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doc_第1页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doc_第2页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doc_第3页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doc_第4页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6/12/13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01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一起讨论的、一起分享的是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其实我们都希望人生是无怨无悔,因为假如我们时时怨恨、时时後悔,那个日子一定很难熬,绝对是度日如年。我们看到现在整个社会状况,很少有人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假如我们今天说人生可以过得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有这个方法,诸位朋友,您相信吗?因为相信才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假如我们不相信人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一定会被自己给击败、击退了。所以确实人生都是被自己的信心给击毁、击垮了,不是别人可以打败我们的。有一次,刚好有一个地区,他们因为长年没有下雨,所以当地的牧师召集大家来一起祈雨。正在祈雨的过程,大家都很专注在读诵一些经文,突然这位牧师就很激动的指着底下的一个小女孩,大家也都把目光集中在这个小女孩的身上。接着牧师就说到:你看我们今天来祈雨,就只有这个小女孩带了一支雨伞来。其他的所有祈雨的人都没带雨伞来,所以代表着他们来祈雨的时候有没有坚定的信心说会下雨?没有!反而只有这个小女孩她来祈雨是抱着一颗赤诚的心来祈雨。所以万类相感,以诚以忠,一分真诚的心才能跟天地万物相感应。所以我们今天以一颗至诚的信心来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而且能依教奉行,相信种瓜得瓜,种豆一定会得豆。所谓理得心安,我们很多人生的真理、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心就安下来,这个心就释怀了。这个怨跟悔自然能够烟消云散。首先我们对於人生的道理要能够去了透、去明白。一般人之所以会有怨,就是因为求不得苦,好像人生事事都不如意,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诸位老师,当我们听到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内心有什麽样的感受?是不是马上很多乌云都飘过来了?愁云惨雾,其实你看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怨。所以心里是踏实、是明了,还是怨恨?其实就在我们面对一个境界,或者面对一句经文当中,就已经在产生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听了,假如能从原因当中去找答案,这句话不会让我们难受,反而会让我们反省。因为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假如把原因找到了,那人生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是前所种的因不对,才感来这样的结果。人生只要时时明白因果,从果推因,他就不会抱怨,他会勇於承担结果去改善自己的问题,那他的人生就是充实而不会消极。我们也可以再冷静观看这个世间,有没有看过人生如意事常八九的人?很可能大家的答案说:好像没看过。能不能说种瓜得瓜的不准?不行。我们在修学圣贤教诲的过程当中,只能检讨自己,不能检讨真理,这个态度相当重要。因为真理它已经经过几千年的印证,不容我们怀疑。但是假如我们怀疑了,失去信心了,到头来还是自己自暴自弃去了。首先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对真理也要有信心。我记忆很深刻,在好多年前,许哲女士曾经到高雄演讲,那时候我也很幸运能够去聆听她老人家的教诲。但是叫她老人家好像有点奇怪,因为她是一百零八岁的年轻人,她比我还年轻,你看人家做瑜伽动作,身体这麽柔软,像我这是老骨头。所以比起来,她的身体,以至於她的心灵,很可能都比我们年轻很多。当那一次我去听完她的演讲之後,我体会到什麽是全世界最美的女人?就是许哲女士。她那种笑容真是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甚至於是她那种笑容会带动其他的人乐观进取的去面对人生。而许哲女士的人生是如意事常八九,如意到什麽程度?如意到不用去买菜,冰箱里面就有菜。诸位老师,我们家的冰箱有没有这个功效?不用买就有菜了,那可如意了。那时候我在看到采访许哲女士的VCD里面就有提到,她的冰箱都不知道是谁把菜拿来。在这个影片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很多被她帮助的这些老人以及人家,那都是几十家,当他们看到许哲女士的时候,他们那种表情、神情,就好像看到至亲一样的欢喜快乐,甚至於都已经手舞足蹈,可以感觉得到许哲女士在他们生命中的那个分量。因为把她当至亲看,所以一定也会把她当至亲一样的照顾。当至亲一样的照顾,那绝对是无私的付出,绝对不求回馈。为什麽他们能无私的去付出?因为许哲女士也是无私的对他们。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着镜子笑,镜子也对着我们笑;我们对着镜子哭,镜子也是对着我们哭。所以我们的这种心境就会反应在镜子上。而镜子上的反应,统统就像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我们现在冷静来想想,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人,他是对着我们哭,还是对着我们笑?