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州至大余高速公路(三益至梅关段)路线工程地质报告 赣州至大余高速公路(三益至梅关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路线地质报告第一章 序 言第一节 公路工程概况及勘察任务赣州至大余高速公路(三益至梅关段)总长58.494公里,是江西省进入广东的又一通道。路线起源于南康市三益,途经下洋坑、寨背、新棚下、鹅湾里、石灰窑下、王贵棚下、壕塘、叶墩、车里、龙珠园、五洋滩、建设村、梅山村洋坑,设置隧道穿越大梅关进入南雄市梅岭镇红梅村与韶关路段联通。路线基本呈北东走向,与章江大致平行延伸,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6.0米,沥青砼、水泥砼路面。该项目建成后,对于完善赣南公路网络,促进赣南与韶关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在工程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公路工程建筑场地及各类构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受江西省赣南勘察设计院的委托,核工业南昌工程勘察院承担了赣州大余高速公路(三益至梅关段)新建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C标段(K43+000K58+494.4)地质勘察与全路线(K0+000K58+494.4)的工程地质调绘任务。本项目工程地质勘察主要目的和任务是:(1)沿线两侧各200米区域内的路线地质调查,查明沿线岩土类别、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2)查明路线范围内边坡土石成份、稳定特征、并合理确定边坡坡率及建议防护措施;(3)查明路基工程场地的地层结构,为公路构造物及填方路段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资料;(4)查明沿线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类型、性质、分布以及对公路建设的影响,提出处理方案;(5)预测可能产生工程地质病害的地段、病害的成因和规模及对工程方案的影响;(6)查明公路工程建筑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并对大型公路工程建筑物场地按设计需要进行地震安全评价。(7)查明桥区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和工程地质特征;(8)探明桥和构筑物地基的覆盖层及基岩风化层的厚度,基础岩体的风化与构造破坏程度,软弱夹层情况和地下水状况;(9)测试岩土物理力学特征,对桥位地基的基本承载力、桩壁摩阻力等作出定量评价; (10)提供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第二节 工作方法和工作量 根据江西省赣南勘察设计院生产任务书要求和项目总体安排及沿线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我院由多专业(地质、物探、测量、钻探等)、多层次(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等)的人员组成了精干的项目组,于2005年7月20日进场,至9月上旬,历时近一个半月,完成路线工程地质调绘等外业的勘察施工。本次外业勘察主要采用:工程地质外业调绘、地质钻探、工程物探及取样试验等勘探方法、手段对拟建场地进行综合勘察,室内资料整理于8月25日铺开,采用计算机处理,整个报告的编制于9月中旬底完成。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表1项 目工 作 量调绘路线长度正线:58.22Km;连接线:2.871Km(大余和新城)观查揭露点180个取样土样:175组; 岩样,12组取土场钻孔74个, 451.0米高边坡地质钻孔9个,373.9米物探6215米第三节 质量评述1.勘察工作依据的规范、规程、规定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013-95)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 江西省赣南公路勘察设计院对本项目的勘察技术要求 所质量体系有关文件及有关专业技术管理规定;2.关键控制工序的执行采用1:2000地形图进行地质调绘,重点地段做专项调查,资料整理采用了1:2000平面图加强了沿线的取样试验工作,以准确确定沿线路基土土名;加强了对边坡失稳、地下水、采空、塌陷、高液限软土等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调查;沿线桥涵、通道等构造物通过勘察及取样试验确定其地基容许承载力;高边坡、取土场布置了钻探; 3.质量控制本项目严格按有关规范、规程及设计院对本项目勘察工作的技术要求,重点对勘察过程进行了控制,使本项目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承担任务后,院经过研究集中精干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并由项目组根据设计院技术要求和工作任务,编制勘察工作大纲,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工作任务和质量责任落实到小组和个人。 勘察过程中,各班组及有关质量责任人严格按要求开展工作并不定期召开项目组及各班组长质量检查会,对工作进行自检、院派专人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在现场解决,公路勘察设计院技术审查处等部门组织人员对项目进行了严格的中间检查和外业验收。 在内业整理工作中,严格执行“二校三审”,做到质量层层把关,并及时取得设计院的审查意见,编制人逐条修改,直到设计院满意为止。总之,通过院项目组及所有参于项目工作人员的努力,在江西省赣南公路勘察设计院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使本项目技术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勘察质量。第四节 几点说明 (1)本报告高程属黄海高程,与设计文件高程系统一致。(2)路线工程地质报告与桥梁、隧道工程地质报告分册编制。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路线位于赣中南中低山与丘陵区,西部为赣南侵蚀中低山与丘陵亚区,东部为兴国、信丰侵蚀剥蚀丘陵盆地亚区,总体地势东低西高,南、西、北三面环山,峰峦叠嶂,沟谷深切。