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域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来自山东省百强县的面板数据田相辉,王士卿基金项目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软科学项目(10-3-3-40-26-zhc),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课题(09XC08)收稿日期作者简介 1.田相辉(1981),男,山东临沂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王士卿(1969),男,山东莘县人,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青岛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摘 要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缺乏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背景下,本文从区域、城乡的角度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县域产业集群。基于集聚经济理论,本文利用2000-2008年山东省27个百强县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县域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并进一步探究了县域产业集群的一般性。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要素集聚对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贡献巨大,地方化经济成为显著特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经济有利于县域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但企业规模经济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相对较小。关键词 县域产业集群;集聚经济;百强县; 面板数据The theory of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panel data on counties within Shandong provinceTian Xianghui, Wang Shiqing(Institute of Marxism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China)Abstract: On the backgrounds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lack of perfecting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China,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int view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tudi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s. Based on agglomeration economic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s in Shandong province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27 coun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08;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generality of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s.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apital element clust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makes a hug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s economy. The localized economy becomes notable features.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the Urbanization economy contribute well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s. But the enterprise scale economy contributes relatively l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s.Key words: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s; Agglomeration economy; Counties; Panel data一、引言集群是一种从古至今、普遍存在的社会地理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对其理论研究则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并逐渐成为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耀眼的“马赛克” 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而多义的概念,本文综合各方的观点,并基于文章的逻辑体系作了一个简单的界定。同时,并不把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做概念上的区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根本上是一个具有“自组织系统”的生态组织,在市场竞争中是一种介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集群动态发展的内因是要素的有序、自由的流动,其中,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区域对流动性要素的粘性是产业集群的成长因子,具体体现在区域对各要素的整合上。需要强调的是,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深奥内涵的概念,单靠公式和数字来界定产业集群难以真正把握其真谛,更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特色产业或产业的投入产出链 王缉慈等,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国内外研究产业集群的文献颇多,特别是在新经济地理学(NEG)潮流之后,国内外的研究达到一个高潮。无论是经济学、地理学还是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多是工业(在中国主要是制造业)和中心城市,而忽略了“外围”(农业、乡镇),很少从产业和区域整体上把握产业集群的过程本质;特别是主流经济学认为的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如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宽松的融资条件、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以及完善的市场制度,很难解释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缺乏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发展如此蓬勃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欧美的研究文献一般都是假定完全工业化和标量化农业部门。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密切相关,产业集群最初也大多兴起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改革开放初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便是证明)。而相关文献的研究也验证了城市中的国有企业比重对产业集群有负的影响,即国有企业比重(不论是就业人数还是总资产衡量)高的行业更倾向于分散而不是集聚(白重恩等,2004;黄玖立等,2006;路江勇等,2007)。同时,在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的产业融合现象也逐步加速,区域、城乡、产业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因此,单单考察大城市或某一产业的集聚经济,难以全面、动态的认识和测度产业集群。基于此,本文以县域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究中国特色的产业集群演进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相对于大城市、中心城市而言,县域更多被称为中小城市和卫星城镇。县域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其以农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为经济发展主体,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引入瞩目,特别是在东部沿海省份呈现出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张扬优势、突出特色、跨越式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态势,出现了新苏南模式、顺德模式、义乌模式、晋江模式等。