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而当我们发现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在哭,这时候我们会不会拿着我们的手往镜子说:你给我笑,不可以哭。能不能变?那个镜子你再怎麽动它,它还是哭,甚至已经转成愤怒了,它不可能笑。因为源头是照镜子的人要真正开怀的笑,镜子才有可能会笑。所以当我们所相处的这些家人、朋友都是苦瓜脸对着我们,这时候我们去指着他:你要对我笑。他笑得出来吗?他笑不出来。所以唯有我们改变,整个人事环境才会改变。佛家叫依报随着正报转,自己的心真正转变,用一颗爱心对人,回回来的就是他人的爱。所以儒家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现在心上对人还有怨,相同的,那个怨一定会回回来。只要我们转怨为恕,为宽恕、为爱心,人生就开始转变起来。有一位朋友他刚好跟他的同学处得很不好,然後他的脾气就忍不住,不过碍於在团体当中,他也会顾虑到跟他吵架其他的人可能会对我们有看法,他把这个情绪把它压下来,表面看好像还好。但是因为一直压下来,又很难受,他就自己拿着一张纸骂这个同学,就把这个怨气写下来。结果写了下来以後,刚好那一天,他走着走着就经过那个同学的位置,不经意就往这个桌子瞟过去,他那个同学刚好在桌上放了一张纸,然後写了一些话也在骂他,而且骂他的跟他骂他的差不了多少。所以你看,真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觉得他脾气大,很可能他也觉得你脾气大;你觉得他嫉妒心很重,他也会觉得你嫉妒心很重。人生这个道理相当的微妙。比方说夫妻吵架,我们听其中一方,比方说听先生说他太太不是,听完之後,我们会觉得这个太太太不像话了。但是假如去听太太讲她先生,讲完以後,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先生真不像人。这个叫不可听片面之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常怨别人,所回应回来的就是众人的怨;我们常常感恩别人,我们常常随喜别人,我们常常祝福别人,那回回来的也是感恩、随喜、祝福。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就是在宋朝苏东坡先生,他跟佛印禅师交情很好。确实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人生能有几个这种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也是相当的乐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我们读到这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乐了吗?突然在那里想,怎麽连半个都想不到?又开始在那里怨了。今天假如我们没有有朋自远方来,没有知己,问题在哪里?在自己身上!论语早就告诉我们如何有朋自远方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人生为什麽这麽多烦恼?常常就是只求结果,然後不努力,不种正确的种子下去。谁不希望孩子进入社会以後四海之内皆兄弟。诸位朋友,您希望您的孩子的人生能有这样的际遇吗?那铁定是希望的。但是不能只是希望,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假如孩子连跟人的应对进退都不清楚,都不知道怎麽样跟人交往,那他也不可能能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人生情境。我就记得我曾经到同学家去,他成绩非常优秀,然後我们聊了一会之後,我就跟我同学讲:我要先回去了。我的同学头转过来,看着我:哦!然後我看他没有什麽反应,我只好自己走出来了。结果後来他的父亲说:同学要出去了,你连送都不会送!你看这麽基本的待人的礼貌都不懂的话,那很多时候我们什麽时候得罪人都搞不清楚。所以论语里面才说,时时恭敬心对别人,君子敬而无失,你时时有一分敬心在,诚敬的心在,就不容易得罪别人,对别人有所失礼。与人恭而有礼,非常的恭敬,不会怠慢,那人家跟我们相处就如沐春风,这样子自自然然从恭敬心当中能感召来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这样就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甚至於这一分至诚的恭敬心,不只在当下可以得到很多的好朋友,甚至於几千年的古圣先贤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好朋友。所以一个读圣贤书的人假如会觉得很孤独,那一定是没有读进去。我们看到文天祥的一句词句,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些圣哲人的风范统统都时时刻刻早晚都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打开这些经典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就好像照在我们的脸庞,所以我们跟他们是没有分离的,所谓神交古人。我们一想到范仲淹先生,马上提起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读到他们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动得泪流满面。当我们为了家庭、为了社会我们不敢勇於承担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想起的是林则徐先生的那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精神就跟我们合在一起,这一分至诚的心就把时空给突破了,那怎麽会没有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在以这些圣哲人为榜样的当下,有一个态度很重要,就是别人做得到的,圣哲人做得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要有这一分信念跟信心。假如这分信念不在,那很难修学。