大庾岭和诸广山余脉绵亘于工作区外南北两侧,区内最高海拔814米,最低海拔119米,相对高差一般为150350米。赣州大余高速公路(三益至梅关段)起点位于南康三益,与赣定高速公路相接,经新城、池江,穿越大余大梅关进入广东南雄。区内河流发育,沟渠纵横,路线大致与章江平行。 沿线地貌特征如下: (1)起点IK0+000(三益)IK1+100(上洋坑)段:路线位于池江盆地边缘,起源于赣定高速公路三益互通。沿西南方向横穿105国道及京九铁路,地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约25米左右,为低丘与岗地地貌,沟谷与山脊交替出现,地表为稻田、旱地。发育水沟,植被尚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30.0-195.0米之间。(2)IK1+100(上洋坑)AK3+020(铁帽山)段、IK1+100(上洋坑)BK3+020(铁帽山)段:路线带地形起伏不大,为山间小盆地和岗地地貌,地表为稻田、旱地。发育水沟,植被尚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30.0-165.0米之间。(3)AK3+020(铁帽山)K4+620(五库里)段、BK3+020(铁帽山)K4+900(五库里)段:植被发育,地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约20-25米,为丘陵与岗地地貌,深切山体,穿越V形谷。地表主要为稻田、旱地、水库,地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一般在130.0-175.0米之间。(4)K4+620(五库里)K6+400(上土围里)段:路线沿池江盆地边缘向西南方展布,地面起伏稍缓,相对高差约20-25米,为低丘、低岗地貌,小河、水沟和V形谷发育,地表为稻田、旱地、水塘,植被不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30.0-165.0米之间。(5)K6+400(上土围里)K6+980段:为山间小盆地和岗地地貌,地表为稻田,水沟,植被尚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30.0米左右。(6)K6+980 K9+700(寨背)段:路线带沿池江盆地边缘高丘岗地展布,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约15-40米左右,深切山体,“U形沟谷发育,谷盆地地势低洼。地表主要为稻田、旱地、水塘、水库,水沟发育。植被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30.0-170.0米之间。(7)K9+700(寨背)K11+100(大屋里)段:为山间小盆地地貌,地表为居民区、稻田、水沟。地面高程一般在130.0米左右。(8)K11+100(大屋里)K13+000(社背村)段)段:路线沿池江盆地边缘分布,左侧为低丘与岗地地貌,右侧为盆地地形。地表主要为居民区、稻田、水塘及旱地,发育水沟,植被发育。路线深切左侧山体,多为高边坡,左右两侧相对高差较大,约10-40米左右,地面高程一般在125.0145.0米左右。在K12+400K12+700区间路线紧邻章江。(9)K13+000(社背村)K13+580(新屋下)段:为山间小盆地地貌,地表为居民区、稻田、水沟。地面高程一般在131.0米左右。(10)K13+580(新屋下)K13+580(新棚下)段:为低丘地貌,路线向左进入大屋里村庄后山体,沿山脚向西南方向延伸,深切左侧山体、V形谷。右侧为村庄、稻田。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尚发育,V形谷水沟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30.0-165.0米之间。(12)K13+580(新棚下)K16+700(黄京下)段:为低丘岗地地貌,路线大致平行章江沿池江盆地边缘向西南延伸,穿越了多个岗地及章车湾、平兰里、大坪里等村庄和多条小河,地表多为稻田、旱地。地形起伏较稍大,植被不发育,沟渠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30.0-166.0米之间。 (13)K16+700(黄京下)K22+050段:为低丘岗地地貌,路线平行章江进入稻田,切过新屋岭脚下、鹅湾里、洋垄里、老狗赛、大河山等村庄和几个低丘岗向西南延伸。植被不发育,地形起伏不大,地表多为稻田、旱地,沟渠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35.0-166.0米之间。 (14)K22+050K23+760段:路线切左侧山体向西南延伸,为低丘地貌,沿线地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约15米。地表多为旱地,沟渠发育,植被不发育,地形起伏稍大。路线左侧为山体,右侧为村庄、稻田。地面高程一般在145.0-165.0米之间。(15)K23+760K25+600(石灰窑下)段:为石炭系灰岩盆地地貌,地势平缓,左侧切山体,右侧为村庄、稻田,水沟发育,植被尚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45.0-155.0米之间。(16)K25+600(石灰窑下)K26+700(杉皮湾):为低丘地貌,地形起伏较大,跨V形谷,切山脊,水沟发育;路线沿左侧山体之山脚向西南延伸。左侧切山体,地表多为旱地、果园,植被尚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50.0-180.0米之间。(17)K26+700(杉皮湾)K27+500(城堂)段:路线平行章江跨越杉皮湾小河。地形起伏平缓,地表为村庄、稻田,发育水沟,植被不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48.0米左右。(18)K27+500(城堂)K29+950(下排)段:左为低丘地貌,右为池江盆地,路线平行章江进入左侧山体,沿山脚向西南方向延伸,左侧深切山体,右侧为稻田、村庄。路线跨越板棚下小河及弓里水渠,水渠宽约24米。地形起伏不大。谷盆地地势低洼段一般为稻田,水沟发育,植被尚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46.0-165.0米之间。(19)K29+950(下排)K30+980(高堪下)段:路线进入村庄和稻田,发育沟渠,地形较平坦。植被不发育。一般地面高程一般在150.0-156.0米之间。