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八校联考(第一次).doc_第1页
上海市八校联考(第一次).doc_第2页
上海市八校联考(第一次).doc_第3页
上海市八校联考(第一次).doc_第4页
上海市八校联考(第一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学年度上海市八校联考语文试题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文学与人生(节选) 朱光潜从前中国人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后来有人嫌这看法的道学气太重,把“诗言志”一句老话抬出来,以为文学的功用只在言志;释志为“心之所之”,言志包涵一切心灵活动在内。文学理论家于是分文学为“载道”“言志”两派,仿佛以为这两派是极端,绝不相容“载道”是“为道德教训而文艺”,“言志”是“为文艺而文艺”。其实这问题的关键全在“道”字如何解释。如果释“道”为狭义的道德教训,载道就显然小看了文学。文学没有义务要变成劝世文或是修身科的高头讲章。如果释“道”为人生世相的道理,文学就决不能离开“道”,“道”就是文学的真实性。(甲)志为心之所之,也就要合乎“道”,情感思想的真实本身就是“道”,所以“言志”即“载道”,根本不是两回事。(乙)哲学科学所谈的是“道”,文艺所谈的仍然是“道”,所不同者哲学科学的道是抽象的,是从人生世相中抽绎出来的,好比从盐水中所提出来的盐;文艺的道是具体的,是含蕴在人生世相中的,好比盐溶于水,饮者知咸,却不辨何者为盐,何者为水。(丙)用另一个比喻来说,哲学科学的道是客观的、冷的、有精气而无血肉的;文艺的道是主观的、热的,通过作者的情感与人格的渗沥,精气与血肉凝成完整生命的。(丁)我常感觉到,与其说“文以载道”,不如说“因文证道”。楞严经记载佛有一次问他的门徒从何种方便之门,发菩提心,证圆通道。几十个菩萨罗汉轮次回答,有人说声音,有人说颜色,有人说香味,大家总共说成二十五个法门(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每一项都可成为证道之门)。读到这段文章,我心里起了一个幻想,假如我当时在座,轮到我起立作答时,我一定说我的方便之门是文艺。我不敢说我证了道,可是从文艺的玩索,我窥见了道德一斑。文艺到了最高的境界,从理智方面说,对于人生世相必有神光的观照与彻底的了解,如阿波罗凭高远眺,华严世界尽成明镜里的光影,大有佛家所谓万法皆空,空而不空的景象;从情感方面说,对于人世悲欢好丑必有平等的真挚的同情,冲突化除后的谐和,不沾小我利害的超脱,高等的幽默与高度的严肃,成为相反者之同一。柏格森说世界时时刻刻在创化中,这好比一个无始无终的河流,孔子所看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希腊哲人所看到的是“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所以时时刻刻有它的无穷的兴趣。抓住某一时刻的新鲜景象与兴趣而给以永恒的表现,这就是文艺。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到世界的干枯与人生的苦闷。他自己有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到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而身历其境的人,在我想,可以算得一个有“道”之士。从事于文艺的人不一定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它究竟不失为一个崇高的理想,值得追求,而且在努力修养之后,可以追求得到。1第段中空格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2分)A因此B既然C况且D由于2第段中作者在论述“道”的时候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其中加点词“盐水”的本体是 ;“盐”的本体是 。(2分)3“换句话说,文艺的道与作者的志融为一体。”这句话是从第段中抽取出来的,它的合理位置应是在文中的:( )(2分)A 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4概括第段中画线句的意思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5根据文意,概括阐述“因文证道”的内涵。(限40字以内)(3分)6结合文意,举出一个实例,证明文艺作品能够“怡养”性情。(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隔 河 柳忆明珠 小城有河, 河边有柳, 柳外有人家, 人家屋顶上也有我家的一片烟霞。 那时候, 我经常独自沿河溜达。清早或傍晚, 出我家迎河的后门, 沿河这岸, 向前, 过桥, 到河那岸; 再向前, 再过桥, 又转到河这岸。靠近我家的一段河道上, 距离不等地排列着四座桥。我的散步, 往往以绕遍这四座桥为一个回次。这样就从河两岸串连成一条“弓”字形的线路。两岸绿柳成荫, 间有杂树生花。朝朝暮暮, 我都在“傍花随柳过前川”, 颇有点悠然自得。我对这条河倾注着深深的爱恋。尤其喜欢两岸的柳, 婀娜临风, 缱绻缠绵, 不能不令人想起“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那句话。 