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成就学问、成就家业、事业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假如我们常说:都是圣哲人做得到,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意念,其实我们在学习的当下就已经在退步了都不知道。什麽时候是进步?什麽时候是退步?我们的念头是随顺圣贤教诲,这个叫进步;我们的念头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叫退步。中国家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弟子规。现在很多海内外的华人统统在修学弟子规,甚至於是其他的民族都已经开始在修学了。弟子规,我们从头念到尾,诸位朋友,念到哪一句的时候精神最振奋?依我的观察,念到最後一句的时候最振奋,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那还要再了解一下,就是说是因为念完了很高兴,还是因为这一句话把它领纳於心,拳拳服膺在心中?所以圣与贤,可驯至,那是自我的一个自信,自我的一个激励。而这个态度假如失去了,其实我们就已经在下降。在我们修学的道路上,真的可以时时观照,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冷静思考一下,什麽时候是进退?很可能当我们听到这句不进则退的时候,心里想着说,我今年比去年稍微有进步,或者是我现在比十年前进步了。你看我们所量的这个进退,都是一年、二年这麽长的时间。其实说实在的,假如看到的是一年、二年,才在那里思考进还是退,很难不退。其实进退都在一念之间。今天我们,比方三天都很认真的读书、读经,心情非常的平和。突然看到一个人,跟他起了冲突,火冒三丈。诸位朋友,这几天的修学怎麽样?兵败如山倒,所谓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其实不只是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贪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傲慢心起,那火烧也是功德林。即使是一个妄念起来,很可能前面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水。所以我们对自己这种起心动念要非常的谨慎,那才是修道人的学处。我们记得在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我们记得安世高大师,他到我们中国来弘法利生,而他後来去找了他一个前世的道友,而这个前世的道友已经变成了龙王。他为什麽会变成龙王?本来这位道友前世也是明经好施,因为他明经,所以这一次变成了龙王,但是还有一点智慧,所以人家来请教,来拜他,他都还能够给人家一些好的指引,因为他明经!而又好施,所以福报很大,可能是百里之外的人都会赶来这里来给他祭拜。但是明经好施,又是个大法师,就因为有一次去托钵,然後嫌菜不好,你看就一念贪心、一念的脾气上来,结果下一世就堕到了畜生道去了,当了龙王。这些公案都很值得我们修行的人细细的去观照思考。所以确实是一念瞋心、一念妄想、一念习气起来,就会火烧功德林。所以起心动念才是我们修学的进退,这个要很谨慎才对。在国语里面,孔夫子也讲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行善就好像爬山一样,要一步一步蹬上去;但是假如做恶事,那就好像瞬间自己没踩好就跌下来,整个就崩落下来。我们想像一下这个情景,我们想要学好、想要行善,那好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要踏上去,而且要上去的时候还要加把劲。诸位朋友,为什麽要加把劲?因为有地心引力在拉我们。而这个地心引力,换作是一个人在修学,那就是我们的习性,坏习惯,在拉我们,所以你必须要再加把劲把它蹬上去。但是从恶如崩,就好像你这一步没有踏好,突然踏空了,会怎麽样?一步踏空了,很可能会怎麽样?很多朋友马上就说:会跌到山下去了。我说这样也太惨了。当我们一步没有踏好的时候,那就双手放开让他掉吗?绝对不是。这一步没有踏好,赶快用双手去拉,说不定扯到了一根树枝,马上就不会再继续掉下去了,那又赶快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往上,继续往前迈进。所以要懂得抓住这些树枝。其实当人念头不对,那真的就好像一步踏空,就突然往下掉了。但是假如这个时候我们有警觉性,马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提起正念,很可能马上就好像抓到树枝,不会往下掉。甚至於是赶快把弟子规拿出来,现在脾气很大,念一遍提醒自己,突然念到言语忍,忿自泯、凡是人,皆须爱、将加人,先问己,你看好几根树都抓住了,就不会继续往下掉了。所以这是我们在面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面对看到经文的时候,我们都时时要观照我们是在进还是在退?因为修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我们刚刚是讲到苏东坡先生跟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先生刚好感受到自己当下的境界很不错,就写了一首偈,叫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诸位朋友,当苏东坡先生写到八风吹不动,其实动了没有?已经动了。所以人要真正看清自己真是不容易,真的是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跟经典当中的差距,不然被自己出卖了都不知道。这时候苏东坡先生就把这首偈送给了佛印禅师,结果佛印禅师回回来,就给他写了一个屁字。苏东坡看了很生气,马上快马加鞭就赶过去,渡江而来。结果到了山门门口,佛印禅师写了两句话,八风吹不动,一屁(就)打过江。其实这两句话,真的是醍醐灌顶。假如这时候苏东坡先生回光返照,可能当下他就会有悟处,甚至会开悟。诸位朋友,假如你是苏东坡,当下会怎样?故事不能白听,这些圣贤人都是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要有所领会!我们不能这些故事听一听说:我都听过了!那这样对不起古圣先贤的表演。场场好戏,我们不能看了之後,统统白看了。诸位朋友,我们在当下会不会回过头来,然後就说:你给我记住。能不能这样?不行!假如是这样的心念,那最正直的朋友都会离我们而去。