(21)K30+900(高堪下)K32+600(安孜上)段:左为低丘地貌,右为池江盆地,路线沿左侧山脚平行章江延伸,深切左侧山体,右侧为稻田、村庄。水沟发育,植被尚发育,地形起伏大,地面高程一般在150.0-165.0米之间。(22)K32+600(安孜上)K34+900(高屋)段:为低丘地貌,路线多次跨谷切脊。较大谷盆地一般为稻田、旱地、水塘,沟渠发育,植被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55.0-188.0米之间。(23)K34+900(高屋)K36+200(河南村村委会)段:路线进入村庄、稻田。地形较平缓,起伏不大。沟渠、小河发育,植被不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55.0-164.0米之间。(24)K36+200(河南村村委会)K37+700(王贵棚下)段:为丘陵地貌,路线平行章江紧贴左侧山脚向西南延伸,地形起伏较大,沟渠、V形山谷、小河沟发育,植被较发育,以松树、杉树、灌木为主。左侧深切山体,右侧为章江。谷盆地地势低洼,一般为稻田、旱地、水塘。地面高程一般在160.0-190.0米之间。(25)K37+700(王贵棚下)K38+300(鹿坑口)段:为山间小盆地,地势低洼,路线右侧为章江,平行章江向西南延伸,地表为稻田、旱地、水塘。地面高程155.0米左右。(26)K38+300(鹿坑口)K43+800(叶墩)段:为丘陵。高岗地貌,路线平行章江紧贴左侧山脚向西南延伸,地形起伏较大,沟渠、V形山谷、小河沟发育,左侧深切山体,山体植被较发育,以松树、杉树、灌木为主。右侧为章江。谷盆地地势低洼,一般为稻田、旱地、水塘。地面高程一般在153.0-200.0米之间。 (27)K43+800(叶墩)DK45+370(车里)、K43+800(叶墩)CK45+320(车里)段:为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V形山谷及植被较发育,地表以松树、杉树、灌木为主。谷盆地地势低洼处地表一般为旱地、稻田、水塘,谷沟常年流水,地面高程一般在170.0-302.0米之间。 (28)DK45+370(车里)K46+900(桥头)、CK45+320(车里)EK46+900(桥头)段:为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路线两跨章江,植被较发育,以松树、杉树、灌木为主。地表为旱地和稻田,地面高程一般在170.0-200.0米之间。 (29)EK46+900(桥头)EK49+200(过路滩)段:为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V形山谷及植被较发育,以松树、杉树、灌木为主。路线大致平行章江向南偏西延伸,深切左侧山体的山脚,右侧为章江;路线深切山体及左侧山体。谷盆地地势低洼处地表一般为旱地、稻田、水塘,谷沟常年流水,由泉水、裂隙水,流溢出露地表。地面高程一般在175.0-195.0米之间。(30)EK49+200(过路滩)EK51+342(建设村)段:路线两次跨过章江,越过五洋滩小河进入稻田,本段路线地面起伏稍大,植被不发育。地表为河流、稻田,局部丘岗,沟渠水系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70.0-200.0米之间。(31)EK51+342(建设村)FK53+300、EK51+342(建设村)GK53+300段:路线进入低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穿越小谷地。谷地平缓低洼段一般为旱地、鱼塘,沟渠较发育,植被尚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80.0-220.0米之间。(32)GK53+300GK54+414、FK53+300FK54+300(大梅关隧道入口)段:路线沿梅山村老学堂进入下湾村庄后进入洋坑。地表为稻田、旱地,小河、沟渠较发育。地形起伏不大,植被不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95.0-217.0米之间。(33)GK54+414(大梅关隧道入口)K58+494.4、FK54+414(大梅关隧道入口)K58+494.4(梅岭镇红梅村)段:路线进入大梅关隧道后,在南雄梅岭镇红梅村出硐。地表山势陡峻,谷沟常年流水,水量随季节变化,雨季水量充沛,旱季水量较小,属暴涨暴落型。地形被流水深切,常出现陡坎、深沟。地形起伏大,植被发育,谷盆地平缓处多为稻田、旱地、水塘。该段地面高程一般在200.0-560.0米之间。(34)新城连接线K0+000K1+348.387段:为章江一级阶地,地势平缓,地表旱地、稻田、水塘及小河沟;地面高程在132.0米左右。(35)大余连接线K0+000K0+700段:为低丘陵地貌带,地形起伏较大,谷底平缓低洼段一般为旱地、鱼塘,植被尚发育。地面高程一般在190.0-210.0米之间。(36)大余连接线K0+700K1+521.923段:为山间盆地,地势平缓,地表旱地、稻田、水塘及小河沟;地面高程在185.0米左右。2.水文气象 路线以大庾岭分水岭为界,分属于两个水系。以南为广东省南雄市,河沟水流最终汇聚韶关北江支流。分水岭以北为章江河,地表水系属章江水系。章江水系属于山区树枝状水系,地表水较发育,但水流分布不均,且随季节变化极大,属于典型的暴涨暴落型。路线区总体地表水较丰富。 路线区域属于内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9;一月平均气温6.8,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6;七月平均气温29.9,极端最高气温42.5,春夏降水多于秋冬,属于我国日降水50毫米的暴雨多发区,年降水量1574毫米,年降水总量为630.13亿立方米;无霜期始于二月下旬、三月上旬,无霜期287天,辐射量每平方米为109.4千卡;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富,植被茂盛。基岩风化强烈,露头较差。3.公路自然区划 根据1987年版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的划分,路线区划分为IV5区,即江南丘陵过湿区。第二节 地层岩性根据沿线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地质钻探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调查分析,路线带范围内发育的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Z2l)变质岩系、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群(1nj)、泥盆系上统中棚组(D3z)、石炭系下统梓山组(C1z)、石炭系上统黄龙组(C2h)、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第四系中更新统(Q2el+dl)、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el+dl)及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以及海西印支期侵入岩的花岗岩(43)。