柳是水边风景的主体, 有了柳, 轻摇的小船和半露的红楼, 才分外地点缀得宜, 连水底琉璃世界若无柳的影荡漾其间, 也会变得冷漠荒寂。早些年, 我曾写过一篇后门小景, 文中说到由于我居家临河, 一出后门, 便可见到“两个黄鹂鸣翠柳”, 兴许还会碰上“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地处吴头楚尾, 虽然不可能“窗含西岭千秋雪”, 但“门泊东吴万里船”, 却是司空见惯。曾有一位编辑远道见访, 她说除了向我组稿, 还要现场考察一下这地方, 是否真像我在后门小景里所写的那样优美。我只不过借用了杜甫的几句诗,又何曾为我寄寓的这片土地妄赞一词! 既然她满腔热情而来, 我便不可不顺应她的要求。于是我陪她沿河而行, 从这岸, 过桥, 到那岸; 再向前, 再过桥, 又转到这岸。待走完了一个“弓”字, 我问她: 观感如何。她十分肯定地回答:“漂亮, 这地方很漂亮!”我想,她大概在大城市看高楼大厦看厌了, 乍到这小城, 发现还保存着一点“小桥、流水、人家”的野趣, 才作出这良好评价的吧? 我心里却很抱歉, 因为其时已近深秋, 霜凋碧树, 两岸的柳林, 在寒风里摇动稀疏的枝条, 境况颇为凄清。我希望能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有所补偿, 便说: 明年春天请你再来吧, 来这河边看柳。最好在早春,有句谚语:“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第二年的五九、六九, 她没有来。她当然不会来, 柳有什么不寻常, 何必到这河边看? 又不是洛阳的牡丹花! 但, 在我则不然。因为我喜欢这条河, 喜欢这河边的柳。特别在五九、六九的季节, 大清早, 沿河闲步, 猛抬头忽见对岸柳林, 经过一冬酣眠, 像是睁开了睡眼, 枝头浮现出一片微微的绿色。不,是绿意, 惺忪的、朦胧的, 似乎还徘徊在梦境的边缘, 尚未完全醒转来的片绿意。我每见到这景象, 便企图试加描述, 总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儿。这绿意, 太轻, 太淡, 若有若无, 若隐若现。它不容着笔, 一着笔, 便嫌实了; 更不容着色, 一着色, 便嫌太显眼了。但, 语言摹拟的潜能又是无限的。我终于寻到了一句绝妙好词, 并非我的发明创造, 而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那句谚语, 即:“ 五九、六九, 隔河看柳。”它似乎什么也没说, 只是顺手一指:“ 看!”但这看,有季节五九、六九; 有间隔河。这在你的眼中才可能发现浮动在柳梢头的那片绿意惺忪, 朦胧, 虚无缥缈而生机勃发。中国诗歌中表现草木初萌景象的名句, 如“ 绿柳才黄半未匀”、“ 草色遥看近却无”等, 直写绿、黄和远、近, 仍嫌拙笨。民谚八字, 超以象外, 渺乎言之, 而绿、黄、远、近, 自寓其中, 真是“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而最妙的, 应属“隔河”两字。在看柳的人与柳之间, 如果仅仅拉开距离, 一百步, 二百步, 那也不见得有什么意味。距离中间须有所隔, 隔, 产生距离以外的东西。隔山、隔墙、隔乱石堆, 都是隔; 对于看柳而言, 最合适的还是隔着一条河。盈盈的波光如美目流眄, 这隔, 对于柳, 无论当它梢头初绿, 或柔丝渐长, 或暗可藏鸦,都是不可取代的美丽的映衬。因而也是看柳所不可或缺的一隔。此岸的柳到彼岸看, 彼岸的柳到此岸看。可即而不即, 宁愿隔河相望, 此中微妙, 但可心领神会而已! 又到了“五九、六九, 隔河看柳”的季节, 我迁离那小城已四年之久, 此地也有河, 河边也有柳, 也可以让我隔河看去, 但, 我似乎毫无兴趣了。要知道, 小城的那条河, 跟我关系非浅。“ 文革”期间, 我作为被“ 揪”出来的“ 牛鬼”或“ 蛇神”之一员, 被发落到开河工地上“劳动改造”。这条河的诞生, 我出过一把力。以后河边栽上柳, 柳很快成了林, 我又成了河边上的一个看柳的人。当时怎想到我参与开挖的这条河, 竟成全了我“隔河看柳”的缘分? 一切都是自为的, 又像出于天意。现在我离开了我参与挖的那条河, 便失去了那河的一隔, 也就失去我想望中的柳了!7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8第段“婀娜临风, 缱绻缠绵”与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都是对柳的精彩描绘,你更喜欢哪一处?说说理由。(3分)9简析第段中加点处“浮动”一词的精妙之处。(2分)10阅读第段,概述“隔河看柳”的微妙。(4分)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段开头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借助小船、红楼等,衬托出柳之生机。 B第段写深秋凄清柳色,与后文春日柳色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的失落之情。 C第段承上启下,既写了对女编辑失信的埋怨,又引出对春日之柳的描绘。 D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借物抒情,表达出对故乡小城的依恋怀念。 E本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F本文典雅优美,清新自然;诗文名句的交织,又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12第段作者叙写自己“文革”中经历的用意是 。