所以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把我们缺点直接指出来,甚至是从我们起心动念把我们的问题指出来,这样的朋友太难得了。我们假如能够当场就跪下去,给佛印禅师顶个礼,谢谢你的教诲,可能那一生就会很有成就。当然苏东坡先生成就也很高,其实他是做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可不能故事听完之後说:苏东坡先生修养很不好。那不对!因为这些圣哲人他都很清楚人生的责任,他不只要帮助当下的这些社会人民,他也要给後世留垂范。所以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我们在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最重要的学处是学他们的心境,慕贤当慕其心,而不只是学他的一些言语行为而已,当慕其心。所以这些经典当中的教诲,都是圣贤人的心境流露出来的一言一行,我们从言行当中要回到他的根本,就是他的心地上来学习。他们的心境、一举一动都是要为天下人做榜样,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个天下不单是他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又是往後的世世代代,是这样的心境,是为往後的历史做交代,这是他们的心境。我们常常在跟朋友做交流的时候,会问到一个问题,不要说天下,就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後代、我们的家道要承传多久?结果这麽一问,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很少。连家庭我们都没有这种承担,希望他能够我们用好的榜样让他承传久远,那更何况是对天下?从这里我们就深刻感觉,我们跟圣贤人的差距很远。既然要希圣希贤,就要从他们的心地去效法、学习。所以人生心胸要宽广,视野要能够看得深远。我们往後再看这些圣哲人的故事的时候,也要深深去体会他们的用心,很多都是给我们做表演,针对我们最严重的问题。因为人都很难接受别人的劝诫,所以苏东坡先生也示现来让我们好好反省。其实苏东坡先生在宋朝,那是数一数二的忠贞之臣。看古代忠贞到什麽程度,有时候可以从哪里看得出?看他被贬到多远,就看得出来他那种正直的程度。因为他太正直,皇帝听他讲话有点不舒服,就把他贬了。结果苏东坡贬到哪里去了?我很清楚,苏东坡先生贬到海南去了。因为我们到海南海口推展中国文化,就深刻体会到海南人民中国文化的根基,早在宋朝的时候苏东坡先生就建立了。所以没有苏东坡先生到海南去,可能我们去推广也推广不起来,因为那个根基都已经先紮好了。而这些读书人他被贬官之後,他的心情如何?他会不会怨天尤人?我们以前读书都觉得说,他们被贬了以後一定很郁闷,忧郁而死,有没有?人家是浩然正气,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看这些正直的读书人,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都一定教化一方,利益当地的人民。因为都是利人的心、无求的心,所以他也是无怨无悔的人生。他尽心尽力了,所以他无悔。他无欲则刚,他不求什麽,他只求能够利益人民。所以他不只无怨,他还乐在其中。这个心境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当我们有怨有悔,帮自己都帮不了了,焉能够帮得了别人?有一次范仲淹先生也被贬,他就讲到一句话,不以宠辱更其守,不以毁誉累其心。你看我们人生有很多的埋怨在哪?失宠了,埋怨;被人家侮辱了,很埋怨,那不可能有无怨无悔的人生。不以毁誉累其心,人家毁谤我们,心情毫无受影响;人家称赞我们,我们也不会得意洋洋。当被贬的时候,范仲淹先生讲了一句话,岂辞云水三千里,因为被贬的太远了,都好几千里,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这个疮痍就是指非常困苦的人民,不管他被贬到那里,他依然能够忧国忧民。所以他还是很快乐。以前我们在看一些书籍,提到这些读书人被贬官,然後都是写的他们好像很凄惨,其实这都完全误解了圣贤人的心境。这都是我们现在在深入圣贤经典当中应该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知。我们刚刚提到了佛印禅师写了这两句话回应了给苏东坡先生。之後,他们两个人又有一次聚会,刚好打坐,苏东坡先生就问佛印禅师:你看我打坐的样子看起来像什麽?佛印禅师看他很庄严,说:你看起来像一尊佛。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苏东坡也很高兴,就问佛印禅师说:那你觉得我看你像什麽?接着佛印禅师说:那你觉得像什麽?苏东坡先生接着又说了:你看起来像一坨粪(因为佛印禅师长的比较胖一点)。佛印禅师听完之後也没生气。苏东坡先生回去之後,有点高兴,喜上眉梢,刚好他的妹妹看到了,就问他:你今天高兴什麽?接着他就说到:我今天跟佛印禅师在一起,他说我看起来像佛,我说他看起来像粪;所以你看我比他高,我是佛。结果苏小妹就说:哥哥,你今天输得太惨了。他也不大了解,接着他妹妹就说:人家是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大哥你是心中有粪,见人是粪。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见人是心中有佛,还是见人心中有粪?当我们时时都是看到别人脾气大,事实上再回光返照就是自己脾气大;看到别人很傲慢,再回头一看,其实自己甚至还比他更傲慢。所以这都是很微妙的人生道理。一个脾气很好的人绝对不跟脾气不好的人生气。因为他知道脾气好那种心平气和内在的喜悦跟那种快乐。当他看到别人脾气大的时候,他会舍不得,不只会不跟他计较,还会舍不得,说:你不要这麽生气,暴怒伤肝。赶快给他倒一杯水给他喝,甚至於假如因为他生气,他就赶快走了,不要再让他气下去,都是有那一分宽恕怜悯的心。所以怪别人脾气大,那是我们脾气大;怪别人很贪心的,其实也就是自己也很贪心,看不下去。人生,我们刚刚说到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最重要的要先改变自己,自然能改变所有外在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要抱怨他人的时候,要回过头来想着,只要我变了,大众就会变,所谓正己化人。所以面对人生的这些际遇,我们时时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怨。