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林黛玉的文化人格【原文】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 之句,再又有词中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第二十三回)宝玉道: 我就来。 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 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 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十七回)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大造:指天地,大自然。,出尘网尘网:旧谓人在世间受到种种束缚,如鱼在网,故称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 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 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 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 刚说到 短命 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第二十八回)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蒲艾:菖蒲与艾草;虎符,指用绫罗制成的小老虎。旧俗每逢端阳节,人们将蒲艾插于门上,把虎符系在手臂上以避邪。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赏午:庆赏端午节。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儿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林黛玉见宝玉懒懒的,只当是他因为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自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昨日晚间王夫人就告诉了他宝玉金钏的事,知道王夫人不自在,自己如何敢说笑,也就随着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林黛玉倒不觉得,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吁短叹。(第三十一回)【讲解】对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形象,以往学术界大多持与以下看法相类似的观点: 黛玉形象的悲剧美和崇高感,含有三方面的社会内容。第一,她是贵族阶层中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女性叛逆者,是代表进步倾向的正面人物。第二,她追求爱情自主的言行违背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不为封建礼法所容,与封建宗法制度发生了矛盾冲突。第三,在试图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过程中,作为贵族小姐而又受过严格的封建家教的她,既不可能大胆地冲决藩篱,又抵挡不住封建正统势力的压制和打击,感情上受到了长期的折磨,最终被扼杀了爱情和生命。这三方面的社会内容在薛宝钗身上是不可能具备的,只是林黛玉所独有的。 吴新雷论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及其文学渊源,见中外学者论红楼,北方文艺出版社,1989年。在此基础上,人们产生了 右黛左钗 的共识,林黛玉成了正面人物,薛宝钗则成了反面小丑。人们同情、尊敬林黛玉,而对薛宝钗则投去鄙夷、厌恶的目光。然而,这只不过是读者在与艺术形象拉开一定距离之后的审美静观。倘若林黛玉不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他人之妻子,而是读者生活圈里的一个现实的人,观众对她的态度又如何呢?从道德评价的角度,人们一般都会坚定地持右黛左钗的观点,但是当人们把林黛玉型与薛宝钗型的女性作为择偶对象进行选择的时候,人们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薛宝钗。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心理啊!为什么把林黛玉当成小说里的人物或者当成与你的家庭生活无关的第三者的妻子,你就可以接纳、肯定、钦佩她;而当你的妻子也是林黛玉型的时候,你却避之唯恐不远?也就是说,当林黛玉式的品性与读者具有自我相关性的时候,读者就会拒绝她。而当你的妻子或者你自己达到了薛宝钗的境界时,你会沾沾自喜,他人也会对你的妻子或者你投去羡慕、亲近的眼光。在钗、黛优劣的问题上,人们的道德评判与现实选择为何如此自相矛盾?林黛玉究竟具备什么样的品性而使读者在道德理性上肯定她而在情感生活上却拒斥她?有人说: 黛玉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坚强的,她和宝玉有共通的思想感情。她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鄙薄功名富贵,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 吴新雷论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及其文学渊源。林黛玉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落落寡欢,这是事实,但把她当成封建叛逆的进步人士,则未免把林黛玉想象得太 革命 了。她与贾宝玉的耳鬓厮摩、同行同坐,乃至他们的爱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封建叛逆意识呢?在婚姻自主方面,她比不上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在鄙视功名富贵上,她充其量只达到她所崇拜的陶渊明的境界。林黛玉的品性,仅仅是陶潜式的品性而已。林黛玉天性乖僻,与常人背道而驰。当众人在端阳节的酒席上无兴而散的时候,贾宝玉长吁短叹,林黛玉却无甚大失望,因为她觉得: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现代红学家俞平伯读此段文字,废书而叹,因提笔演而绎之:喜聚而恶散,人之情也,黛玉何悖耶?盖必有说焉。 准常人之见,聚乐而散悲,悲在散也;畸人之意,聚则有悲,无聚悲于何有,悲在聚也。究孰是耶?孰非耶?请以庄生之言解之, 周将处于才不才之间 。析而论之。夫一聚而遂不散,天下必无之理也。即曰 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 ,然朝朝而聚之,夜夜而会之,谓天非长而地非久,愿花常好而月常圆,有情美满,乐何如耶!