各地层的岩性特征分叙如下:1 震旦系(Z)这套地层为区内最老的地层,代表了南岭地槽强烈下陷时期的产物,八千余米的沉积物反映了复理式建造的特征及深海还原的沉积环境。工程地质类型属变质岩建造,为较坚硬、坚硬的薄厚层状板岩、变碎屑岩、千枚岩岩组。是路线带内主要地层之一,该岩组中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发育,并有层间或断裂带泥化夹层,岩体完整性和稳定性较差,单轴干抗压强度一般为4151354kg/cm2,软化系数0.70.88,岩体抗风化能力不均一,渗透系数多大于0.01米/日,断裂和风化裂隙带渗透系数多大于0.261.69米/日;强风化层一般厚度为215米;千枚岩和板岩性脆,劈理明显,裂隙较发育,易于滑动。在路线带范围内仅出露上统,即:(1)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Z2l):该组地层由上、下两段组成,即:下段:厚大于286米,为一套青灰色、灰绿色千枚状砂质板岩与千枚状粉砂岩互层,板岩中发育有砂质条带构造。上段:厚3201米,岩性上部为灰绿、黄绿、浅灰色中厚厚层状变余长石石英砂岩与中薄层状板岩、粉砂质板岩互层,中夹白色、黄白色或翠绿、紫红色薄层状硅质岩和紫红色板岩数层,顶部为厚灰、深灰色中厚巨厚层状变余长石石英中细粒砂岩、硬砂岩与薄中层状板岩、粉砂质板岩互层;下部为青灰、灰绿、深灰色巨厚层状砂质千枚岩夹薄厚层变余中细硬砂岩及灰黑色层凝灰岩。其在大余大梅关地段几乎全为火山凝灰质所组成的各种片岩、千枚岩及砂岩,上部见有安山质熔岩及变流纹斑岩、变玄武岩。本组上与寒武系成整合接触。2 寒武系()该地层以紧密线状褶皱,呈南北、北西及近东西向分布在线路带上及其两侧,工程地质类型属变质岩建造,为较坚硬、坚硬的薄厚层状板岩、变碎屑岩、千枚岩岩组。是路线带内主要地层之一,该岩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发育,并有层间或断裂带泥化夹层,岩体完整性和稳定性较差,物理力学性质与Z2l岩石相似;夹层中的炭质板岩和板岩性脆,劈理明显,裂隙较发育;千枚岩遇水后易软化,易于滑动;砂岩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强。路线带范围仅出露下统和中统,即:(1)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群(1nj),厚大于1300米,分上下两段。下段:下部深灰色,风化后浅灰、浅紫红色;岩性为中厚层状变余中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夹中薄层状绢云母板岩和灰黑色含炭粉砂质、含硅绢云母板岩。底部整合于震旦系之上。上部为灰绿色,风化呈紫灰、灰黄色;厚层状变余中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与中层状绢云母板岩、粉砂质绢云母板岩不等厚互层夹灰黑色中厚层状含炭绢云母板岩。上段:灰绿色,风化呈紫灰、浅紫红色。厚层状变余中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石英杂砂岩夹青灰色(风化呈灰黄、灰紫、浅紫红色)中中厚层含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底部为浅灰色厚巨厚层状变余岩屑石英杂砂岩夹粉砂质局部为千枚状中细粒硬砂岩及变余片状凝灰质砂岩夹绢云母板岩。(2)寒武系中统高滩群(2gt), 厚大于1180米。下部:灰绿、灰黑色板岩,黑白相间的条纹状板岩夹长石石英砂岩。上部: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夹黑白相间的条纹状板岩或黑、灰绿色板岩。出露于路线带北侧,路线带未穿越该组地层。3 泥盆系(D)该地层尽管在赣南地区分布较广,多呈宽阔的向斜盆地不整合在前寒武系、寒武系及加里东期的花岗岩体之上,在路线带范围内只有零星出露。其工程地质类型属碎屑岩建造,为较坚硬、坚硬的中厚层状砂岩、砂砾岩岩组。该岩组岩体结构以厚层及中厚层为主,砂岩和砂砾岩为硅质、铁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和抗水性相对较强,但所夹泥岩易风化和湿解,常产生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等。路线带只出现上统。(1)泥盆系中统云山组(D2y):厚349.13米,分三段,即:下段:为一套紫红、灰紫色厚巨厚层状复成分砾岩、复成分砂砾岩、(含砾)不等粒岩屑石英砂岩呈互层产出。顶部为紫红、灰紫色厚层状(含砾)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细砂岩夹中层状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底部以巨厚层状复成分砾岩不整合在基底地层上。中段:灰白、白色石英砂砾岩、(含砾)中粗粒中细粒石英砂岩及粉砂岩;底部以厚巨厚层状石英砾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上段:紫红色中厚层状中细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细粒石英杂砂岩、粉砂岩夹少量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及页岩。(2)泥盆系上统中棚组(D3z):厚大于188.68米,为一套紫红、灰黄、灰绿、浅黄绿色中厚巨厚层岩屑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夹中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及少量泥岩及页岩;底部中厚层状中细粒、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4石炭系(C)这套地层在路线带范围内不发育,零星分布在池江盆地南部边缘,仅在大余长江圩附近一处出露。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上统、下统。