孔夫子也曾经给我们教诲,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个射箭就好像君子之道。我们从这些经句当中,可以又感受到我们古圣先贤的一种心境,他时时与万物学习的谦卑心。你看光在射箭的时候都能领受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我们每天见那麽多山川大地,一点悟处都没有,那关键就在我们没有那一分谦退、谦恭好学的态度。所以夫子指到,射箭跟君子之道的一种观照。这个箭射出去,没有射到靶心、目标,我们下一个念头是什麽?能不能说这一支箭品质不好?这支弓做的不合规格?就开始在那里只是找藉口、找理由,那就不是一个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应该是没有射到目标,反求诸其身,马上先检讨自己的技术不够好。所以他人对我们没有爱敬之心,首先检讨的是我没有爱敬的心去对待他人。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可以平和的去把原因找出来。这个是真理,一定要时时拳拳服膺在心上。有一位母亲她教她的孩子,父母呼,应勿缓,但是就感觉她的孩子都拖拖拉拉的,不是很听她的话。然後她就想,我父母每一次叫我的时候,我马上就应了,怎麽会是这个结果?不可以检讨真理。她又往深处去看,原来父母叫她,她确实都有回应;可是口上应,心里还是有不耐烦。後来她真正打从心里恭敬的回应父母,父母亲叫她,她都马上过去,欢欢喜喜:妈,有什麽事?结果真的,当她的态度一转,她女儿的态度马上就跟着转。所以确实小孩他的敏感度特别高,我们是行为当中服从,内心没服从,小孩都感知得到。而当母亲这样恭敬的面对自己的爷爷奶奶的时候,她的这个小孩子她的心性也开始效法转变过来。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集)2006/12/13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02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都在提到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生像一面镜子,你对着镜子笑,镜子就会对着你笑;我们对着镜子哭,镜子也会对着我们哭。我们有了这样的体会,其实要改变全世界,最重要的要先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首先要懂得如何去爱人,如何用理智面对人生,我们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教导下一代,也是用爱、用理智来面对人生。而理智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帮助的事情绝对不要做,那个叫浪费光阴。比方我们自己有怨恨,那对自己也没帮助,甚至於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很可能又是忧郁症跟癌症的高危险群。因为怨恨的话,心情很低落,整个细胞就受到很不好的影响,所以对自己不好。相同的,今天我们用怨恨的心去面对一切的人,人家看到我们就跑得比什麽都快,对别人也没有好处。所以对己对人都没好处的事绝对不要干。有理智的人一定是会做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从圣贤的教诲当中,找到如何利人又利己的心态跟方法智慧。刚刚我们已经讲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今天当我们爱敬对人的时候,怨恨已经没有了,甚至於是欢喜就在当下就已经来临。人要把怨恨放下,很好的一点就是时时能看到他人的需要,这个怨就不见了。所以能替别人着想是第一等的学问,那也是放下怨恨、烦恼最好的方法。我记得小时候,刚好出去校外教学,我看到奶奶最喜欢吃的豆腐乳,我就赶快把它买起来。其实我小时候是很吝啬的,但是看到奶奶爱吃的东西就马上把它买了。结果当我买完之後,把这罐豆腐乳放在我的手上,真是一路回程都在幸福快乐当中。因为我都想像到,假如奶奶拿到这罐豆腐乳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而且奶奶会高兴多久?奶奶可能一辈子都高兴,见到人就说:你看我这个孙子很孝顺我。奶奶可以高兴一辈子,我也可以高兴一辈子。大家现在看得出来我现在很高兴!一想到这个情景,内心就有那种很温暖、很幸福的感觉。这是爱人的时候,自己跟他人同时都得到快乐。恭敬人也是这样!人现在都太现实了,都还没有付出就在那里问:我对他好了,我有什麽好处?这种这麽功利的心态得不到快乐,处处埋怨。所以那个痛苦都是自己造成。我们有一位朋友他坐公车,他几乎每一次坐公车都会头晕,甚至於会吐。後来他学了弟子规以後,他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所以他很认真,他就时时想着我要依教奉行。他一坐上车就开始在那里看,哪些老公公、老婆婆上来他就赶快给他让坐,或者是一些怀孕的妇女或者小孩站不方便,他就时时都看怎麽样去让坐。後来下车的时候,他突然很惊讶,他说我一路上都在想着如何让别人坐,结果他头也不晕,也不会有那些很痛苦的反应。你看时时都替别人想,忘了自己的时候,很多毛病都不见了。所以这个真的是很微妙,人的心念就在影响你整个身心。我们也听过很多人得了癌症,他也没有去埋怨谁,也没有埋怨命运,他只想着,那我就把握最後的生命好好奉献社会,他就去医院当义工。结果当了几年之後,再去检查,怎麽样?癌症也不见了。所以确实人的心念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当下停止埋怨,当下用爱敬的心对人,你整个人生的境界就开始转动。我们一开始也有提到许哲女士,她都是用无私的心去付出,所以为什麽冰箱里都有吃不完的菜。其实那时候我在看这个报导的时候很羡慕,但是也觉得说,因为她对人很好,所以人家也对她很好,就是这样的体会。後来我们到了大陆海口去推展中国文化,每次我们的老师下了课,然後走进厨房里面,也看到旁边都会有水果跟蔬菜,还有一些吃的东西,也不知道是谁拿来的。我们就突然想起许哲女士的情境,突然有所领会为什麽拿来的人都不愿意让许哲女士知道是他拿来的。因为许哲女士是以无私无求的心付出,所以假如拿来的时候,又让许哲女士知道是他拿的,怕许哲女士会有心理的负担,人情负担,这是人家拿来的,不好意思。所以也无求的付出,连让许哲女士知道是他拿来的都不愿意,不愿意增加她心上一点的负担。你看人心那种厚道,让我们也觉得很感动。