(3分)(三)默写。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 ,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2)白云回望合, 。(王维终南山)(3)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4)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5)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6)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7)二人同心,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8)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浣溪沙)(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甲) 柳枝词 (宋) 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乙)古离别 (唐)韦庄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色在江南。注释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同“不奈”,即无奈。14我们在高中课本中学过的、与这两首诗属于同一题材的诗词名篇是: 。(1分)15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乙)两诗首句都写到了柳,(甲)诗为暗写,(乙)诗为明写。B两首诗都写到“酒半酣”,都写出了离别者于半醉半醒之间体味到的别情的无奈。C(甲)诗中写“亭亭画舸”,(乙)诗中写“柳毵毵”,都是借乐景写哀情。D(甲)诗第三句感伤哀愁;(乙)诗第三句却刚健有力,一洗伤感情绪,体现了唐人的豪放气度。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甲)诗的第三、第四句。(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天子门生盘石赵逵,以绍兴辛未魁集英之唱。后三年,以故事召归为校书郎。时秦桧老矣,怙权杀天下善类以立威,缙绅胁息。赵至,一见光范,桧适喜,欲收拾之。问知其家尚留蜀,曰:“何不俱来?”赵对以贫未能致,桧顾吏嗫嚅语。有顷,奉黄金百星以出,曰:“以是助舟楫费。”赵出不意,力辞之。吏从以出。同舍郎或劝以毋怫桧意者,赵正色曰:“士有一介不取,予独何人哉!君谓冰山足恃乎!”劝者缩颈反走。吏不得已,归,犹不敢以其言白。桧已不乐,居久之,语浸闻,桧大怒曰:“我杀赵逵,如猕狐兔耳,何物小子,乃敢尔耶!”风知临安府曹泳,罗致其隶辈,而先张本于上曰:“近三馆士不检,颇多与宫邸通,臣将廉之,其酝祸不浅矣。”会得疾,十月而有绛巾之招。高宗更化,微闻其事。十一月,亟诏兼官朱邸,继复召对,擢著作佐郎,谓之曰:“卿乃朕自擢,秦桧日荐士,曾无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又曰:“两王方学诗,冀有以切磋之。”上意盖欲以此破前谤。赵之未召,实为东川佥幕。总领符行中有子预荐,意其为类试官,密以文属之,赵不启缄,掷几下。既而符氏子不预榜,总因以他事捃摭之甚峻,然卒不能污。(宋 岳珂桯史)注释绍兴辛未:指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即公元1151年。光范:光彩的仪容。更化:改制。类试官:宋代科举考试名称,相当于乡试考官。捃摭:采集,搜罗。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有顷,奉黄金百星以出 ( ) (2)居久之,语浸闻( ) (3) 高宗更化,微闻其事 ( ) (4) 既而符氏子不预榜(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盘石赵逵,以绍兴辛未魁集英之唱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何物小子,乃敢尔耶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其酝祸不浅矣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然卒不能污 /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19选出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2分) A后三年,以故事召归为校书郎 B桧适喜,欲收拾之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1)怙权杀天下善类以立威。(2分)(2)密以文属之,赵不启缄,掷几下。(3分)21综合全文,赵逵的性格可以概括为:(2分)22结合文意,简析文中画线句人物塑造的方法。(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与人笺 (清)龚自珍 手教言是也。人才如其面,岂不然?岂不然?此正人才所以绝胜。彼其时,何时欤?主上优闲,海宇平康,山川清淑,家世久长,人心皆定,士大夫以暇日养子弟之性情,既养之于家,国人又养之于国,天胎地息,以深以安。