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农字号”的县市,如山东的诸城市、寿光市等,这些县市多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发展中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用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指导发展高产、高效、创汇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综上,本文是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特殊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从区域或者说是从城乡的角度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县域产业集群。文章的结构为:第一部分界定了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了集聚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模型和估计方法;基于第二部分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设定了县域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型,并对主要指标的选取和样本数据进行了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选取了2000-2008年山东省27个百强县的面板数据样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集聚经济和产业集群由于现实中交易成本的存在,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别是普遍存在的产业集聚现象,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有三条可选择路径:一是放弃均质空间的假定,就像新古典贸易理论和屠能的土地利用模型一样,以空间的异质性为前提。二是以外部性为前提,这正是从马歇尔开始,以亨德森等人为代表所沿用的传统;其在外部性假设的基础上,分析由外部性引起的集聚力与地租、拥挤等引起的分散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应的空间均衡。三是以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新经济地理学(NEG)为典型,其通过引入市场对同时追求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节约的企业在布局方面的影响,分析了内生的集聚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后两种理论都提出了产业集聚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但在集聚形成机制上却是完全不同的。基于上述理论,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把集聚经济分为三类 (美) 沃尔特艾萨德,区位与空间经济 : 关于产业区位、市场区、土地利用、贸易和城市结构的一般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一是内部规模经济,即当扩大区位于某一特定地点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就能降低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时,就存在内部规模经济;在现实中,由于交通运输成本的存在,企业规模经济递增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在测度集聚经济的时候,对于内部规模经济的测度,从侧面也反应了区位、地理和交通的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取内部规模经济,企业一般通过兼并等市场手段达到交易成本的内部化,例如,Venables(1996)研究指出当存在不完全竞争、收益递增和交易成本的时候,企业间的垂直一体化可以产生集聚经济。二是地方化经济(区域化经济),即当同一行业的大量企业集中而导致单个企业单位成本下降的外部经济;地方化经济对单个企业来说是外部的,但对某产业部门来说是内部的;同内部规模经济一样,较大的城市规模可以使某一产业部门的企业集中生产一种类型的产品,分工专业化经济形成,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地方化经济的发展。三是城市化经济,即对企业和产业部门来讲都是外在的,但因产业集聚在同一城市而产生的外部经济;城市化经济强调多样化产业集聚的作用,即这种外部经济与商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经济组织的数目有关。需要说明的是,在现实中,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特征上的差异是很轻微的。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地方化经济还是城市化经济之间的争论一般都做以经验性结论,主要依赖于所讨论区域的空间范围大小和所属产业的自然属性(Fujita & Thisse , 2002)。集聚经济理论的实证检验主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分别是集聚经济的存在性、存在形式和强度(本文主要针对后两个问题)。就国内来看,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中国集聚经济的存在性,如范剑勇(2004a)和梁琦(2004a)等,罗勇等(2005)运用艾莉森和格莱赛(1997)提出的指数方法测度了我国20个制造业地域分布,其中,山东省的主要集聚产业为: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造纸业,非金属矿物和专业设备。大部分实证研究是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基本的生产函数是类似于在理论研究中使用的生产函数:,其中,表示在第j个城市中第i个企业的产出,K、L、G和Z表示资本、劳动力、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投入,为转换因子,代表规模经济,规模可由城市就业数量或人口数量来度量,表示城市化经济;或可由工业部门的就业或产出来度量,表示地方化经济。由于城市区域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生产函数形式的选择也表现出了多样化,如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等形式,而且在计量过程中很多学者都采取了对数线性化处理技巧。三、样本数据、基本模型和主要指标1.样本数据来源及说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09年的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1-2009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聊城、滨州的2001-2009年的县、市统计年鉴,少部分县市的数据来自各年度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基本数据和信息如下表所示:表1:山东省百强县基本数据和信息县域名称隶属地区第十届全国百强县名次/上榜次数08年县域人均GDP与全省人均GDP的比值典型产业集群章丘市济南41/101.26 汽车及配件产业胶州市青岛17/101.79 纺织、食品工业即墨市17/101.36 服装制造业平度市42/100.92 铸造产业胶南市17/101.60 纺织机械产业莱西市42/101.37 食品工业桓台县淄博78/61.60 新材料滕州市枣庄33/100.87 装备制造业、建材业广饶县东营68/41.99 化学工业龙口市烟台11/102.73 食品工业、五金产业莱州市42/101.44 食品工业、石材产业蓬莱市71/101.95 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招远市42/101.96 食品工业、工艺美术产业青州市潍坊76/30.88 铸造产业诸城市35/101.02 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寿光市34/101.18 食品工业、家具业高密市77/30.85 纺织服装业兖州市济宁52/101.41 煤电化工业邹城市26/101.19 食品工业新泰市泰安23/100.95 装备制造业肥城市47/101.14 建材、食品工业文登市威海14/102.25 纺织服装业荣成市12/102.48 食品工业、汽车及配件产业乳山市55/101.53 汽车及配件产业茌平县聊城98/10.96 建材业博兴县滨州97/20.98 工艺美术产业、五金产业邹平县22/71.78 纺织服装业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县域经济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各县市统计年鉴和2009年山东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关年份的数据整理、计算。2.基本模型的设定基于前言和第二部分的集聚经济理论,我们把基本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 (1) 其中,为县域产业集群总社会福利水平,表示影响县域产业集群总社会福利水平的因素,也可以看作为集聚经济的具体表现因素,A表示为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和技术进步。 对(1)式求全微分,可得: (2)上式两端同时除以,得: (3)其中,即为县域产业集群中第i项因素的总产出弹性,记为,则(3)式可变为: (4)其中,=,表示社会经济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对总社会福利水平的贡献。3.指标的选取及说明基于产业集群的本质属性,特别是产业集群中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享外部性,是一种共生的生态关系,我们用县域产业集群总体社会福利水平(Gdpp)作为被解释变量,来刻画县域产业集群。其计算方法为,各县域人均GDP与全省人均GDP的比值。本文把影响县域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变量作了如下界定:Pa为各县域农业劳动力人数与全省农业劳动力人数的比值;其是一个绝对量的比值,从侧面度量了劳动力要素在各产业和城乡间的流动和集聚,这是县域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Un为各县域农业劳动力占各县域总人口的比例与全省农业劳动力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的比值;其是一个相对量的比值,度量了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经济。