所以当我们到大陆去,我们也是以无求的心在付出,回回来的也是无求的回馈。所以很多道理唯有我们真正去做了之後,才能深刻去感受到个中的意趣。刚刚我们提到的苏东坡先生的故事,也是值得我们好好来省思。所以都是从自己开始做起,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我们想过无怨无悔的人生,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这句话是孔老夫子的教诲。我们受持了这些经教之後,你人生以後就无怨了,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来依教奉行。我们来看正己,要求自己,都是时时察自己的不足,那自己也不会去埋怨他人。所以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忍辱者,天不能祸;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绝。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不能够把责任推给别人。我们看到什麽是贫穷?很多人会埋怨,我很穷。其实假如能知足的人,他就不可能会贫,知足常乐。而且在知足当中,我们时时是去想到太太的付出,整个社会人一起努力,我们的一天生活才能够处处都没有匮乏。所以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都是大家互相帮助来的。这种心境,知足之外,又懂得感恩别人,那绝对不会有贫的感觉。能无求者,天不能贱,当我们有所欲求,很可能做了一些不好的、不当的行为出来,那会触犯刑法,以至於会让人家瞧不起,那都是自己造成。自己不愿意立身行道,反而做了一些不好的行为,然後侮辱了自己,这就不能怪人。所以能无求,所谓无欲则刚,我们的人生就不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再来,能忍辱者,天不能祸。往往人大难临头的时候,都是脾气压不下来,然後大祸就临头;假如祸来的时候心平气和,那也能够逢凶化吉。比方举个例子,布袋和尚他提到,涕唾在脸上,随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我们一般都是说:都是他让我很生气的!其实这句话是对的还是不对的?这句话不只不对,这句话是让我们自己变成小人。大家不要说蔡老师骂人,这不是我说的,这孔夫子说的。孔夫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遇到事情能时时先反省自己,自己还做得不够好;小人就是时时都把责任往外推。所以诸位朋友,君子跟小人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一个念头上。能反省自己的是君子,推卸责任是小人;能时时有道义、有爱心是君子,时时只是自私自利那是小人。所以孔夫子讲的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那个利就是自私自利。我们今天统统随顺圣贤教诲,那是君子;统统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那也变成小人。今天遇到一个情境,人家吐个口水在我们的脸上,布袋和尚说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因为他吐的口水在脸上,假如我们拿起手来擦,基本上还要耗掉很多卡路里。你看这个手举起来要不要卡路里?要有热量,所以会浪费热量。所以不用擦了,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因为你假如这麽一擦了,他看你那个手势好像要跟他打架一样,你想怎麽样?然後两个人可能本来是吐个口水就算了,这个手势一起来,可能就冲突起来。我们看社会上很多事件,明明就是一点点小事,忍不住脾气,到头来闹出人命的都大有人在。以至於可能在一个公共场合,就为了抢支麦克风就闹出人命来。所以这都是不能忍住脾气。假如能忍住脾气,那就会化险为夷,甚至於还会成就别人学习圣贤教诲的机缘、法缘出现。我们看到假如这个人无理的对我们,跟我们吐口水,我们都不跟他计较,微微傻笑。然後他心里会想,这个人跟一般人不一样,脾气很好。假如是我们的同事这麽做了,我们不要跟他计较。比方我们到各地去旅游,买了一些名产,买回来以後,到办公室去,人家有三颗糖,他也有三颗糖。这个时候他心里会想:我已经这麽恶意对他,他对我还这麽有修养、还这麽包容。会不会感动?会!一感动之後,他想原来那个人就是学弟子规的,学弟子规很好。很可能往後积极去推展弟子规的,就是这个曾经给我们吐口水的人。因为他印象太深刻了,居然现在世间还有这麽有修养的人。他感动了以後,他自己就去推广弟子规。你看祸福在一念之间,脾气忍不住,祸就来了;脾气忍得住,为人演说,很可能很多人闻正法的机缘就从我们这个修养当中延伸出来了。所以诸位朋友,脾气要不要能够调伏得下来?脾气调伏不下来,人家会说:你看那个学弟子规的人还不是学成这样?我们就以身谤法,让人家对圣教失去信心,这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所以现在大家已经上船,不能回去了,要认命一点。刚好这次我们到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跟着师父去做了一个分享,把我们推广圣教的一些经验跟世界的友人做个交流。结果就在机场,我们整个华人团排好队要过海关,刚好到一个女孩的时候,那个女孩子差不多二十出头,询问了半天,就是不给她过。後面的朋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最後居然还要求这位女孩把信用卡拿出来,要看看她有没有一些存款。後面就有朋友忍不住脾气上来:怎麽可以这样对待我们华人?脾气就很大。结果这一位朋友也是很不容易,当他脾气起来的时候,他突然又回光返照:我被打败了。被谁打败了?是不是被境界打败了?不是,被自己的坏脾气打败。他的观照能力也是很强,他马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发起脾气,马上就又调整过来。後来中午的时候跟师长一起吃饭,他就跟师长说:我今天被考倒了,又发脾气了。接着师长就跟他说:你现在是在弘扬中国文化,在促进世界和平,所以你发脾气就是破坏世界和平,你知不知道破坏世界和平的果报在哪里?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只有进路没有退路,要破釜沉舟,好好的这一生能够当身成就,利人利己,不要再随顺自己的习性跟烦恼,要有这种勇往直前的态度。