于是各因其性情之近,而人才成。 高者成峰陵,礁者成川流,娴者成阡陌,幽者成蹊径,驶者成泷湍,险者成峒谷,平者成原陆,纯者成人民,驳者成鳞角,怪者成精魅,和者成参苓,华者成梅芝,戾者成棘刺,朴者成稻桑,毒者成砒附,重者成钟彝,英者成珠玉,润者成云霞,闲者成丘垤,拙者成嵔嶵,皆天地国家之所养也,日月之所煦也,山川之所咻也。 将日光之光,久于照而少休欤?,将山川之气,久于施而少浮欤?遂乃缚草为形,实之腐肉,教之拜起,以充满于朝市。风且起,一旦荒忽飞扬,化而为沙泥。子列子有言:君子化猿鹤,小人化虫化沙。等化乎?然而猿鹤似贤矣。噫戏!噫戏!(选自龚自珍全集)注释嵔嶵:险峻不平。将:大概。23第段中“人才如其面”的意思是: 。(1分)24第段中加点词“小人”是指本段中“ ”那类人。(用文中原话作答)(2分)25对这篇书信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对于人才成长来说自然环境优于社会环境。 B盛世人才能各尽其用;衰世人才遭受摧残,庸才误国。 C作者对当时统治者的用人制度作了深刻的讽刺批判。 D作者提倡人才解放,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26赏析第段的语言特点。(3分)27这封书信与病梅馆记虽然主旨相近,但在写法上有很大区别,请加以比较分析。(4分)二 写作 70分2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一首宋代诗歌。诗中写一个人四处寻找春天,找不到春的踪迹,归来嗅闻枝上的梅花,忽然领悟出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 这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请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八校联考(第一次)一、(16分)1、(2分)A2、(2分)“盐水”的本体是:人生世相;“盐”的本体是:道。3、(2分)D4、(3分)句意: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创化中,并且产生出无穷的兴趣。(1分)表达效果:引用名家说法,论述充满力度;(1分)把世界比作河流,说理形象生动。(1分)5、(3分)通过文艺之门达到对人生世相的观照了解和人民悲欢好丑的同情的最高境界。(画线处为3个得分点,漏一处扣1分。)6、(4分)举例1分;阐述2分;语言表达1分。二、(20分)7、(2分)(1)扣题,点明可以隔河看柳。(2)引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8、(3分)喜欢“婀娜临风,缱倦缠绵”: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柳树的柔美姿态(1分),表现出作者对柳树的款款深情(1分)。喜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借助于“依依”这一叠词,写出了“杨柳”的柔美姿态,描画出一幅春天的优美画面,(1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1分)戍边战士内心的悲哀。(1分)9、(2分)准确而又生动地(1分)描画出漂浮在柳树梢头的朦胧、飘渺、生机无限(或“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绿意(1分)。10、(4分)在看柳的人与柳之间,需拉开适当的距离,才能发现柳的美妙(2分,少“适当的”扣1分);看柳最适合的在于隔着一条河,盈盈波光更应衬出柳树的美丽(2分)。11、(6分)B、C12、(3分)借助这段特殊经历,今昔对比(1分),补充说明作者与故乡小河、柳树的缘分(1分),把热爱故乡小城的情感推向深入。三、(6分)13、(1)朱弦已为佳人绝(2)青霭入看无(3)侵晓窥檐语(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君子生非异也(6)阡陌交通(7)其利断金(8)门前流水尚能西四、(8分)14、(1分)雨霖铃15、(3分)D16、(4分)(甲)诗第三句虚实相生,明写自然界的风波,又暗示人生的风雨。(2分)第四句化无形为有形,“离恨”可用船载,具体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愁。(2分)柳枝词赏析:这是首诗味隽永,意境优美,情致深婉的佳作。送别诗的风流早已被唐人占尽,但这一首确实是可以和唐人比美。蔡宽夫诗话说郑文宝的诗“须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也。”尽管这一评价有夸大其词之嫌,但还是有些道理。首句很有诗情画意,“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让人联想起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自然使人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春潭的美丽景象一下子就浮上了读者的脑海,确实是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这样一幅春潭送别图就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出来。