其中,下统梓山组(C1z) 工程地质类型属碎屑岩建造,为软硬相间的薄厚层状含煤砂岩、泥岩、页岩岩组;岩体多褶曲,节理发育,完整性差;岩石强度软硬相间;泥岩、炭质页岩易风化,遇水易软化、崩解和蠕变,岩体透水性弱。边坡稳定性差,易形成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上统黄龙组(C2h) 和船山组(C2c) 工程地质类型属碳酸岩建造,为坚硬的中厚厚层状中等强岩溶化灰岩、白云岩组,岩体结构以中厚厚层状为主;岩体结构致密均一,强度较高;易产生渗漏、涌水和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1)石炭系下统梓山组(C1z):厚大于60米,为一套灰绿、灰紫色中薄层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灰黑色薄层炭质页岩为主,夹灰白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透镜状煤层,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石英砂砾岩。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仅南线方案路线均穿越该组地层。 (2)石炭系上统黄龙组(C2h):厚472米,由一套灰白至浅灰色厚至巨厚层块状结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其下伏地层为梓山组,二者关系为假整合接触,接触面凹凸不平,下伏砂砾岩层面上有饼状灰岩。上覆灰岩中有石英砂砾。在路线带内仅局部地段出露。(3)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 :厚422米,为一套深灰色厚层致密块状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灰岩、纺缍虫灰岩和珊瑚灰岩。下伏地层为黄龙组,二者关系为整合接触。 5 白垩系(K)在路线带范围内,这套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分布于池江北东向断陷红盆内,为一套棕红色厚至巨厚层砾岩、砂砾岩、钙质砂岩。厚大于584米,是路线带上的主要地层之一。其工程地质类型属碎屑岩建造,为较弱、较坚硬的薄厚层状砂岩、砂砾岩、泥岩岩组。岩体结构为薄厚层状,岩石强度差异较大,泥岩、页岩轴干抗压强度一般为112420kg/cm2,软化系数0.110.74,遇水极易软化、崩解;钙质胶结的砂砾岩,轴干抗压强度一般为449861 kg/cm2,软化系数0.430.76,因而,其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强,但在水的作用下易溶解或软化。泥质胶结的砂砾岩易风化,抗水性弱。岩石透水性差,渗透系数小于0.23米/日,易形成滑坡、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6.第四系(Q)中上更新统(Q2-3el+dl):为洪积-冲积红土砾石层和粘土、砂、砾石层,前者主要分布池江盆地,后者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厚度大约716米不等,土体密实,强度较高,为构造物的良好地基持力层,也为沿线的路基土源。第四系全新统(Q4al+pl):沉积物组成二元结构。上部为灰色、灰白色粘土、亚粘土、砂;下部为砂、砾、卵石层。结构疏松,为全新世及近代冲洪积层,厚度211米。本套地层广布于路线区内大小河流谷地。第三节 岩浆岩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尽管出露面积小,但活动具多期、多阶段性,主要由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早期侵入岩浆组成,其中以燕山旋回最为发育。在路线带范围发育的主要是海西印支期侵入岩。它具有如下岩土特性: 该期岩体仅在K11+000K11+150和EK50+600FK55+200段出露。主要位于大余县城南五里山附近,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面积约32平方公里,呈岩株产出,作北北东延展。岩体南、西两侧与震旦系上组呈侵入接触,东南及北西与寒武系呈侵入接触,接触面产状西陡东缓;北东茶英里附近见白垩系南雄组,与岩体呈沉积接触。岩体受北东向构造控制,片麻理方向与区域性构造线一致,作北东方向排列,倾向北北西,倾角4050度。时代较老者多呈岩基,时代新者常呈岩株及岩瘤产出。各期次侵入和喷出岩,均受各类构造体系的严密控制。其工程地质类型属岩浆岩建造,为坚硬的块状侵入岩岩组,岩性主要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中粒斑状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岩石抗风能力差,风化强烈,多呈全风化强风化状态(厚度一般为510米),岩石极为破碎,尤其是全风化层结构疏松,外观与砂土近似,抗剪切能力差,其边缘地带残坡积含碎石亚砂土厚约35米。边坡稳定性差,易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第四节 地质构造 路线带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西段,沿线路带两侧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且相互穿插切割,错综复杂,切割地层及岩浆岩以及控制着红盆的发展。依其空间发育方向可分为EW向、NE向、NNE、NW向等四组,EW、NE向最为发育,断裂性质以压性、压扭性为主,张性、张扭性次之,性质不明断裂亦有。根据其规模大小,切穿基底深度以及对岩体、沉积相的控制程度,可分为深大断裂和一般断裂。1 区域深大断裂路线带范围的区域深大主要为南城大余深断裂,其位于路线带北部,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070,为大湖山芙蓉山隆断束与信丰于都拗褶断束及宁都南城凹陷的分界线。南西延出省界,省内延长约330公里。由一系列数十公里到百公里的冲断层或斜冲断层排列组成。沿线挤压往理化带、硅化破碎带均较发育。控制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的沉积和分布,亦控制着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局部(西南端)尚有少量基性岩脉体分布,在大余池江盆地与赣县茅店红层中,尚有玄武岩流溢出。此外,在大余南古、赣州市附近及宁都洛口一带的温泉或震中,皆与本断裂有关。其次级断裂大余大埠断裂则控制了池江盆地的沉积,并切割了白垩纪、第三纪地层,为活动性断裂。