢球。我们这一路也在别的国家见过几所贵族学校,它们在当地孤芳自赏、事事骄傲,唯有提到伊顿公学便立即变得虔诚,敬为楷模。前些天听人说起现任首相布莱尔的生平,称赞他贫困的父母很有远见,设法把他送进了爱丁堡最好的费茨学校读书,那学校好到什么程度居然曾被人们称之为“苏格兰的伊顿公学”。英国人崇拜贵族的传统,几乎被伊顿公学五百多年的历史作了最漂亮的概括。对此,伊顿公学自己有一个很低调的介绍,我记住了其中的一句话,那是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说的:“滑铁卢战场的胜利,是伊顿公学操场的胜利。”这句话也许会使不少只从字面上理解“贵族”的中国人吃惊。其实,英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军事指挥官真是在伊顿公学培养的,这所贵族学校里很少有慵懒、怯懦之气。从根子上说,欧洲贵族集团本来就形成于艰苦的血战之中,最早的成员多是军事首领和立功勇士,因此一代代都崇尚勇猛英武,并由此生发出诸如正直、负责、好学等一系列素质,经由权力、财富、荣誉的包装,变成了贵族集团的形象标榜。贵族集团在整体上因不适应现代社会而变得保守和脆弱,但其中也有一批优秀人物审时度势,把自己当作现代规则和贵族风度的结合体,果然产生独特的优势,受到尊重。现在欧洲的一些开明王室如西班牙王室、丹麦王室、瑞典王室便是如此,他们有时甚至还奇迹般地成为捏卫民主、恢复安定的力量。因此我们这一路曾多次听那些国家的民众说,如果改为总统制,他们也极有可能当选。当然,贵族传统在今天欧洲,主要还是作为一种行为气质而泛化存在的,特别是泛化为绅士风度。例如,面对法西斯的狂轰滥炸还能彬彬有礼地排队,让妇女儿童先进防空洞,丘吉尔首相在火烧眉毛的广播演讲中还动用那么优美无瑕的文词,都是绅士风度在现代的闪光。相比之下,法国更偏重于骑士风度,从拿破仑到戴高乐,都是这方面的代表。骑士风度也是贵族传统的派生物,比绅士风度更接近贵族集团的主干精神。无论是英国的绅士风度还是法国的骑士风度,都在追求一种生命的形式美,但这些美都属于古典美学范畴,呈现于现代常常显得劳累。伊顿公学力图以大批年轻的生命证明,古典并不劳累。由此联想到前些年中国国内产生的一个有趣现象,很多人把收费昂贵一点、宿舍环境考究一点、录取分数降低一点的私立学校都称之为贵族学校,校方也以这个名号来做广告,而学生的家长则因收入较高而被称作“贵族阶层”。对于这种现象,文化人进行过讽刺,他们的理论依据是一句名言:没有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但这话我听起来有点不大舒服,因为它无法解释第一、第二代贵族堂皇出现的事实。不过这话还是很有威慑,因为在兵荒马乱的中国,谁也回溯不了顺顺溜溜的三代。后来渐渐有人做出努力,依稀透露自己今日的成就是曾祖父一辈埋下的原因。但这种原因细问起来,大抵也就是做过一任乱世官僚,或者有过一个科举名目。中国历史和英国历史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完全不必去发掘和创造什么贵族。有人说这只不过是说着玩玩而已,但在我看来,这种玩乐包含着很大的损失和危险。把“盗版”来的概念廉价享用,乍一看得了某种便宜,实际上却会祸害很多本来应该拥有确切身份的人。例如那些文化人硬要把曾祖父比附成贵族,老人家必然处处露怯,其实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风霜老人,完全可以不加虚饰地成为一个研究典型。当前一些新型的富裕人群也是如此,本来还会在未知的天地中寻找人生目标,一说是贵族,即便是说着玩玩,也会引诱其中不少人装神弄鬼起来。中国很多人富裕起来之后很快陷入生态紊乱,不知怎么过日子了,文化人批评他们缺少文化,其实在我看来,更多倒是受了那些看起来挺文化的概念的毒害。永恒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高一音乐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7.2.5生物的变异(“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说课稿
- 公益林考试题及答案
- 高考试题及答案不再公布
- 甘肃技师考试题型及答案
-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中的整合
- 2025河南租赁合同电子版范本
- 私募基金委托管理合同协议书范本5篇
- 基础和声试题及答案
- 企业基础管理答案及试题
- 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作战训练安全专题授课
- 公安审讯技巧培训
- 人教版2025初中物理实验室安全使用指南
- 考古调查勘探辅助工程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建筑幕墙知识培训课件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练习含答案
- 星地激光通信技术-洞察分析
- 《室外管网工程施工》课件
- 餐饮外卖窗口改造方案
- 糖尿病足报告
- 国有企业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