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ppt_第1页
[社会学]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ppt_第2页
[社会学]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ppt_第3页
[社会学]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ppt_第4页
[社会学]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 第一节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一 助人行为的概念 一 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 helpingbehavior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 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 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即利他行为 Altruism 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 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二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behavior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 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 捐献行为 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 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三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两大对立观点 第二节责任分散 一 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 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 而是假设 当紧急事件发生时 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 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这里可能的原因是 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 二 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房间充烟遭难女士罪行作证癫痫发作 结论 其他人在场减少了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 其他人在场有抑制作用 决定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还是社会责任感 图示 癫痫发作 旁观者越多 助人比率下降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 助人的决策过程 决策步骤 一 帮助需求觉察 一个人是否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方需要帮助 即他是否注意到对方的困境 二 助人意图的确定 1 紧急情况 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2 非紧急情况 助人责任意识 个人得失起作用 三 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图示 二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 受助者特点1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 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性的时候 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 LatanePiliavin Unger 1985 2 相似性相似性越高 越容易获得帮助 3 外部特征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 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 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 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实验证据 莎莉求助p310 4 人格特征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 友好的人 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状态的人 而不太愿意帮助那些内在可决定的理由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人 5 受助者的感觉 二 助人者特征 1 年龄与性别一般认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 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 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 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 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 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 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一些 2 认知特点 1 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 2 人际责任归因风格 3 自我的认知 实验证据 1 韦纳关于醉汉和病汉的研究2 韦纳关于借笔记的研究 3 个性特点自我形象 有同情心 仁慈的 慷慨 建立和自我形象维护自尊水平 别人怎么看我 移情能力 需要帮助的人是什么感受 自愿帮助的被试 回避组难回避组 低移情高移情 实验证据 Baston的代人受过实验 4 心境心情好让我们看到别人好的一面 帮助他人是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办法 做了有负罪感的事情 感到内疚 助人行为增加 5 道德推理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 也就是说 道德推理水平越高 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三 情境因素 1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 自然环境天气好 助人行为增多 心情好 代价小 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 相互熟悉度 旁观者 2 社会环境文化 家庭 学校 社区 2 匆忙与助人代价匆忙的水平越高 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匆忙的条件 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 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 达利 Darley 等人1973年的研究证明 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和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 助人行为有着不同的模式 匆忙的水平越高 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时间充足时间正好时间紧急 3 情境性的内疚 补偿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 会设法去消除内疚 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过失 道歉 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 抵消不好的行动 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 惩罚自己的错误 实验情境 实验者突然掉下一堆卡片 看行人是否帮助捡起卡片 偿还 实验者和被试擦肩而过 看上去是因为擦肩而导致卡片散落 泛化内疚 另一个实验者的书被被试撞掉在地 实验者很快自己捡起书 并表现出不高兴 同情 看到另外一个人撞掉实验者的卡片 那个人很快离开了 控制条件 卡片意外散落 实验结果 偿还 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 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 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 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 第四节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 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要提高助人行为 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 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 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 因此 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 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二 示范作用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 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 具体来说 有两种形式的示范作用 现场的示范作用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视频 文明是一种力量 三 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 移情能力培养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 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 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 也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应的体验 二 动机提升引导人们内在动机 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 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 四 助人技能的学习心理学家斯陶布 Staub 1978 认为 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1 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地设想和体验的能力 即移情能力 2 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 因此 通过训练个体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 可以培养个体的助人行为 五 价值取向的教育就助人行为的产生来说 其最直接的根源还是助人者的价值取向 这种内在的主导因素支配着其他各外在因素 我国学者研究表明 价值取向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或接近显著的关系 董婉月 1989 刘磊 1990 当多种因素一起影响亲社会行为时 价值取向 利他取向 主观效应尤为显著 张志学 1991 第五节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一 侵犯行为的概念 一 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行为 aggressivebehavior 简称侵犯 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 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 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 社会评价 伤害意图 二 侵犯行为的分类 1 从侵犯的方式上看 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2 从侵犯的动机上看 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 或敌意性侵犯 retaliatoryaggression 和工具性侵犯 instrumentalaggression 3 根据侵犯的指向性 还可以分为公然侵犯 overtaggression 