2 一般断裂工作区由于经历多次的构造运动,在历次的构造变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构造形迹,区内反映较为显著,且规模较大的构造有EW、NE与NNE向构造。(1)东西向构造带区内东西向构造带有长期发展的历史,反复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东西向隆起,即早古生代(包括震旦纪)地层在空间上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如在大余西坑里一带,由震旦寒武系组成的褶皱,褶曲轴线呈东西向倾伏和扬起;其次在池江红盆北部边缘的大断裂带,由于长期的活动,于燕山早期,沿断裂带侵入发育若干小型花岗岩体(如隘下岩体)等,并在中生代,影响和控制池江红盆的发育和堆积。路线带大致处于信丰县城钱山兰村西坑里大余县城洞脑九龙脑等地的东西向隆起区内。(2)北东北东东向构造带 这组构造在区内较为发育,但其中规模较大的断裂主要有大余白石寺红芬浮石断裂,其位于池江盆地北侧,和北线方案路线大致平行,它由数条断裂组成呈束状产出,这些断束具分枝和归并现象,断裂条数从西至东有变少的趋势,整个断裂带波及宽度可达1公里,单条断裂宽度由西至东有变大的趋势,最宽处达300米,窄的有几米,一般在几十米。走向在6090之间变化,倾向以南南东向多见;个别地段倾向北西西,倾角较陡,在6080之间变化。断裂切割上震旦和下寒武统,大部分构成基底地层与中新生代红盆的分界线。在航卫片表现为盆地与山地直线型分界线、洪积扇的直线分布、断裂三角面呈北东东向分布。 大余白石寺红芬浮石断裂活动时代较早,始于加里东期,燕山期在原东西向张性断裂的基础上发育成北东东向断裂,并沿断裂伴有小规模的燕山早期岩体侵入,如新城岩体、朱地岩体、隘下等岩体;本断裂同时还控制了池江盆地的分布。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其对线路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五节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根据江西省工程地质图的划分,路线带处于赣中南大面积上升新构造运动区。其地貌上以丘陵和河谷盆地平原为主,沿河普遍发育三级河流堆积阶地,沉积了厚度不一的第四系沉积物。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间歇性上升为主。据记载,本区历史上(1908)仅发生过1次4.75级地震,震中位于东径114.34,北纬25.4;近期有弱震活动,表明该区为一较稳定区域。据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3年)本区地震烈度区划为6度区,地震加速度为0.05g。沿线大型构造物应考虑简易抗震设防。第六节 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根据前人有关资料,研究区地下水受地貌、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等条件制约,依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划分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1)松散岩类孔隙水呈条带状分布于章江河流两岸,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之砂砾卵石孔隙中,含水层一般埋深1.053.58m,章江下游局部达6.80m,水力性质属潜水,水位埋深0.255.80m不等,单井涌水量35.78133.763 m3/d,渗透系数5.5568.68m/d,富水性贫乏中等。视第四系成因、含水层岩性结构、厚度及含水层颗粒级配及微地貌等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河流下游比上游含水性好,主干河流比支流富水性好。(2)红层孔隙裂隙水分布于池江盆地中,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及含钙砂砾岩溶蚀孔洞中,含水层厚度2.6523.29m,渗透系数0.00130.005m/d,水位埋深0.745.37m,水力性质以承压水为主,单井涌水量小于10m3/d,富水性贫乏。水质类型为HCO3Ca或HCO3NaCa型,水温1722,pH值常见值6.06.9,总硬度一般在22.3872.62mg/l,矿化度50144mg/l。(3)灰岩裂隙岩溶水主要赋存在灰岩区,由于灰岩多为谷盆地的下伏地层,岩溶发育,一般赋水丰富。(4)基岩裂隙水广泛分布于中低山、丘陵地貌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变质岩、一般碎屑岩、岩浆岩的构造裂隙用风化裂隙中,水力性质以潜水为主,富水性中等贫乏,受构造裂隙及岩石风化程度制约。在构造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风化层厚的地区,地下水迳流模数常见值3.07.31 l/skm2,在岩石相对完整,风化层厚度比较薄的地区,迳流模数一般在1.261.93 l/skm2。2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路线带处在中国东部温湿多雨亚热带季风区,大气降水是区域性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次是地表水的倒灌以及灌溉回水。各类潜水或层间构造无压力水均作与地形坡向基本一致的迳流,近源排泄。而具有承压性的层间水或构造水的运动方向则与其压力释放方向一致,地下水的总体迳流方向是由分水岭向河谷,最终排泄于江河。但基于含水层类型的不同,所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部位的差异,其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亦有所区别。(1)第四系孔隙水这类水主要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是洪水期的河水倒灌以及其它形式的侧向补给,经过短距离地下迳流后在河床陡坎部位以泉的形式出露或向河水排泄。(2)红层孔隙裂隙水这类水主要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是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水的渗入补给。由于巨厚层状的含砾泥质粉砂岩和砂砾岩成层性差,风化层薄,地下水经过短暂地下迳流后,以泉水形式从风化带与新鲜基岩接触面上流出,向深部渗透的水并不多。