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视界.doc_第1页
记者视界.doc_第2页
记者视界.doc_第3页
记者视界.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者视界制稿:播音:时间:一 新闻事件近日,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历时4个月,成功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由此,“地沟油”流向餐桌的传闻得到证实,人们再一次“谈油色变”。从小作坊到大公司,地沟油的“产业升级”折射出了哪些问题?根治地沟油又该怎么做?可能听众会问,公司,跟地沟油有什么 关系?很不幸,这地沟油恰好跟公司有关,它绝不是我们最初想像的那样,是由零星分散的个体行为组成,而是已经变成有正规公司参与其中的完整而隐秘的产业链。耐人寻味的是,查处的这家公司竟然罩着“高新企业”的外衣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格林”是什么?是英语“绿色”的意思,所以这公司也可以叫“绿色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地沟油、“绿色生物能源”?真的很滑稽,令人哭笑不得。地沟油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潲水油、煎炸废油、以及各种相关废弃油脂等,这些肮脏的地沟油经过脱色过滤、水洗沉淀、除臭去味等简单处理后,通过像“格林公司”这种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以及正规的粮油市场渠道,偷偷地流入我们的餐桌。插入音乐二地沟油上餐桌怎可熟视无睹早在2010年3月17日,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时就表示,目前中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也许正是因为地沟油太过常见,人们内心反感之余,却没有做得更多。1令人恶心还只是表面问题一般来讲,地沟油的原料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一是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二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一定次数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地沟油里还能捞出很多乱七八糟的杂物同时,几乎所有报道地沟油生产现场的报道中,恶臭扑鼻,令人作呕是少不了的词汇。大量事实充分证明,用地沟油炼制食用油的工艺流程仅是简单的物理分离,只需完成脱臭、脱色、脱酸等环节即可。此前一些专家称“用地沟油炼制食用油技术工艺复杂,一般人难以掌握,且炼制费用昂贵、得不偿失”,是不符合事实的误导。尽管原材料和生产过程都令人作恶,但地沟油的致命之处还不在它的肮脏。2.对健康的威胁是现实而紧迫的“地沟油虽然可能危害健康,但吃了又不会致死,它只不过是众多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种普通现象。”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说法不绝于耳,并且为人们食用地沟油提供了心理依据。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地沟油的危害绝对不不可小视,尤其是对人们的肠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力。 据了解,炼制过的地沟油,其动植物油经污染后会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等,从而产生重毒性物质。人一旦食用,就会引起消化不良、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会出现腹泻、腹胀等即时反应。 如果常食呢?由于地沟油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可此外,如果食用的是含铅量超标的地沟油,就可能引起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病等症状。3.经济性更是美妙的谎言在地沟油问题上,消费者之所以没有做到“零容忍”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某种程度上的“经济适用”。甚至可以说,主要就是消费者对“利”的追求,推动了这整个链条的运转:像水煮鱼这样的菜品制作,需要大量用油。餐馆为了吸引食客而尽可能压低价格,一盆水煮鱼只卖十几二十元。当然,对如此喜欢价廉物美的顾客,餐馆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地沟油。 三:管不严看不住其实地沟油的生产、销售是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行业,尽管近些年来严厉打击的声音和措施不断见诸于媒体,然而屡禁不止却早已为人们所习惯。直至今天,一条具备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的地沟油生产产业链正式形成。1.