那这个情境,为什麽海关会这麽针对中国人一直盘问?有果必有因。原因就是有中国人到了法国之後,就在那里非法移民,这个现象是存在。所以因为我们自己做得不好,才让人家对我们不信任。能不能怪他?能不能跟他生气?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态度就很重要。所以我们时时要了解到,我们跟他人是息息相关,我们发起了脾气,大家就结了个恶缘;我们能忍住脾气,就能够跟一切人结善缘。我们今天冷静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踏入学习圣贤教诲,我们当初的目的是什麽?当初来学圣贤教诲,难道是拿来炫耀的吗?难道是拿来要求别人的吗?难道是要让人对圣教起反感的吗?那绝对不是我们当初的用心。记得我们刚开始接触圣教的时候,只要有人愿意接受,半夜我们都把书拿去,欢欢喜喜的供养他。现在我们学了三年、五年,这一分当初的真诚心、爱心是增还是减?假如这一分爱心热诚是减了,那学十年、二十年,我们是在退步,而不是在进步。绝对不是说我们能念出的经典愈多叫进步,进与退都在我们的这一颗心而已!我们的真诚有没有提升?我们的清净有没有提升?我们平等、觉悟、仁慈、慈悲的心有没有提升?那才是最实质的进步。所以修行人重实质,不可以重形式。这个实质就是我们的心地!这个时候我们要起坏习惯、坏念头的时候,马上想着,这攸关正法的弘传、圣教的弘传,我要赶快调伏我的习气。所以人有了这分责任心,提升就会快。当一个妈妈的人了解到她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小孩,她很多坏习惯改得特别快,这叫为母则强。人有了责任心就能突破自己,就能超越自己。刚刚我们提到了,今天朋友、同事恶意对我们,我们不只不跟他计较,依然平等对他、至诚的关怀他,他一定会有感动的一天。我有一位长辈他的朋友很嫉妒他,常常都毁谤他,找他麻烦。诸位朋友,人家毁谤我们,要不要生气?其实说实在的,我们假如真正明白人生的真相,那不只不会生气,还会感谢他。因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道理我们明白了,根本不可能跟人起冲突,甚至於还会生惭愧。今天这个人骂我,就是因为我以前骂过他,才会得到今天这个恶果。所以我假如以前没有恶意对他,今天我也不会受这个苦;甚至於是今天这位朋友也不会因为骂我而生气又堕落。你看那种能感受别人的痛苦,就不愿意再这样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佛家讲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诸位朋友,什麽是前世?什麽是来生?前一秒已经是前世,後一秒是来生,绝对不只是说上一辈子跟下一辈子。今天我们人生当中有非常多的烦恼,都很可能是这几十年跟人起的矛盾、冲突才延伸到这个烦恼来,不见得都是直接是前世的影响。你这一世修养很好,不跟人计较,很多前世的冲突往往都会化解得掉。我们今天假如了解到三世的真相,当别人恶意对我们的时候,我又没有对他不好,为什麽他现在对我这麽不好?那也很有可能就是前世的因缘延伸到这一世来。而这个三世的真相在整个中国人的社会当中很普遍的被接受,都知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你起善的念头,感来的是善的因缘;起恶的念头,感来的是恶的果报。种善因得善果,绝对不会偏差。而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比方清朝他在统一整个中国以前,他灭了叶赫那拉氏,而这个叶赫那拉氏的酋长死前就说:我叶赫那拉氏纵使死到只剩下一个女人都要报仇。後来清朝就有一个规定,叶赫那拉氏不能入宫。但是经过了两百多年,慢慢的这个警觉性就低了,到咸丰那时候,慈禧太后进来了。後来慈禧太后听宫中讲这些圣贤经典,她就不想听,就把讲经的这个宫中的习惯就把它废掉了。这些讲经废掉了,人就胡思乱想,整个朝廷,包含皇帝自己,就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就随顺这些欲望习气,整个清朝就败下来。你看那个果报是很恐怖的,是绝对逃不过。所以人明白了这个道理,那绝对是往後的人生只跟人结善缘,绝对不跟人结恶缘。这是我们听到这个故事之後应该有的人生态度。而当今天人家恶意对我们,我们欢欢喜喜的接受,因为那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欢喜接受了,这个帐就了了;不只要把这个帐了了,还要跟对方结善缘,再把圣教介绍给他,这才是我们心胸广大。有了这样的心胸,量大福大,往後的福分就会愈来愈多,愈来愈好。所谓无债一身轻,这些不好的缘都了掉了,你的身心愈来愈轻安,後半辈子各个人都跟我们都是善缘,都是欢欢喜喜一起修学圣教,这样的人生就无怨也无悔。所以我们往後面对恶的缘都要当作还债想,以至於都要当作是一个提升我们境界最好的机会。我们如何提升境界?就是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一言一行,把它放下来,从我们的起心动念的错误开始懂得放下。当我们的分别跟执着放得愈多,智慧跟福分就会愈彰显,这是进步。孔夫子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佛陀也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中国人接受儒道释三教的教诲已经几千年了,而这些教诲假如我们把它合起来看,对人生就会有更深的体悟。孔夫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这个明明德就是自知,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明就是真的要明白,而这个明德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三字经讲的性本善。了解了自己,才能够爱护自己,成就自己;对自己都不了解,那就很可能会糟蹋自己,瞧不起自己。你看这个怨,很多人是怨自己不行,怨自己什麽都做不好,自己跟自己生气,现在这个现象还很多。所以首先能了解自己,就不会怨恨自己,反而懂得珍惜自己。我们应该好好的就这些经文来了解自己。在还没有读到这些经典以前,确实不了解自己,还会常常否定自己。然後又得去问别人:你觉得我这个人怎麽样?人家会说:你想听实话还是假话?我们思考一下,自己跟自己二十四小时相处都不了解自己,还要去求别人来了解,这不是颠倒吗?