Ae为各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其以投入产出的角度,度量了集聚经济过程中的“外围”。Iy为各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全省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其反映了工业化过程中,资本要素的集聚强度和积累过程,度量了县域产业集群过程中的地方化经济。Se为各县域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与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个数的比值;其用来度量县域产业集群过程中的企业规模经济。It为各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值;其从马歇尔意义上的外部性角度,度量了县域产业集群过程中现代化基础设施等外部性的作用。四、实证分析1.计量模型和方法基于上述说明,本文建立如下面板数据模型:其中,下标i代表各个县域,t代表年份,-代表县域产业集群过程中的6个变量。一般而言,面板数据模型的误差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与个体观察单位有关的,它概括了所有影响被解释变量,但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因此,面板数据模型也常常被称为非观测效应模型;另外一部分概括了截面因时间而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通常被成为特异性误差或特异扰动项。传统上,大家都习惯这样分类:如果把非观测效应看做是各个截面或个体特有的可估计参数,并且不随时间而变化,则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FE);如果把非观测效应看作随机变量,并且符合一个特定的分布,则模型为随机效应模型(RE)。判断非观测效应究竟应假设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关键看这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非观测效应对应的因素是否与模型中控制的观测到的解释变量相关,如果这个效应与可观测的解释变量不相关,则这个效应成为随机效应。这也正是HAUSMAN设定检验所需要检验的假说。另外,面板数据的好处之一是,如果未观察到的是固定效应,那么在做回归时,未观察因素就被差分掉了。这样就可以减少由于未观察到的因素可能与解释变量相关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 为了避免伪回归,本文首先基于相同根单位根检验LLC(Levin-Lin-Chu)和不同根单位根检验Fisher-type,对各个变量进行了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过程的原假设,保证了面板数据的平稳性。2.回归结果和分析本文利用STATA11对前述计量模型进行了回归,计量结果显示在表2中。 表2 计量结果- (1) (2) (3) (4) fe re fe_iv fe_scc -pa -41.527* -77.449* -39.287* -41.527* (-2.91) (-7.90) (-2.31) (-7.23) un 0.418* 0.760* 0.385* 0.418* (2.71) (6.67) (2.07) (6.08) ae -12.915* -7.208* -12.915* (-3.30) (-1.90) (-5.02) iy 60.527* 67.728* 60.527* (17.32) (18.36) (10.47) se 0.028* 0.015 0.047* 0.028* (2.02) (0.97) (2.80) (1.73) it 0.256* 0.245* 0.263* 0.256* (2.82) (2.58) (2.58) (2.51) lag_ae -8.376* (-1.68) lag_iy 50.605* (11.93) _cons 0.677* 0.517* 0.748* 0.677* (8.20) (5.66) (7.08) (9.48) -N 243 243 216 243 R-sq 0.732 r2_w 0.732 0.721 0.607 0.732 F检验值 46.70 34.50 (P值) (0.0000) (0.0000) Hausman检验值 1859.70 0.08/1.85 (P值) (0.0000) (0.9992/0.7628) -注:(1)括号中的数字为t值;(2)*, *,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和1%;(3)FE估计的Hausman检验零假说是FE与RE估计系数无系统性差异,FE_IV的Hausman检验零假说是FE_IV与FE无系统性差异(sigmamore/sigmaless)。(1)和(2)分别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我们根据Hausman检验结论,拒绝了原假设,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考虑到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我们利用ae和iy的滞后一期分别作为两者的工具变量进行了回归,(3)为估计结果,Hausman检验表明,模型没有内生性问题。接下来,进一步对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序列相关和异方差检验,发现存在序列相关性和截面异方差;我们借鉴了Driscoll and Kraay (1998)方法对序列相关和异方差进行了修正,(4)为修正结果。观察计量结果,pa变量的系数的为负值,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从反面说明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第二、三产业流动和集聚,进而对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Un变量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了城镇化经济促进了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Ae变量的系数的为负值,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验证了集聚“中心”的对立面“外围”的存在和作用。Iy变量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并且其t值较大,说明了资本要素的集聚强度和积累过程在县域产业集群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地方化经济成为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征。Se变量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并且其t值较小,说明了企业规模经济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作用相对较小。It变量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了各县域对现代化基础设施等投资对产业集群产生了正外部性。五、结论和展望本文利用2000-2008年山东省27个百强县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山东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要素集聚对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贡献巨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经济有利于县域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但企业规模经济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相对较小。基于结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三农”问题,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向城乡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县域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发展城市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务员党课结业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福建三明将乐县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24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文化展览馆装修设计图片版权授权与使用合同
- 2025年现代农业绿色防控体系种子农药一体化采购合同
- 2025年度特色调味品一站式采购配送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校园中央空调系统安装与节能技术应用合同
- 2025年汽车美容养护项目委托管理服务合同
- 2025年综合性院校学生入学及课程资源共享执行合同
- 2025年绿色农业合作社大型农机具租赁与技术服务协议
- 2025年5G网络规划与优化咨询服务合同
- 尿红细胞形态分析报告
- 网络产品行业报告
- 中药热奄包在皮肤瘙痒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 2023年佛山市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疾控中心培训课件:《白喉的采样及实验室检测技术》
- 20道云南白药销售代表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常问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花篮拉杆式悬挑脚手架工程技术交底
- 医院合法性审查制度
- 胃肠肿瘤术后并发症预防和治疗课件
- 实验动物学课件-lzw
- TCSAE 273-2022 轮胎瞬态复合滑移特性通用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