而成层性好、韵律层发育的碎屑岩,其地下水首先通过浅部的风化裂隙向下渗,然后其中一部分在浅部循环带做水平迳流,并很快排泄到地表;另一部分则沿着脆性岩层的裂隙或胶结不良的孔隙、裂隙作侧向深部运动,形成深部孔隙裂隙承压水,最后在断裂带或切割含水层的沟谷坡麓以泉水的形式排泄到地表。 (3)基岩裂隙水这类地下水以直接接受大气降水为主,其次是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水的渗入补给,然后一部分作短程迳流,其运动方向与地形坡向一致,以泉水的形式排泄于坡麓沟谷处,而另一部分则向下渗入,再作长距离水平循环运动,其排泄形式依然是以泉水出露于地表。第七节 不良地质综述经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对路线带内地质资料和部分高边坡的勘探资料的综合分析,路线带内潜在的不良地质类型主要有:边坡失稳滑塌、崩塌、坍塌,高液限软土及丰富的地下水等三类(表五)。由于路线带范围的浅变质岩-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Z2l)和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群(1nj),具有软弱性、易风化、各向异性等特性,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风化层较厚,一般为215米。当边坡为具有一定高度的顺向坡时,路基开挖后,使临空面边坡应力失衡,产生倾向路基的不对称应力、蠕变,沿软柔结构面扩张,在地下水及重力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尤其是在暴雨季节,沿岩层的软柔结构面易形成滑塌或崩塌或坍塌这类地质灾害;对于这类边坡,建议通过采用放缓边坡、加强支护等措施来控制。地下水对路基及边坡稳定有较大影响,建议在地下水丰富地段应做好地下水排导设施。软土、局部高液限路基土,建议换填50cm的良好路基土,对路基影响不大;在EK52+970FK53+060地貌上为“V”型谷,堆土厚约3-5米,下为4b黑云母花岗岩,全风化、强风化层厚15m,现已开始崩塌,且在沟谷内已堆积有2-3米的松散层,在暴雨季节易形成泥石流。(详见不良地质情况一览表)。第七节 区域工程地质评价受多期次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区内变质岩系与花岗岩系地层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风化层较厚,这对边坡的稳定不利;另据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3年)本区地震烈度区划为6度区,地震加速度为0.05g。沿线一般构造物可不考虑抗震设防,大型构造物应考虑简易抗震设防。,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属复杂类型。第三章 道路工程地质评价第一节 一般路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沿线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地质钻探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调查分析,路线带内发育的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Z2l)变质岩系、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群(1nj)、泥盆系上统中棚组(D3z)、石炭系下统梓山组(C1z)、石炭系上统黄龙组(C2h)、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第四系中更新统(Q2el+dl)、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el+dl)及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1. 白垩系(K2n)属红层碎屑岩类,主要分在池江断陷盆地内,岩性以紫红色、砖红色(少见灰黑色)砂岩、细砂岩、砾岩、砂砾岩为主,总体呈北东向展布。路线断续穿越,主要地段分别为IK0+000IK0+700、BK2+200BK2+700、AK2+200BK2+700、K6+100K10+300、K15+000K21+700、K26+500K30+400等。地貌以丘陵、高岗地貌为主,山势较缓,谷盆地及V形冲沟发育,谷盆地多稻田、旱地。谷盆地表覆0.3-0.7m耕植土,往下1.5-3m为含碎石亚粘土、亚砂土、亚粘土,一般清除表土,压实填筑即可;对于挖方路段,尤其是路堑边坡高度大于20m的深挖路堑,部分地段岩体风化程度较强、质软、破碎。建议适当放缓边坡,采用窗格植草防护。地势低洼路段,应考虑按水淹路基设计。基岩容易形成软夹层,对桥基不利。2.石炭系(C)属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建造,主要岩性为浅紫色、灰黑色灰岩,褐色、灰黄色细砂岩,含煤砂岩,泥岩,页岩等。零星分布在池江盆地南部边缘,为剥蚀岗阜地,地形起伏不大。路线K24+760K25+600穿越。未见露头,开挖后露出地表。填方路段地表多为稻田,一般表覆0.5-0.7m耕植土,局部为素填土(为粘性土,含灰岩碎块),往下2-4m为含碎石亚砂土、亚砂土;挖方路段,地表为2-4m含碎石亚粘土。下伏细砂岩、灰岩等。填方路段一般清除表土,压实填筑即可;对K25+400K25+442、K25+450K25+485路段,是开采灰岩的深坑(据调查当时开采深度20m左右,目前两水塘的最大水深分别为7.35m、7.5m),回填积水成塘,这些杂填物对路基稳定不利,建议采用刚性路基通过或深基础高架桥通过或避绕。对于局部过湿带,应晾晒或铺垫30-50cm砂层后填筑。经实地调查和物探工作,路基范围内,未发现岩溶塌陷,拟建建筑物浅基础地基稳定。3.泥盆系(D)属碎屑岩建造,为较坚硬的砂岩、砂砾岩等,路线K21+700K24+760范围内出露。低山、丘陵地貌,山势较陡,植被发育,山体基岩裸露。盆地地表多为稻田,一般表覆0.3-0.5m耕植土,往下23m为亚粘土、含碎石亚粘土。对于谷盆地,一般清除表土,压实填筑即可。对于地下水较丰富的山麓区,可考虑采用渗沟、盲沟导水。4.花岗岩属岩浆岩建造,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中粗粒花岗岩等。为低山、丘陵地貌,植被发育。路线K11+000K11+150、EK50+600FK55+200断续出露。盆地表覆0.3-0.5m耕植土,往下为亚砂土、含碎石亚砂土,厚度3-5m。