和关系侵犯 relationalaggression 二 侵犯行为的解释 本能理论生物学理论挫折侵犯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一 侵犯的本能理论 侵犯是一种本能 是由遗传获得的 而非习得的 弗洛伊德的观点 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 性本能和自我保持的本能 行为的基本动力 侵犯本能是其一部分 后期观点 1920年在 快乐原则之外 一书中提出 侵犯能量不能消失 但可以用竞技的方式释放出来 自我防御功能 早期观点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1 侵犯是一种本能 2 侵犯是一种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 3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二 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源于个体内部 海马 影响情绪 杏仁核 受到电击时变暴躁 被抑制时变温和 大脑皮层 皮层受损时 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脑机制 血液 激素 5 羟色胺 抑制攻击 5 羟色胺少 侵犯增多 雄性激素 增加攻击性 三 挫折 侵犯理论 早期理论 挫折能够引发侵犯行为 实验证据 1 勒温的玩具破坏实验2 马利克的搭积木实验3 哈里斯的插队实验 理论观点 1 侵犯强度同目的受阻强度成正比例关系 2 抑制侵犯的力量 同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 3 挫折强度一定 预期惩罚越大 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预期惩罚一定 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此外 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 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时 会产生替代性侵犯 displacedaggression 理论的修正和发展 挫折只会产生一种侵犯的准备状态 当环境中存在侵犯线索的时候 侵犯才会发生 武器作为一种有效的侵犯线索 能诱发侵犯行为 武器效应 四 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 而是后天习得的 侵犯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 班杜拉 1963 1973 1 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1 通过强化 reinforcement 习得侵犯行为 直接强化 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 口头表扬 物质奖励 关注 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 打娃娃实验 2 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 模仿和替代强化 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 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 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 看到他人的侵犯行为获得奖励会增加侵犯行为 第二节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社会因素 一 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一 A型人格A型人格 非常有竞争意识 更能为成功而奋斗 有时间紧迫感 行事匆忙 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 竞争性不是很强的 行事从容的 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 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 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 表现出对抗 暴怒 粗鲁 乖戾 批评和不合作 二 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 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 而是做出恶意归因 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三 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Bettencourt Miller 1996 Knight Fables Higgins 1996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 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 在八岁时即出现 儿童时期的间接侵犯形态有 说谎 冷漠 报复等形式 然后差异逐年增加 直到十五岁左右 并延续到成人时期 Bjokqvistetal 1992 二 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一 高温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 1950 1995 的年平均温度vs暴力犯罪的信息 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 戴厄舍和德勒维 Anderson Deuser DeNeve 1995 实验 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房间内打游戏 房间内可调为适宜温度 大约72 F 或是非常高的温度 94 F 结果发现 温度越高 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 人们会出现越多的侵犯念头 二 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 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 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 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观点一 酒精抑制了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攻击的机制观点二 酒精和侵犯的关系至少部分取决于饮酒者的思维和期望实验证据 1975年Lang对伏特加和强生水的实验研究 三 唤醒水平 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 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 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实验证据 1975年Lang对伏特加和强生水的实验研究 四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 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 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 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 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 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 凝聚力越强 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实验证据 津巴多的去个性化实验 三 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一 文化与侵犯在本质上 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 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二 媒体暴力 mediaviolence 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 包括电影 电视 报刊 网络等 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1 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挫折 侵犯理论的支持者所提出的宣泄作用认为 个体做出侵犯行为 无论是真实出现或是仅仅模拟 都会得到精神上的宣泄 这样就降低了将来出现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 社会学习理论和侵犯线索理论提出 目睹暴力行为并不是一种宣泄 而会导致更多的侵犯行为 2 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1 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 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好人 也会使用暴力行为 接受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暴力未尝不可 2 媒体暴力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暴力镜头已经不构成新异刺激 对此形成漠视的态度 减弱他们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 降低他们对受害者的同情 3 媒体暴力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仿看到看似真实 没有受到惩罚的暴力行为 模仿这种行为 在处理问题时 简单的运用模仿到的行为 三 暴力视频游戏 研究者认为 暴力视频游戏将会引发游戏者的侵犯行为 研究已经证明 实验室中设置的暴力视频游戏 就会增加被试的侵犯想法和行为 暴力视频游戏与侵犯行为 违法行为有高正相关 这一效应在具有侵犯倾向的个人及男性身上表现更加明显 Anderson Dill 2000 转引自Ferguson 2007 第三节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一 家庭暴力11 25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我国有30 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 受害者一般以妇女儿童居多 就总体而言 受教育程度越低 生活越贫穷 社会地位越低 则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越高 家庭成员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50 以上 知识分子实施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 二 校园欺负 中小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一种侵犯行为 包括恶意推搡他人 打骂他人 给他人起侮辱性的绰号 散布谣言等等 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非常普遍 在各个国家中都具有很高的发生比例 一 欺负行为的特点欺负行为的特点 它属于侵犯行为或故意伤害行为 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欺负行为的双方在力量上以不均衡为特点 二 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欺负行为参与者的人格特质 家庭因素 第四节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一 移情能力培养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 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 并产生共鸣 移情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 情感状态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 情感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降低其侵犯性 二 成熟个性的培养 犯罪心理学家强调 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 对别人进行侵犯的可能性也较小 犯罪心理学家强调的成熟个性特征主要有 1 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 2 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 3 不保留敌意与怨恨 4 不歪曲现实 5 自我认识客观 6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7 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而不成熟的个性特征则与此相反 三 宣泄 宣泄 catharsis 的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