生产链条节节皆有暴利可图地沟油之所以禁而不绝,甚至如今还出现正规企业参与其中,呈现高度产业化的趋势,就在于其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暴利可图。此前曾有数据佐证,市场上食用油的价格是1吨6000块,而地沟油的成本大概也就300块钱,提炼出来的地沟油可以卖到1吨3000块,而这次案件中的地沟油甚至卖到了5000块,这种暴利怎能不让不法商人趋之若鹜。 以此次案件中的“格林公司”为例,案发时该公司日生产能力已达50多吨,年利润可高达1000万元以上,如此一个高额利润的地沟油市场,怎么可能不令这些黑心商家吃黑油挣黑钱无视公众的利益与健康呢?据案件当事人柳某交待,这种成品油只要质量差不多,基本是不会有库存的。地沟油到河南郑州之后,再卖到周边县城。然而该地沟油明摆着比正牌成品食用油每吨低一两千元,买家和卖家都心知肚明,这就不存在无知或被欺骗的问题,而是整个地沟油的买家下家链条也发生了法律道德的崩塌。有专家估计,用我国,用每年食用油的使用量,减去每年国内食用油产量和进口量,两者的差值大致可以反映出我国每年地沟油重返餐桌的规模,保守估计,大约为200万-300万吨。据报道,这次公安机关扣押的山东格林公司食用地沟油100多吨,其中大约有1万多吨已经流向餐桌。1万多吨,只是全部地沟油的200-300分之一,那么其他的地沟油呢?到底还有多少“高新企业”,多少“格林公司”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干着这种肮脏的勾当。2.监管问责缺位致违法成本低“地沟油”制售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的“产业升级”,反衬出监管机制和措施的缺失。在警方侦破的这起“地沟油”案件中,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都没有看到监管部门的身影。这样的监管缺失,加大了社会关于食用油安全的忧虑。 同时,“地沟油”猖獗也暴露出属地监管的弊端。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按属地监管,跨地区监管在不少地方基本变成谁都不管。一旦“地沟油”产业链把不同环节放到不同区域,如从四川、浙江等地收购粗炼油,到山东等地进行深加工,销售到河南等地,“自扫门前雪”的监管就失去作用。 具体来说,地沟油的监管不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地沟油的监管涉及卫生监督、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环保、公安和建设等多个部门,在现实中分工变成了分家,谁都有责变成了谁都无责。二是像地沟油问题及其解决,在很多地方没有进入政府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和政府官员的奖惩体制,因此缺乏积极治理的自觉性。三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共同下发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虽然明确了从事加工废弃油脂活动的单位,不得将废弃油脂加工以后再作为食用油脂使用或者销售,但对违反者怎么处罚、处罚程度等,均未做具体规定,从而缺少可操作性。3.检测标准落后 精确评估难度大检测标准的缺失也是商家生产地沟油肆无忌惮地原因之一。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清珺介绍,地沟油经过滤提纯后的酸价等有可能通过检测,就像过去的三聚氰胺一样,此前国家只检蛋白质含量,而不检是否添加有非法物质。所有检测标准都是对照正常食品制定的,按照标准化的指标去检测,不能区分出“地沟油”。 地沟油屡屡被检测合格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以此次破获的案件为例,浙江省宁海县公安局此前曾找当地相关部门检测格林公司生产的地沟油,但以目前食用油检测的色度、含水量、酸价指数等常用指标,格林公司的地沟油均合格。后来将样品送到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才测出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高致癌性。四.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办法总会有地沟油产业链不仅形成,而且逐渐成熟,这从其生产过程中严格的分工和诡秘的行动即可窥见一二。但就算“魔高一尺”,也要“道高一丈”。1.强化监管 将人性之恶关进笼子“权力必须关进笼子”,否则无法驯服;同样,人性之恶也必须关进笼子,用持之以恒的制度问责与执行去管制人性的劣质,让想犯错的人不敢犯错,才能最终在法治框架下形成一种避免互害的良善文化。从此意义来说,此次公安部破获的这起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当是作为制度执行的笼子关住人性劣质的开始,但要将这种执行坚持下去,最终管控住食品安全事件的泛滥,尚需一种覆盖整个食品生产产业链的制度监管环环相扣、贯穿始终。 为什么等到事实发生了,才呼吁要修补漏洞?人人都知道,预防更重要。我们不能说国家各相关部门机关没有努力过,一次一次的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就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是还不够,这起特大地沟油案件的告破就是例子。