出露的花岗岩岩体,岩体破碎,风化强烈,全、强风化厚度大于10m,结构疏松,抗剪切能力差。对山间盆地,一般清除表土,压实填筑即可。对路堑的边坡应作为不良地质重点处理,设置地表排水、坡体排水,放缓边坡,下设挡墙支挡、中上部设浆切片石护面与窗格植草防护等支护措施。EK52+970FK53+060与FK54+540FK54+590处存在松散堆积,为当地开采稀土所致,需清除松散堆积物,回填夯实;大余互通CK0+355附近存在2-3.5米高液限粘土,需清除,回填夯实。5.震旦系(Z2l)、寒武系(1nj)是路线带范围内的主要地层,以低山与丘陵、高岗地貌为主(沿线除上述地段外),山势较陡,植被发育。发育谷盆地及“V”型冲沟,冲沟近南北走向,与路线大角度相交,谷盆地为稻田。由于地形起伏较大,路线切割山体较深。挖方段路基范围内主要为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夹变余砂岩,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含碎石亚粘土、碎石土厚115米)。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岩体比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岩体抗风化能力不均一,风化强烈,一般风化层厚度为215米,局部地段大于30米;沿线K11+150K11+700 、K13+580K13+730、K13+795K13+910、K34+320K34+500、K37+220K37+340、K38+315K38+485、K41+200K41+300、EK50+050EK50+110等地段均为顺向高边坡,存在滑塌或坍塌等不良地质隐患; 对这些路段应考虑作为不良地质重点处理,设置地表、坡体排水,放缓边坡,设置一级宽平台,下设挡墙支挡、护面墙护面,中上部设浆切片石护面锚与框格植草防护。谷盆地为稻田,一般表覆0.5-1.0米耕植土,往下26米黄褐色可硬塑状低液限粘土、含碎石亚粘土层,这些路段,一般清除表土,压实填筑即可。对于局部过湿带,应晾晒或铺垫30cm砂层后填筑。对于地下水较丰富的山麓区,可考虑采用渗沟、盲沟导水。第二节 构造物地基评述圆管涵、盖板涵和通道等由于其对承载力要求较低,一般地基条件均能满足。根据调绘、揭露,结合桥位钻探资料分析,路线区谷盆地构造物地基主要以粘性土为主,含水量变化大,一般结构松散,推荐承载力一般为200230Kpa。上部的耕植表土,一般软塑状,不能作为地基持力层,应清除。丘岗地上覆多为硬塑状含碎石亚粘土、含碎石亚砂土、碎石土,强度高,推荐承载力一般为220-250Kpa以上。基岩风化层承载力一般可达350Kpa以上。由此可见,路线带内天然地基一般情况下均可作为路堤及小型构造物的持力层,建议:圆管涵、盖板涵等小构造物采用天然浅基础为主,各构造物的地基承载力具体见本报告“构造物地基评价一览表”。局部未达到设计要求的,可考虑基础深埋或换填。由于线路紧邻章江,多数地段位于章江级阶地后缘地带,为山间谷地出口处,沟谷较多,且有常年流水,属典型的暴涨暴落型,因此,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要考虑这种地表水对构造物和路基的影响。同时,由于沿线构造物地基主要以粘性土为主,在施工工中要注意排水和及时处理。第三节 土石方成分及深路堑工程的地质评述1.土石成分界定及边坡坡率设计沿线切割地层岩性主要有:板岩、千枚状板岩、砂质板岩、变余砂岩、砂岩、砂砾岩、花岗岩及灰岩等。弱风化层Rc值在18MPa左右,变化范围在635MPa之间,节理裂隙发育,属于较软岩至较硬岩,以较软岩为主。岩层的全风化层及其风化残坡积层,一般比较松散、破碎,属硬土类,局部为普通土。岩层强风化层,由于其破碎程度差异性大,强度变化也大,应以硬土类为主,部分为软岩类。根据以往工程设计经验分析,岩体边坡以1:0.75起步,边坡基本稳定。但通过对山体自然坡角、自然滑坡稳定坡角、老路基边坡坡角、边坡滑坡稳定坡角的测定,450为稳定坡角。结合边坡防护和土石方调配,建议部分地段进行平纵线调整,边坡坡率自下而上以“1:1”开始,以坡率不陡于“1:1”为主;部分边坡,路线切入坚硬的弱风化层中,可考虑采用1:0.5起步。路堑边坡以全断面进行绿化环保型防护为主,高边坡应采用实体式护面墙,破碎岩体边坡应考虑强支护、强支挡。具体详见“边坡坡率及土石方成分一览表”。2.深路堑工程地质评述深路堑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熔解澄清工岗位设备安全技术规程
- 铁氧体材料制备工文档修订及时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解电容器装配工工艺技术规程
- 手工等离子切割工岗位自学能力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招聘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甘肃省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诚聘英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水路货物运单船舶调度合同
- 家具买卖合同(京津冀版)2025年行业风险管理培训协议
- Osunprotafib-hydrochloride-ABBV-CLS-484-hydro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临沂郯城县教育系统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13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四川省挤塑聚苯板建筑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 一例晚期直肠癌多发转移患者镇痛治疗病例分享
- 《工业互联网技术导论》 课件全套 第1-10章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工业人工智能
- Ice-O-Matic CIM登峰系列制冰机培训手册
- 加油站应急情况处理技巧
- 高中英语完形填空高频词汇300个
- 2023-2025年世纪公园综合养护项目招标文件
- 男朋友男德守则100条
- 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日管控检查清单
- 乡村振兴汇报模板
- 津16D19 天津市住宅区及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标准设计图集 DBJT29-205-201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