甚至於很多人都是去做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那很有意思,这些心理测验,比方出几十个题目让你做。做了以後说你得分几分到几分,你的人格是属於老虎型的;然後几分又到几分,你的人格是属於孔雀型的;再来,还有你的人格是属於无尾熊型的,甚至还有猫头鹰型的。诸位朋友,你看人格属於什麽型的,结果都叫人去跟什麽比?都叫人去跟畜生比。我们还在那里做得不亦乐乎,还说你看我像老虎型的,人愈活愈颠倒!要活应该是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现在是高兴跟畜生一样,你看颠倒不颠倒?刚好有一次我们的老师到一个大专院校(师范院校)去演讲,一千多个学生,这些学生再过几年就要到学校去教学,教小孩。老师就对着他们问说,因为现在很多坊间的书,封面叫要让孩子当羊还是当狼,老师就问这一千多个以後要为人师的这些学子们:你们觉得要把孩子教成狼,还是教成羊?结果这麽一问,还很新鲜,整个右手边的全部说狼,左手边的说羊,然後两边就一直在那里比大声:狼、羊!诸位老师,要把孩子教成狼还是羊?怎麽都要教成畜生?要教成什麽?教成人!但能不能怪他们?不能怪他们,他们没有读过三字经。三字经讲,三才者,天地人,人应该把天地的德行演出来,那才是真正有人格。他们又没有读过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们都体会不到要法天地、要法万物。天地那种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精神,我们要把它演出来。大地滋养万物,那一分平等、那一分无私,我们要在当人当中,把它好好的学好,好好把它落实出来,那才是不愧於我们这一世当人的这个因缘。所以确实,我们怎麽样引导我们的下一代,下一代确实就会往那个方向去走。因为现在有很多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理论,他们拿的都是猫做出来的实验,狗做出来的实验,之後实验的结果拿来教谁?拿来教人。所以才会教成这样的情况。你看那个猫狗,你教牠仁义礼智,牠很难领会。但是牠就是一个欲望的冲动,今天你只要给牠好吃的,牠可能就会听你的话。但人假如要用这样子去教,那他的欲望就会愈来愈大。你是应该启发他的本善良知德能,而不是去一直一味的启发他的欲望,这个方向就不对。我曾经跟幼儿园的老师接触,他们都说道:这个孩子教到五、六岁就跟强盗一样。我说:为什麽会这样?他说:在家里保母带,保母怕他哭、怕他闹,只要他要求什麽,统统给他。现在是不是这样干?然後到学校去,比方到幼儿园去,幼儿园老师也怕他闹,他要什麽也给他。本来给他一颗糖他就不吵了,过一段时间,要三颗糖,愈来愈多。欲是深渊,没有止尽的。所以变成他要什麽,人家不给他,他就大发脾气,跟强盗一样。有一个我们台湾的同胞到了大陆去,刚好经过黄河,他就很激动。这黄河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他就要求这司机停下来,两个人就坐在黄河边,他在那里幽思这些古圣先贤给我们的这些影响,文化的力量。突然这个司机就哭起来了,他吓了一跳,他说:你哭什麽?一个大男人突然就哭起来。他说前几天,我生病了,本来我们夫妻两个很努力工作,就为了给孩子吃好一点,他就觉得鸡腿比较有营养。其实现在鸡腿有没有营养这我们还要深入去思考,现在鸡打很多的抗生素、荷尔蒙,这都是我们要冷静去看待的。就每天给儿子吃一只鸡腿,省吃俭用就为了给这孩子多吃点。因为那一天我生病了,我的太太就把这个鸡腿朝着我拿过来,她说:今天你病了,补一些营养。当她把话说完,说时迟,那时快,突然就啪一声,他的儿子在旁边给了他太太一巴掌,然後就对着他们夫妻两个说:那个鸡腿是我的。你看夫妻尽心尽力照顾这个孩子,才照顾到小学的时候,居然连只鸡腿都不愿意给爸爸吃,甚至还给妈妈一巴掌。诸位朋友,假如我们是他的父母,能不怨吗?能不後悔吗?但是这个怨、这个悔源头在哪里?人生不能怨、不能後悔,源头在我们自己没有智慧去爱护这个孩子。我们没有了智慧,用错方法教他,所以把他宠坏了。爱之不以道,不用正确的做人之道去教孩子,反而是害了他,适所以害之也。所以我们今天要无怨无悔,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先有真实的智慧来处理整个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智慧,能把孩子教好,你往後的人生才会轻松自在。闽南话说的,好子好游玩,歹子不如无,有好的孩子,你的中晚年就会很轻松愉快;孩子没有教好,一辈子都会埋怨,都会挂碍。所以至要莫若教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定要把下一代教好。用智慧来圆满父子、母子的缘分。以至於我们经营一个事业,君臣关系,对待我们的部属,我们依然要以智慧。假如今天没有智慧,很可能做得愈多,人家愈埋怨你,这都是很关键的问题。你那麽照顾员工,结果他是予取予求,贪得无厌。我们在那里哀声叹气:我这麽替他们想,他们曾几何时替过我想?这些都是没有智慧所延伸出来的问题点。我们曾经就遇过一个老板,他花了很大的金钱把邻近的老师,好的老师,统统挖过来。他们所谓的好的老师,这个我还会打问号。现在一般讲,什麽是好的老师?就是能把学生的成绩逼得很高的叫好老师。所以我假如在这个标准之下,我是坏老师,因为我不希望把我人生的痛苦又压在我的学生身上。那时候我在考教师资格,因为我已经辞掉工作了,要重新再考进去学校,好不容易一百九十一个人考,只录取二十一个人进复试,结果我很幸运的进去了。进去以後,就排队,二十一个人进去做复试,做口试,三个校长坐在那里。当我走进去的时候,三个校长都说:今天居然还有男老师来做口试。因为只有我一个男生考进去。可是当我坐下来,他们问我的是,你有没有什麽才华可以代表学校出去比赛?你曾经有做过什麽行政经验?都是问这些,刚好我都没有。就是没有问我一个问题,就是你对学生有没有爱心?都不问我,我只有这个,他都不问我。我只好最後就备取,没上。对!所以要很冷静,我们的态度召感来的因缘会相应。我们今天非常贪心,召感来的员工就是贪心的员工,叫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今天你把旁边的这些老师统统挖来,其实已经跟很多人结怨。人家本来他们在学校都做得好好的,你用很高的薪水把人家的老师统统挖来,请问附近的人会跟你处得好吗?没有人和,要办事情也不好办。然後因为是高薪把这些老师挖来的,接着老师就要跟你谈,不只要薪水,还要给我配套房子;不只要房子,这小孩的福利也要有。因为你是以利交者!所以你看老祖宗很有智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