思之思之,乐何如耶?若不聚之散,同心伴侣,天各一方,不特尔为尔,我为我,甚至于尔且不知有我,我且不知有尔,悲喜云何,爱憎云何俱勿论矣。又如散不复聚,即深悲永忆,无间人天,而坠欢终不可拾也。重红满地,上有绿荫,弱絮沾泥,春风惆怅。持此寂寞之余生,又何为哉?聊以破甑视之耳。此苦虽烈固可忍也。至于聚散之际,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未免有情,谁能遣此。人之情也,何以堪兹。此基苦不易忍,犹可说也。若夫至哀之境,则人将不以为哀,至苦之味,则人翻不以为苦。惟其不知,己独知之,人知而不言,己独知而言之,人人欢笑,我自惆怅,人人坦然,我自戚戚,此其所以可痛也,其境何在?曰在欢聚之俄顷耳。聚必有散,理固然耳;聚不欲散,情宜有焉;欲情理之不悖实难。以必散之理割不散之情,其断也必矣;以欲聚之情犯不常聚之理,其不敌也明矣。俞平伯林黛玉喜散不喜聚论,见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俞平伯的这篇读后感抒发了他的几缕人生感触。他罗列了对于聚散的两种不同的感受, 常人 聚乐而散悲,聚会时欢乐,散席时则悲哀,而 畸人 则相反,散之悲源于聚之乐,若无聚,则无散,因而悲也无从而生。林黛玉即属这种畸人。接着,他对比了五种聚散的不同境况:一是朝夕聚会、花好月圆、地久天长、永无散时 这是理必无而情必有的理想乌托邦,是贾宝玉梦寐求之的人生境界。二是不聚之散,甚至彼此不相知,天各一方,实际上谈不上聚,所以也无散之悲哀,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矛盾,孤掌难鸣,所谓 有无相生,易难相成 ,没有聚,当然无所谓散。没有群体、社区、社会,没有人的类的生活,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就不存在。三是聚后分散,散后永不复聚,如泥牛入海,永无消息,则深悲永忆 但散之悲会在时间的长河里漂洗、发白,所以 此苦虽烈固可忍也 。四是最为难堪的则是聚散之际,在聚与散的交替之际,由聚之狂欢而突然跌入散之深悲的堑崖。谁能遣此悲情!五是 至哀之境 ,是对这聚散之至哀的感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由我独吞散之悲哀,这是哀上加哀。这篇 聚散悲乐论 用来描述贾宝玉之心境,也许近乎确切。用来描述林黛玉之心境,则忽略了她的 表里不一 。林黛玉喜散不喜聚,这是有目共睹的特点。但她的内心深处,何尝不喜聚!并不是聚会令她不适、恶心、悲哀。她觉得聚会是快乐的,就如花开时惹人爱怜,只不过在与分散的悲哀相权衡之下,她更承受不了散之悲。她的喜散不喜聚被称为性情乖戾,她则自许 孤标傲世 ,要学陶渊明的风范。既然本来喜聚会、爱花开,为什么自甘寂寞,甘愿离群索居?既然天性喜散不喜聚,为什么要与贾宝玉证前盟,要加入诗社、在诗会上显诗才?因为贾府里、人群中有她深爱的人。另一方面,贾府里那些令她厌恨、使她悲哀的人情物事,最重大的便是 仕途经济 ,而她周围的人却是仕途经济的热衷者、候选人。她否定仕途经济,也就否定了周围那些热衷仕途经济的男男女女;她否定那个主流社会的功名思想,因而必然会蔑视贾府里的权威。这样,在观念上,她就把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她把自己分裂成精神主体与作为物质存在的主体。作为现实的人,她显得不善于处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她蔑视周围的秩序,而强大的秩序则把她挤压得近乎窒息。怕受伤害的心理使她傲视一切,也使她习惯于在自己与环境之间构筑起一堵防御之墙。她怕别人践踏她的感情世界,因而把感情的闸门牢牢关闭;而同时,她也就一厢情愿地在观念上把自己与世界隔绝了。她把世界看得污烂不堪,而自己则是纯洁无瑕,她要到这个世界之外去寻找纯洁的归宿,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林黛玉曾经发问道: 孤标傲世偕谁隐? (第三十八回)这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犹豫、彷徨的问号。她似乎曾经动过 归隐 的念头,然而奇怪的是,她的归隐还要考虑 偕谁 ,她为独自一人走出社会而感到寂寞。她本来就是喜散不喜聚,而当她想要 散 的时候却希望有人与她 聚 在一起去 散 ,这是多么奇特的语言怪圈!林黛玉还没有达到陶渊明的境界。陶渊明怀着自足的心理回到他自己的田园,过他的诗酒自娱的生活,林黛玉却没有自足,她曾说: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然而实际上她并没有 干净 ,因为她有立足境,与贾宝玉同证木石前盟便是她的立足境。绛珠仙草之沉沦尘世,本为 还泪 而来,它要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她爱贾宝玉,同时,她与贾宝玉所属的那个世界就连结在一起了。于是她不得不遭受沉沦之苦。她常常沉溺在自爱自怜之中。 闺中女儿惜春暮 忍踏落花来复去 。惜花惜春实为自惜。自惜是因为未被观赏。 花容月貌为谁妍? 小说第二十三回写黛玉听曲的感受的情节,便典型地表现了她的这种期待爱怜的心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中国白葡萄酒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预测与投资策略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电力滤波器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生姜油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评估规划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玄武岩连续纤维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物联网专业服务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应对叛逆期的教育与心理引导技巧探索
- 地质专业培训课件
- 打造跨文化教育资源平台促进全球教育交流
- 学生自我认知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探讨
- 医疗健康领域中教师的科研方向与挑战分析
- 气瓶充装质量保证体系手册
- 《布病防控知识》课件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考1000题及完整答案
- 起重装卸机械3级复习试题附答案
- 2024年09月2024秋季中国工商银行湖南分行校园招聘6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市道路桥梁试验检测费用定额》
- 中医院人才引进绩效考核方案
-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必考重点总结全覆盖
- 转岗人员安全知识培训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定级评分标准(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