第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自然使人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而不是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因为主、客都只有“半酣”,且临别时“帐饮无绪”,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第三句一下子就让人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及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别情充溢宇宙。最值得赞赏的是末句。恨也好,愁也好,怨也好,都是无形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点创造性思维,是难以形容的。前人曾把愁、怨、恨“物化”,说它可以量“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可以抛“故已抛愁与后人”,可以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可以割“美酒如刀割断愁”,郑文宝用“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还有人曾把它搬上飞机,“波音纵愿驮奴怨,载向云霄当坠”。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载”字,不知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多少空间。古别离赏析: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象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又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五、(18分)17、(4分)(1)捧(2)逐渐,渐渐(3)暗中(4)不久18、(2分)C19、(2分)D20、(5分)(1)(他)依仗权势杀戮天下的有德有才的人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关键词:怙、以等)(2分)(2)(符行中)暗中把文章托付给赵逵,赵逵没有打开封口,(就)扔到了桌案下面。(关键词:属、启缄、几等,省略句的主语补充)(3分)21、(2分)刚正(刚直、刚勇)22、(3分)要点提示:侧面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答出三点即可。要结合文本作适当分析)【译文】盘石人赵逵,在绍兴辛未年高中状元。三年之后,按旧例征召为校书郎。当时秦桧已经年老,依仗权势杀戮天下的有德有才的人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官员们噤声不语。赵逵到任,一看到他光彩的仪容,秦桧就很高兴,想笼络他,问他的情况,得知他的家人还留在四川一带,就说:“为什么你们一家不一道来临安城?”赵逵以家里穷未能同来作答对,秦桧转头对着小吏小声耳语。没过一会儿,小吏就捧着百星黄金出来,秦桧说:“用这些钱来助你舟船费用。”赵逵完全没有意料到,极力推辞。同居一舍的郎官(指僚友)劝他不要违背秦桧的意旨,赵逵正言厉色地说:“士人一根草芥也不会拿人的,(接受财物)我成了什么人啦?你们以为冰山足以依靠吗?”劝他的人吓得缩头返回。小吏拿他没有办法,回来之后,还不敢把他的话告诉秦桧。秦桧也早已不高兴了。过了一段时间,赵逵的话逐渐传到秦桧的耳朵里,秦桧大怒说:“我杀赵逵,就好比杀了狐兔一样,他算什么东西,竟然敢这样猖狂?”传告临安府曹泳,招来一帮小喽啰,先呈奏状给皇上说:“近来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士人不检点,常常与宦官勾结,我将要追查他们,大概他们的祸事不小呢。”恰在此时秦桧生病了,十月份恰有绛巾之招(秦桧死)。高宗改制,暗中听说了那些事。十一月,急忙下诏书另外让赵逵兼任高官。接着,又召来他答对,又提拔为著作佐郎。皇上告诉他说:“你是我亲手提拔的,秦桧天天说荐用人才,竟然没有一句提到你,凭这一点,我知道你不依附权贵,你真算是我的门生啊。”又说:“两个幼王正想学诗,希望你能和他们切磋琢磨。”皇上的意思是想借此来消除之前秦桧的毁谤。赵逵先前未被招用,实际还是因为做东川佥幕时。总领符行中有个儿子参与科考,以为赵逵做省试考官,暗中把文章托付给赵逵,赵逵没有打开封口,(就)扔到了桌案下面。不久,符家的儿子没有上榜,总是找了别的借口来搜罗赵逵的罪责,而且很用力,但是最终也不能玷污他的为人。六、(12分)23、(1分)人才都有个性(人才是多种多样的)。24、(2分)缚草为形,实之腐肉25、(2分)A26、(3分)(1)本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才的各种类型。(2)连用二十个排比句,显示了人才之多样,形成了强烈的气势。(3)大量整句之后,又辅以散句,有参差错落之美。(答对一点得1分)27、(4分)这是一封书信,作者借助想象、比喻、排比等方法,再加上充沛的情感,深刻的议论,表达出了作者的人才观。病梅馆记更像是一篇寓言,作者借疗梅的举动,叙事完整,形象直观,表现出作者对摧残人才制度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