超级犯罪网络已经形成,并且已经获利良久,之后才被发现,被查处。防患于未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让教训真正成为教训,如何在受到教训之后有所改变,才是食品卫生监管部门接下来的工作。因为只有完善了监管之剑,才能斩断地沟油生产的利益链。2.善用市场 引导地沟油变废为宝监管之外,解决地沟油问题还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按照现有的科学技术,“地沟油”完全可以变废为宝。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用它来生产生物柴油,不仅提炼的工艺简单,而且产业化后的市场前景广阔。就目前而言,收购一吨“地沟油”需要2300元,提炼加工成生物柴油直接成本为每吨3600元,产品市场售价为每吨4400元,每吨售价比化石柴油便宜1000多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这意味着,按照市场规律来对“地沟油”,进行正常运作,以形成一条规范有序的产业链条,不但能使“地沟油”理直气壮地上台面,而且也能大大节省监管成本,减轻国家公共治理的难度。 具体到“地沟油”市场化操作,一方面,用公共资金补贴回收和生产企业。我们不妨核算一下市(县)长负责制的监管成本,将这些成本作为补贴,在财政上单独列支出来,补偿给回收“地沟油”的企业和生产提炼企业,以规范回收企业,激励生产企业。3.他国经验:地沟油远离餐桌各有高招其实,为“地沟油”挠头的不光是中国,西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有类似遭遇。但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们都建起了完善的回收、处理及监管制度,并且让地沟油在餐桌之外找到了用武之地成为飞机燃料。日本:政府高价回收当燃料 今天,走在日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标志鲜明的垃圾车从居民区进出。这些垃圾车使用的燃料,就是地沟油。日本的地沟油现在都由专业公司进行回收,并以较高价格卖给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则将这些地沟油提炼后用作垃圾车的燃料。 此外,回收来的废油还会被加入蓖麻油,以防重新被食用。因为蓖麻油是完全无法食用的,这样,不仅方便了日后提纯时使用,还从根本上防止了地沟油重新流向餐桌。 德国:每桶泔水都有“身份证” 上个世纪年代,德国有不法商贩从餐饮企业收购富含油脂的泔水,然后加工成“地沟油”再悄悄卖给餐馆。为此,德国政府推出以餐饮企业为重点管理对象的泔水回收法律。根据规定,德国餐馆开业前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德国餐饮企业产出的每一桶泔水都必须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 英美:监管严格惩处严厉 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私自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被停业。而且,政府会用环保的办法来处理烹调废油,烹调废油不允许倒入水槽或是厕所,因为油脂会阻塞管道、污染水源和破坏生态环境。在英国,如果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同时,英国政府还为食用油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结语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处理地沟油问题上,只有将“利”限制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才能杜绝“害”的出现,而这不仅需要制度建设,而且关乎人心的救赎。所以,面对地沟油,面对这些众多的“格林公司”,仅仅义愤填膺是不够的。我们得反思,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染色馒头到瘦肉精等等等等,为什么我们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愈演愈烈?中国食品安全法也颁布好几年了,为什么就遏制不住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您会说,一些企业唯利是图、道德低下、地方保护主义、加上监管部门、玩忽职守,执法不严、打击不狠等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我觉得,光有食品安全法以及严密的监管还不够,从技术层面讲,我们现在最缺失还是标准。 地沟油之所以肆虐很长时间得不到查处,最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说白了就是食用油检测标准的不完善。就是说现在把地沟油和正规的食用油摆在我们面前,以我们现有的技术,竟然没办法进行科学的鉴别,一些地沟油竟然还获得了QS质量安全认证。虽然建立标准算不上什么高科技,虽然这应该属于基础性的工作,但很遗憾我们没有做,或者说没有想到要做。是啊,谁也没想到“地沟油”会这样,同样道理,谁也没想到“苏丹红”,三聚氰胺会这样,瘦肉精会这样。跟“看不见的手”这个市场比起来,我们的工作常常是滞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